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0791发布日期:2019-05-17 22:2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窗式空调器,其室内风道和室外环境不连通,使得这种常规的空调器还未能实现换新风的功能。这种常规的空调器在工作时,空气在室内风道和室内环境循环进行热交换,长此以往,室内环境的空气中的粉尘、细菌或有害气体的含量逐渐升高,会导致室内环境质量逐渐下降,极易影响用户的舒适体验。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实现换新风功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室内风道组件及新风阀。所述壳体设有室内侧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室内风道组件设有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连通的室内风道,以及将所述室内风道和室外环境连通的新风口。所述新风阀包括阀门和阀杆,所述阀门翻转安装于所述新风口,所述阀杆穿插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阀门连接,所述阀杆移动可带动所述阀门翻转而将所述新风口打开或关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杆沿前后向穿插于所述壳体内,在所述阀杆沿前后向移动时,所述阀门翻转而将所述新风口打开或关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包括主阀板和侧阀板,所述主阀板和所述侧阀板呈夹角设置,所述主阀板和所述侧阀板连接处设有供所述阀门翻转的转轴,所述侧阀板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阀杆的后端枢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阀板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开口位置设有枢接轴,所述阀杆的后端设有枢接孔,所述枢接孔与所述枢接轴枢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枢接孔呈长条形朝向所述阀门延伸开设,所述枢接孔的靠近所述阀门的一端形成有供所述枢接轴插入的敞口,所述敞口朝侧向弯曲,且自所述枢接孔的外侧向其内侧呈渐缩状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阀板与所述侧阀板一体成型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阀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室内风道组件上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套设于所述阀杆,所述阀杆相对所述导向套沿前后向可滑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杆设有多个沿前后向间隔排布的定位卡槽,所述导向套设有定位卡齿,所述定位卡齿可选择性地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定位卡槽卡持固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卡齿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卡槽移动到另一个相邻的定位卡槽时,所述阀门翻转过的角度不超过4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卡齿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卡槽移动到另一相邻的定位卡槽时,所述阀门翻转过的角度至少为10°且不超过3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拉臂的后部凸设有止挡凸块,所述导向套设有止挡台阶,所述止挡台阶位于所述止挡凸块的前侧,以用于与所述止挡凸块相抵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阀还包括阀门套,所述阀门套安装在所述新风口处,所述阀门可翻转地安装于所述阀门套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口的后侧盖设有防水盖,所述防水盖的下端具有与所述新风口连通的新风口。