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928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
目前小弹簧之制造大多先于室温下冷拉至所需的尺寸大小,然后再回火以增加弹簧的韧性,其手段系将小弹簧送入热处理炉中进行加热,并于小弹簧自热处理炉送出后即集于容器中,且于室温下置放,直到小弹簧自然冷却(降温)到室温;所以目前弹簧的[热处理炉],其实只能称为[加热炉],因为热处理中最重要的[降温条件],[热处理炉]并没有提供可控制的环境,小弹簧自热处理炉送出直接进入容器中,在容器下方(先处理者)与在容器上方(后处理者),显然降温环境不一致,此外,热处理炉周遭通风环境的改变(例如工人使用电风扇),都造成小弹簧热处理后品质不均一的缺憾。
目前弹簧的[热处理炉](即加热炉)有三种不同样态(1)简易式在处理炉内设电热管,以密网状的运输带将弹簧承托送至炉中,于输送带的末端外设集料筒。
(2)水平谐振式如图3所示,于炉体A中心横向枢设一后端底部设出口A11的滑移筒A1,前端上方设一入料筒A2,滑移筒A1底面则枢套一导引杆A3,滑移筒A1并于前端底面固设一固抵块A31,且以一马达A4的输出轴A41凸设的推杆A42抵顶固抵块A31,另,滑移筒A1后端与炉体A之固抵座A6间设置弹簧A5,藉之,推杆A42推顶固抵块A31与弹簧A5的拉抵,而令滑移筒A1进行水平谐振,进而令滑移筒A1内的物料(弹簧)向后移动;其缺点在于易因弹簧重量过轻,无法如预期后移,而在炉内停留过久,且圆形弹簧在晃动时,易于滑移筒A1中来回滚动翻滚,加热时间无法确实掌控。
(3)直立螺旋震动式如图4所示,一筒状加热炉B于内部设螺旋状旋绕的导轨B1,并于加热炉B底部设传动装置C,而令加热炉B左右摇晃震动,使落于导轨B1中的物料(弹簧)可顺沿导轨B1呈滑移受热;惟,其缺点在于弹簧的圆形周面使其极易快速滚落螺旋斜面式的导轨B1,而令弹簧在炉内的行进速度快慢(受热时间)不一致,致使热处理的品质无法一致。
此外,上述三种习用加热炉尚存有共同的缺失,即,缺乏回火路径的设计;弹簧受加热炉加热后,立即收集至集料筒,并于室温中静待一段时间,完成回火后方进行包装或装配;然而,于加热完后掉落集料筒中的弹簧仍处于高温状态,极易令工作人员烫伤或毁损盛装容器,且该回火方式尚具有一段时间属制程停顿,并无法配合一连续式的生产线(如后续的包装作业),就制程与仓储成本的考量而言,并不甚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处理炉,使炉内的弹簧在均匀受热后有一回火过程,使得从出料口出来时可以直接包装。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在炉内空间设具电热装置,并于炉顶与炉底分设入料筒与出料口,其中炉体内部分别设置数组自上而下分层排列的横卧式输送单元,各输送单元的输送带呈循环式移动,输送带在循环路径中的可载物区段为载物段,其中首层输送单元的载物段始端位于入料筒处,输送单元的载物段末端则位于次层输送单元的载物段始端之上方处,最末层输送单元的载物段末端则位于出料口处。
其中该炉体内壁相对各组输送单元的载物段末端倾斜设一导料板;该输送单元由输送带外绕于二相对的滚轮形成一封闭的循环,以马达带动其一滚轮轴心所延设的链轮;该炉体的内炉面铺设有隔热材,且炉内空间区隔形成加热区间与降温区间,在加热区间内设有电热装置,降温区间未设置电热装置;加热区间与降温区间之间设有一层隔热体。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可视实际制程所需,在不增加热处理炉的横向体积下而获得适当长度的输送路径;降温区间内不设置电热装置,使物料于降温区间进行一常温回火的过程,除可使每一物料皆精确回火外,亦能使物料在常温下由炉内输出,便于立即进行后续的自动包装加工;同时输送带采直卧式平直连续输送,可令物料(如圆形小弹簧)平衡前进,不致于在输送带上滚动,确保物料的热处理时间维持一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图3系习用品的结构示意图;图4系另一习用品的结构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
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炉体1主要由内置数组输送单元2及若干层隔热材12组设而成,其中炉体1顶部设锥形的入料筒11,炉体1内部四周铺设有隔热材12,并区隔成加热区间13与降温区间14,其中,加热区间13内壁另布设若干电热装置131,降温区间14的底面则设有出料口141,加热区间13与降温区间14之间另设有一层隔热材131区隔两者。又,炉体1内系由上而下平行设置若干组横卧式的输送单元2,每一组输送单元2系由一马达21传动其一滚轮22,并藉由各滚轮22轴心延设链轮23,再以链条24跨绕另一组输送单元2的链轮23上,适予传递动力至其它组的输送单元2,并于滚轮22上绕设一如后述的输送带25形成一封闭的循环,各输送带25的可载物区段为载物段251;各输送单元2依实际制程而分别设置于炉体1的加热区间13、降温区间14内,且令彼此相邻间的输送方向互成相反方向;其中,首层输送单元2的载物段251始端位于入料筒11下方处,各输送单元2的载物段251末端则位于次层输送单元2的载物段251始端的上方处,最末层输送单元2的载物段251末端则位于出料口141处。此外,炉体1内面相对各输送单元2的载物段251末端设置一倾斜的导料板15,相对于入料筒11的底部周缘延设扶料板16,适予引导物料的下料位置确实。又,输送带25的表面为可挠的平整板材,并等距凸设有横向抵止条252,且于输送带25两侧分别凸设纵向错离排列之凸垣253,藉该抵止条252与凸垣253,适将输送带25表面区隔出若干区块254。
