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冷凝物去除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892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冷凝物去除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用于冷却空气的热交换器,且更具体地 涉及提供对积聚在热交换管外表面上和与这些热交换管关联的任何热 传递翅片的外表面上的冷凝物去除的改进。
背景技术
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在本领域中是人所周知的。采用制冷 剂蒸汽压缩循环的空气调节器和热泵,通常用于冷却或冷却/加热提供给 住宅、办公建筑、医院、学校、餐厅或其它设施的气候受控舒适区域的 空气。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还常用于冷却空气或其它次级介质,如水或 乙二醇溶液,以便为超市、便利商店、杂货店、咖啡厅、餐厅和其它食 物服务机构内的展示箱内的食物和饮料产品提供制冷环境。 通常,这些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包括串联成制冷剂流连通 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前述基本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部件通过制冷剂管路互相连接成闭合制冷剂回路,并布置成与所采用的 蒸汽压缩循环相一致。膨胀装置,通常是膨胀阀或固定孔计量装置(节 流孔或毛细管),布置在制冷剂管路中,该膨胀装置相对于制冷剂流布 置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处在蒸发器上游且在冷凝器下游的位置处。膨胀装 置操作将在制冷剂管路中从冷凝器流向蒸发器的液体制冷剂膨胀至较 低的压力和温度。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可以充注各种制冷剂中的任意一 种,包4舌例如R-12, R-22, R-134a, R-404A, R國410A, R-407C, R717, R744 或其它可压缩流体。在许多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中,蒸发器是平行管热交换器, 其具有在水平方向以平行、间隔开的关系纵向延伸的多个圓热交换管,
个蒸i器回路内形成虫它形i管。在许多情况下",使用u形结构取代直; 结构,因为仅仅在u形结构热交换管的一侧需要回转弯头,以形成蒸发 器蛇形制冷剂回路。通常,采用多个蛇形蒸发器回路,以使制冷剂以平 行方式向下游流动。具体地,在蒸发器应用中,使用多个平行制冷剂回路,这些平行制冷剂回路在整个蒸发器中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是朝向下 游端扩张的结构。每个蛇形盘管(或回路)的一端连接到制冷剂循环, 从而从制冷剂循环接收制冷剂流,且每个蛇形盘管(或回路)的另一端 连接到制冷剂循环,从而使得制冷剂流返回到制冷剂循环。每个蛇形盘 管的上游接收端部通常通过分配器或入口集管连接至制冷剂循环,而每 个蛇形盘管的下游返回端部通过出口集管连接至制冷剂循环。 在一些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中,平行管蒸发器是平行流热 交换器(通常也称微通道或小通道热交换器),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以 平行、间隔开的关系在一对间隔开的集管之间纵向延伸的多个扁平热交 换管。在此情况下,对于多通道蒸发器结构而言,回转弯头由中间集管 或集管室取代,而多个平行回路由每个通道内的多个平行热交换管限 定。 在圆管或扁平管热交换器中,外部热传递翅片通常设置在 热交换管之间,用于增强热传递、结构刚度和热交换器设计紧凑性。热 交换管和热交换翅片永久地彼此附接,对于圆管和板式翅片热交换器通 常通过机械连接,或者对于平行流热交换器通常通过炉内钎焊操作。热 交换管还可以具有增强内部热传递和结构的元件。当热交换器用作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中的蒸发器以冷却空
上流过的中"的水分从该空气中冷凝出并积聚在这些管和翅片的外 表面上。通常,积聚在热交换管和关联翅片的外表面上的冷凝物在重力 作用下逐渐流动并排出到设置在热交换器下面的排出盘中。然而,对于 许多热交换器结构,尤其是具有水平布置的且在水平方向纵向延伸的扁 平管的热交换器,积聚在热交换管和关联翅片上的冷凝物并不总是快速 地排出。 如果积聚在热交换管和关联翅片的外表面上的冷凝物过 多,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的总体性能将受到不利影响。例如,滞留在热 交换管的外表面上的过多冷凝物能够导致蒸发器空气侧压降的增加,这 使得风扇功率消耗增加且通过热交换管的热传递降低,从而不利地影响 蒸发器容量。还有,由于在许多空气调节应用中室内空气连续循环通过 空气调节系统,甚至在制冷剂没有循环通过蒸发器热交换器时也是如 此,因而积聚在蒸发器的热交换管和关联翅片的外表面上的冷凝物可能
