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7833发布日期:2020-02-11 10:09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属于空调部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制冷空调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空调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蓄能器是液压气动系统中的一种能量储蓄装置。它在适当的时机将系统中的能量转变为压缩能或位能储存起来,当系统需要时,又将压缩能或位能转变为液压或气压等能而释放出来,重新补供给系统。当系统瞬间压力增大时,它可以吸收这部分的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压力正常。现有的蓄能器缺乏对气体的缓冲结构,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稳定性好的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包括进气管、排气管、进气缓冲结构和蓄能结构,所述进气管、所述排气管和所述进气缓冲结构分别与所述蓄能结构连通,所述进气缓冲结构包括液压腔、活塞、活塞杆和套结在活塞杆上缓冲弹簧,所述液压腔被所述活塞分割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蓄能结构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内预置有缓冲液,所述缓冲弹簧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进气管上连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蓄能结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气囊,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一腔室分别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具有伸入所述气囊的扩散管,所述扩散管侧面上均匀的开设有多个小孔。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上还连接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连接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上连接有气压检测口和电磁阀,所述气压检测口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电磁阀一端连接在所述溢流管上,所述电磁阀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放管。通过压力传感器的设置,可以及时掌握蓄能结构中气囊内的气体压力的情况,方便对蓄能结构中的气体压力进行调控。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有用于实时监测气囊内气压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电磁阀连接。通过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的设置,可以在气囊内的压力超过预定的阈值时及时排出多余的气体,降低气囊的损坏几率,提高气囊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包括分流管,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溢流口连接在所述第一分支管或所述第二分支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管包括连接在气囊上的横管和连接在所述所述横管上的纵管,所述纵管内设置有分流结构。通过分流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高压气流对纵管的冲击力,进而提高纵管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结构包括第一分流面、第二分流面和隔离部,所述隔离部的中心线与所述横管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一分流面和所述第二分流面沿所述隔离部的中心线为轴对称设置在所述隔离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流面和所述第二分流面为弧形面或平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扩散管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腔室的中心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包括进气管、排气管、进气缓冲结构和蓄能结构,所述进气管、所述排气管和所述进气缓冲结构分别与所述蓄能结构连通,通过进气缓冲结构的设置,利用进气缓冲结构承接一定的压力,可以提高蓄能结构的承压能力,提高蓄能结构的稳定性;另外,扩散管上小孔的设置,可以减少气囊进气时承受的冲击力,降低气囊受损几率。

除此之外,通过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的设置,可以在气囊内的压力超过预定的阈值时及时排出多余的气体,降低气囊的损坏几率,提高气囊的使用寿命,提高整体结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的一种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包括进气管1、排气管2、进气缓冲结构3和蓄能结构4,进气管1、排气管2和进气缓冲结构3分别与蓄能结构4连通,进气缓冲结构3包括液压腔31、活塞32、活塞杆33和套结在活塞杆33上缓冲弹簧34,液压腔31被活塞32分割成第一腔室311和第二腔室312,第一腔室311与蓄能结构4连通,第二腔室312内预置有缓冲液,缓冲弹簧34位于第二腔室312中,进气管1上连接有第一单向阀5,蓄能结构4包括壳体41和设置在壳体41内的气囊42,第一单向阀5和第一腔室311分别与气囊42连通,第一单向阀5具有伸入气囊42的扩散管51,扩散管51侧面上均匀的开设有多个小孔511。扩散管51的中心线与第一腔室311的中心线重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排气管2上还连接有溢流口21,溢流口21连接有溢流管6,溢流管6上连接有气压检测口61和电磁阀62,气压检测口61连接有压力传感器611,电磁阀62一端连接在溢流管6上,电磁阀62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放管7。通过压力传感器611的设置,可以及时掌握蓄能结构4中气囊42内的气体压力的情况,方便对蓄能结构4中的气体压力进行调控。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61连接有用于实时监测气囊42内气压的控制器(未图示),控制器还与电磁阀62连接。通过压力传感器61和电磁阀62的设置,可以在气囊42内的压力超过预定的阈值时及时排出多余的气体,降低气囊42的损坏几率,提高气囊42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排气管2包括分流管22,第一分支管23和第二分支管24,溢流口21连接在第一分支管22或第二分支管23上。分流管22包括连接在气囊42上的横管221和连接在横管221上的纵管222,纵管222内设置有分流结构2221。通过分流结构2221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高压气流对纵管222的冲击力,进而提高纵管222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分流结构2221包括第一分流面2221-1、第二分流面2221-2和隔离部2221-3,隔离部2221-3的中心线与横管221的中心线重合,第一分流面2221-1和第二分流面2221-2沿隔离部2221-3的中心线为轴对称设置在隔离部2221-3的两侧。第一分流面2221-1和第二分流面2221-2为弧形面或平面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空调用蓄能器管道总成,包括进气管1、排气管2、进气缓冲结构3和蓄能结构4,进气管1、排气管2和进气缓冲结构3分别与蓄能结构4连通,通过进气缓冲结构3的设置,利用进气缓冲结构3承接一定的压力,可以提高蓄能结构4的承压能力,提高蓄能结构4的稳定性;另外,扩散管51上小孔511的设置,可以减少气囊42进气时承受的冲击力,降低气囊42受损几率。

除此之外,通过压力传感器61和电磁阀62的设置,可以在气囊42内的压力超过预定的阈值时及时排出多余的气体,降低气囊42的损坏几率,提高气囊42的使用寿命,提高整体结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