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0303发布日期:2020-10-28 11:3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盖设在底壳上的面板以及位于底壳内腔中的线圈盘、电路板以及散热风机。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其中,电路板靠近进风孔设置。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底壳上的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将线圈盘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底壳的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了电磁炉的散热。

然而,由于电路板靠近进风孔设置,若有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从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会直接落在电路板上,导致电路板受潮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直接落至电路板上而导致电路板受潮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的几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盖设在所述底壳上的面板以及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散热风机和电路板;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进风孔设置,还包括设置在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和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之间的隔离件,所述隔离件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和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隔开;

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隔离件的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至少部分电路板和至少部分进风孔之间设置隔离件,通过隔离件将至少部分电路板与至少部分进风孔隔开,这样即使有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从该部分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由于隔离件的存在,隔离件可以对至少部分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阻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直接落至电路板上而导致电路板受潮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的几率,对电路板进行了有效保护。另外,若有人将条状或者棒状等导电体从该部分进风孔伸入至底壳内时,由于至少部分电路板与至少部分进风孔之间的隔离件的存在,使得从该部分进风孔伸入的导电体不会轻易触碰到带电的电路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从进风孔伸入的导电体触碰到底壳内的电路板而导致触电的现象发生的几率,提高了安全性。同时,通过在底壳内设置支撑结构,通过支撑结构对隔离件进行支撑,提高了隔离件的稳定性,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路板的保护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离件包括位于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和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之间的隔离片。

通过隔离片实现对至少部分电路板和至少部分进风孔的一定程度上的隔开,结构简单且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隔离片为塑料片或者云母片。

通过塑料片或者云母片实现对至少部分电路板和至少部分进风孔的一定程度上的隔开,效果好且制作成本低。

可选的,所述隔离片的厚度范围为0.01mm~3mm。

若将隔离片设置的过厚,不仅会增大制作成本,且导致隔离片所占空间增大,不可避免的增大了底壳的体积以及电磁炉的体积;通过将隔离片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其对电路板和进风孔的有效隔开的基础上,降低了制作成本,减小了隔离片所需安装空间,使底壳无需做的过大。

可选的,所述隔离片的至少部分边缘具有向上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围设在所述电路板的外围。

由于隔离片边缘具有翻边,翻边挡设在电路板外围,这样从进风孔进入的水汽、油烟、灰尘或者导电体等更不容易接触到电路板;同时翻边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电路板的安装更加方便。另外,若电磁炉面板上的汤水意外从底壳与面板的接合处或者从底壳的侧壁进入至底壳内,此时翻边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汤水进行阻挡,使汤水不容易流至电路板上,对电路板进行了有效保护。

可选的,所述隔离件为绝缘隔离件;

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隔离件与所述电路板卡接在一起。

通过将隔离件与电路板卡接在一起,使得隔离件和电路板的整体稳定性更好。

可选的,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电路板固定在所述底壳上的固定柱,所述隔离件上具有用于避让所述固定柱的避让孔。

这样在实现对电路板固定的同时,使隔离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固定,避让孔同时起到了对电路板限位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和隔离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所述隔离件的支撑筋。

通过支撑筋对隔离件进行支撑,结构简单且支撑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段,所述底壳内设置有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和所述第一侧壁段之间形成与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区,至少部分进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进风区,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

其中,所述支撑筋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的第一支撑筋;所述第一支撑筋的一端朝向所述挡风筋延伸;所述第一支撑筋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侧壁段延伸;

和/或,所述支撑筋包括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二支撑筋设置在所述挡风筋的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区的一面上;

和/或,所述支撑筋包括位于第一进风区的第三支撑筋。

通过设置挡风筋,对进入至底壳的冷却风进行导向,使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能够尽可能多的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

可选的,所述支撑筋包括第一支撑筋时,所述第一支撑筋的一端与所述挡风筋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段连接,以将所述第一进风区分隔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隔离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对应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区域的进风孔之间。

