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109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家用空调制造领域,针对空调器所使用气候环境的不同,GB/T7725《房间空气调节器》定义了 T1、T2、T3三种エ况类型的空调器,其中T3エ况为热带气候类型,当空调器制冷系统在T3エ况环境下工作时,其制冷系统很容易 产生高压,在该环境下使用的空调器经常不能开机或刚开机后就出现压缩机“跳机”现象,若出现压缩机“跳机”现象,则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空调器才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并且其压缩机会很快再次出现“跳机”的现象,从而严重导致空调器制冷量和能效比的下降。目前针对空调器在T3エ况环境下的使用条件,通过添加一卸荷装置来实现空调器的过负荷保护,使得Tlエ况环境下使用的空调器的压缩机也能在T3エ况环境下使用,參照图1,图I是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系统中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卸荷毛细管11、卸荷阀的出ロ管12、卸荷阀13、节流毛细管14、卸荷阀过渡管15、エ艺管16及分流四通管17,其中卸荷毛细管11焊接于卸荷阀出口管12处,卸荷毛细管11的出口与室内侧换热器的进液端连接,该卸荷毛细管11与节流毛细管14并联,当冷凝压カ过高时(即冷凝压カ已达到卸荷阀的设定压カ),卸荷阀13开启,将冷凝器出ロ的高压液体从卸荷毛细管11排出,以降低冷凝器的压力。然而由于卸荷毛细管11及节流毛细管14的内径均很小,其规格一般有(p2.6、Cp2.2、cpl.9、cpl.6、cpl.4、cpl.2等,因此在焊接卸荷毛细管11及焊接节流毛细管14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焊堵现象,并且由于室外机的结构较为紧凑,卸荷阀的出ロ管12处焊接卸荷毛细管11将导致毛细管部件体积的増大,其所需的装配空间较大,从而给其装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ー种结构简单、易装配且能避免发生焊堵现象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及空调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包括卸荷阀及卸荷阀出口管,所述卸荷阀的下端连接有一圓柱管,所述圆柱管内套设有一同轴圆管,所述同轴圆管的底端与所述圆柱管的底端相互连接,在所述圆柱管与所述同轴圆管之间形成一环形腔室,所述圆柱管的侧壁连接有一卸荷阀过渡管,所述卸荷阀过渡管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所述同轴圆管的底端通过所述卸荷阀出口管连接有卸荷过渡管,所述卸荷过渡管内设有用于卸荷的卸荷节流阀芯。优选地,所述卸荷过渡管设有用于承载所述卸荷节流阀芯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底端设有卸荷过渡管锥形部,所述卸荷节流阀芯设置在所述承载部内,与所述承载部的内壁形成滑动配合,沿所述卸荷节流阀芯的轴心设有贯穿其两个端面的第一节流孔,所述卸荷节流阀芯的下端设有第一圆倒角,所述第一圆倒角与所述卸荷过渡管锥形部的内壁面匹配。优选地,所述卸荷过渡管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部上方的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和位于所述承载部下方的高压阀转接头,所述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承载部和高压阀转接头从上到下依次连接,外形都为圆柱形,且外径依次递减,内径也依次递减,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形成锥形过渡,所述承载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卸荷节流阀芯的长度。优选地,所述圆柱管的侧壁还通过ー个用于节流的节流组件连接节流过渡管,所述节流过渡管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节流组件包括节流阀座、制冷节流阀芯、滑动式节流阀芯及用于对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进行限位的止退圈,所述节流阀座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制冷节流阀芯腔及滑动腔,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邻近所述环形腔室且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所述滑动腔邻近所述节流过渡管且与所述节流过渡管连通,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装设于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装设于所述滑动腔。优选地,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的一端设有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的内壁设有第一固定螺纹,所述制冷节流阀芯沿轴心方向设有第二节流孔,所述制冷节流阀芯的一端设有第二圆倒角,所述制冷节流阀芯的另一端设有密封圈凹槽,所述密封圈凹槽内套有ー用于密封的密封圈,所述制冷节流阀芯的外周设有第二固定螺纹,所述第二固定螺纹与所述第一固定螺纹相啮合,所述第二圆倒角正对所述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并与所述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匹配。