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4514发布日期:2020-04-03 13:1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摆臂,尤其涉及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



背景技术:

在金属冶炼领域里,冶炼炉是非常重要的部件,冶炼炉是将固态的金属熔化成为液态金属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向冶炼炉中加料、给冶炼炉底部扒渣以及去除液态金属表面的杂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过程都已经由机器代替,其中摆臂为不可缺少的部件。由于冶炼炉的炉底为不规则曲面,在向液态金属底部扒渣的过程中,摆臂的伸缩件需要根据炉底的曲面进行升降,因此必须保证摆臂伸缩件的直线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代替人工加料、扒灰等工艺步骤,且能保证伸缩部件的直线度。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包括摆臂基座、摆臂外壳和内杆;所述摆臂基座与加料车连接,所述摆臂外壳的一端与摆臂基座旋转连接,所述摆臂外壳还铰接于伸缩杆的一端,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加料车,所述内杆的端部设置有挂钩,所述内杆滑动连接于摆臂外壳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摆臂外壳内部设置有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固定端与摆臂外壳连接,所述伸缩缸的活动端与内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摆臂外壳内部尾端的上顶面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摆臂外壳内部尾端的下顶面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内杆尾端设置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与第一导轨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与第二导轨滚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滚轮的两侧设置有裙边,所述裙边抵压至第二导轨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摆臂外壳内部首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有第三滚轮,所述内杆首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第三导轨,所述第三滚轮与第三导轨滚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摆臂外壳内部首端两侧设连接有第四滚轮,所述内杆首端的两侧连接有第四导轨,所述第四滚轮和第四导轨滚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所述内杆的端部设置有挂钩,所述内杆滑动连接于摆臂外壳内部,内杆通过第一导轨与第一滚轮的配合、第二导轨与第二滚轮的配合、第三导轨与第三滚轮的配合、第四导轨与第四滚轮的配合保证内杆的直线度;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能够代替人工完成送料、扒灰等工艺,降低了劳动强度,保障了操作工人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视角);

附图4为附图3中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视角);

附图6为附图5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6所述的一种加料车摆臂机构,包括摆臂基座1、摆臂外壳2和内杆3;所述摆臂基座1的底面与加料车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摆臂外壳2的一端与摆臂基座1旋转连接,在旋转轴处连接有编码器,以精确控制摆臂外壳2的旋转角度,所述摆臂外壳2还铰接于伸缩杆4的一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伸缩杆4采用液压缸或是气缸,所述伸缩杆4的另一端铰接于加料车,液压缸或是气缸的伸缩杆伸缩完成摆臂外壳的旋转,所述内杆3的端部设置有挂钩5,所述挂钩5用于连接加料车等装置,所述内杆3滑动连接于摆臂外壳2的内部。

所述摆臂外壳2内部设置有伸缩缸6,所述伸缩缸6的固定端与摆臂外壳2连接,所述伸缩缸6的活动端与内杆3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伸缩缸6同样采用液压缸或是气缸,伸缩杆6的伸缩杆带动内杆3在摆臂外壳2的内部前后移动。

所述伸缩缸6和伸缩杆4均采用步进液压缸以方便控制液压缸的行程。

所述摆臂外壳2内部尾端的上顶面设置有第一导轨7,所述摆臂外壳2内部尾端的下顶面设置有第二导轨8,所述第一导轨7和第二导轨8均通过调隙机构与摆臂外壳固定,所述调隙机构包括连接盘和螺栓,所述连接盘与摆臂外壳固定,所述螺栓与内杆固定,所述螺栓与连接盘旋转连接,拧动螺栓即可实现第一导轨7和第二导轨8的调节,所述内杆3尾端设置有第一滚轮9和第二滚轮10,所述第一滚轮9与第一导轨7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10与第二导轨8滚动连接。

所述第二滚轮10的两侧设置有裙边,所述裙边抵压至第二导轨8的两侧,因此第二导论具有导向作用。

所述摆臂外壳2内部首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有第三滚轮11,所述内杆3首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第三导轨12,所述第三滚轮11与第三导轨12滚动连接。

所述摆臂外壳2内部首端两侧设连接有第四滚轮13,所述内杆3首端的两侧连接有第四导轨14,所述第四滚轮13和第四导轨14滚动连接。

第一导轨配合第一滚轮,第二导轨配合第二滚轮,第三导轨配合第三滚轮,第四导轨和第四滚轮配合保证内杆的直线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