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894发布日期:2019-08-16 22:1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



背景技术:

燃气热水器又称燃气热水炉,是指以燃气作为燃料,通过燃烧加热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流经热交换器的冷水中,以达到制备热水目的的一种燃气用具。

现有热水器主换热器主要为无氧铜材质,因铜为活泼金属,在水质较差区域,极易被腐蚀导致漏水,为解决其防腐漏水问题,现市面上出现了不锈钢热交换器,因不锈钢材质防腐性能较好,替代无氧铜热交换器。但是,这种设计方式还存在以下缺陷:

(1)不锈钢热传导系数相比铜较低,普通结构难以保证有效的换热效率;

(2)不锈钢焊接较难,可靠性差,生产焊接容易漏水,不良率较高;

(3)采用U形管连接各个主换热管,当两个主换热管之间的间隙较小时,很难采用U形管串通连接,导致各个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受限。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不锈钢换热器的结构进行改进,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提升焊接可靠性,降低焊接难度,提升产品合格率,同时解决小间距扁管串通连接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不锈钢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差、焊接难度较大、可靠性差、不良率高,以及小间距扁管串通连接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包括:

热交换器,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换热扁管,且沿着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换热翅片;

侧板,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左右两侧,包括相互扣合的内侧板和外侧板,两个所述内侧板、外侧板之间分别形成进水流道腔和出水流道腔;

主板,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前后两侧,包括相互扣合的内主板和外主板,所述内主板、外主板之间形成水流通道,所述侧板的一侧与所述主板之间设有两个进水导流孔,所述进水流道腔内的水通过设置在下方的所述进水导流孔进入到所述水流通道内,再通过设置在上方的所述进水导流孔流回所述进水流道腔,形成单向水流通道,另一侧所述侧板与所述主板之间设有两个出水导流孔;

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内侧板上的连接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板、外侧板之间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并列设有多个转流盒,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换热扁管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通孔,每两个所述通孔处于一个所述转流盒内,两个所述导向板的一侧均设有导流口,两个所述导流口设置的方向相反,且分别与设置在边侧的所述通孔连通形成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水流道腔、出水流道腔连通,所述出水流道腔内的水通过设置在上方的所述出水导流孔流入所述水流通道,再通过设置在下方的所述出水导流孔流回所述出水流道腔,形成单向水流通道。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进水流道腔包括由下至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水流道腔和第二进水流道腔,所述第一进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下方的所述进水导流孔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上方的所述进水导流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出水流道腔包括由下至上间隔设置的第一出水流道腔和第二出水流道腔,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下方的所述出水导流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上方的所述出水导流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通孔的一端处于一个所述转流盒内,该处的两个所述通孔的另一端分别处于不同的两个所述转流盒内。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换热扁管相适配的扁管插板,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扁管插板的中部,所述导向板扣装在所述连接板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导向板连接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导向板嵌入所述凹槽内。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导向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设有均流板,所述均流板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均流孔。

在上述方案中,两个所述外侧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进水流道腔连通的进水接头以及与所述出水流道腔连通的出水接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外侧板的两侧朝向所述内侧板方向均延伸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内主板焊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内侧板、外侧板之间以及所述内主板、外主板之间均焊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内侧板、外侧板之间以及内主板、外主板之间分别形成进水流道腔、出水流道腔以及水流通道,且进水流道腔、出水流道腔以及水流通道之间相互连通,替代了普通热交换器的盘管结构,提升换热效率,且导流装置的设计方式,巧妙的解决了小间距换热扁管串通连接难的问题,将常规的点面、线面焊接转换成较大面积的面面接触焊接,提升了焊接可靠性,降低了焊接难度,提升了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扁管与连接板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内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采用双层腔体结构,替代了普通热交换器的盘管结构,提升换热效率,且导流装置的设计方式,巧妙的解决了小间距换热扁管串通连接难的问题,将常规的点面、线面焊接转换成较大面积的面面接触焊接,提升了焊接可靠性,降低了焊接难度,提升了产品合格率。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包括热交换器、侧板20、主板30以及导流装置。

热交换器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换热扁管10,且沿着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换热翅片11。采用该种设计方式,增加了接触面积,有效的保证了换热效率,优选地,换热扁管10为11个,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2所示,侧板20设置在热交换器的左右两侧,包括相互扣合的内侧板21和外侧板22,内侧板21、外侧板22之间分别形成进水流道腔和出水流道腔。