5不受欢迎地被收回,方式是通过由经过蒸发器的空气的再蒸发或再夹 带。该收回的冷凝物甚至可能被携带回到受调节空间中,这增加了受调 节环境中的湿度,以及增加对受调节环境内的占用者的舒适性产生不利 影响的可能性。 应当注意,采用冷水或乙二醇溶液冷却和除湿提供给受调 节环境的空气的空气处理设施的冷却热交换器,都面临冷凝物吹走的相 同问题,这引起类似的不希望结果。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蒸发器热交换器,该蒸发器热交换器具有大致水 平延伸的热交换管和大致竖向延伸的关联热传递翅片的装置,该蒸发器 热交换器设有空气流导流叶片,用于引导空气流经过热交换管和关联热 传递翅片的外表面,以利于冷凝物从热交换管和关联热传递翅片的外表 面排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热交换管,该多 个热交换管布置成平行排且在水平方向上纵向延伸;多个大致竖向延伸 的关联热传递翅片;和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这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布 置在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装置的空气侧入口处,用于将空气流引导进 入热交换管阵列,使得空气流更多地沿每个热传递翅片的冷凝物积聚表 面流动,以促进冷凝物从热交换器外表面排出。热交换管可以是例如圆 形、或扁平矩形或扁平椭圆形横截面。此外,可以相对于热交换管阵列 选择性地布置至少一个分隔件,以局部地加速沿翅片的热传递表面从热 交换管阵列中流过的空气流,从而促进冷凝物从热交换管阵列流出。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可以布置在热 交换管阵列的空气流出口处。出口空气流导流叶片可以是入口空气流导 流叶片的补充或是取代入口空气流导流叶片,以改向流出热交换管阵列 的空气流,且也类似于入口空气流导流叶片,影响流过热交换管阵列的 空气流。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蒸发器热交换器是带有热交换管阵列 的扁平多管平行流热交换器(通常也称为微通道或小通道热交换器), 热交换管阵列大致竖直定向且具有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相邻热传递蛇形 翅片。在该结构中,热交换管而不是板式翅片提供主冷凝物排出表面。
6在圆形管和板式翅片热交换器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交换管大致竖向布 置,且热传递翅片设置有百叶窗,以增加冷凝物排出路径。对于这两种 热交换器类型的任何倾斜结构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且可以具有大致水 平和大致竖直热交换管取向中的至少一个的益处。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是空气处理设备的冷却热 交换器,其采用冷水或乙二醇溶液来冷却和除湿提供给受调节环境的空



在本发明的以下详细说明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附图阅读, 在附图中图1是包括作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的示意图;图2是配备有导流叶片的蒸发器热交换器的第一示例性实 施方式的部分剖4见侧;魄图;图3是配备有导流叶片的蒸发器热交换器的第二示例性实 施方式的部分剖^L侧4见图;图4是配备有导流叶片的蒸发器热交换器的又一示例性实 施方式的部分剖—见侧4见图;和图5是沿线5-5截取的图2的热交换器的部分剖视平面图, 示出了布置在导流叶片排内且在热交换器内凸起的分隔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在这里将用作蒸发器,与图1示意性地 示出的简化空气调节循环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100连接。尽管图1所示 的示例性制冷剂蒸汽压缩循环是简化空气调节循环,但是应当理解的 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可以用于具有各种设计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包招〃f旦不限于热泵循环,经济化循环,具有串轴式部件(如压缩机)和 热交换器的循环,冷却器循环,再热循环和包括各种选择和特征的许多 其它循环。还有,应当认识到,尽管吹走现象是结合在蒸汽压缩循环中 操作的制冷剂系统的蒸发器进行描述的,但是采用冷水或乙二醇溶液冷 却和除湿提供给受调节环境的空气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冷却热交换器,都面临相同问题且能够同样地受益于本发明。 