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冷机台车及具有该台车的环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74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冷机台车及具有该台车的环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冶炼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冷机台车及具有该台车的环冷机。
背景技术
环冷机在钢铁企业中,用于冷却烧结的高温物料。环冷机整体呈圆环形,沿周向分为冷却区和非冷却区。运转过程中,待冷却的矿料自非冷却区的装料工位注入各环冷机台车,进入冷却区内后通过压力风对矿料进行冷却,而后各环冷机台车进入非冷却区的卸料工位,完成冷却和卸料。
现有环冷机台车为双层结构,上层为用于承载物料的箅板层,下层为结构平板层。 公开号为CN101614479的专利文献具体公开了一种环冷机台车,其箅板11与台车下层平板 12之间设有垂直于环冷机台车运转半径方向的第一支撑立板13、第二支撑立板14、第三支撑立板15、及第四支撑立板16。上述四个支撑立板均勻分担箅板11向下传递的压力。
在台车体前置端的中部位置设有与台车前置支承梁联接的球铰装置,后置端沿径向设有两个沿导轨滚动的支承轮。在冷却作业区,两个支承轮支承在水平轨道上;在卸料作业区,台车进行卸料时,台车以球铰为中心向下转动,前置端与台车支承梁联接的球铰装置工位不变,台车支承轮沿卸料曲轨逐渐下降。随着台车体向后置端逐渐倾斜,台车上层箅板上的矿料开始从倾斜的箅板面上滑落。
众所周知,由于台车箅板上的料层较厚,且具有一定高度(达到1. 4 1. 5m),在台车箅板逐渐倾斜,台车前置端相对该台车前置支承梁逐渐张开时,台车前置端以及该台车前置支承梁后侧板上的矿料就会从张开的开口处向下落,并落到台车下层平板的前置端, 然后再从台车下层平板的前置端向倾斜的后置端滑落,直至排出台车。
但是,由于台车的四块立板的前置端正对着前述下落矿料的下滑方向,因此,立板的前置端有阻挡矿料下滑的作用,被阻止下滑的矿料将停留在立板的前置端。显然,台车卸料完毕恢复工位时,位于立板前置端的矿料就有可能被夹在台车下层平板与台车前置端的台车静密封之间,损坏台车静密封装置;甚至压损台车下层平板,致使台车焊缝开裂,产生永久性变形等。
特别是,位于中间的两块立板的挡料作用对台车前置端球铰座附近的静密封装置的影响很大,压损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此外,靠近台车内、外两侧的两块立板的挡料对台车内侧密封板17及台车外侧密封板18处的静密封装置的损坏问题也没有完全消除。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台车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便于台车下层平板卸料顺畅, 确保完全卸料,能够有效保护台车下层平板和台车静密封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环冷机台车,其台车下层平板可实现完全卸料,有效规避了立板前置端挡料而导致损坏台车静密封及台车下层平板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台车的环冷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冷机台车,其箅板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设有垂直于所述环冷机台车运转半径方向的支撑立板,所述支撑立板为两块,两块所述支撑立板的前置端的底部均设有积料容纳空间,且在两块所述支撑立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部件;其中,内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内侧密封板之间的径向距离,外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外侧密封板之间的径向距离,所述连接部件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的竖直距离,每块支撑立板上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与台车前置支撑梁的静密封装置之间的周向距离,以及所述积料容纳空间的高度尺寸,均大于预定距离。
优选地,每块所述支撑立板的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开设有导料坡口。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具体为多个且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部件的横截面均由竖直段和自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向后延伸的水平段构成,且所述竖直段的上沿与所述箅板的支撑框架相抵固定。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的与所述竖直段相抵固定处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横截面相似的连接角钢,所述连接部件的竖直段与所述连接角钢的水平段相抵固定。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件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多个分隔立板。
优选地,每个所述连接部件的竖直段与两块支撑立板的连接处均固定设置有补充连接板;所述补充连接板的上部与相应所述连接部件的竖直段贴合固定,且所述补充连接板的下部延伸至相应所述连接部件的水平段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具体为水平设置的钢板,所述钢板的与箅板相对的局域范围内开设多个通风孔。
优选地,在所述局域范围内,所述多个通风孔均布设置。
优选地,在所述内侧支撑立板的内侧与所述箅板的支撑框架内伸端下表面之间, 及在所述外侧支撑立板的外侧与所述箅板的支撑框架外伸端下表面之间,均设置有支撑板。