优选地,所述滑动腔的一端设有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止退圈,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沿轴心方向设有第三节流孔,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的一端设有第三圆倒角,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的外周间隔设有若干沿轴向延伸的棱块,各所述棱块与所述滑动腔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三圆倒角正对所述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并与所述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匹配。优选地,还包括分流三通管,所述分流三通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卸荷阀过渡管,另外两端分别连接室外侧换热器的出ロ管和エ艺管。优选地,所述圆柱管的内部设有承压滑块,所述承压滑块位于同轴圆管的上方,在所述承压滑块与所述卸荷阀之间进ー步设有弹簧,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承压滑块抵顶所述同轴圆管并封闭所述同轴圆管的上方入口。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及空调器,其结构简单、易装配,并且避免了在焊接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时出现的焊堵现象。

图1是现有技术中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节流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节流阀芯的侧视截面图;[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过渡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过渡管的正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制冷节流阀芯的侧视截面图;图7是图6所示制冷节流阀芯的右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滑动式节流阀芯的结构 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滑动式节流阀芯的侧视截面图;图10是图9所示滑动式节流阀芯的右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节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在制冷情况下未开启卸荷阀时其卸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在制冷情况下开启卸荷阀时其卸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在制热情况下未开启卸荷阀时其卸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參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通过采用卸荷过渡管与卸荷节流阀芯的组合取代现有空调器系统中带节流功能卸荷装置的卸荷毛细管,而采用节流过渡管与节流组件的组合取代现有空调器系统中带节流功能卸荷装置的节流毛细管,以减小空调器系统的装配空间和装配难度,同时避免在焊接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时出现的焊堵现象。參照图2和图3,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节流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节流阀芯的侧视截面图,卸荷节流阀芯20的主体为圆柱形,沿卸荷节流阀芯20的轴心设有贯穿其两个端面的第一节流孔21,在卸荷节流阀芯20的一端设有第一圆倒角22,其中卸荷节流阀芯20的长度和第一节流孔21的孔径依据空调器エ况所需的制冷剂流量而设计,即在相同的条件下,第一节流孔21所能够流过的流量与现有技术中卸荷毛细管的流量一致,以保证该空调器在T3エ况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可靠运行。參照图4和图5,图4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过渡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卸荷过渡管的正视图,卸荷过渡管30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31、承载部32及高压阀转接头34,它们的外形都为圆柱形,且外径依次递减,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形成锥形过渡,其中承载部32的底端设有卸荷过渡管锥形部33,卸荷过渡管30通过卸荷过渡管锥形部33承载卸荷节流阀芯20,承载部32的长度大于卸荷节流阀芯20的长度,承载部32的内径略大于卸荷节流阀芯20的外径,使承载部32的内壁与卸荷节流阀芯20滑动配合。卸荷过渡管30的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31、承载部32及高压阀转接头34由统一管径的铜管扩孔加工而成,并且它们的内径依次递减,内壁的连接过渡处形成锥形过渡,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31的接ロ用于插入卸荷阀出口管(參见下文)并与卸荷阀出口管相互焊接,承载部32用于装载图2所示的卸荷节流阀芯20,即卸荷节流阀芯20从卸荷阀出ロ管转接头31的入口端插入并置于承载部32中,卸荷节流阀芯20的第一圆倒角22正对承载部32底端的卸荷过渡管锥形部33且可以与该卸荷过渡管锥形部33匹配贴合,当卸荷节流阀芯20邻近卸荷阀出ロ管的一端受压时,卸荷节流阀芯20将沿承载部32向下移动并抵顶卸荷过渡管锥形部33,第一圆倒角22紧贴卸荷过渡管锥形部33的内壁面,高压阀转接头34末端的接ロ与室内侧换热器的进液端连接。