第一支撑筋不仅能够对隔离件进行有效支撑,而且,通过第一支撑筋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隔离,使得进入至第一区域的水汽、油烟、灰尘等不会进入至第二区域,对电路板的位于第二区域的部分进行了保护,避免位于第二区域的那部分电路板受水汽、油烟等影响而损坏。而且由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被第一支撑筋隔开,这样只需将隔离件设置在第一区域,使得隔离件无需做的较大,不仅能够有效的将进风孔和电路板之间隔开,降低了从该部分进风孔进入的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直接落至电路板上的情况出现的几率,且降低了制作成本,减小了隔离件的占据空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区的进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段上;所述隔离件的至少对应所述第一侧壁段的边缘具有向上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挡设在所述电路板的外围。

这样当第一侧壁段上开设有进风孔时,翻边可在一定程度上将电路板和第一侧壁段上的至少部分进风孔隔开,降低了从第一侧壁段的进风孔进入的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直接落至电路板上的情况出现的几率,且降低了从第一侧壁段的进风孔伸入的导电体触碰到电路板的情况出现的几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区内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电路板固定在所述底壳上的固定柱,所述隔离件上具有用于避让所述固定柱的避让孔,所述支撑筋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的第三支撑筋时,所述第三支撑筋设置在所述固定柱的侧壁上。

这样使得第三支撑筋在实现对隔离件进行支撑的同时,还起到了加强固定柱的效果,进而提高了电路板和隔离件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筋包括第一支撑筋和第三支撑筋时,所述第三支撑筋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筋设置。

这样能够从不同位置对隔离件进行支撑,进一步提高了隔离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筋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区的第四支撑筋,所述支撑筋包括第一支撑筋时,所述第四支撑筋与所述第一支撑筋的另一端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四支撑筋挡设在所述隔离件的外侧。

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对隔离件的支撑效果,且第四支撑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隔离件的横向限位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四支撑筋与所述挡风筋平行。

这样以更好的对隔离件进行限位。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侧壁包括与第一侧壁段相邻的第二侧壁段,所述第二侧壁段与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之间形成第二进风区,所述第二进风区与所述第一进风区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区开设有进风孔。

通过设置第二进风区,即,增加了进风风道,使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可分别从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而且若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的其中一个区发生意外堵塞,冷却风会从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的其中另一个区进入,并流向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散热。

可选的,所述隔离件的至少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区的一侧边缘具有向上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挡设在所述电路板的外围。

通过设置翻边,这样从第二进风区的进风孔进入的水汽、油烟、灰尘或导电体等更不容易直接接触到电路板,对电路板进行了有效保护。同时翻边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电路板的安装更加方便。

可选的,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区的进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二侧壁段上。

这样使得进风孔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的位置要高,从而可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包括灯板和/或电源板。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电路板和隔离件连接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00-面板;

10-固定柱;

101-第一区域;

102-第二区域;

103-第二进风区;

121-第一侧壁段;

122-第二侧壁段;

110-进风孔;

120-出风孔;

2-线圈盘;

3-电路板;

31-灯板;

32-电源板;

4-散热风机;

5-隔离件;

51-隔离片;

52-避让孔;

53-弹性卡扣;

50-翻边;

6-挡风筋;

61-加强筋;

62-限位筋;

7-支撑结构;

71-第一支撑筋;

72-第二支撑筋;

73-第三支撑筋;

74-第四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电路板和隔离件连接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盖设在底壳1上的面板100、位于底壳1内的线圈盘2、电路板3以及散热风机4。其中,面板100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的材质不作限定。

散热风机4用于为线圈盘2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4具体可以为轴流风机。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2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均与外界连通。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4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1中,通过散热风机增压后,吹向线圈盘2等发热元件,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20吹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

具体地,电路板靠近进风孔110设置。由于电路板靠近进风孔110设置,若有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从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会直接落至电路板上,导致电路板受潮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的电磁炉还包括设置在至少部分电路板3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之间的隔离件5,隔离件5用于将至少部分电路板3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隔开。

也就是说,通过在至少部分电路板3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之间设置隔离件5,通过隔离件5将至少部分电路板3与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隔开,这样即使有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从该部分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1内,由于隔离件5的存在,隔离件5可以对至少部分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阻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直接落至电路板3上而导致电路板3受潮或者损坏的情况出现的几率,对电路板3进行了有效保护。