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100包括由制冷剂管路102, 104和 106连接成闭环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105、冷凝器110、膨胀装置120和 功能作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10。压缩机105将制冷剂从较低吸气压力压 缩至较高排气压力,并使该热的高压制冷剂蒸汽循环通过制冷剂排气管 路102进入并通过冷凝器IO的热交换管,在该冷凝器10中,当热制冷 剂蒸汽与冷却流体(如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时,该热制冷剂蒸汽被降 温、冷凝成液体且通常过冷,这冷却流体被冷凝器风扇115吹动从冷凝 器110的热交换管上流过。高压液体制冷剂离开冷凝器110,并从此地 开始在液体制冷剂管路104中流动至蒸发器热交换器10,该液体制冷剂 穿过膨胀装置120,在该膨胀装置中,该液体制冷剂膨胀至较低压力和 温度,以形成制冷剂液体/蒸气混合物。 现在较低压力和较低温度的膨胀制冷剂流过蒸发器热交换 器10的热交换管40,在这些热交换管中,当该制冷剂与待冷却并通常 要去湿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时,该制冷剂被蒸发、且通常被过热,该待冷 却空气由蒸发器风扇15迫使其从热交换管40和关联热传递翅片50上 流过。主要处于蒸气热动力学状态的制冷剂,从蒸发器热交换器10流 动通过吸气制冷剂管路106,返回至压缩机105。当穿过蒸发器热交换 器10的空气流从热交换管40和关联热传递翅片50上流过与从热交换 管40中流过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时,空气被冷却,流过蒸发器热交换 器IO和从蒸发器热交换器IO的制冷剂输送管40和热传递翅片50的外 表面上流过的该空气中的水分从该空气中冷凝出,并收集在这些热交换 管40和关联热传递翅片50的外表面上。排出盘45设在蒸发器热交换 器10下面,用于收集从热交换管40和关联热传递翅片50的外表面排 出的冷凝物。 这里将总体上参考图2-4所示的热交换器IO的一部分的图 示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平行流热交换器10。热交换器10包括热交换管 回路装置或束12,该热交换管回路装置或束12具有处在热交换管回路 装置12的上游端部处的空气流入口和布置成与这热交换管回路装置12 相关联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60,该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60相对于空 气流置于热交换管束12的稍上游的地方。在图2和3所示的示例性实 施方式中,热交换管装置12包括布置成平行排的多个圆形热交换管40,每个管沿其纵轴线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并通过u形回转弯头(未示
出)与另一管互相连接,以形成至少一个蛇形回路。圆形热交换管40 的直径典型地是1/2英寸,3/8英寸或7毫米。热交换器10的这至少一 个蛇形管回路具有入口端部和出口端部,入口端部通过分配器或入口集 管(未示出)成制冷剂流连通地连接至制冷剂管路104,用于从制冷剂 循环接收制冷剂流,出口端部通过出口集管(未示出)成制冷剂流连通 地连接至制冷剂管路106,用于将制冷剂流返回至制冷剂循环。 取代圆形管,蒸发器热交换器IO可以具有例如具有矩形或 椭圆形4黄截面的多通道扁平管140,这些多通道扁平管140布置成平行 间隔开的竖排,如图4所示。这多通道扁平管140在一对间隔开的集管 或歧管(未示出)之间沿水平方向纵向延伸,用于将从制冷剂循环接收 的制冷剂在这些热交换管140之间进行分配,并用于从热交换管140收 集制冷剂以将制冷剂返回到制冷剂循环。每个扁平多通道热交换管140 可以具有例如50毫米或更小的宽度,通常是10-30毫米,并具有约2 毫米或更小的高度。每个扁平热交换管140可以限定多个平行制冷剂流 通道142,这些制冷剂流通道可以具有圆形、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其 它横截面,通常数量上为约10到约20,它们纵向延伸管的全长。每个 通道提供制冷剂流动路径,该流动路径具有相对小的截面面积且具有定 义为截面流动面积除以"浸润"周长后的四倍的水力直径,通常在从约 200微米-约3毫米的范围内。因而,具有在热交换器的入口和出口集 管之间平行延伸的多通道管的热交换器具有在这两个集管之间延伸的 相对大数目的小流动面积制冷剂流动路径。有时,这样的多通道热交换 器结构还称为微通道或小通道热交换器。 在常规实践中,为了改进从热交换管40, 140的外表面上 流过热交换器10的空气和从热交换管40, 140中流过的制冷剂之间的 热传递,热交换器10包括在每组平行排列的管40, 140之间延伸的多 个外部热传递翅片50, 150。板式翅片50可以是平坦或波形结构,可以 具有百叶窗,且通常以机械方式或其它方式牢固地附接至相邻热交换管 40的外表面。翅片150具有蛇形结构,可以具有百叶窗或偏置条,通常 形成矩形、三角形或梯形空气通路,且通常在炉内钎焊至相邻扁平热交 换管140的外表面。在两种情况下,通过热传导分别在热交换管40, 140 和热传递翅片50, 150之间建立热传递联系。因而,热交换管40, 140
