一种导热油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3981发布日期:2019-10-28 22:54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热油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导热油炉。



背景技术:

导热油炉,也叫有机热载体炉,官方名称为热油炉。其是以煤、油、气为燃料,以导热油为循环介质供热的新型热能设备,导热油炉指载热工质为高温导热油(也称热煤体、热载体)的新型热能转换设备。现有的导热油炉的混合罐的油管连接设计不合理,导致焊渣调入到混合罐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热油炉,包括:至少一个混合罐、部分伸入至所述混合罐的加热棒,每个所述混合罐的两侧设置回油口,每个所述回油口通过导热油管与热油罐连通,所述混合罐的底部设有导热油供油口,其中,所述导热油供油口与热油泵连接,所述热油罐的底部连接有进泵油管,所述进泵油管与所述热油泵连接,所述热油泵进一步与所述导热油供油口和所述导热油循环管连接,其中,所述热油罐为多个,相邻的热油罐中间通过油罐连通管连接,所述油罐连通管进一步与放空管连接,所述热油泵安装在热油罐之间,所述混合罐和所述热油罐的外侧均设有保温板,所述保温板的外侧进一步设有保护层。

进一步,所述混合罐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所述保温板采用岩棉板,所述保护层采用镀锌铁皮。

进一步,还包括:导热油管管道支架,所述导热油管架设在所述导热油管管道支架上,用于作为管托。

进一步,所述热油罐内设置加热棒。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导热油炉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热油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导热油炉包括:至少一个混合罐1、部分伸入至混合罐1的加热棒4,每个混合罐1的两侧设置回油口5,每个回油口5通过导热油管6与热油罐2连通,混合罐1的底部设有导热油供油口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热油管6架设在导热油管6管道支架上,用于作为管托。优选的,管托的高度为100mm。混合罐1可以两个,每个混合罐1的回油口5均连通至热油罐2。

其中,导热油供油口9与热油泵3连接,热油罐2的底部连接有进泵油管8,进泵油管8与热油泵3连接,热油泵3进一步与导热油供油口9和导热油循环管10连接,其中,热油罐2为多个,相邻的热油罐2中间通过油罐连通管连接,油罐连通管进一步与放空管 7连接,热油泵3安装在热油罐2之间。其中,在热油罐2内叶设置有加热棒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热油管6采用岩棉管壳,管壳厚度为40mm至80mm,优选的,导热油管6的管壳厚度为70mm和50mm。参考图1可知,混合罐1两侧的回油口5 伸出的导热油管6采用50mm规格,而后两侧导热油管6与同一根70mm导热油管6连通,进而通过70mm导热油管6连通至热油罐2。

油管连通道采用岩棉管壳,管壳厚度为30mm至60mm,优选的,导热油管6的管壳厚度为50mm。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混合罐1的进出油管改造,可以避免焊渣进入混合罐1夹套内。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热油管6采用20号钢流体输送管(GB8163-2008)规格。

为了实现对混合罐1和热油罐2的保温,在混合罐1和热油罐2的外部设有保温板,在保温板的外侧进一步设有保护层。其中,保温板采用岩棉板,厚度为60mm至100mm,优选的,保温板后端为80mm。保护层可以采用镀锌铁皮,后端为0.2mm至0.6mm,优选的,保护层的厚度为0.4m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保温需在导热油系统升温循环无异常后方可进行。

工作原理:在热油泵3的驱动下,热油罐2内的热油通过进泵油管8进入混合罐1的导热油供油口9,在混合罐1内进行混合加热,并通过混合罐1两侧的回油口5将余油通过导热油管6输送回至热油罐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热油炉,通过合理设计混合罐的导热油管,包括油管的直径尺寸及材质,避免焊渣进入混合罐夹套内。并且对混合罐和热油罐的外侧设置保温板和保护层,可以实现对罐体的保温和保护功能。并且,通过回油管路的设计,使得混合罐内的余油可以通过导热油管输送回热油罐二次使用,避免生产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