优选地,所述内侧支撑立板上通风孔的通流量大于所述外侧支撑立板上通风孔的
通流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冷机,包括多个周向依次设置的环冷机台车,所述环冷机台车具体为如前所述的环冷机台车。
本实用新型针对环冷机台车进行了优化设计,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本方案提供的环冷机台车采用两块支撑立板,并且支撑立板前置端的底部均开设有积料容纳空间,这样,在台车复位后,可有效避免支撑立板挡料影响静密封及台车下层平板使用寿命的缺陷。第二,内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内侧密封板之间及外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外侧密封板之间的径向距离,每块支撑立板上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与台车前置支撑梁的静密封装置之间的周向距离,以及所述积料容纳空间的高度尺寸,均大于预定距离;需要明确,该预定距离为进入环冷机的最大烧结矿料的粒度尺寸;显然,一方面可有效保证台车下层平板卸料顺畅,另一方面可进一步避免支撑立板挡料导致损坏台车静密封装置及台车下层平板的问题。第三,在两块支撑立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部件,且连接部件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预定距离;从而在满足台车整体工作强度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了台车下层平板的台车静密封装置局域范围能够顺畅卸料。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冷机台车能够可靠地克服现有立板前置端积料而导致损坏台车静密封及台车下层平板的缺陷。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每块支撑立板的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开设有导料坡口,以引导卸料过程中落在该积料容纳空间根部的物料向下滑落,可有效降低在支撑立板积料容纳空间形成积料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连接部件具体为多个且周向间隔设置,每个连接部件的横截面均由竖直段和自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向后延伸的水平段构成。具体可采用标准型材角钢制成或者采用钢板拼焊成角钢状;也就是说,角钢的折弯方向朝向台车体后置端,如此设计,在台车卸料时可避免角钢边兜料,影响整车作业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方案中,相邻两个连接部件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多个分隔立板,从而将角钢状连接部件之间的通流面积形成若干通风孔,以便于冷却风的局域分配更加均勻,进而提高物料冷却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所公开的一种环冷机的径向剖视图;
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述环冷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环冷机的非冷却区的A-A局部剖视图;
图4是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冷机台车的俯视简图;
图5是图4的B向视图;
图6为图4的C-C剖视图;
图7为图4的D-D剖视图;
图8为图6的I-I剖面图;
图9为图7的J-J剖面图;
图10是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冷机台车的俯视简图;
图11是图10的F向视图;
图12为图10的G-G剖视图;
图13为图10的H-H剖视图。
图中
环冷机20、台车21、支承梁22、给料溜槽23、卸料斗M ;
支撑框架41、加强部件411、分隔立板412、台车下层平板42、内侧支撑立板43、导料坡口431、外侧支撑立板44、导料坡口 441、连接部件45、竖直段451、水平段452、补充连接板46、支撑板47、连接部件48 ;
台车内侧密封板51、台车外侧密封板5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环冷机台车,其主要通过支撑立板及其配合关系的改进设计,实现台车下层平板完全卸料,可有效规避立板前置端积料而导致损坏台车静密封及台车下层平板的缺陷。
不失一般性,下面结合
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
5[0044]本文中所涉及的方位词内、外是以环冷机中心作为基准定义的,所涉及的方位词前、后是以环冷机的转动方向为基准定义的。应当理解,所述内、外、前、后等方位词的使用并不限定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2是环冷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环冷机的非冷却区的A-A局部剖视图。
环冷机20大致分为高温区I区、中温区II区、低温区III区和非冷却区IV区。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环冷机的基本功能部件及其相互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与现有技术相同。 具体而言,每个台车21与内侧栏板、外侧栏板及两个相邻支承梁22的侧板构成若干个环冷机冷却工作单元,分别沿环冷机的周向依次设置;工作过程中,台车21和支承梁22实时围绕环冷机20的中心勻速转动,烧结完成后的矿料经非冷却区装料工位的给料溜槽23布置于台车上,并随着台车21的转动依次进入三个冷却区高温区I、中温区II和低温区III, 之后回转至非冷却区卸料斗对,完成卸料作业。最后,台车车轮沿曲轨上升,台车21复位至水平状态后再进入装料区装料,依此循环。其中,冷却矿料的作业通过送风系统具体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主要功能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故本文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环冷机台车也为双层结构,上层为用于承载物料的箅板层,下层为结构平板层。请一并参见图4和图5,图4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环冷机台车的俯视简图,图5是图4的B向视图。