9的外表面和热传递翅片50, 150的表面一起形成外部热传递表面,该外 部热传递表面参与在热交换管40, 140内流动的制冷剂和从热交换器的 外部热传递表面上流过该热交换器10的空气之间的热传递相互作用。 外部热传递翅片50, 150也提供热交换器10的结构刚度且通常帮助空 气流改向和对齐,以改进热传递特性。如上文所述,在图2-3所示的 热交换器10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热传递翅片50由布置在平行、间隔 开的多个板构成,这些板在大致水平延伸的热交换管40之间大致竖向 地延伸。如前文所注意到的,在热交换器IO在空气冷却模式中操作 期间,冷凝物积聚在热交换管40, 140和关联热传递翅片50, 150的外 表面上,在这里热交换器10或者是作为制冷剂系统100的蒸发器或都 是作为空气处理器的空气冷却热交换器。还有,对于大致水平取向的热 交换圆形管40,积聚在热交换器IO外表面上的冷凝物在重力下主要沿 板式翅片50排出。另一方面,如果扁平热交换管140大致水平定向, 那么冷凝物排出将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冷凝物仅仅能够在重力下沿热交 换管140的前缘152和后缘154排出,且最可能是从后缘154排出,原 因是空气流动量将冷凝物沿热交换管140的宽度从前缘152向后缘154 推动。 对于大致竖向取向的热交换圆形管40,热传递翅片50变 成阻止冷凝器排出的障碍,因而,为了制造冷凝物排出的可选路径,而 不是热传递翅片50的前缘52和后缘54,典型地是在翅片50中制作百 叶窗或切口。总体上,扁平热交换管]40的竖直取向提供更好的冷凝物 排出,因为冷凝物主要沿竖直定向的热交换管140排出,且如果在热传 递翅片设计中包含百叶窗或偏置件,则冷凝物还通过热传递翅片150中 的百叶窗或偏置件排出。在所有情况下,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管束12 的任何倾斜位置可以具有大致水平和竖直热交换管取向的任何缺点和 优点。
此外,积聚在外部热交换表面上的冷凝物量从上到下地增 加,从而在热交换器10下部内形成冷凝物吹走的更有利条件。另外, 在冷却介质切断时间段内,如蒸汽压缩制冷剂循环100中的制冷剂或空 气处理器的空气冷却热交换器中的水或乙二醇溶液,同时空气流仍在循 环经过热交换器10的外表面,积聚在热交换器10的外表面上的冷凝物就可以再蒸发且再次进入空气流,或甚至可能被携带到空气导管的下游 并进入受调节环境。这显然是不希望的,因为可能面临气候受控室内环 境中的水泄漏问题和不舒适状况。另外,如果温度下降到低于凝固点,
积聚在热交换器10的外表面上的冷凝物可以导致水冻。 因而,需要有效地从热交换器IO的外表面去除冷凝物。为 了便于积聚的冷凝物从圆形热交换管40或扁平热交换管140的外表面 排出,多个导流叶片布置成与这些热交换管操作性关联,以将引导空气 流沿期望的方向通过热交换管装置12。布置在热交换管装置12稍上游 的入口导流叶片60作用是引导进入空气沿希望方向流动通过热交换管 装置12。每个入口导流叶片60包括延伸横过热交换管装置12入口的纵 向细长构件,该纵向细长构件相对于进入空气流形成一定的冲击角度, 以沿期望方向推动进入空气流。 在图2所描绘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入口导流叶片60以平 行间隔开的关系对齐,使得在不需要增强冷凝物去除时基本水平地引导 进入空气流。在此情况下,空气流方向大致不变,但是由于空气流流线 化以及有关风扇5的潜在较低功率消耗的原因,可以获得一些益处。 类似地,在图4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入口导流叶片60以平行间 隔开的关系对齐,从而可以沿每个扁平热交换管14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大致水平地引导进入空气流,每个扁平热交换管140以大致水平的方向 横向延伸。 然而,在图3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入口导流叶片60 以平行间隔开的关系对齐,使得可以沿向下方向引导进入空气流,这相 对于进入空气流形成一定的冲击角度,以迫使进入空气流转向下更多地 与重力方向对齐且迫使进入空气流朝向排出盘45。类似地,在热交换器 10的扁平热交换管实施方式中,不管图4所示的热交换管装置12的每 个扁平多通道热交换管140的横向轴线是否相对于水平位置向下成角度 (每个扁平管140的后缘从其前缘向下布置)(这在转让给共同受让者 Carrier Corporation的题为"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CONDENSATE DRAINAGE"的共同未决的国际专利 申请No. PCT/US06/ (序列号待指定)(代理号210—1042PCT )中有教 导),入口导流叶片60也可以沿空气流的方向稍微向下倾斜,使得可 以引导进入空气流大致平行于热交换管140的上和下外表面流动。被引