[0037]參照图6和图7,图6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制冷节流阀芯的侧视截面图,图7是图6所示制冷节流阀芯的右视图,本实用新型中的制冷节流阀芯40的沿轴心方向设有第二节流孔43,其中第二节流孔43的直径和长度依据空调器エ况所需的制冷剂流量而设计,以保证第二节流孔43所能够通过的制冷剂流量达到空调器额定制冷的流量。制冷节流阀芯40的一端设有第二圆倒角41,制冷节流阀芯40的另一端设有密封圈凹槽44,密封圈凹槽44内套有用于密封的密封圈45,且该端的侧面还设有ー个六角孔46,该六角孔46为沉孔,其末端与第二节流孔43连通,制冷节流阀芯40的外周设有第二固定螺纹42。參照图8、图9及图10,图8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滑动式节流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滑动式节流阀芯的侧视截面图,图10是图9所示滑动式节流阀芯的右视图,本实用新型中的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沿轴心方向设有第三节流孔52,其中第三节流孔的直径和长度依据空调器エ况所需的制冷剂流量而设计,以保证第三节流孔52所能够通过的制冷剂流量达到空调器额定制热的流量。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一端设有第三圆倒角51,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外周间隔设有四个沿轴向延伸的棱块53。參照图11,图11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中节流组件的装配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中的节流组件包括制冷节流阀芯40、滑动式节流阀芯50、节流阀座60及用于对滑动式节流阀芯50进行限位的止退圈70,节流阀座60为中空的圆柱形,内部依次设有用于装载制冷节流阀芯40的制冷节流阀芯腔(图中未标号)及用于装载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滑动腔64,制冷节流阀芯腔的内径小于滑动腔64的内径,其中制冷节流阀芯腔的靠近出口的一端(即图中标示A流向的位置)设有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61,制冷节流阀芯腔的内壁设有第一固定螺纹62,滑动腔64的靠近制冷节流阀芯腔的一端设有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63。具体的,制冷节流阀芯40装设到制冷节流阀芯腔内,其第二圆倒角41正对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61,且可以与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61匹配贴合,节流阀座60上的第一固定螺纹62与制冷节流阀芯40的第二固定螺纹42相啮合,安装时,可以把适配的六角扳手插入制冷节流阀芯40的六角孔46中将制冷节流阀芯40拧紧到节流阀座60的制冷节流阀芯腔内,使第二固定螺纹42紧固于节流阀座60上的第一固定螺纹62,使得制冷节流阀芯40与节流阀座60的制冷节流阀芯腔密闭,制冷节流阀芯40中密封圈凹槽44内的密封圈45与节流阀座60的内壁过盈配合。滑动式节流阀芯50装设到滑动腔64内,其第三圆倒角51正对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63,且可以与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63匹配贴合,滑动式节流阀芯50外周的四个棱块与节流阀座60中滑动腔64的内壁形成滑动配合,两相邻棱块之间形成空隙。止退圈70固定在滑动腔64邻近出口(即图中标示B流向的位置)的内壁上,用于将滑动式节流阀芯50限制在滑动腔64,防止其滑出节流阀座60。本实用新型若拆除止退圈70则可随意拆除更换滑动式节流阀芯50,并且由于制冷节流阀芯40是通过螺纹方式内嵌在节流阀座60上的,因此其也可以随意被拆装更换,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该节流组件所需要的装配空间较小,其装配较简単。參照图12和图13,图12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在制冷情况下未开启卸荷阀时其卸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包括卸荷阀121、エ艺管100及分流三通管110,其中卸荷阀121的下端设有弹簧122、承压滑块123及圆柱管127,圆柱管127内套接有同轴圆管125,同轴圆管125的底端与圆柱管127的底 端相互连接形成一环形腔室124,同轴圆管125的底端还连接有一卸荷阀出口管126,圆柱管127的侧壁连接有一卸荷阀过渡管90,该卸荷阀过渡管90与环形腔室124连通,卸荷阀出口管126的下端连接卸荷过渡管30,具体地,该卸荷阀出ロ管126的下端出口与卸荷过渡管30的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31的入口连接,用于卸荷的卸荷节流阀芯20则装设在卸荷过渡管30的承载部32内,圆柱管127的侧壁上相对于卸荷阀过渡管90的另ー侧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有一节流过渡管80,具体地,该节流过渡管80通过上述节流组件连接圆柱管127,使节流过渡管80与环形腔室124连通。上述节流组件中的节流阀座60—端连接节流过渡管80,另一端固定在圆柱管127的外壁上,节流过渡管80依次通过节流阀座60内的滑动腔64和制冷节流阀芯腔连通环形腔室124,制冷节流阀芯40装设在制冷节流阀芯腔内,滑动式节流阀芯50装设在滑动腔64内,环形腔室124、第二节流孔43、第三节流孔52和节流过渡管80依次连通。节流过渡管80的出口与空调器室外机的截止阀高压侧(即高压阀)连接,卸荷过渡管30的出口与室内侧换热器的进液端连接,分流三通管110分别与室外侧换热器的出ロ管、エ艺管100及卸荷阀过渡管90连接,其中エ艺管100用于生产时抽真空及充注制冷剂。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卸荷过渡管30及节流过渡管80的内径均较大,因此在焊接时不易产生焊赌现象,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成本较低,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加工卸荷毛细管及节流毛细管的复杂エ序。