可以理解的是,隔离件5与进风孔110之间具有间距,使得隔离件5在实现对至少部分电路板3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的隔离效果的同时,使隔离件5不会阻挡进风孔110,保证了电磁炉的有效进风。

另外,由于电路板3为带电部件,若有人将条状或者棒状导电体从进风孔110伸入至底壳1内时,若导电体触碰到底壳1内的电路板3,则会引起触电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中,至少部分电路板3与至少部分进风孔110之间有隔离件5存在,这样即使有导电体从该部分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1内时,导电体不会轻易触碰到电路板3,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从进风孔110伸入的导电体触碰到底壳1内的电路板3而导致触电的现象发生的几率,提高了安全性。

具体地,隔离件5具体可以为绝缘隔离件。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参照图1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3具体包括灯板31,即,灯板31靠近进风孔110设置,至少部分灯板31与至少部分进风孔110之间设置有隔离件5,通过隔离件5将至少部分灯板31与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隔开,若有水汽、油烟、灰尘或者导电体等从该部分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1内时,由于隔离件5的存在,降低了从进风孔110进入的水汽、油烟、灰尘等直接落至灯板31的现象出现的几率,降低了从进风孔110伸入的导电体触碰到底壳1内的灯板31的情况出现的几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电路板3包括电源板32,电源板32靠近进风孔110设置,在该种情况下,隔离件5位于至少部分电源板32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之间,通过隔离件5将电源板32与至少部分进风孔隔开,降低了从进风孔110进入的水汽、油烟、灰尘等直接落至电源板32上的现象出现的几率,降低了从进风孔110伸入的导电体触碰到底壳1内的电源板32的情况出现的几率。当然,电路板3也可以是其他带电的部件。

本实施例具体以电路板3包括灯板31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隔离件5的支撑结构7。也就是说,通过在底壳1内设置支撑结构7,通过支撑结构7对隔离件5进行支撑,提高了隔离件5的稳定性,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电路板3的保护效果。

其中,隔离件5具体包括位于至少部分灯板31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之间的隔离片51。通过隔离片51实现对至少部分灯板31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在一定程度上的隔开,结构简单且效果好。示例性的,隔离片51具体可以是塑料片,比如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也可以是云母片,或者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绝缘性能且强度满足要求的材质。通过塑料片或者云母片实现对灯板31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的一定程度上的隔开,效果好且制作成本低。

具体地,可将隔离片51的厚度设置在0.01mm~3mm之间。若将隔离片51设置的过厚,不仅会增大制作成本,且导致隔离片51所占空间增大,不可避免的增大了底壳1的体积以及电磁炉的体积。通过将隔离片51的厚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保证其对灯板31和进风孔110的有效隔开的基础上,降低了制作成本,减小了隔离片51所需安装空间,使底壳1无需做的过大。

具体地,底壳1内设置有固定柱10,灯板31通过固定柱10固定在底壳1上,隔离片51上具有用于避让固定柱10的避让孔52。参照图2至图4所示,固定柱10具体可包括设置在底壳1上的向上延伸的螺柱,灯板31上具有可供螺柱穿过的螺孔,安装时,使螺柱依次穿过隔离片51上的避让孔52以及灯板31上的螺孔,然后通过螺钉将三者固定在一起。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固定柱10也可以包括卡扣等,将灯板31卡设在底壳1上,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5具体可与灯板31卡接在一起,比如,参照图5,隔离件5上具有弹性卡扣53,灯板31通过该弹性卡扣卡设在隔离件5上,然后灯板31同时与底壳1连接,从而在使灯板31得以固定的同时,隔离件5也得以固定。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隔离件5上具有定位柱,灯板31上具有可供定位柱插入的定位孔,定位柱和定位孔相配合,实现灯板31和隔离件5的连接,定位柱同时可起到对灯板31支撑的作用。

由于底壳1内具有支撑结构7,支撑结构7对隔离件5进行支撑,从而使得隔离件5的装配更加方便,更加可靠和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7具体包括用于支撑隔离件5的支撑筋。通过支撑筋对隔离件5进行支撑,结构简单且支撑效果好。