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设有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相对的出风格栅,所述阀杆的前端从所述出风格栅的格栅间隙向外穿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杆的外端设有手持部;或者,所述阀杆与电机连接,以通过所述电机驱动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离心风轮、轴流风轮、室内侧换热器、室外侧换热器、室外风道组件;其中,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所述离心风轮位于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室外风道组件设有室外风道,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和所述轴流风轮位于所述室外风道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盘,以及安装在所述底盘上的壳罩和前面板,所述壳罩位于所述前面板后侧并与所述前面板拼接,所述离心风轮、轴流风轮、室内侧换热器、室外侧换热器、室外风道组件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内风道组件上形成将室内风道和室外环境连通的新风口,并将新风阀穿插于壳体,以利用新风阀的阀杆移动来带动阀门翻转,而将所述新风口打开或关闭。在新风阀将所述新风口打开时,室外环境的空气经新风口进入室内环境,以此实现换新风功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此外,新风阀的开关原理实际是将阀杆的直线运动转换成阀门的翻转运动(即旋转运动),所以,控制阀杆的位移量,可相应调节阀门的翻转角度,即调节新风口打开的大小、新风进风的角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室内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室内风道组件的后视图;图5图4中沿i-i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新风阀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新风阀的俯视图;图8为图7中阀门的结构类型之一的示意图;图9为图7中阀门的结构类型之二的示意图;图10-a为图1中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10-b为图1中阀门打开至第一档位的示意图;图10-c为图1中阀门打开至第二档位的示意图;图10-d为图1中阀门打开至第三档位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602缺口110底盘603枢接轴120壳罩620阀杆200压缩机621定位卡槽300a离心风轮621a第一定位卡槽300b轴流风轮621b第二定位卡槽400a室内侧换热器621c第三定位卡槽400b室外侧换热器621d第四定位卡槽500a室内风道组件622止挡凸块500b室外风道组件623枢接孔501室外风道624敞口502室内风道630阀门套503新风口640导向套600新风阀641定位卡齿610阀门642止挡台阶611主阀板700防水盖612侧阀板710开口601转轴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能够实现换新风功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1至10中,实线箭头所指示的为孔、或槽、或腔等空间结构,虚线箭头指示的是室内风路径。请参阅图1、图2及图6,本发明的窗式空调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室内风道组件500a及新风阀600。其中,壳体100设有室内侧出风口;室内风道组件500a安装在壳体100内,室内风道组件500a形成有与室内侧出风口连通的室内风道502,以及将室内风道502和室外环境连通的新风口503,新风口503具有新风口503;新风阀600包括阀门610和阀杆620,阀门610可翻转安装于新风口503,阀杆620穿插于所述壳体100并与阀门610连接,阀杆620移动可带动阀门610翻转而将新风口503打开或关闭。具体说来,壳体100包括底盘110、安装在底盘110上的壳罩120和前面板(未图示),壳体100还形成有室内侧进风口、室内侧出风口、室外侧进风口及室外侧出风口。其中,底盘110的前部安装有室内风道组件500a,室内风道组件500a形成有室内风道502,室内风道502将室内侧进风口和室内侧出风口连通。底盘110的后部安装有室外风道组件500b,室外风道组件500b形成有室外风道501,室外风道501将室外侧进风口和室外侧出风口连通。前面板安装在底盘110的前端,所述前面板设有与所述室内侧进风口相对的进风格栅,以及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相对的出风格栅。壳罩120位于所述前面板后侧并与所述前面板拼接,以罩盖室内风道组件500a和室外风道组件500b。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盘110上的压缩机200、离心风轮300a、轴流风轮300b、室内侧换热器400a及室外侧换热器400b。其中,室内侧换热器400a和离心风轮300a位于室内风道502内。压缩机200、室外侧换热器400b及轴流风轮300b位于室外风道501内。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工作时,室外环境的空气在轴流风轮300b的驱动下,从所述室外侧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风道501中,这部分室外空气在该室外风道501内与室外侧换热器400b换热后,换热后的空气从所述室外侧出风口吹回到室外环境。室内环境的空气则在离心风轮300a的驱动下,从室内侧进风口进入到室内风道502中,这部分室内空气在该室内风道502内与室内侧换热器400a换热,换热后的空气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吹向室内,实现制冷或制热。