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装置及包括该分流装置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819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流装置及包括该分流装置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高分流稳定性的分流装置及包括该分流装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分流器是空调器室内机中的必备装置,分流器的分流头进口通常连接一根管路作为进液管,分流头出口一般连接的是若干分支管的入口,各分支管的出口连接在蒸发换热器上。分流头的作用是使气液两相冷媒在此处产生均匀地分流,以达到蒸发器内各管路换热均匀、充分发挥热交换器的功能的目的。综合目前现有的空调产品,经常发现分流器分液效果不稳定、波动明显,导致空调器整机性能波动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空调器机组空间结构有限导致分流器通常采用如、图I所示的结构设计,从流体力学角度分析,分流器进液管10’的弯角使得气液两相冷媒在管路中变向时会产生流速不均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越靠近弯曲内侧的气液两相冷媒流速越慢。这样会导致气液两相冷媒在进入分流器20 ’之前流速不均匀,进而使从分流器20 ’流入到分液支管30’的气液两相冷媒不能均匀分配到蒸发换热器内。当系统流量发生变化时,这种分流不均匀的表现会更加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分流装置及包括该分流装置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流器分液不均匀、分液效果不稳定以及冷媒液流存在噪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流装置,包括分流器进液管;分流器,分流器的进液口与分流器进液管连通;以及分液支管,分液支管的进液口与分流器的出液口连通;分流器进液管包括第一支管,第一支管为与分流器的进液口连通的直管;以及第二支管,第二支管为一端封闭的盲管,包括一段与第一支管垂直且连通的直管段。进一步地,分流装置还包括与第二支管连通的集气容器,集气容器位于第二支管的进液口与第一支管之间。进一步地,集气容器竖直向上设置。进一步地,集气容器与第二支管的直管段连通,且垂直于直管段。进一步地,第一支管靠近第二支管的封闭端。进一步地,第二支管的直管段位于第二支管的封闭端,第一支管连接在第二支管的直管段的中部。进一步地,分液支管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分液毛细管,每个分液毛细管的进液口分别与分流器的出液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任一项的分流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原有分流器进液管从一根弯管改为具有倒“T”字形直角结构的两根支管,使气液两相冷媒在进入分流器之前朝一个方向流动,可有效保证气液两相冷媒的流速均匀,进而确保分流器的分流效果稳定;同时增加了气体收集装置,可以把进入分流器之前的气液两相冷媒中的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使进入分流器中的冷媒全部为液体,可以进一步提高分流的稳定性,并且也能起到降低冷媒液流噪音的作用。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I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分流装置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分流装置的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分流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分流装置包括分流器进液管10、分流器20、分液支管30。分流器进液管10分为两个支管,即第一支管11和第二支管12。第一支管11为中空且竖直设置的直管,上端的出液口与分流器20的进液口连通。第二支管12中包括一段水平设置的直管段,该水平直管段位于第二支管12的端部,且该水平直管段的一端封闭,使第二支管12整体成为一根盲管。水平直管段沿长度方向的侧壁中部开有出液口,该出液口的大小与第一支管11的内径相配合,且该出液口连通第一支管11下端的进液口,使第一支管11与第二支管12的水平直管段形成具有90°角的倒“T”字形结构三通进液管。气液两相冷媒从第二支管12的进液口进入管路后,顺着管路流到位于水平直管段上的出液口,通过第一支管11的进液口沿竖直方向进入第一支管11,并顺着第一支管11垂直进入分流器10,保证气液两相冷媒在进入分流器20之前是朝着一个方向均匀流动,避免了因气液两相冷媒流向变化引起涡流而导致的分流不均,确保了蒸发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上述实施例依据的原理是第二支管12中的气液两相冷媒在进入第一支管11时有90°的方向变化,从流体力学角度分析,是由动能转化成压能,然后再次转化成动能,在分流器20分流时可以保证气液两相冷媒流向是朝着一个方向。为避免在第一支管11的进液口与水平直管段的封闭端之间存在的一段管路内,储存过多的冷媒,使更多的冷媒参与到系统循环当中,第一支管11的进液口应尽量靠近第二支管12的封闭端设置。分液支管30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分液毛细管,这些分液毛细管的进液口分别与分流器20的出液口连通,将通过分流器20的气液两相冷媒分配到蒸发换热器中。结合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第二支管12的进液口与第一支管11的进液口之间增加了竖直向上设置的集气容器50,该集气容器50可以设置在第二支管12的水平直管段上,且垂直于该水平直管段。