具体地,底壳1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段121,底壳1内设置有挡风筋6,挡风筋6与第一侧壁段121之间形成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区。至少部分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一进风区,至少部分灯板31靠近第一进风区的进风孔110设置。通过设置挡风筋6,对进入至底壳1内的冷却风进行导向,使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能够尽可能多的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具体可以在挡风筋6上开设通风口,通过通风口实现第一进风区和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之间的连通。

其中,支撑筋具体包括:位于第一进风区的第一支撑筋71,第一支撑筋71的一端朝向挡风筋6延伸,第一支撑筋71的另一端朝向第一侧壁段121延伸。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支撑筋71的一端朝向挡风筋6延伸,可以理解的为,第一支撑筋71的一端延伸至挡风筋6,以与挡风筋6连接,或者,第一支撑筋71的一端靠近挡风筋6设置;此外,这里的第一支撑筋71的另一端朝向第一侧壁段121延伸,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筋7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侧壁段121,以与第一侧壁段121连接,或者,第一支撑筋71的另一端靠近第一侧壁段121设置。

具体地,参照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筋71的一端与挡风筋6连接,第一支撑筋71的另一端与第一侧壁段121连接,以将第一进风区分隔为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至少部分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一区域101,隔离件5位于灯板31的对应第一区域101的部分与第一区域101的进风孔11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隔离件5的外轮廓尺寸小于灯板31的外轮廓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灯板31具体位于第一进风区。

第一支撑筋71不仅能够对隔离件5进行有效支撑,而且,通过第一支撑筋71将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隔离,使得进入至第一区域101的水汽、油烟、灰尘等不会进入至第二区域102,对灯板31的位于第二区域102的部分进行了保护,避免位于第二区域102的那部分灯板31受水汽、油烟等影响而损坏。而且由于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被第一支撑筋71隔开,这样只需将隔离件5设置在第一区域101,使得隔离件5无需做的较大,不仅能够有效的将进风孔110和灯板31之间隔开,降低了从该部分进风孔110进入的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直接落至灯板31上的情况出现的几率,且降低了制作成本,减小了隔离件5的占据空间。其中,第一支撑筋71具体可与底壳1一体成型。

其中,第一进风区的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一侧壁段121上。隔离件5的至少对应第一侧壁段121的边缘具有向上延伸的翻边50,翻边50挡设在灯板31的外围。

当第一侧壁段12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时,翻边50可在一定程度上将灯板31和第一侧壁段121上的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隔开,降低了从第一侧壁段121的进风孔110进入的水汽、油烟或者灰尘等直接落至灯板31上的情况出现的几率,且降低了从第一侧壁段121的进风孔110伸入的导电体触碰到电路板的情况出现的几率。通过将第一进风区的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一侧壁段121上,使得该部分进风孔110所在的高度高于底壳的底壁,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支撑筋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筋72,第二支撑筋72设置在挡风筋6的朝向第一进风区的一面上。比如,第二支撑筋72可以与挡风筋6一体成型。

支撑筋还可以包括第三支撑筋73,第三支撑筋73位于第一进风区。其中,可以使第三支撑筋73远离第一支撑筋71设置,这样能够从不同位置对隔离件5进行支撑,进一步提高了隔离件5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三支撑筋可以设置在固定柱10的侧壁上。这样使得第三支撑筋73在实现对隔离件5进行支撑的同时,还起到了加强固定柱10的效果,进而提高了灯板31和隔离件5的安装稳定性。其中,第三支撑筋73可以与固定柱10一体成型。

此外,支撑筋还可以包括第四支撑筋74,第四支撑筋74位于第一进风区,第四支撑筋74与第一支撑筋71的另一端连接,当隔离件5安装好后,至少部分第四支撑筋74挡设在隔离件5的外侧。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对隔离件5的支撑效果,且第四支撑筋74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隔离件5的横向限位作用。