如图所示,其箅板的支撑框架41(图未示出箅板,以简化示图)与台车下层平板 42之间设有垂直于环冷机台车运转半径方向的两块支撑立板内侧支撑立板43和外侧支撑立板44。其中,内侧支撑立板43与台车内侧密封板51之间的径向距离以及外侧支撑立板44与台车外侧密封板52之间的径向距离,均大于预定距离。需要明确,该预定距离为进入环冷机的可能出现的最大烧结矿料的粒度尺寸,一方面可有效保证台车下层平板卸料顺畅,实现完全卸料,另一方面可进一步避免支撑立板挡料导致损坏台车静密封装置及台车下层平板的问题。
同时,内侧支撑立板43和外侧支撑立板44的前置端的底部均设有积料容纳空间, 请一并参见图6和图7,图6为图4的C-C剖视图,图7为图4的D-D剖视图,图6中的E区域和图7中的F区域即为相应支撑立板上开设的积料容纳空间。本方案中,在支撑立板的前置端开设积料容纳空间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被支撑立板前置端挡住的物料夹在静密封装置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从而有效控制两者的使用寿命。相应地,每块支撑立板上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与台车前置支撑梁的静密封装置之间的周向距离,以及所述积料容纳空间的高度尺寸,均大于预定距离。简单来说,相应该积料容纳空间的高度尺寸和深度尺寸均应当大于进入环冷机的烧结矿料可能出现的最大矿料的粒度尺寸。应当理解,该积料容纳空间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少量的积料,但并不影响台车正常复位。
如前所述,在台车卸料过程中,将有物料落在该积料容纳空间根部,为避免在该位置处存在积料的问题,进一步地,在每块支撑立板的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开设有导料坡口, 以引导卸料过程中落在该积料容纳空间根部的物料向下滑落,可有效降低在支撑立板积料容纳空间形成积料的可能性。具体请参见图8和图9。
其中,图8为图6的I-I剖面图,图中所示容纳空间(E)根部的外侧支撑立板44上开有双面对称的导料坡口 441 ;其中,图9为图7的J-J剖面图,图中所示容纳空间(F)根部的内侧支撑立板43上开有单面的导料坡口 431。实际上,外侧支撑立板44和内侧支撑立板 43上导料坡口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结构形式,只要满足引导落在该积料容纳空间根部的物料向下滑落的使用需要均可。
此外,为减少支撑立板的厚度并增强台车体的整体工作强度,在内侧支撑立板43 和外侧支撑立板44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部件45。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件45具体为四个且周向间隔设置,每个连接部件45的横截面均由竖直段451和自竖直段451的下端向后延伸的水平段452构成,且竖直段451的上沿与箅板的支撑框架41相抵固定。同时,该水平段 452与台车下层平板42之间的竖直距离也大于预定距离,从而在满足台车整体工作强度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了台车下层平板能够顺畅卸料。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45具体可采用标准型材角钢制成或者采用钢板拼焊成角钢状,只要满足使用需要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同样,该角钢的设置数量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四个,完全可以根据环冷机台车的尺寸及工作参数进行设置。
结合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地,为平衡箅板上部物料的均衡冷却,内侧支撑立板 43上通风孔的通流量大于外侧支撑立板44上通风孔的通流量。本方案中,通过等径通风孔的设置数量的不同对两支撑立板的通流量进行有效控制。
进一步地,为提高台车整体工作强度,本方案还进行了强度增加的结构设计,以形成稳定的强度支撑结构。
其中,支撑框架41采用整体框架,外框内设置多个加强部件411,其外框及内设的加强部件411具体为连接角钢,且分别与连接部件45上下相对设置。具体地,连接部件45 的竖直段451与支撑框架41的连接角钢水平段相抵焊接固定。
其中,相邻两个连接部件45之间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分隔立板412,沿环冷的径向间隔设置;当然,该分隔立板412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强度设计要求进行设置。
其中,每个连接部件45的竖直段451与两块支撑立板的连接处均固定设置有补充连接板46 ;结合图4和图5所示,补充连接板46与相应支撑立板贴合焊接固定,且该补充连接板46的上部分别与相应连接部件45的竖直段451贴合固定,且补充连接板46的下部延伸至相应连接部件45的水平段452的下方。
其中,在内侧支撑立板43的内侧与箅板的支撑框架41内伸端下表面之间,及在外侧支撑立板44的外侧与箅板的支撑框架41外伸端下表面之间,均设置有支撑板47。这样,可将角钢状连接部件之间的通流面积形成若干通风孔,以便于冷却风的局域分配更加均勻,进而提高物料冷却效果。