ii导向下的空气流导致冷凝物从热交换管装置12的外表面流出的改进, 因为由空气流的动量产生的剪切力具有与重力对齐的分量且能够辅助 重力将冷凝物排出到排出盘45中。热交换管装置12的外表面上减少的 冷凝物会促进更好的热传递、降低压降和风扇功率消耗,减少冷凝物吹 走和有关泄漏以及不舒适问题的可能性,提高空气流速度操作,和降低 大量霜积聚的可能性。导流叶片60可以沿空气流方向具有多种轮廓, 如矩形扁平板,具有圆边的扁平板,具有不断减小的厚度的扁平板,翼 型轮廓和许多其它轮廓。 在热交换器10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入口导流叶片60在角 度上是可调节的,使得可以按照希望角度使进入空气流转向通过热交换 器10。例如,每个导流叶片60可以绕通过其后端、其前端或其中跨的 轴线枢转,使得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冷凝物排出改进来调节该导流叶片相 对于进入空气流的沖击角度。例如,这种调节可以是两位置调节,多位 置调节或连续调节。如上文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应用和操作 条件需要的相应调节角度。 例如,在制冷剂系统停才几的时间^险期间,同时空气流仍祐^ 吹动从蒸发器热交换器上流过进入受调节环境中,就会希望通过枢转导 流叶片使空气流改向成更多地沿冷凝物积聚表面流动,从而改进冷凝物 去除,以防止冷凝物再蒸发或再夹带到空气流中。另一方面,在相对干 的条件下正常操作时,不需要冷凝物去除增强,因此导流叶片优选将保 持在它们的初始位置。 此外,多个出口导流叶片70布置成与热交换管装置12操 作性关联且被置于热交换管装置12的出口的稍下游。每个出口导流叶 片70包括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横过热交换管装置12出口的纵向细长构 件。出口导流叶片70作用是沿期望的方向改向离开热交换管装置12的 空气流,而且类似于入口导流叶片60,影响通过热交换管阵列的上游空 气流。出口导流叶片70可与入口导流叶片60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导流叶片可以提供两个附加益处。 其中之一是将被从空气通路下游的蒸发器外表面吹走的至少 一部分冷 凝物改向朝着排出盘。这将允许在较高空气流速度下的操作且避免水泄 漏问题。另一益处与进入蒸发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流线化有关,尤其 是在导流叶片处于正常位置时,能够提高系统效率且降低风扇功率消耗。 现在参考图5,为了进一步利于从热交换管40的外表面去 除积聚的冷凝物,分隔件80可以布置成与导流叶片60排操作性关联, 从而使得沿热传递翅片50的表面的空气流可以局部加速。在图5所示 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多个分隔件80布置成在进入热交换管阵列12之前 或在热交换管阵列12的入口区域处与局部区域关联,这些局部区域经 历或预计会有过多冷凝物积聚。具体地,分隔件80可以布置在热交换 管阵列12稍微上游的地方或穿入到热交换管阵列12的入口区域。分隔 件80的内部也可以用于局部改向空气流以撞击热传递翅片50的表面的 选定区域,以进一步促进积聚冷凝物的流出且防止局部过度冷凝物积 聚,例如在制冷剂温度最低的区域。虽然本发明已经显示在附图中,并且通过参考这些附图所 示的优选模式已经对该发明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可以进行细节的各种改变,而不偏离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 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用于冷却从该热交换器中通过的空气流,其包括管和翅片热交换器装置,其包括运送冷却介质的多根热交换管和与所述热交换管处于热传导关系的多个热传递翅片;和至少一排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该至少一排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布置成与至所述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装置的空气流相关联,以增强所述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的表面的冷凝物排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排 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布置在所述管和翅片热交换器装置的入口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排 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布置在所述管和翅片热交换器装置的出口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排 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包括竖排的平行间隔开的空气流导流叶片,每个 叶片在水平方向上纵向地延伸穿过从所述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装置 中流过的空气流。