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圆半方毛细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8027发布日期:2023-03-29 13:3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圆半方毛细热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热器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半圆半方毛细热管。


背景技术:

2.热管是一种具有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具有散热均温的特性,热管已普及运用于各式热交换器、冷却器等,现有的热管主要由一封闭金属管体、其内的毛细结构及填充于金属管体内的热传流体组成,并与金属管体内保持适当真空度,以降低热管启动的温差,利用热管的蒸发端设置于热源,使热源产生的热将热管内的流体蒸发吸热而汽化,所产生的的蒸汽压力差驱动流向热管的冷凝部,蒸汽与冷凝部释放潜热即冷凝恢复为液相,再通过毛细芯结构返回蒸发部热管即通过上述结构迅速地将热传导出去;
3.现有的热管大多为圆形热管或方形热管,对于需要在内部散热的热源器件,通常采用较为经济实用的圆形热管散热,而对于需要贴合外壁散热的热源器件,则通常采用接触面积较大的方形热管散热,但是在设备内通常设置有各式各样的热源器件,若是每个热源器件都单独配置圆形热管或方形热管,会增大配备成本,而且不同热管之间导热的连续性不足,以使设备散热不均匀,从而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热管的散热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半圆半方毛细热管。
5.本技术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圆形导热管,所述圆形导热管一端封闭,所述圆形导热管内侧壁沿自身周长方向设置有第一毛细层;
7.方形导热管,所述方形导热管一端封闭,所述方形导热管内侧壁沿自身周长方向设置有第二毛细层;
8.过渡导热管,所述过渡导热管内设置有过渡毛细层,所述圆形导热管与所述方形导热管通过所述过渡导热管相连接且连通,并且所述第一毛细层和所述第二毛细层通过所述过渡毛细层相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一毛细层、所述第二毛细层和所述过渡毛细层内均设置有用于对流换热的冷却液。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将圆形导热管和方形导热管两者通过过渡导热管连接,以及第一毛细层和第二毛细层能够通过过渡毛细层相连通,以使两个导热管之间能够实现热传导的循环,增强不同导热管之间的连续性,从而使设备内不同的热源器件能够散热均匀,提高散热效果,并且本技术结合了圆形导热管和方形导热管的优点,能够同时对两种不同散热方式的器件进行散热。
1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形导热管和所述方形导热管通过所述过渡导热管平滑过渡。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渡导热管实现圆形导热管与方形导热管之间的平滑过渡,能够提高两个导热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使第一毛细层、第二毛细层和过
渡毛细层之间也实现平滑过渡,以使毛细层内冷却液流动顺畅。
12.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形导热管与所述方形导热管同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导热管与方形导热管同轴设置,能够使毛细层内的冷却液流通顺畅,不易堵塞。
14.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过渡导热管一端面上的点到所述过渡导热管的另一端面上位于同侧的点之间所形成的边线与所述圆形导热管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5
°‑
30
°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过渡导热管的结构强度,以提高圆形导热管和方形导热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6.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形导热管、所述方形导热管和所述过渡导热管为一体制成结构。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圆形导热管和方形导热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适用于不同形状的柱体之间的连接工况。
18.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形导热管、所述方形导热管和所述过渡导热管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焊接连接的结构稳定,成型快,成本较低。
2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毛细层、所述第二毛细层和所述过渡毛细层均为烧结铜粉层。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具有优良的导热和导电性能,使用烧结铜粉层来作为毛细层,能够提高导热管的热导率。
