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3452发布日期:2019-10-28 22:5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空调内机走管方式基本是蒸发器出来的冷媒管与水管一起合并在底壳背部走管,造成合并管道直径较大,增大了整机厚度,间接影响空调外观。传统壁挂空调机的内外机连接管从蒸发器进行接管后,是直接绕到底壳背后再弯到出风口下沿进行走管,此种走管方式不利于整机的装配,且由于内外机连接管需要从底壳背后走,底壳需要设计走管槽,且还需设计管压板用于压住内外机连接管,且水管最后也是走到出风口下沿,导致出风口下沿处位置拥挤,还需在底壳上预留走管的空间,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双贯流室内机存在通过蒸发器出来的冷媒管与水管一起合并在底壳背部走管,造成合并管道直径较大,增大了整机厚度,间接影响空调外观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的空调室内机存在通过蒸发器出来的冷媒管与水管一起合并在底壳背部走管,造成合并管道直径较大,增大了整机厚度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和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底壳和蒸发器和风道,所述底壳和所述风道之间具有中空空间,且所述底壳还包括过管孔,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冷媒接管;

还包括冷媒管配管,所述冷媒管配管一端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连通、另一端从所述底壳的过管孔中穿出,且所述冷媒管配管能够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中,所述过管孔位于所述底壳的下部、且所述冷媒管配管位于所述过管孔的上方。

优选地,

还包括第一贯流风叶和第二贯流风叶,所述风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相对设置的第一蜗室和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相对设置的第二蜗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阻隔部,所述冷媒管配管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中空空间中、且与所述阻隔部相对的位置。

优选地,

所述冷媒管配管为弯折形结构、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直段、第二直段和第三直段,且所述第一直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直段。

优选地,

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蒸发器本体,所述蒸发冷媒接管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一侧,且当用于走管的过管孔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两个不同侧时、所述第一直段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连通、所述第三直段穿出所述过管孔,所述第一直段穿入所述中空空间而进行延伸。

优选地,

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蒸发器本体,所述蒸发冷媒接管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一侧,且当用于走管的过管孔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同一侧时、所述第三直段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连通、所述第一直段穿出所述过管孔,所述第一直段不穿过所述中空空间。

优选地,

所述第一直段和所述第三直段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或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轴线方向相平行,所述第二直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或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轴线方向垂直。

优选地,

所述第一直段与所述第二直段之间通过第一弯管段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直段与所述第三直段之间通过第二弯管段进行连接。

优选地,

弯折形结构的所述冷媒管配管成“Z”字形结构。

优选地,

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也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中、且位于所述底壳的底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媒管配管、且将冷媒管配管至少部分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底壳与风道之间的中空空间中、冷媒管配管位于过管孔的上方,能够使得冷媒管配管和水管(通常与过管孔高度相同)分开走管、避免了水管和冷媒管配管在底壳底部合并走管,能够有效地减小由于合并管道带来的整机厚度较厚的问题,减小整机厚度,使得结构体积更小更紧凑,优化了外观;

并且进一步优选地将冷媒管配管单独从两个贯流风叶之间的底壳中间走管的方式,充分利用双贯流风道中间位置的空间,在机体内不与水管合并走管,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从底壳底部走管可使整机厚度减小8-10mm;同时采用弯折形冷媒管配管,能够通过调换冷媒管配管安装端头便可有效的解决双向出管问题,即使得不管是蒸发冷媒接管与过管孔位于同一侧还是位于两侧均能够实现将蒸发冷媒接管进行接管并将其导出室内机外部,有效实现多方式出管,提高了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冷媒管配管的第一种走管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蒸发冷媒接管和用于走管的过管孔位于蒸发器本体的两侧时);

图2是图1的A方向观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冷媒管配管的第一种走管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蒸发冷媒接管和用于走管的过管孔位于蒸发器本体的同一侧时)。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底壳;11、中空空间;12、过管孔;63、阻隔部;2、蒸发冷媒接管; 3、冷媒管配管;31、第一直段;32、第二直段;33、第三直段;41、第一贯流风叶;42、第二贯流风叶;5、排水管;6、风道;61、第一蜗室;62、第二蜗室;71、第一电机;72、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底壳1、蒸发器和风道6,所述底壳1和所述风道6之间具有中空空间11、且所述底壳1还包括过管孔12,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冷媒接管2;