上述的炉体1结构,加热区间13因设有电热装置131,可供作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操作区,此区因亦设有隔热材12、121,故可有效防止高温传递至炉体1表面;至于炉体1的降温区间14,因无电热装置131的设置,故可供作热处理过程中的常温回火操作区。
于实施时,物料(如弹簧)由入料筒11落入,并受导料板15及扶料板16限制,而聚集落于输送带25上载物段251的一区块254间,藉以集中同一时段掉落的物料避免散乱(会导致受热时间长短不一),令其可集中物料进行相同时间的热处理,而控制产品品质;另,该输送带25受马达21带动滚轮22旋动,进而输送物料于炉体1内移动,同时炉体1的加热区间13持续加热,而物料随输送带25的载物段251运至末端时会转掉至导料板15,并顺沿导料板15的斜度而滑移至第二层的输送带25的载物段251(仍于加热区间13内继续受热),且第二层输送带25与第一层输送带25的输送方向系互成相反方向,待物料由第二层输送带25的载物段251运送至末端时,亦受另一导料板15导引而落入第三层输送带25的载物段251中,该第三层输送带25系位于炉体1的降温区间14,(于本实施例中,降温区间14系仅设一组输送带25,事实上亦可视回火程序而采多组设置),该降温区间14内周转系覆设隔热材121,可确实隔绝加热区间13的加热温度,而确保降温区间14维持为常温,当物料落至第三层输送带25的载物段251时,此时,该降温区间14内并未加热,而令物料的余温可于输送的时间内逐渐冷却,适令物料得以于此区间14进行一回火步骤,复由出料口141落入成品箱5中,即为一回火完成的物料。由于上述物料于炉体1内已完成回火过程并降至常温,故可由出料口141直接衔接自动包装机械,立即将物料进行包装作业,达成[成形](另配合成形机)、[热处理]、[包装]一贯式的作业。
上述的实施例中,炉体1加热区间13、降温区间14之间,另设有一层隔热材121区隔两者,但如果不设置隔热材121,则加热区间13因有电热装置131的加温而能维持高温的热处理;降温区间14虽与加热区间13之间无隔热设计,但因此空间并无电热装置131,加上热空气会往上升,因此降温区间14亦能维持一较低温的状态,仍可对物料提供一回火或降温的空间。
又,如果本案使用多层式输送带架构并配合传统式的密网式输送带带体实施,其当然可具务[缩减炉体横向体积]与[容易控制输送路径]等基本实用功效。
此外,于前述实施例中,令炉体1以隔热材121区隔形成上下两个区间为例,事实上,本实用新型的炉体1亦可利用隔热材12区隔做为一单纯的热处理炉,而于炉外进行回火程序,亦具有基本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主要在炉内空间设具电热装置,并于炉顶与炉底分设入料筒与出料口,其特征在于炉体内部分别设置数组自上而下分层排列的横卧式输送单元,各输送单元的输送带呈循环式移动,输送带在循环路径中的可载物区段为载物段,其中首层输送单元的载物段始端位于入料筒处,输送单元的载物段末端则位于次层输送单元的载物段始端之上方处,最末层输送单元的载物段末端则位于出料口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其特征在于该炉体内壁相对各组输送单元的载物段未端倾斜设一导料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其特征在于该输送单元由输送带外绕于二相对的滚轮形成一封闭的循环,以马达带动其一滚轮轴心所延设的链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其特征在于该炉体的内炉面铺设有隔热材,且炉内空间区隔形成加热区间与降温区间,在加热区间内设有电热装置,降温区间未设置电热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区间与降温区间之间,设有一层隔热材。
专利摘要一种多层输送式热处理炉,主要在炉体内部分别设置数组自上而下分层排列的横卧式输送单元,且各输送单元的载物段末端则位于次层输送单元的载物段始端的上方外,藉以有效减少炉体的横向体积及增长输送路径,使物料可于炉内进行适当时间的热处理,又,其炉内空间系区隔形成加热区间与降温区间,在降温区间可以进行回火过程,这样在出料口时就可以直接进行包装程序。
文档编号F27B9/00GK2383845SQ99215709
公开日2000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28日
发明者施纯铭, 林倍庆, 林裕森 申请人:施纯铭, 林倍庆, 林裕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