在室内风道组件500a上设置新风口503,该新风口503将室内风道502和室外环境连通,利用新风阀600可打开或关闭新风口503。例如,在需要向室内环境引入新风时,推动(或拉动)新风阀600的阀杆620,阀杆620移动而带动阀门610翻转,阀门610翻转将新风口503打开,使得室外环境的空气从新风口503通过新风口503而进入到室内风道502,这部分室外空气在室内风道502与室内空气混合,最后从室内侧出风口室内环境,以此实现换新风功能。在不需要向室内环境引入新风时,则可反向移动阀杆620以将新风口503关闭,新风口503被关闭,从而没有新风从新风口503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内风道组件500a上形成将室内风道502和室外环境连通的新风口503,并将新风阀600穿插于壳体100,以利用新风阀600的阀杆620移动来带动阀门610翻转而将新风口503打开或关闭。在新风阀600将新风口503打开时,室外环境的空气经新风口503进入室内环境,以此实现换新风功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此外,新风阀600的开关原理实际是将阀杆620的直线运动转换成阀门610的翻转运动(即旋转运动)。控制阀杆620的位移量,可相应调节阀门610的翻转角度,即调节新风口503打开的大小、新风进风的角度。请参阅图2,对于新风口503而言,新风口503在室内风道组件500a上的形成方式,并没有具体限定,新风口503可以是预留在室内风道组件500a的风道围板之间的缝隙,或者是贯设室内风道组件500a的通孔。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口503为贯设室内风道组件500a的通孔。请参阅图3至图5,鉴于新风口503较为靠近室外环境,为避免室外环境中的水滴从新风口503落入到室内风道502中,可在新风口503的后侧盖设一个防水盖700,防水盖700的下端形成有与新风口503连通的开口710。室外空气从防水盖700下端的开口710进入到新风口503,再经新风口503进入室内风道502中。而室外环境的水滴落到防水盖700上,并顺沿防水盖700向下排走,难以进入到新风口503中。请参阅2和图6,对于新风阀600而言,新风阀600的结构设计可有多种结构类型。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阀600还包括阀门套630,阀门套630安装在新风口503处,阀门610的转轴601与阀门套630转动连接。阀门610可以是弯折状结构(如图8)或平板状结构(如图9),在此具体为弯曲状结构。考虑到如果阀门610为平板状结构,阀门610的力臂较小,阀门610翻转过的角度难以达到90°。请参阅图2、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为增大阀门610可翻转的角度,阀门610包括主阀板611和侧阀板612,主阀板611和侧阀板612呈夹角设置,主阀板611和侧阀板612连接处设有供阀门610翻转的转轴601,侧阀板612的远离转轴601的一端与阀杆620的后端枢接。具体说来,主阀板611和侧阀板612呈夹角设置,也就是说,主阀板611和侧阀板612大致配成呈l形或v形设置。为便于制造成型,主阀板611与侧阀板612一体成型设置。主阀板611和侧阀板612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具体为钝角,具体大小不设限定,可依据实际应用相应制定。阀门610具有打开新风口503的打开状态和关闭新风口503的关闭状态,在阀门610在关闭状态下,侧阀板612相对于主阀板611为向前倾斜延伸,也就是说,所述夹角朝前开放。这样设计,可使得阀门具有较大的力臂,在向后推阀杆620时,阀门610的主阀板611向前翻转过的角度可达到90°,此时可将新风口503打开到最大。基于上述实施例,侧阀板612的远离转轴601的一端开设有缺口602,缺口602的开口710位置设有枢接轴603,阀杆620的后端设有枢接孔623,枢接孔623与枢接轴603枢接。应说明的是,枢接孔623可以是圆孔或者条形长孔。如果枢接孔623为圆孔,那么在阀门610翻转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阀杆620向阀门610方向靠近,此时需要壳体100内预留有供阀杆620偏移的空间。如果枢接孔623为条形长孔,那么在阀门610翻转运动的过程中,阀门610的枢接轴603可在该条形长孔内活动,不会带动阀杆620向阀门610方向靠近,使得阀杆620保持在前后向上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枢接孔623为条形长孔。枢接孔623呈长条形朝向阀门610延伸开设,枢接孔623的靠近阀门610的一端形成有供枢接轴603插入的敞口624。敞口624朝侧向弯曲以防止枢接轴603意外向外脱出。此外,敞口624自枢接孔623的外侧向其内侧呈渐缩状设置。也就是说,敞口624的外周缘较宽,如此便于将枢接轴603自外向内导入枢接孔623,;而敞口624的内周缘较窄,当将枢接轴603完全插入到枢接孔623之后,敞口624的内周缘可防止枢接轴603意外向外脱出,提高枢接轴603与枢接孔623装配的稳定性。请参阅图2和图7,对于新风阀600的阀杆620的移动方向,阀杆620可沿前后向或左右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阀杆620沿前后向穿插于所述壳体100内,在阀杆620沿前后向移动时,阀门610翻转而将新风口503打开或关闭。