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0240发布日期:2020-05-29 12:5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膛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



背景技术:

炉膛是由炉墙包围起来供燃料燃烧的立体空间。炉膛的作用是保证燃料尽可能地燃尽,并使炉膛出口排出的烟气温度冷却到对流受热面安全工作允许的温度。为此,炉膛应有足够的容积,并能够布置下足够多的受热面。

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会带走炉墙燃烧室周围大量的热量,导致很大程度的热能浪费,因此,还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具有降低热能耗费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包括炉墙以及内部中空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开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炉墙上开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炉墙外设有排烟腔,所述排烟腔与排气孔连通,所述排烟腔上设有排烟口,所述余热回收炉膛结构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分别连通储水腔与排烟腔的内部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炉墙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从排烟孔进入排烟腔内,储水腔内充满自来水,利用导热件连通储水腔的内部空间与排烟腔的内部空间,使得储水腔的内部空间与排烟腔的内部空间实现换热,排烟腔内的高温烟气经过储水腔时利用导热件的导热与储水腔内的自来水进行热交换,使得储水腔内的自来水温度升高,进而提供给洗菜洗碗等其他需要用到热水的场合使用,减少热能的耗费;

通过利用导热件的导热作用将排烟腔内的高温烟气中的热量传导至储水腔内,使得储水腔可充分收集炉墙燃烧室周围的热量。

通过排烟腔内的高温烟气与储水腔中的自来水经过热交换后,使得排烟腔内的高温烟气降温形成低温烟气,降低炉墙周围环境的温度,提高工作的舒适度;

通过排烟腔上设有排烟口,使得低温烟气经过排烟口排出,减少低温烟气留在余热回收的炉墙内影响炉墙的使用效果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烟腔包裹于炉墙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烟腔包裹在炉墙的外壁,增大了炉墙与排烟腔的接触面积,减少炉墙内部热量的散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腔包裹于排烟腔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储水腔包裹在排烟腔的外壁,减少排烟腔内的热量散失的情况,减少排烟腔经过导热件热量散失的情况,提高排烟腔中的高温烟气的热量与储水腔内自来水热交换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热件包括环状的隔板,所述隔板两侧分别与储水腔及排烟腔的外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隔板的侧边与储水腔的外壁固定连接,隔板的另一侧与排烟腔的外壁固定连接,增加隔板与储水腔的接触面积以及隔板与排烟腔的接触面积,导热性能较佳,通过隔板将排烟腔内的高温烟气中的热量传导至储水腔内的自来水中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炉墙的顶部最靠近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内部空间处凹陷成圆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炉墙的顶部最靠近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内部空间处凹陷成圆弧面,便于将炒锅顺着圆弧面放在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顶部上,在炒锅放在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顶部时,由于炒锅与余热回收炉膛结构接触面积较大,密封效果好,使得炉墙与炒锅之间的压强增大,自动将部分烟气压进排烟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口的高度高于进水口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出水口的高度高于进水口的高度,使得自来水可慢慢充进储水腔内,自来水可在储水腔内停留较长时间,使得储水腔中的自来水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接触时间较长,进而使得热交换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口与储水腔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1-2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水腔中的自来水经过热交换后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升高至沸腾时可能会产生水蒸汽,通过出水口与储水腔顶部之间的距离为1-2cm,便于排走储水腔内的蒸汽,防止气压过大,进而防止炸裂余热回收炉膛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炉墙顶部最靠近炉膛结构内部空间处固定连接有环形的凸盖,所述储水腔的一端位于凸盖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炉墙顶部最靠近炉膛结构内部空间处固定连接有环形的凸盖,便于把余热回收炉墙提起,使得搬运操作较为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导热件连通储水腔的内部空间与排烟腔的内部空间,排烟腔内的高温烟气经过储水腔时利用导热件的导热与储水腔内的自来水进行热交换,使得储水腔内的自来水温度升高,进而提供给洗菜洗碗等其他需要用到热水的场合使用,减少热能的耗费;

2.通过排烟腔内的高温烟气降温形成低温烟气从排烟管排出,降低炉墙周围环境的温度,提高工作的舒适度;

3.通过出水口的高度高于进水口的高度,使得自来水可慢慢充至储水腔内,自来水在储水腔内停留较长时间,进而使得储水腔中的自来水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接触时间较长,进而使得热交换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底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墙;11、炉顶;12、炉体;13、炉座;2、排气孔;3、排烟腔;30、排烟板;31、上通道;32、中通道;33、下通道;4、排烟口;41、排烟管;5、储水腔;50、储水板;51、储水上端部;52、储水下端部;6、进水口;61、进水管;71、出水管;8、导热件;81、隔板;9、凸盖;102、固定环;103、固定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中餐炒炉的余热回收炉膛结构,参照图1及图2,包括炉墙1,炉墙1的侧壁上开有若干个贯穿于炉墙1的排气孔2,炉墙1外壁包裹有排烟板30,炉墙1的外壁与排烟板30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间以形成排烟腔3,排烟腔3上开有排烟口4,排烟板30外壁包裹有储水板50,排烟板30的外壁与储水板50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间以形成储水腔5,储水腔5开有进水口6与出水口(图中未标注),余热回收炉膛结构还包括连通排烟腔3的内部空间与储水腔5的内部空间的导热件8。