当空调器系统在Tlエ况环境下运行制冷功能吋,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外侧换热器的出口管流入分流三通管110,通过分流三通管110后进入卸荷阀过渡管90,然后流入环形腔室124内,此时环形腔室124内的制冷剂压カ较小,因此无法顶开有弹簧122作用的承压滑块123,承压滑块123与同轴圆管125的入口保持密闭状态。由于节流过渡管80与环形腔室124连通,从而环形腔室124内的制冷剂将经节流组件流入节流过渡管80中,SP制冷剂按照图11所示的A流向从环形腔室124流入节流组件,由于制冷节流阀芯40与节流阀座60的制冷节流阀芯腔是密闭的,因此制冷剂经制冷节流阀芯40的第二节流孔43节流后进入节流阀座60的滑动腔64内 ,制冷剂推动滑动式节流阀芯50向左运动,而滑动式节流阀芯50外周的棱块53受到止退圈70的限位,制冷剂流经由两相邻棱块53之间的空隙和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第三节流孔52,之后经节流过渡管80流入室外机的截止阀高压侧(高压阀)。其中,制冷节流阀芯40的第二节流孔43的直径和长度依据空调器制冷エ况所需要的制冷剂流量精确设计和加工而成,以保证通过的制冷剂达到该空调器系统额定制冷的流量,实现空调器系统额定的制冷效果。參照图14和图15,图14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在制冷情况下开启卸荷阀时其卸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当空调器系统在T3エ况环境下运行制冷功能吋,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室外侧换热器的出口管流入分流三通管110,通过分流三通管110后进入卸荷阀过渡管90,然后流入环形腔室124内,此时环形腔室124内的制冷剂压カ较高,即环形腔室124内制冷剂对承压滑块123的作用カ大于弹簧122对承压滑块123的作用力,使得承压滑块123被顶开,卸荷阀121开启,部分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将从同轴圆管125的入口流入,进入卸荷过渡管30中,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将承载部32中的卸荷节流阀芯20下压,使得卸荷节流阀芯20的第一圆倒角22紧贴卸荷过渡管30的卸荷过渡管锥形部33,迫使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卸荷节流阀芯20的第一节流孔21节流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的进液端,从而实现空调器高压卸荷的作用,保证了空调器在エ况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可靠的运行。又由于节流过渡管80与环形腔室124连通,环形腔室124内的其余制冷剂将经节流组件流入节流过渡管80中,即制冷剂按照图11所示的A流向从环形腔室124流入节流组件,由于制冷节流阀芯40与节流阀座60的制冷节流阀芯腔是密闭的,因此制冷剂经过制冷节流阀芯40的第二节流孔节流43后进入节流阀座60的滑动腔64内,制冷剂推动滑动式节流阀芯50向左运动,而滑动式节流阀芯50外周的棱块53受到止退圈70的限位,制冷剂流经由两相邻棱块53之间的空隙和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第三节流孔52,之后经节流过渡管80流入室外机的截止阀高压侧(高压阀)。參照图16和图17,图16是本实用新型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较佳实施例在制热情况下未开启卸荷阀时其卸荷装置的结构不意图,图17是图16的局部放大不意图,当空调器系统运行制热功能吋,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将按照图11所示的B流向从节流过渡管80经节流组件流入环形腔室124内,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首先流入滑动腔64内,推动滑动式节流阀芯50向右运动,使得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第三圆倒角51紧贴于节流阀座60的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63,迫使制冷剂只能经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第三节流孔52节流后,再经制冷节流阀芯40的第二节流孔43流入环形腔室124内,此时环形腔室124内的制冷剂由于经过节流,压カ较小,其无法顶开有弹簧122作用的承压滑块123,承压滑块123与同轴圆管125的入口保持密闭,由于卸荷阀过渡管90与环形腔室124连通,环形腔室124内的制冷剂流入卸荷阀过渡管90,然后到达分流三通管110内,再经过冷凝器出口管的网兜过滤器清洁后进入冷凝器。其中滑动式节流阀芯50的第三节流孔52和制冷节流阀芯40的第二节流孔43的直径及长度依据空调器制热エ况所需要的制冷剂流量精确设计和加工而成,以保证通过的制冷剂达到空调器系统额定制热的流量,实现空调器系统额定的制热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的结构參照上面实施例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此处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卸荷过渡管与卸荷节流阀芯的组合取代了现有空调器系统中带节流功能卸荷装置的卸荷毛细管,而采用节流过渡管与节流组件的组合取代了现有空调器系统中带节流功能卸荷装置的节流毛细管,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且易装配,减小了空调器系统的装配空间和装配难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在焊接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时出现的焊堵现象。