其中,至少部分第四支撑筋74具体可与挡风筋6平行,这样以更好的对隔离件5进行限位。比如,挡风筋6和第四支撑筋74共同作用,分别从隔离件5的两侧对隔离件5进行限位。

具体实现时,比如,第四支撑筋74具体可与底壳1以及第一支撑筋71一体成型。

其中,挡风筋6上还设置有加强筋61,通过加强筋61加强挡风筋6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61具体可设置在挡风筋6的朝向第一进风区的一侧上。加强筋61具体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61具体为两个,两个加强筋61间隔设置。当加强筋61为至少两个时,不同加强筋61的延伸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加强筋61的位置决定。具体地,加强筋61可以沿竖向延伸,当然,也可以沿横向延伸。其中,加强筋61可以与挡风筋6一体成型。

此外,挡风筋6上还可以设置限位筋62,限位筋62具体设置在挡风筋6的朝向第一进风区的一侧上。通过限位筋62对隔离件5进行限位,比如,当隔离件5和灯板31安装好之后,限位筋62和第四支撑筋74共同作用,分别从隔离件5的两侧对隔离件5进行限位。

其中,限位筋6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至少两个。当限位筋62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限位筋62沿挡风筋6的延伸方向(即图4中的挡风筋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筋62具体为三个。

具体地,限位筋62位于第二支撑筋72的上方,比如,限位筋62的底端与第二支撑筋72的上表面连接。其中,可将限位筋62的面向隔离件5的一面设置为斜面,斜面可起到导向作用,不仅方便隔离件5的放置,且能够起到对隔离件5限位的作用。其中,限位筋62、第二支撑筋72和挡风筋6可以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侧壁还包括与第一侧壁段121相邻的第二侧壁段122,第二侧壁段122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之间形成第二进风区103,第二进风区103与第一进风区连通,第二进风区103开设有进风孔110。

通过设置第二进风区103,即,增加了进风风道,使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可分别从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103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而且若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103的其中一个区发生意外堵塞,冷却风会从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103的其中另一个区进入,并流向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散热。

其中,隔离件5的至少靠近第二进风区103的一侧边缘具有向上延伸的翻边50,翻边50挡设在灯板31的外围。通过设置翻边50,这样从第二进风区103的进风孔110进入的水汽、油烟、灰尘或导电体等更不容易等直接接触到灯板31,对灯板31进行了有效保护。同时翻边5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灯板31的安装更加方便。当然,也可以是,隔离件5的整个周向边缘均具有向上延伸的翻边,翻边围设在整个灯板31的外围。

具体地,位于第二进风区103的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二侧壁段122上。这样使得进风孔110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的位置要高,从而可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仅设置第一支撑筋71,或者仅设置第二支撑筋72,或者,仅设置第三支撑筋73,或者,仅设置第四支撑筋74。此外,也可以仅设置第一支撑筋71、第二支撑筋72、第三支撑筋73和第四支撑筋74中的其中任意两个或者三个。

其中,第一侧壁段121可以是朝向用户的前侧壁。当至少部分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一侧壁段121上时,由于第一侧壁段121朝向用户,用户能够很直观且方便地看到进风孔110,很容易看到进风孔110是否堵塞,进而能够及时对进风孔110进行清理,避免进风受到影响。而且,由于第一侧壁段121为面向用户的前侧壁,即,灯板31靠近电磁炉的前侧,也就是说,这样灯板31就会距离烹饪者较近,方便烹饪者进行操作。

进风孔110可设置为多个,多个进风孔110间隔排布在底壳1上,比如,多个进风孔110排布成格栅状,不仅保证了进风量和进风均匀性,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多个进风孔110也可以排布成多行多列或者环状等。每个进风孔110可以是条形、圆形等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出风孔120也可以设置为多个,比如,多个出风孔12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与开设有进风孔110的侧壁相对的那个侧壁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20沿该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成格栅状,和/或,多个出风孔12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远离进风孔110的底壁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20呈辐射状排布。

本实施例是以灯板31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隔离件5设置在至少部分电源板32与至少部分进风孔110之间,隔离件5用于将至少部分电源板32和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隔开,从而实现对电源板32的保护,比如,电源板32设置在第一进风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