参照图2,炉墙1包括呈圆环状的炉顶11,炉顶11的顶部至炉顶11的底部的直径逐渐递减,炉墙1还包括呈圆环状的炉体12,炉体12的顶部至炉体12的底部的直径逐渐递减,炉顶11的底部与炉体12的顶部重合且固定连接,炉顶11顶部的直径大于炉体12底部的直径,炉墙1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炉座13,炉座13呈圆环状,炉座13的顶部与炉体12的底部重合且固定连接,炉座13的底部封闭,炉座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呈长方体状的固定块(图中未标注),固定块均匀分布于炉座13的底部。

参照图2,若干排气孔2沿炉墙1周向均匀分布,排气孔2的轴线与炉墙1的中心轴线平行,排气孔2与排烟腔3的内部空间连通。

参照图2,排烟腔3包括均呈圆环状的上通道31以及中通道32,上通道31最靠近余热回收炉膛结构内部空间处的顶部至上通道31底部的直径逐渐增大,中通道32靠近上通道31的顶部至中通道32的底部的直径逐渐减少少,上通道31最靠近余热回收炉膛结构内部空间处的顶部的直径大于中通道32底部的直径。

参照图2,中通道32的内部空间大于上通道31的内部空间,上通道31的内部空间与中通道32的内部空间连通,排气孔2与中通道32的内部空间连通,排烟腔3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下通道33,下通道33呈圆环状,下通道33的内部空间与中通道32的内部空间连通,下通道33底部封闭,下通道33底部与炉座13的底部固定连接。

参照图2及图3,储水腔5包括储水上端部51与储水下端部52,储水下端部52的内部空间大于储水上端部51的内部空间,储水上端部51沿倾斜方向延伸与炉墙1轴线呈15°夹角,储水下端部52沿倾斜方向延伸与炉墙1轴线呈45°夹角,储水板50的底端与下通道33的外壁固定连接。

参照图4,炉墙1的中心轴线、排烟腔3的中心轴线以及储水腔5的中心轴线三者重合。

参照图2,导热件8包括环形的隔板81,隔板81的两侧分别与储水板50的内壁及排烟板30的外壁固定连接,隔板81的顶部与储水板50及排烟板30的顶部平齐,隔板81的底部与储水板50及排烟板30的底部平齐。

参照图2,下通道33上通过排烟口4连通有排烟管41,排烟口4的高度低于出水口的高度。

参照图2,出水口的高度高于进水口6的高度,储水下端部52通过进水口6连通有进水管61,储水上端部51固定连接有出水管71,出水管71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水管71靠近排烟管41且远离进水管61,出水管71与储水上端部51连通,出水管71伸出储水腔5。

参照图2,出水口与储水上端部51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1-2cm,出水管71顶端沿水平面倾斜45°夹角延伸。

进水管61上固定连接有通闭进水管61的进水控制阀(图中未标注),出水管71上固定连接有通闭出水管71的出水控制阀(图中未标注)。

参照图2,炉墙1顶部最靠近炉膛结构内部空间处固定连接有环形的凸盖9,储水上端部51靠近炉膛结构内部空间处的顶部和上通道31靠近炉膛结构内部空间处的顶部位于凸盖9内以形成密封空间,凸盖9远离上通道31的侧壁凹陷成圆弧面。

参照图2,排烟板30远离滤墙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炉内圈(图中未标注),储水板50远离排烟板30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炉外圈(图中未标注)。

参照图2及图3,储水下端部52远离排烟腔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02,固定环102位于进水管61与排烟管41之间,固定环102中心点、进水管61轴心以及排烟管41轴心连成的直线与炉墙1轴线相交且垂直。

参照图3,固定环102远离下通道33的侧面上螺纹连接有四根固定脚103,固定脚103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的工况以及原理如下:

开炉之前,先将储水腔5灌满自来水,使得余热回收炉膛结构处于准备工作阶段。

开启余热回收炉膛结构后,在炉膛的顶部放置炒锅,进行炒菜工作,炒菜过程中,炉墙1内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排烟腔3中,高温烟气经过炉墙1与储水腔5,利用导热件8将排烟腔3中的高温烟气中的热量传导至储水腔5的自来水中,使得自来水温度升高,排烟腔3中的高温烟气的温度下降形成低温烟气,通过排烟管41将低温烟气排出,降低炉墙1周围环境的温度,提高工作的舒适度。

通过储水腔5中的自来水的温度升高,使得能够提供给洗菜洗碗其他需要用到热水的场合,减少热量的耗费,降低经济成本。

通过导热件8连通储水腔5的内部空间与排烟腔3的内部空间,便于将排烟腔3内的高温烟气与储水腔5内的自来水进行热交换。

通过凸盖9远离上通道31的侧壁凹陷成圆弧面,便于将炒锅顺着圆弧面放在凸盖9的顶部,在炒锅放在凸盖9的顶部时,炒锅与炉膛结构接触面积大,密封性大,使得凸盖9的顶部与炒锅之间的压强增大,自动将部分烟气压进高温排烟孔内,增加高温烟气进入排烟孔内,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通过出水口的高度高于进水口6的高度,使得自来水可慢慢充至储水腔5,自来水在储水腔5内停留较长时间,进而使得储水腔5中的自来水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接触时间较长,进而使得热交换效率较高。

通过出水口与储水腔5顶部之间的距离为1-2cm,便于排走储水腔5内由于自来水温度升高至沸腾状态可能会产生的蒸汽,防止余热储水腔5炸裂。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