还包括冷媒管配管3,所述冷媒管配管3一端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连通、另一端从所述底壳1的过管孔12中穿出,且所述冷媒管配管3能够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11中,所述过管孔12位于所述底壳1的下部、且所述冷媒管配管3位于所述过管孔12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媒管配管、且将冷媒管配管至少部分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底壳与风道之间的中空空间中、冷媒管配管位于过管孔的上方,能够使得冷媒管配管和水管(通常与过管孔高度相同)分开走管、避免了水管和冷媒管配管在底壳底部合并走管,能够有效地减小由于合并管道带来的整机厚度较厚的问题,减小整机厚度,使得结构体积更小更紧凑,优化了外观。

优选地,

还包括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所述风道6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41相对设置的第一蜗室61和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42相对设置的第二蜗室6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41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42的阻隔部 63,所述冷媒管配管3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中空空间11中、且与所述阻隔部 63相对的位置。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将其设置和选择为双贯流室内机的形式,即将冷媒管配管单独从两个贯流风叶之间的底壳中间走管的方式,充分利用双贯流风道中间位置的空间,在机体内不与水管合并走管,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从底壳底部走管可使整机厚度减小8-10mm。

如图2所示,为充分利用双贯流风道中间位置的空间,减小整机厚度,所述一种双贯流分体机的走管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走管方式,其特征在于冷媒管配管3安装于双贯流风道中间位置,即第一蜗室61和第二蜗室62之间,并从侧面边缘折弯至水道出口处与排水管5合并一起向外部走管。所述冷媒管配管 3安装于双贯流风道中间位置与风道的距离相比安装于底部时与风道的距离较小,从而达到实现减小整机厚度,优化整机外观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基于双贯流分体机的基础上,为减少整机厚度,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媒管与排水管独立走管,在机体外合并走管,将走管所需的空间分割开来,从而避免传统的冷媒管和排水管合并管占用整一空间大,增大整机厚度的问题。

优选地,

所述冷媒管配管3为弯折形结构、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直段31、第二直段 32和第三直段33,且所述第一直段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直段33。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媒管配管的优选结构形式,即采用弯折形冷媒管配管,能够通过调换冷媒管配管安装端头便可有效的解决双向出管问题,即使得不管是蒸发冷媒接管与过管孔位于同一侧还是位于两侧均能够实现将蒸发冷媒接管进行接管并将其导出室内机外部,有效实现多方式出管,提高了适应性。

优选地,

如图1所示,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蒸发器本体,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一侧,且当用于走管的过管孔12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两个不同侧时、所述第一直段31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连通、所述第三直段33穿出所述过管孔12,所述第一直段31穿入所述中空空间 11而进行延伸。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冷媒管配管的第一种走管方式的结构形式,即蒸发冷媒接管和用于走管的过管孔位于蒸发器本体的两侧时,也可以称作从远离蒸发冷媒接管的一侧进行出管(过管孔),参见图1,这样势必要通过冷媒管配管将蒸发器本体的一侧(左侧)的蒸发冷媒接管导流至蒸发器本体的另一侧(右侧)的过管孔处,并且由于是通过在底壳中间位置的中空空间中进行走管,能够有效地避免从底部与排水管一起合并走管,使得底壳的厚度可以做得较小,有效地减小底壳厚度。