阀杆620可以由用户手动拉动;或者,将阀杆620与电机连接,以通过所述电机驱动移动。在此具体为,阀杆620的前端贯设所述前面板,阀杆620由用户手动拉动。在使用新风阀600时,用户可向后推阀杆620,阀门610向前翻转而打开新风口503;在此过程中,调节阀杆620向后移动的位移量,可相应调节阀门610打开新风口503的大小。反之,用户向前拉阀杆620,阀门610向后翻转而关闭新风口503。为便于用户手持拉动阀杆620,优选地,阀杆620的外端设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可以是手柄或手环。鉴于壳体100的前面板设有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相对的出风格栅,因此,可将阀杆620的前端从所述出风格栅的格栅间隙向外穿出,如此则无需再额外开设供阀杆620穿出的空隙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阀杆620沿左右向穿插于壳体100内,从而用户可从左右向推拉阀杆620,使得阀门610翻转而打开或关闭新风口503。应说明的是,前述所涉及的“前后向”和“左右向”并不严谨局限于前后向直线移动或左右向直线移动,实际可以稍有偏斜。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为确保阀杆620能够顺利沿前后向移动,可选地,新风阀600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室内风道组件500a上的导向套640,导向套640套设于阀杆620,阀杆620相对导向套640沿前后向可滑动。具体说来,导向套640固定在室内风道组件500a上,阀杆620沿前后向可滑动地安装在导向套640,以使得阀杆620相对导向套640沿前后向可滑动。在阀杆620运动过程中,导向套640起到对阀杆620起到定向作用,防止阀杆620偏离准确的移动方向。还请参阅图2和图7,在此,考虑到在不同情况下室内环境所需的新风量不尽相同。例如,受房间空间的大小、房间内空气质量的洁净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所需的新风量可以不相同。鉴于此,为了实现新风量大小可调,以满足不同情况下对新风量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阀杆620设有多个沿前后向间隔排布的定位卡槽621,导向套640设有定位卡齿641,定位卡齿641可选择性地与其中任意一个定位卡槽621卡持固定。具体而言,多个定位卡槽621相当于对应阀门610翻转角度大小的多个不同档位(如图10-a至图10-d)。例如,向后推阀杆620的过程中,当定位卡齿641与较后侧的定位卡槽621卡合时,阀门610翻转较小的角度(即阀门610处于小档位),新风口503部分被阀门610遮挡,新风口503较小,可通过的新风量较小。继续向后推阀杆620,直到定位卡齿641与较前侧的定位卡槽621卡合时,阀门610接近于完全打开新风口503(即阀门610处于大档位),此时新风口503较大,可通过的新风量较大。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位卡齿641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卡槽621移动到另一个相邻的定位卡槽621时,阀门610翻转过的角度(以下简称为翻转角)大小对应档位改变的大小。理论上说来,所述翻转角可以是大于0°但不超过90°。但是,为了实现新风口503大小可微调,优选地,所述翻转角不超过45°。显然,所述翻转角也不宜过小,否则调节量过于微弱。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角至少为10°且不超过30°。例如,所述翻转角为10°、15°、20°、30°等。在此具体以阀杆620设有四个定位卡槽621为例:四个定位卡槽621自后向前依次为第一定位卡槽621a、第二定位卡槽621b、第三定位卡槽621c、第四定位卡槽621d。请参阅图10-a,定位卡齿641位于第一定位卡槽621a时,阀门610处于关闭状态。请参阅图10-b,定位卡齿641从第一定位卡槽621a移动到第二定位卡槽621b时,所述翻转角为30°,此时,阀门610到达第一档位,阀门610与新风口503的出风面之间夹角为30°。请参阅图10-c,定位卡齿641从第二定位卡槽621b移动到第三定位卡槽621c时,阀门610的翻转角为30°,此时,阀门610到达第二档位,阀门610与新风口503的出风面之间夹角为60°。请参阅图10-d,定位卡齿641从第三定位卡槽621c移动到第四定位卡槽621d时,阀门610的翻转角为30°,此时,阀门610到达第三档位,阀门610与新风口503的出风面之间夹角为90°,新风口503被打开到最大。请参阅图10-a至图10-b,还考虑到在关闭新风阀600的过程中,有可能将新风阀600过度拉出窗式空调器外侧,造成新风阀600损坏。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阀杆620设有止挡凸块622,导向套640设有位于止挡凸块622的前侧的止挡台阶642,止挡台阶642用于与止挡凸块622相抵持。具体地,止挡凸块622位于定位卡槽621的后侧,相应地,止挡台阶642位于定位卡齿641的后侧。向前拉阀杆620直到定位卡齿641与较后侧的定位卡槽621卡合时,止挡台阶642与止挡凸块622对应抵持,从而阻止阀杆620继续向前移动,进而限制新风阀600被过度拉出窗式空调器外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