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9924发布日期:2023-03-22 06:27阅读:43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空调存在具有上下设置的两个导风板,以共同开闭出风口,也具有左右设置的两个导风板,以共同开闭出风口。但是由于空调的出风模式更加多样化,上下设置的两个导风板或者左右设置的两个导风板不能满足用户的多样送风需求,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四个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不仅实现向前、向下的出风控制,还可同时实现横向出风控制,增加空调室内机出风的多样性。
4.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第一导风板产生凝露的概率,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5.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机壳具有向前下方敞开的出风口,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分别布置于出风口的横向第一侧和横向第二侧,以开闭出风口向下的敞口,第三导风板处于第一导风板的上方,第四导风板设置于第二导风板的上方,以开闭出风口向前的敞口。
6.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侧端部和第二侧端部,第一侧端部设置于机壳前部下方的横向第一侧,第二侧端部设置于机壳前部下方的横向第二侧,第一侧端部、第二侧端部和机壳共同限定出出风口。
7.可选地,第一侧端部具有对应第一导风板横向第一侧的部分和对应第三导风板横向第一侧的部分,第二侧端部具有对应第二导风板横向第二侧的部分和对应第四导风板横向第二侧的部分;且,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铰接杆,设置于出风口的内侧,位于第一导风板的横向第二侧,第一导风板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一转轴与第一侧端部和第一铰接杆铰接;第二铰接杆,设置于出风口的内侧,位于第二导风板的横向第一侧,第二导风板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二转轴与第二侧端部和第二铰接杆铰接;第三铰接杆,设置于出风口的内侧,位于第三导风板的横向第二侧,第三导风板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三转轴与第一侧端部和第三铰接杆铰接;第四铰接杆,设置于出风口的内侧,位于第四导风板的横向第一侧,第四导风板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四转轴与第二侧端部和第四铰接杆铰接。
8.可选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线共线;且,第三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与第四导风板的转动轴线共线。
9.可选地,第一侧端部的内部限定出第一安装腔,第二侧端部的内部限定出第二安
装腔;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一安装腔与第一转轴相连;第二电机,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二安装腔与第二转轴相连;第三电机,第三电机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一安装腔与第三转轴相连;第四电机,第四电机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二安装腔与第三转轴相连。
10.可选地,第一导风板还包括第一外观板、第一保温衬垫和第一内衬板,第一保温衬垫设置于第一外观板的内侧,第一内衬板设置于第一保温衬垫的内侧;第二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外观板、第二保温衬垫和第二内衬板,第二保温衬垫设置于第二外观板的内侧,第二内衬板设置于第二保温衬垫的内侧。
11.可选地,第一外观板至少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翻折形成有翻边,以包裹第一保温衬垫和第一内衬板的边缘;和/或,第二外观板至少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翻折形成有翻边,以包裹第二保温衬垫和第二内衬板的边缘。
12.可选地,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横向尺寸相等;且第三导风板与第四导风板的横向尺寸相等。
13.可选地,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宽度相等;且第三导风板与第四导风板的宽度相等。
14.可选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还配置成各自的形状适配于对应位置的机壳的外观。
15.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出风口的向下敞口由横向第一侧的第一导风板和横向第二侧的第二导风板进行开闭,出风口的向前敞口由横向第一侧的第三导风板和横向第二侧的第四导风板进行开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向前、向下的出风控制,还可同时实现横向出风控制,增加了出风的多样性。
1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第一保温衬垫可由保温材料制成,其夹设在第一外观板与第一内衬板之间,起到保温作用,进而增大了整个第一导风板的热传导系数,阻碍第一外观板向第一内衬板的热量传导速率,进而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导风板产生凝露的概率,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17.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18.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关机状态的空调室内机截面图;
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前出风时的空调室内机截面图;
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下出风时的空调室内机截面图;
