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93708发布日期:2021-03-30 21:2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暖器作为一款以清洁能源供暖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冬季取暖需求。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只能在冬季取暖使用,功能较为单一,其他季节时电暖器则处于闲置状态,导致电暖器的利用率较低,不能够满足用户的其他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暖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暖器的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暖器,包括:电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的电加热装置,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均与第一壳体的内腔连通;风扇组件,与电加热组件可拆卸地连接,风扇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的风扇结构,第二壳体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进风部和出风部均与第二壳体的内腔连通;其中,第一通风部通过进风部与出风部连通,以使第一壳体内的热风依次通过第一通风部和进风部从出风部吹出。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限位凸起,第二壳体上设置有限位凹部,限位凸起伸入至限位凹部内且与限位凹部限位配合,以实现电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的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通风部设置在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表面上,进风部设置在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出风部为一个;或者,出风部为多个,多个出风部沿第二壳体的外周面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风扇结构为贯流叶轮,风扇组件还包括驱动结构,驱动结构设置在第二壳体内且与贯流叶轮连接,以驱动贯流叶轮转动,进而将位于第一壳体内的热风经由进风部抽吸至出风部内;其中,贯流叶轮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风扇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的风道结构,风扇结构位于风道结构内,风道结构的进风口与进风部相对设置,风道结构的出风口与出风部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进风部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多个第一通孔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出风部包括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和/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风扇组件还包括:导风结构,导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壳体上且位于出风部处,以用于调整出风部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地,导风结构包括多个叶片,多个叶片与多个第二通孔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驱动结构为电机,风扇组件还包括:控制模块,与电机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至少部分第一温度传感器穿过第二壳体后伸入至第一壳体内,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连接,以用于检测电加热装置的表面温度;其中,控制模块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调整电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控制模块与电加热装置连接,电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壳体外且与控制模块连接,以用于检测电暖器所处环境中的温度值;其中,当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第二温度检测值之差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时,控制模块控制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减小;或者,控制模块控制电加热装置停止加热。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电暖器包括电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电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且电暖器具有以下三种使用方式:电加热组件单独使用、风扇组件单独使用及电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组合使用,以使电暖器具备加热和降温两种功能,用户可在夏季和冬季使用电暖器,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暖器的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以使电暖器满足用户夏季吹风、冬季取暖的双重使用需求,进而满足了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实现一机多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暖器的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电暖器的电加热组件与控制面板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电暖器的风扇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3中的风扇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电加热组件;11、第一壳体;111、第二通风部;12、电加热装置;20、风扇组件;21、第二壳体;211、进风部;212、出风部;22、风扇结构;23、驱动结构;24、风道结构;30、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暖器的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暖器。

如图1至图4所示,电暖器包括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电加热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的电加热装置12,第一壳体11具有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111,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111均与第一壳体11的内腔连通。风扇组件20与电加热组件10可拆卸地连接,风扇组件20包括第二壳体2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的风扇结构22,第二壳体21具有进风部211和出风部212,进风部211和出风部212均与第二壳体21的内腔连通。其中,第一通风部通过进风部211与出风部212连通,以使第一壳体11内的热风依次通过第一通风部和进风部211从出风部212吹出。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电暖器包括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可拆卸地连接,且电暖器具有以下三种使用方式:电加热组件10单独使用、风扇组件20单独使用及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组合使用,以使电暖器具备加热和降温两种功能,用户可在夏季和冬季使用电暖器,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暖器的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以使电暖器满足用户夏季吹风、冬季取暖的双重使用需求,进而满足了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实现一机多用。

在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可拆卸地连接,二者拆开后整体体积减小,有效地节省了用户使用空间与包装体积,节约了生产与运输成本。在售货员对电暖器进行销售时也可拆分,进行差异化销售,用户也可根据需求单独选购电加热组件10或风扇组件20,从而实现一款产品多价位销售,扩大了产品线,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上设置有限位凸起,第二壳体21上设置有限位凹部,限位凸起伸入至限位凹部内且与限位凹部限位配合,以实现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的连接。这样,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凹部的配合实现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的装配,以使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同时,使得完成装配后的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的连接更加稳固,避免二者发生相互脱离而砸伤或烫伤用户。

可选地,限位凸起为多个,限位凹部为多个,多个限位凸起与多个限位凹部一一对应地设置,进而增加了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的连接稳定性,提升了电暖器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通风部设置在第一壳体11朝向第二壳体21的表面上,进风部211设置在第二壳体21朝向第一壳体11的表面上。具体地,沿电暖器的高度方向,电加热组件10位于风扇组件20的下方,启动电加热组件10和风扇组件20后,电加热装置12发热,一部分热风通过第二通风部进入室内,以对室内进行加热。风扇结构22对第一壳体11内的另一部分热风进行抽吸,该部分热风通过进风部211进入至第二壳体21内并从出风部212吹出,以对室内进行加热,进而实现地毯式供暖。这样,两部分热风均用于对室内进行加热,进而提升了电暖器的加热效率,解决了传统电暖器升温慢、取暖效果不好的问题。