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包括卸荷阀及卸荷阀出口管,所述卸荷阀的下端连接有一圆柱管,所述圆柱管内套设有一同轴圆管,所述同轴圆管的底端与所述圆柱管的底端相互连接,在所述圆柱管与所述同轴圆管之间形成一环形腔室,所述圆柱管的侧壁连接有一卸荷阀过渡管,所述卸荷阀过渡管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圆管的底端通过所述卸荷阀出口管连接有卸荷过渡管,所述卸荷过渡管内设有用于卸荷的卸荷节流阀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过渡管设有用于承载所述卸荷节流阀芯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底端设有卸荷过渡管锥形部,所述卸荷节流阀芯设置在所述承载部内,与所述承载部的内壁形成滑动配合,沿所述卸荷节流阀 芯的轴心设有贯穿其两个端面的第一节流孔,所述卸荷节流阀芯的下端设有第一圆倒角,所述第一圆倒角与所述卸荷过渡管锥形部的内壁面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过渡管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部上方的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和位于所述承载部下方的高压阀转接头,所述卸荷阀出口管转接头、承载部和高压阀转接头从上到下依次连接,外形都为圆柱形,且外径依次递减,内径也依次递减,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形成锥形过渡,所述承载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卸荷节流阀芯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管的侧壁还通过一个用于节流的节流组件连接节流过渡管,所述节流过渡管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组件包括节流阀座、制冷节流阀芯、滑动式节流阀芯及用于对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进行限位的止退圈,所述节流阀座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制冷节流阀芯腔及滑动腔,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邻近所述环形腔室且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所述滑动腔邻近所述节流过渡管且与所述节流过渡管连通,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装设于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装设于所述滑动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的一端设有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所述制冷节流阀芯腔的内壁设有第一固定螺纹,所述制冷节流阀芯沿轴心方向设有第二节流孔,所述制冷节流阀芯的一端设有第二圆倒角,所述制冷节流阀芯的另一端设有密封圈凹槽,所述密封圈凹槽内套有一用于密封的密封圈,所述制冷节流阀芯的外周设有第二固定螺纹,所述第二固定螺纹与所述第一固定螺纹相啮合,所述第二圆倒角正对所述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并与所述制冷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腔的一端设有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止退圈,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沿轴心方向设有第三节流孔,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的一端设有第三圆倒角,所述滑动式节流阀芯的外周间隔设有若干沿轴向延伸的棱块,各所述棱块与所述滑动腔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第三圆倒角正对所述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并与所述滑动节流阀芯密封锥面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流三通管,所述分流三通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卸荷阀过渡管,另外两端分别连接室外侧换热器的出口管和工艺管。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管的内部设有承压滑块,所述承压滑块位于同轴圆管的上方,在所述承压滑块与所述卸荷阀之间进一步设有弹簧,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承压滑块抵顶所述同轴圆管并封闭所述同轴圆管的上方入口。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及空调器,其中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包括卸荷阀及卸荷阀出口管,卸荷阀的下端连接有一圆柱管,圆柱管内套设有一同轴圆管,同轴圆管的底端与圆柱管的底端相互连接,在圆柱管与同轴圆管之间形成一环形腔室,圆柱管的侧壁连接有一卸荷阀过渡管,卸荷阀过渡管与环形腔室连通,同轴圆管的底端通过卸荷阀出口管连接有卸荷过渡管,卸荷过渡管内设有用于卸荷的卸荷节流阀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易装配,减小了空调器系统的装配空间和装配难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在焊接带节流功能的卸荷装置时出现的焊堵现象。
文档编号F25B41/06GK202393116SQ201120525619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4日
发明者张先雄, 陈城彬 申请人: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