2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部分构件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2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一导风板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进深”等指示的方位或置关系为基于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参考,并参考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可以确定,例如指示方位的“前”指的是朝向用户的一侧。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参见图1和图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关机状态的空调室内机1截面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1,该空调室内机1可包括机壳10、贯流风机20和蒸发器30。机壳10保护整个空调室内机1,并且机壳10的顶部还可开设有进风口14,机壳10前下方开设有出风口16,出风口16朝向前下方敞开。
27.机壳10的内部形成有沿横向延伸的出风风道12,并且出风风道12具有朝向进风口14敞开的进风侧和朝向出风口16的出风侧。
28.贯流风机20沿横向安装在出风风道12,用于促使室内气流从进风口14进入机壳10内与蒸发器30换热,并最终从出风口16排出。
29.蒸发器30安装在出风风道12上,并覆盖于出风风道12的上方,位于机壳10与贯流风机20之间,以与吸入机壳1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贯流风机20的促使下由出风风道12的出风侧、机壳10的出风口16排进室内,实现制冷或制热。
30.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第一导风板40、第二导风板42、第三导风板44和第四导风板46。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42分别布置于出风口16的横向第一侧和横向第二侧,以开闭出风口16向下的敞口,第三导风板44处于第一导风板40的上方,第四导风板46设置于第二导风板42的上方,以开闭出风口16向前的敞口。
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0、第二导风板42、第三导风板44和第四导风板46能够共同遮挡关闭出风口16,并且由第一导风板40遮挡出风口16向下敞口中的横向第一侧,第二导风板42遮挡出风口16向下敞口中的横向第二侧,第三导风板44遮挡出风口16向前敞口中的横向第一侧,第四导风板46遮挡出风口16向前敞口中的横向第二侧。
32.结合图3和图4,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前出风时的空调室内机1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下出风时的空调室内机1截面图。
33.上述四个导风板可为各自独立进行控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控制。例如,参见图3,在制冷时,可打开第三导风板44、第四导风板46,以使冷风向前直吹,避免直吹用户;参见图4,在制热时,可打开第一导风板40、第二导风板42,以使热风向下吹向地面。又例如,用户还可打开第一导风板40、第三导风板44,以使换热气流集中从出风口16的横向第一侧吹出,打开第二导风板42、第四导风板46,以使换热气流集中从出风口16的横向第二侧吹出。再例如,用户还可打开四个导风板中其中一个,或者,用户还可交叉开启四个导风板中其中两个,等等。
34.因此,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由于出风口16的向下敞口由横向第一侧的第一导风板40和横向第二侧的第二导风板42进行开闭,出风口16的向前敞口由横向第一侧的第三导风板44和横向第二侧的第四导风板46进行开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向前、向下的出风控
制,还可同时实现横向出风控制,增加了出风的多样性。
35.参见图1和图5,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部分构件的安装关系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第一侧端部52和第二侧端部54,第一侧端部52设置于机壳10前部下方的横向第一侧,第二侧端部54设置于机壳10前部下方的横向第二侧,第一侧端部52、第二侧端部54和机壳10共同限定出出风口16。
36.参见图5,进一步地,第一侧端部52具有对应第一导风板40横向第一侧的部分和对应第三导风板44横向第一侧的部分,第二侧端部54具有对应第二导风板42横向第二侧的部分和对应第四导风板46横向第二侧的部分。
37.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第一铰接杆60、第二铰接杆62、第三铰接杆64和第四铰接杆66。
38.第一铰接杆60设置于出风口16的内侧,位于第一导风板40的横向第二侧,第一导风板40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一转轴与第一侧端部52和第一铰接杆60铰接。
39.第二铰接杆62设置于出风口16的内侧,位于第二导风板42的横向第一侧,第二导风板42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二转轴与第二侧端部54和第二铰接杆62铰接。
40.第三铰接杆64设置于出风口16的内侧,位于第三导风板44的横向第二侧,第三导风板44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三转轴与第一侧端部52和第三铰接杆64铰接。
41.第四铰接杆66设置于出风口16的内侧,位于第四导风板46的横向第一侧,第四导风板46的横向两侧分别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四转轴与第二侧端部54和第四铰接杆66铰接。
42.以第一导风板40为例,由于第一侧端部52具有对应第一导风板40横向第一侧的部分,第一铰接杆60设置于出风口16的内侧,位于第一导风板40的横向第二侧,第一导风板40的横向两侧可以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转动轴线上的两个第二转轴分别铰接在第一侧端部52和第一铰接杆60上,实现稳定转动。