优选地,

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蒸发器本体,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一侧,且当用于走管的过管孔12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位于所述蒸发器本体的同一侧时、所述第三直段33与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连通、所述第一直段 31穿出所述过管孔12,所述第一直段31不穿过所述中空空间11。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冷媒管配管的第二种走管方式的结构形式,即蒸发冷媒接管和用于走管的过管孔位于蒸发器本体的同一侧时,也可以称作从靠近蒸发冷媒接管的一侧进行出管(过管孔),参见图3,这样为了将蒸发器本体的一侧(左侧)的蒸发冷媒接管导流至蒸发器本体的同一侧(左侧) 的过管孔处、采用的冷媒管配管不需穿过贯流风叶和风道的部分,便不会对底壳的厚度产生影响,直接将长度较小的第三直段连接蒸发冷媒接管、能够将较长的第一直段穿设处过管孔而与外部连接,通过调换冷媒管配管安装端头便可有效的解决双向出管问题,即使得不管是蒸发冷媒接管与过管孔位于同一侧还是位于两侧均能够实现将蒸发冷媒接管进行接管并将其导出室内机外部,有效实现多方式出管,提高了适应性。

优选地,

所述第一直段31和所述第三直段33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41 或所述第二贯流风叶42的轴线方向相平行,所述第二直段3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41或所述第二贯流风叶42的轴线方向垂直。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媒管配管的优选结构形式,即两个用于连接的直段分别与轴向平行,参见图1和图3,中间的第二直段连接于第一和第三直段之间、与二者均垂直连接,实现结构的紧凑。

优选地,

所述第一直段31与所述第二直段32之间通过第一弯管段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直段32与所述第三直段33之间通过第二弯管段进行连接。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媒管配管的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形式,参见图1和3,通过弯管段能够对两直段之间形成过渡型连接。

优选地,

弯折形结构的所述冷媒管配管3成“Z”字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贯流分体机的走管方式涉及双向出管问题,根据实际安装需求选择从靠近蒸发冷媒接管2一侧出管或者远离蒸发冷媒接管2一侧出管。所述冷媒管配管3呈“Z”字型,且一端长度远长于另一端的长度。通过调换安装端头能够有效的解决双向出管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具体安装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附图1所示,当从远离蒸发冷媒接管2一侧出管时,所述蒸发冷媒接管 2接头朝向走管一侧,并与冷媒管配管3较长一端通过螺纹联接连接一起,较短一端与水道出水口处水管合并出管;如附图3所示,当从靠近蒸发冷媒接管 2一侧出管时,所述蒸发冷媒接管2接头掰向另一侧,并与冷媒管配管3较短一侧通过螺纹联接连接一起,所述冷媒管配管3较长一端直接从靠近蒸发冷媒接管2一侧出口处与水管合并出管。从而实现一种冷媒管售后配管实现双向出管的问题,达到简化售后安装的目的。

上述冷媒管配管形状、长度不局限于上述,例如类似“Z”字型的配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冷媒管配管两端与中间段均为90°角,但不仅局限于90°,配管各段长度也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所述;

上述冷媒管配管安装位置不限于上述,不局限于中间位置与水平位置。

优选地,

还包括排水管5,所述排水管5也设置于所述中空空间11中、且位于所述底壳1的底部位置,优选所述排水管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排水管能够对空调室内机内部的水进行收集和排出,并且排水管与冷媒管配管之间独立设置,不用合并一起,减小了厚度,使得体积大为减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媒管配管、且将冷媒管配管至少部分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底壳与风道之间的中空空间中、冷媒管配管位于过管孔的上方,能够使得冷媒管配管和水管(通常与过管孔高度相同)分开走管、避免了水管和冷媒管配管在底壳底部合并走管,能够有效地减小由于合并管道带来的整机厚度较厚的问题,减小整机厚度,使得结构体积更小更紧凑,优化了外观;

并且进一步优选地将冷媒管配管单独从两个贯流风叶之间的底壳中间走管的方式,充分利用双贯流风道中间位置的空间,在机体内不与水管合并走管,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从底壳底部走管可使整机厚度减小8-10mm;同时采用弯折形冷媒管配管,能够通过调换冷媒管配管安装端头便可有效的解决双向出管问题,即使得不管是蒸发冷媒接管与过管孔位于同一侧还是位于两侧均能够实现将蒸发冷媒接管进行接管并将其导出室内机外部,有效实现多方式出管,提高了适应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