可选地,出风部212为一个;或者,出风部212为多个,多个出风部212沿第二壳体21的外周面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出风部212的设置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出风需求,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加工难度和劳动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部212为一个,以使风扇组件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加工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出风部21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出风部212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

如图4所示,风扇结构22为贯流叶轮,风扇组件20还包括驱动结构23,驱动结构23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且与贯流叶轮连接,以驱动贯流叶轮转动,进而将位于第一壳体11内的热风经由进风部211抽吸至出风部212内。其中,贯流叶轮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壳体21的长度方向一致。这样,驱动结构23驱动贯流叶轮转动,以使贯流叶轮将位于第一进风部内的热风经由进风部211抽吸至第二壳体21内,并吹向出风部212,确保热风能够通过出风部212吹向室内。同时,上述设置提升了风扇组件20的运行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

如图4所示,风扇组件2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的风道结构24,风扇结构22位于风道结构24内,风道结构24的进风口与进风部211相对设置,风道结构24的出风口与出风部212相对设置。这样,在风扇结构22的抽吸作用下,热风进入至第二壳体21内,风道结构24对热风进行引导,以确保热风能够从出风部212吹出,进而使得风扇组件20内热风的流动更加顺畅,避免发生紊流现象而产生振动和噪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进风部211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多个第一通孔沿第二壳体2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出风部212包括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沿第二壳体21的长度方向和/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进风部211和出风部21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电暖器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进风部211和出风部212的结构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进风、出风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为立方体,多个第一通孔沿立方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进而增大了进风部211的进风面积,以确保热风能够通过第一通风部进入至进风部211内。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通孔沿立方体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进而增大了出风部212的出风面积,以确保热风能够顺畅地吹出至电暖器外,提升了电暖器的供暖可靠性。

可选地,风扇组件20还包括导风结构。其中,导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壳体21上且位于出风部212处,以用于调整出风部212的出风方向。这样,在电暖器运行过程中,用户可根据需求操作导风结构,进而调整出风部212的出风方向,以满足不同出风需求,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风扇组件20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导风结构连接,以驱动导风结构运动。这样,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导风结构运动,以实现导风结构的导风方向的自动调整,进而提升了电暖器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

可选地,导风结构包括多个叶片,多个叶片与多个第二通孔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各叶片对与其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进而提升了导风结构的导风可靠性。

可选地,驱动结构23为电机,风扇组件20还包括控制模块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控制模块与电机连接。至少部分第一温度传感器穿过第二壳体21后伸入至第一壳体11内,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连接,以用于检测电加热装置12的表面温度。其中,控制模块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调整电机的转速。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电机转速的自动化调整,进而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提升了电暖器的智能化程度。

具体地,若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较大,则通过控制模块增大电机的转速,以实现风扇组件20的快速出风,防止热风在风扇组件20内堆积而影响风扇组件的使用寿命。若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较小,则通过控制模块减小电机的转速,以减小电机的能耗,电暖器处于省电模式。

可选地,控制模块与电加热装置12连接,电加热组件1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壳体11外且与控制模块连接,以用于检测电暖器所处环境中的温度值。其中,当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第二温度检测值之差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时,控制模块控制电加热装置12的加热功率减小;或者,控制模块控制电加热装置12停止加热。这样,若室内温度与电加热装置12的表面温度较为接近时,则减小电加热装置12的加热功率,以实现节能运行,也提升了电暖器的智能化程度。

具体地,当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第二温度检测值之差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控制模块控制电加热装置12的加热功率增大,以实现快速供暖,进而提升了电暖器的供暖效率;若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第一温度检测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第二温度检测值之差小于或等于预设差值,则室内温度与电加热装置12的表面温度较为接近,此时通过控制模块减小电加热装置12的加热功率,或者控制电加热装置12停止加热,以降低电暖器的能耗。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暖器还包括控制面板30。其中,控制面板30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上且位于电加热组件10的上方,以便于用户对电暖器进行控制。这样,用户可通过控制面板30对电暖器的运行模式(如供暖模式、制冷模式)进行调整,也可通过控制面板30控制电暖器启动或关闭,还可以通过控制面板30控制电加热装置12的加热功率、驱动结构23的运行功率。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电暖器包括电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电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且电暖器具有以下三种使用方式:电加热组件单独使用、风扇组件单独使用及电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组合使用,以使电暖器具备加热和降温两种功能,用户可在夏季和冬季使用电暖器,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暖器的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以使电暖器满足用户夏季吹风、冬季取暖的双重使用需求,进而满足了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实现一机多用。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