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排 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的每一个导流叶片具有选自扁平板、具有圆边的 扁平板和在空气流方向厚度减小的扁平板之一的i^仑廓和翼型轮廓中的 一种。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排 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的每一个导流叶片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成锐角 地延伸,该导流叶片相对于空气流是从该导流叶片的上游边缘延伸到该 导流叶片的下游边缘。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 包括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中的空气冷却蒸发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 包括空气处理器的空气冷却热交换器。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 的所述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装置中的所述热交换管输送制冷剂流体。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 的所述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装置中的所述热交换管输送水或乙二醇 溶液。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 的所述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装置包括圆形管和板式翅片热交换器。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 的所述热交换管和热传递翅片装置包括扁平多通道管和蛇形翅片热交 换器。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迷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 个分隔件,该至少一个分隔件布置成与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导流叶片排 和所述管和翅片热交换器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操作性关联,用于加速流经 所述局部区域的空气,以促进积聚冷凝物流出。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迷至少一 个分隔件布置在与冷凝物排出问题相关联的至少一个局部区域中。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排 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能够相对于水平位置枢转。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 排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具有水平位置和至少 一个相对于进入空气流 成角度的位置。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 排的多个空气流导流叶片具有多个相对于进入空气流成角度的位置。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管和翅片热交 换器装置布置成使得热传递管成竖向、水平或倾斜的对齐。
全文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输送热交换管和关联热传递翅片的装置,且具有空气流入口和空气流出口。多个入口导流叶片布置在热交换管装置的空气流入口的稍上游,使得可以沿相对于热交换管和关联翅片的期望方向发送进入空气流通过热交换管装置,从而改进热交换管外表面的积聚冷凝物排出以及增强热传递翅片表面的冷凝物流出。还有,多个出口导流叶片能够布置在热交换管装置的空气流出口的稍下游。
文档编号F25D21/14GK101568782SQ200680056824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6日
发明者A·利夫森, M·F·塔拉斯 申请人:开利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