此集气容器50可以将进入分流器20之前的气相冷媒或者不凝性气体提前收集分离出来。气相冷媒进入集气容器50后通过热交换变为液相冷媒,又流回第二支管12,并进入第一支管11,返回冷媒循环过程。而不凝性气体则留在集气容器50中。前述所称不凝性气体是指混在空调器制冷系统里的空气、氢、氮、润滑油蒸气等的混合物。这些不凝性气体随冷媒一起在空调器制冷系统中循环,但不会随冷媒一起冷凝,也不会产生制冷效应。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对空调器制冷系统有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会使空调器制冷系统冷凝压力升高、冷凝温度升高、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耗电量增加、制冷效率降低;同时排气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润滑油碳化,影响润滑效果,严重时会烧毁制冷压缩机电机。而通过加装集气容器50可以使不凝性气体在进入分流器20之前从冷媒中分离,在提高分流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不凝性气体对空调机体的损害,进而保护空调器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由于集气容器50的内径大于第二支管12的内径,冷媒在通过第二支管12流动到集气容器50处时,空间突然增大,冷媒流速会相对变小,液流噪音会相对降低,这样会起到降低冷媒液流噪音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任一种分流装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分流器进液管从一根弯管改为具有倒“T”字形直角结构的两根支管,使气液两相冷媒在进入分流器之前朝一个方向流动,可有效保证气液两相冷媒的流速均匀,进而确保分流器的分流效果稳定;同时增加了气体收集装置,可以把进入分流器之前的气液两相冷媒中的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使进入分流器中的冷媒全部为液体,进一步提高分流的稳定性,并且也能起到降低冷媒液流噪音的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分流装置,包括 分流器进液管(10); 分流器(20),所述分流器(20)的进液口与所述分流器进液管(10)连通;以及 分液支管(30),所述分液支管(30)的进液口与所述分流器(20)的出液口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进液管(10)包括 第一支管(11),所述第一支管(11)为与所述分流器(20)的所述进液口连通的直管;以及 第二支管(12),所述第二支管(12)为一端封闭的盲管,包括一段与所述第一支管(11)垂直且连通的直管段。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支管(12)连通的集气容器(50),所述集气容器(50)位于所述第二支管(12)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支管(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容器(50)竖直向上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容器(50)与所述第二支管(12)的所述直管段连通,且垂直于所述直管段。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管(11)靠近所述第二支管(12)的封闭端。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管(12)的所述直管段位于所述第二支管(12)的封闭端,所述第一支管(11)连接在所述第二支管(12)的所述直管段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支管(30)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分液毛细管,每个所述分液毛细管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分流器(20)的所述出液口连通。
8.—种空调器,包括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为权利要求I 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流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流装置及包括该分流装置的空调器,其中分流装置包括分流器进液管;分流器,分流器的进液口与分流器进液管连通;以及分液支管,分液支管的进液口与分流器的出液口连通;分流器进液管包括第一支管,第一支管为与分流器的进液口连通的直管;以及第二支管,第二支管为一端封闭的盲管,包括一段与第一支管垂直且连通的直管段。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有效保证气液两相冷媒的流速均匀,进而确保分流器的分流效果稳定;同时可以把进入分流器之前的气液两相冷媒中的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使进入分流器中的冷媒全部为液体,可以进一步提高分流的稳定性,并且也能起到降低冷媒液流噪音的作用。
文档编号F25B41/00GK202470552SQ20122007983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5日
发明者刘博宇, 张 浩, 李志强, 汪俊勇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