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9231发布日期:2019-10-29 20:31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常用的板式换热器的两个流体流道的横截面积和当量直径是相等的,而通过板式换热器的两种介质的流量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例如在供热行业中,高温循环水供热的特点是供回水温差大、流量小,而低温循环水供热的特点是供回水温差小、流量大。当板式换热器板片两面流量不等且相差较大时,为了降低大流量的流通阻力,会通过增加板片来满足通道数,这样就会使得大、小流量通过的通道数和通道横截面积相同,从而使得小流量介质流速较低,进而造成换热效率降低,无法满足供热的要求。或者是采用不同的流程组合,使两种介质的流速尽量接近或相等,但在多流程的情况下,流动阻力增大,压力降大,运行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可以解决换热器内两种换热介质的流速不等、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组件,所述板片组件包括若干件板片,每一板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道的横截面积,相邻板片之间的第一流道组合形成用于连通冷介质的宽流道,相邻板片之间的第二流道组合形成用于连通热介质的窄流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宽流道的横截面积与窄流道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4: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宽流道与窄流道间隔交错排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呈方形的前端板,前端板设有冷介质通道和热介质通道,冷介质通道与所述宽流道连通,热介质通道与所述窄流道连通,冷介质通道的横截面积与热介质通道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4: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冷介质通道包括冷介质进口和冷介质出口,冷介质进口和冷介质出口呈对角设置,且冷介质进口位于冷介质出口的下方;热介质通道包括热介质进口和热介质出口,热介质进口和热介质出口呈对角设置,且热介质进口位于热介质出口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后端板、导杆和紧固组件,导杆的一端与前端板固定连接,板片组件和后端板均穿挂于导杆的侧边,且板片组件和后端板均可沿导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后端板通过紧固组件将板片组件压紧在前端板的一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板片呈波纹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板片组件设置宽流道和窄流道,分别连通大流量的冷介质和小流量的热介质,不仅能够降低大流量流体的流动阻力,还能够保持小流量流体的流速,从而确保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降低,满足供热行业的换热需求,同时由于宽流道的横截面积较大,因此可适用于粘度高、含有微粒的介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片组件正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组件1,所述板片组件1包括若干件板片13,每一板片1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所述第一流道14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道15的横截面积,相邻板片13之间的第一流道14组合形成用于连通冷介质的宽流道11,相邻板片13之间的第二流道15组合形成用于连通热介质的窄流道12。其中,冷介质和热介质可以是同一种或者不同的介质,只是相对温度区分的叫法而已,即热介质的温度相对于冷介质的温度更高,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冷介质与热介质,由于流体通道内的流速为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积的流量,因此大流量的冷介质通过宽流道,小流量的热介质通过窄流道,可使得进行热交换的两种介质的流速接近或相等,从而满足供热的需求,还能确保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降低,同时由于宽流道的横截面积较大,因此可适用于粘度高、含有微粒的介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供热行业所采用的热介质流量和冷介质流量之比为1:2或1:4,为了满足供热行业的需求,所述宽流道11的横截面积与窄流道12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4:1。优选的,宽流道11的横截面积与窄流道12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5:1。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宽流道11与窄流道12间隔交错排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板片金属面积进行换热,节约金属成本。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呈方形的前端板2,前端板2设有冷介质通道和热介质通道,冷介质通道与所述宽流道11连通,热介质通道与所述窄流道12连通,冷介质通道的横截面积与热介质通道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4:1,以便与板片组件1的宽通道和窄通道相匹配。优选的,冷介质通道的横截面积与热介质通道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5:1。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介质通道包括冷介质进口21和冷介质出口23,冷介质进口21和冷介质出口23呈对角设置,且冷介质进口21位于冷介质出口23的下方;热介质通道包括热介质进口22和热介质出口24,热介质进口22和热介质出口24呈对角设置,且热介质进口22位于热介质出口24的上方。这样的结构使得冷热介质形成对角逆流,即冷介质从下往上流过板片的一面,热介质从上往下流过板片的另一面,有利于提高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后端板3、导杆4和紧固组件5,导杆4的一端与前端板2固定连接,板片组件1和后端板3均穿挂于导杆4的侧边,且板片组件1和后端板3均可沿导杆4的长度方向移动,后端板3通过紧固组件5将板片组件1压紧在前端板2的一侧。组装板式换热器时,依照密封垫6-板片13-密封垫6的次序将若干件密封垫6和板片13依次穿挂于导杆4的侧边以便于组装成板片组件1,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板片的精准定位,然后将后端板3穿挂于导杆4的侧边并压紧在板片组件1的一侧,最后通过紧固组件5收紧前端板2和后端板3,使得板片组件1被压紧形成密闭的换热通道。需要更换板片板片时,通过拆卸紧固组件5即可进行更换,操作方便,有利于板式换热器维护。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开模压制,所述板片13呈波纹状。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