主板30设置在热交换器的前后两侧,包括相互扣合的内主板31和外主板32,内主板31、外主板32之间形成水流通道,侧板20的一侧与主板30之间设有两个进水导流孔,进水流道腔内的水通过设置在下方的进水导流孔进入到水流通道内,再通过设置在上方的进水导流孔流回进水流道腔,形成单向水流通道,另一侧侧板20与主板30之间设有两个出水导流孔。

如图2~图6所示,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内侧板21上的连接板40以及设置在内侧板21、外侧板22之间的导向板50,导向板50上并列设有多个转流盒51,连接板40与换热扁管10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通孔41,每两个通孔41处于一个转流盒51内,两个导向板50的一侧均设有导流口52,两个导流口52设置的方向相反,且分别与设置在边侧的通孔41连通形成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分别与进水流道腔、出水流道腔连通,出水流道腔内的水通过设置在上方的出水导流孔流入水流通道,再通过设置在下方的出水导流孔流回出水流道腔,形成单向水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结构的腔体,形成进水流道腔、出水流道腔以及水流通道,替代了普通热交换器的盘管结构,水流从进水流道腔通过进水导流孔进入到水流通道,再回到进水流道腔内,最后流入进水通道,增加水流的流动路线,提升换热效率,且水流在水流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进行余热利用,进一步保证了换热效率。

同理,当水流从出水通道流出时,首先进入出水流道腔,再通过出水导流孔进入到水流通道,最后回到出水流道腔内,流出使用,形成单向水流通道,保证了换热效率以及有效的进行预热利用。

具体地,进水流道腔包括由下至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水流道腔和第二进水流道腔,第一进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下方的进水导流孔连通,第二进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上方的进水导流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进水通道连通,形成单向水流通道。

出水流道腔包括由下至上间隔设置的第一出水流道腔和第二出水流道腔,第一出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下方的出水导流孔连通,第二出水流道腔与设置在上方的出水导流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出水通道连通,形成单向水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水流通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成多种形式,如蛇形回路状,圆盘状等,且水流通道的长度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规格的换热器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转流盒51连接各个换热扁管10,形成单流向通道,巧妙的解决了小间距换热扁管10串通连接难的问题,且各个换热扁管10 之间排布的距离较近,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具体地,相邻的两个通孔41的一端处于一个转流盒51内,该处的两个通孔41的另一端分别处于不同的两个转流盒51内。水流从其中一个换热扁管10内流入,通过转流盒51后,进入到另一个换热扁管10内,实现单向流通,结构简单,水阻小,有效保证水流量。

如图5所示,进一步优化地,连接板40上设有与换热扁管10相适配的扁管插板42,通孔41设置在扁管插板42的中部,导向板50扣装在连接板40上。安装时,将换热扁管10插装在扁管插板42上,再焊接固定,扁管插板42为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安装定位更加准确,同时使焊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优化地,连接板40与导向板50连接的一侧设有凹槽,导向板 50嵌入凹槽内。减小占用面积,缩小整个装置的尺寸。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优化地,导向板50与连接板40之间设有均流板60,均流板60与通孔41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均流孔61。均流板60 有效地使水流均匀的进入到转流盒51以及换热扁管10内,使水流更加稳定,避免水流冲击。

进一步优化地,两个外侧板22上分别设有与进水流道腔连通的进水接头23以及与出水流道腔连通的出水接头,便于与外界管道的连接,使用方便。

进一步优化地,外侧板22的两侧朝向内侧板21方向均延伸有安装板 43,安装板43与内主板31焊接,焊接方便。且内侧板21、外侧板22之间以及内主板31、外主板32之间均焊接固定。

安装时,首先将内侧板21、外侧板22以及内主板31、外主板32焊接,再将焊接后的侧板20和主板30焊接。本实用新型将常规的点面、线面焊接转换成较大面积的面面接触焊接,提升了焊接可靠性,降低了焊接难度,提升了产品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替代了传统的替代无氧铜热交换器,降低成本,同时采用双层结构的腔体以及特殊的管路结构设计,相对于传统不锈钢热交换器还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特殊的管路结构设计,即换热扁管10之间并列设置,再将换热翅片11布置在换热扁管10上,有效增加接触面积,解决普通不锈钢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2)通过转流盒51与通孔41的设计方式,实现水流的单向流动,巧妙的解决了更小间距扁管串通连接难题,且水阻小,有效保证水流量;

(3)双层结构的腔体,水从腔体中间流过,替代了普通热交换器的盘管结构,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4)通过该种结构设计,将常规的点面、线面焊接转换成较大面积的面面接触焊接,提升了焊接可靠性,降低了焊接难度,提升了产品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