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减少支撑立板的厚度并增强台车体的整体工作强度而言,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实现该目的。请一并参见图10、图11、图12和图13,其中,图10是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冷机台车的俯视简图,图11是图10的F向视图,图12为图10的 G-G剖视图,图13为图10的H-H剖视图。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固定设置于内侧支撑立板43和外侧支撑立板44之间的连接部件的结构形式的不同。如图所示,第二实施例中,连接部件48具体为水平设置的钢板,该钢板的与箅板相对的局域范围内开设多个通风孔;且在所述局域范围内, 多个通风孔均布设置。如此设计,可在满足上述强度要求的基础上保持箅板上部物料的均衡冷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
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环冷机台车,所述环冷机台车的箅板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设有垂直于所述环冷机台车运转半径方向的支撑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板为两块,两块所述支撑立板的前置端的底部均设有积料容纳空间,且在两块所述支撑立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部件;其中,内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内侧密封板之间的径向距离,外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外侧密封板之间的径向距离,所述连接部件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的竖直距离,每块支撑立板上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与台车前置支撑梁的静密封装置之间的周向距离,以及所述积料容纳空间的高度尺寸,均大于预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支撑立板的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开设有导料坡口。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体为多个且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部件的横截面均由竖直段和自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向后延伸的水平段构成,且所述竖直段的上沿与所述箅板的支撑框架相抵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与所述竖直段相抵固定处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横截面相似的连接角钢,所述连接部件的竖直段与所述连接角钢的水平段相抵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件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多个分隔立板。
6.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件的竖直段与两块支撑立板的连接处均固定设置有补充连接板;所述补充连接板的上部与相应所述连接部件的竖直段贴合固定,且所述补充连接板的下部延伸至相应所述连接部件的水平段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体为水平设置的钢板,所述钢板的与箅板相对的局域范围内开设多个通风孔。
8.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局域范围内,所述多个通风孔均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支撑立板的内侧与所述箅板的支撑框架内伸端下表面之间,及在所述外侧支撑立板的外侧与所述箅板的支撑框架外伸端下表面之间,均设置有支撑板。
10.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撑立板上通风孔的通流量大于所述外侧支撑立板上通风孔的通流量。
11.环冷机,包括多个周向依次设置的环冷机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冷机台车具体为如权利要求
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冷机台车。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环冷机台车,其箅板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设有垂直于环冷机台车运转半径方向的两块支撑立板,两块支撑立板的前置端的底部均设有积料容纳空间,且在两块支撑立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部件;内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内侧密封板之间的径向距离,外侧支撑立板与台车外侧密封板之间的径向距离,连接部件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的竖直距离,每块支撑立板上积料容纳空间的根部与台车前置支撑梁的静密封装置之间的周向距离,以及积料容纳空间的高度尺寸,均大于预定距离。本实用新型的台车下层平板可实现台车静密封装置局域范围的顺畅卸料,有效规避了立板前置端挡料而导致损坏台车静密封及台车下层平板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台车的环冷机。
文档编号F27D15/02GKCN202002500 U发布类型授权 专利申请号CN 201120040923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7日
发明者张震, 戴传德, 高德亮 申请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