43.由于第一铰接杆60设置在出风口16的内部,因此,第一铰接杆60的第一端可直接形成或者间接连接在出风口16的内壁(上壁),第一铰接杆60的第二端可延伸至出风口16的内部,并且第二端上设置有铰接孔,以便于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44.其余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40类似,均实现了横向第一端和横向第二端通过处于同一水平轴线上的轴线进行连接,在此不展开描述。
45.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40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导风板42的转动轴线共线,第三导风板44的转动轴线与第四导风板46的转动轴线共线,以保证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42能够在同一转动轴线下转动,第三导风板44的转动轴线与第四导风板46在同一转动轴线下转动,保证同步转动运行时,步调保持一致。
46.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端部52的内部限定出第一安装腔520,第二侧端部54的内部限定出第二安装腔540。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第一电机70、第二电机72、第三电机74和第四电机76。第一电机7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520,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一安装腔520与第一转轴相连。第二电机72机设置于第二安装腔540,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二安装腔540
与第二转轴相连。第三电机74设置于第一安装腔520,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一安装腔520与第三转轴相连。第四电机76设置于第二安装腔540,并使其驱动轴穿出第二安装腔540与第三转轴相连。
47.第一电机70、第二电机72、第三电机74和第四电机76均可以为步进电机。第一电机70和第三电机74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安装腔520临近出风口16的壁上,并且该壁上设置有穿出孔,以便第一电机70的驱动轴、第三电机74的驱动轴伸出第一安装腔520。第二电机72和第四电机76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二安装腔540临近出风口16的壁上,并且该壁上设置有穿出孔,以便第二电机72的驱动轴、第四电机76的驱动轴伸出第二安装腔540。
48.参见图6,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第一导风板40的分解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0还可包括第一外观板401、第一保温衬垫403和第一内衬板405,第一保温衬垫403设置于第一外观板401的内侧,第一内衬板405设置于第一保温衬垫403的内侧。
49.与第一导风板40类似,第二导风板42还包括第二外观板、第二保温衬垫和第二内衬板,第二保温衬垫设置于第二外观板的内侧,第二内衬板设置于第二保温衬垫的内侧。
50.由于第一导风板40用于遮挡出风口16向下的敞口,因此,一旦第一导风板40由于内外的温差形成凝露时,凝露会直接掉落,且不宜收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此外,结合图3,由于在制冷时,为了防直吹,在制冷时,第一导风板40很可能处于关闭状态,制冷气流会从第一导风板40上略过,进而向前出风,这样增大了第一导风板40的凝露量。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温衬垫403可由保温材料制成,其夹设在第一外观板401与第一内衬板405之间,起到保温作用,进而增大了整个第一导风板40的热传导系数,阻碍第一外观板401向第一内衬板405的热量传导速率,进而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导风板40产生凝露的概率,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52.第二导风板42的结构与第一导风板40的结构类似,其第二外观板与第二内衬板之间夹设第二保温衬垫,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导风板40产生凝露的概率,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53.参见图6,进一步地,第一外观板401至少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翻折形成有翻边401a,以包裹第一保温衬垫403和第一内衬板405的边缘,以保证第一保温衬垫403和第一内衬板405不会外露,进而使得第一导风板40的完整性好,更加美观。第二导风板42的第二外观板与其类似,在此也不作重复介绍。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42的横向尺寸相等,第三导风板44与第四导风板46的横向尺寸相等,使得横向出风分区更加平衡和协调,美观性佳。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42的宽度相等,第三导风板44与第四导风板46的宽度相等,使得宽度方向更加统一和协调,美观性佳。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40、第二导风板42、第三导风板44和第四导风板46还配置成各自的形状适配于对应位置的机壳10的外观。
57.参见图1,例如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机壳10的前壁为圆弧壁,那么第三导风板44、第四导风板46的形状也可以设置成圆弧状,并且可以进一步使得第二导风板42、第四导风板46在关闭状态时,与机壳10平滑过渡。
58.再例如,机壳10的底壁为平坦壁,那么第一导风板40、第二导风板42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平板状,以在关闭状态下完美融入机壳10。
59.当然,上述举例仅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机壳10的具体形状配置第一导风板40、第二导风板42、第三导风板44和第四导风板46的形状,在此不一一列举。
60.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