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强化传热热管

文档序号:32948662发布日期:2023-01-14 12:2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包括管壁、吸液芯以及填充在管体内的并在管体内循环流动的工质,所述吸液芯设置在所述管壁内侧,所述热管包括冷凝段、蒸发段及位于冷凝段与蒸发段之间的绝热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段和蒸发段外壁面设置有螺纹状或环状分布的凸起;所述凸起的表面为仿生表面,所述仿生表面呈波浪形;在所述仿生表面上沿热管圆周方向设置有从凸起顶部向内延伸的仿生细孔,所述仿生细孔为孔径由上而下逐渐变小的渐变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表面由多个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弧形凸起和多个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弧形凹槽相连构成,最大弧形凸起的曲率半径范围为0.35mm~0.5mm,最小弧形凸起的曲率半径范围为0.25mm~0.4mm,最大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范围为0.3mm~0.4mm,最小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范围为0.2mm~0.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表面的高度为3mm~4mm,所述凸起的底边宽为4mm~6mm。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为“ω”型吸液芯,“ω”型吸液芯面向热管内部的凸出部分为圆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ω”型吸液芯的最薄处厚度为2mm~4mm,最厚处厚度为7mm~10mm,凸起处曲率半径范围为2.5mm~3.5mm,沟槽处曲率半径范围为1.5mm~2mm,相邻两处凸起的距离为7mm~9mm。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细孔向内延伸至吸液芯凸出部分的内部;所述仿生细孔形状为锥形,所述仿生细孔的长度为7mm~10mm,所述仿生细孔的尖端直径范围为0.5mm~1mm,根部直径范围为2mm~3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细孔周围的冷凝段管壁和蒸发段管壁内表面部分具有水滴状凸起,该水滴状凸起伸入吸液芯内,凹陷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为0.6mm~1.5mm,最大曲率半径为1mm~2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管的绝热段设置绝热套管。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套管厚度为3mm~7mm;所述管壁厚度为4mm~8mm;所述绝热段长度为200mm~400mm;所述蒸发段长度为 300mm~600mm;所述冷凝段长度为 200mm~400m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壁外表面材料为5a06铝镁合金或氧化石墨烯。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段和蒸发段外表面为超疏水表面。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疏水表面由纳米涂层构成,接触角θ>150
°
,所述纳米涂层材料为sio2或al或ti或v。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强化传热热管,包括管壁、吸液芯以及填充在管体内的并在管体内循环流动的工质,吸液芯设置在管壁内侧,热管包括冷凝段、蒸发段及位于冷凝段与蒸发段之间的绝热段;在冷凝段和蒸发段外壁面设置有螺纹状或环状分布的凸起;凸起的表面为仿生表面,仿生表面呈波浪形;在仿生表面上沿热管圆周方向设置有从凸起顶部向内延伸的仿生细孔,所述仿生细孔为孔径由上而下逐渐变小的渐变孔。本发明解决了热管采用“Ω”型吸液芯时存在的导热不均及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强化了热管的换热功能。本申请适用于包括移动式小型反应堆在内的能源相关的热管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太空、深海、医用应急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周涛 刘晓芳 毛赏 魏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11.02
技术公布日:2023/1/1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