22.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形导热管、所述方形导热管和所述过渡导热管均为铜管。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具有优良的导热和导电性能,采用铜管能够提高导热管的热导率。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本技术将圆形导热管和方形导热管两者通过过渡导热管连接,以及第一毛细层和第二毛细层能够通过过渡毛细层相连通,以使两个导热管之间能够实现热传导的循环,增强不同导热管之间的连续性,从而使设备内不同的热源器件能够散热均匀,提高散热效果,并且本技术结合了圆形导热管和方形导热管的优点,能够同时对两种不同散热方式的器件进行散热。
26.2、通过过渡导热管实现圆形导热管与方形导热管之间的平滑过渡,能够提高两个导热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使第一毛细层、第二毛细层和过渡毛细层之间也实现平滑过渡,以使毛细层内冷却液流动顺畅。
27.3、铜具有优良的导热和导电性能,采用铜管能够提高导热管的热导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中半圆半方毛细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中半圆半方毛细热管与芯棒的装配关系图;
30.图3是本技术中半圆半方毛细热管与芯棒装配时的剖面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圆形导热管;2、方形导热管;3、过渡导热管;4、第一毛细层;5、第二毛细层;6、过渡毛细层;7、组合芯棒;8、方形芯棒。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3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34.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一种半圆半方毛细热管。
3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半圆半方毛细热管包括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圆形导热管1一端封闭,以及圆形导热管1内侧壁沿自身周长方向设置有第一毛细层4,方形导热管2一端封闭,方形导热管2内侧壁沿自身周长方向设置有第二毛细层5,圆形导热管1与方形导热管2之间设置有过渡导热管3,圆形导热管1与方形导热管2通过过渡导热管3相连接且连通,并且第一毛细层4和第二毛细层5通过过渡毛细层6相连接且连通,第一毛细层4、第二毛细层5和过渡毛细层6内均设置有用于对流换热的冷却液,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同轴且两者之间通过过渡导热管3平滑过渡,能够提高两个导热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使第一毛细层4、第二毛细层5和过渡毛细层6之间也实现平滑过渡,以使毛细层内冷却液流动顺畅,不易堵塞,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过渡导热管3一端面上的点到过渡导热管3的另一端面上位于同侧的点之间所形成的边线与圆形导热管1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5
°‑
30
°
,即过渡导热管3的最大倾斜角度为5
°‑
30
°
,在此角度范围内,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之间通过过渡导热管3连接的稳定性较好。
37.其中,圆形导热管1、方形导热管2和过渡导热管3均可选为铜管,第一毛细层4、第二毛细层5和过渡毛细层6均可选为烧结铜粉层,由于铜具有优良的导热和导电性能,使用烧结铜粉层来作为毛细层,以及采用铜管能够提高导热管的热导率;
38.需要说明的是,烧结铜粉层是指在导热管内填充的铜粉在经过烧结炉烧结后形成的毛细结构层,在烧结之前,根据毛细结构层的厚度,需要用对应导热管形状的芯棒固定至导热管的中央,以确保铜粉能够均匀填充于导热管与芯棒之间形成的空腔内,填充完毕后再封闭导热管,之后将导热管放入烧结炉进行烧结,从而实现烧结铜粉层的形成,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过渡导热管3位于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之间,圆形导热管1内和过渡导热管3内设置有组合芯棒7,组合芯棒7的形状与圆形导热管1和过渡导热管3连接后的形状相一致,方形导热管2内设置有用于抵接组合芯棒7的方形芯棒8,而由于圆形导热管1、方形
导热管2和过渡导热管3三者同轴,在组合芯棒7和方形芯棒8相抵接后,能够与三个导热管之间形成毛细空腔,以使铜粉能够均匀填充,在烧结之后能够形成第一毛细层4、过渡毛细层6和第二毛细层5,并且第一毛细层4、过渡毛细层6和第二毛细层5三者相连通。
39.在对设备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两者通过过渡导热管3连接,以及第一毛细层4和第二毛细层5能够通过过渡毛细层6相连通,以使两个导热管之间能够实现热传导的循环,增强不同导热管之间的连续性,从而使设备内不同的热源器件能够散热均匀,提高散热效果,并且组合之后的导热管结合了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的优点,能够同时对两种不同散热方式的器件进行散热,结构简单且巧妙,能够适用于各种散热工况。
40.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圆形导热管1、方形导热管2和过渡导热管3三者可以通过模具一体制成,以使三者成为一体结构,能够提高圆形导热管1和方形导热管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成品率高,适用于不同形状的柱体之间的连接工况;
41.在另一实施例中,圆形导热管1、方形导热管2和过渡导热管3之间还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焊接连接的结构稳定,成型快,成本较低。
42.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