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211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连续制热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当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环境湿度较大时,空调室外机换热器往往会出现结霜的现象,其将严重影响空调机组的制热能力。一般采用系统换向运行的方式来实现室外换热器的化霜,但是,此种化霜方式使空调机组不能连续制热,而且化霜结束后,空调机组的制热效果较差。虽然一些连续制热的空调可以通过采用切换装置直接对压缩机的排气进行分流,使得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分为两路,两路冷媒分别用于制热和化霜,但是,上述连续制热的空调系统并不能适用于多联机的情况,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的连续制热空调系统的通用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适用于多联机空调机组的连续制热,提高了空调系统的通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蓄热装置、室内机、控制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蓄热装置之间的第一连接管路、连接在所述蓄热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之间的第二连接管路,以及第三连接管路;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控制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管路、所述蓄热装置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依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所述室内机包括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一个以上的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之间,其他所述室内换热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之间,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

所述空调系统在所述控制装置的切换下具有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室内换热器分别为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路,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路;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路,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

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之间,所述第三节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以及第四端口;

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二端口依次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管路、所述蓄热装置和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端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当所述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一运行模式时,所述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当所述空调系统工作在第二运行模式时,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第五端口、第六端口、第七端口以及第八端口,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六端口连通,所述第七端口与所述第八端口连通;

所述第五端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六端口依次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七端口和第八端口均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电子阀门、第二电子阀门和第三电子阀门;

所述第一电子阀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二电子阀门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三电子阀门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在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节流装置,所述第四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蓄热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热装置为蓄热水箱或由蓄热材料制成的蓄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室内机的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数量均为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连通,使得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在室外换热器中对室外换热器化霜后进入蓄热装置进行换热,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三连接管路进入蓄热装置进行换热,两路冷媒在蓄热装置中混合后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在空调系统化霜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蓄热装置充当蒸发器为室外换热器的化霜和室内制热提供热量,可以保证化霜过程中的持续制热;同时,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适用于多联机空调机组的持续制热,提高了空调系统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系统在化霜模式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室外换热器200、第一节流装置300、蓄热装置400、室内机500、控制装置、连接在第一节流装置300与蓄热装置400之间的第一连接管路610、连接在蓄热装置300与控制装置之间的第二连接管路620,以及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的第三连接管路630。控制装置用于通过改变压缩机100排出的冷媒的流向,从而控制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本实施例中,该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连续制热的第一运行模式和化霜的第二运行模式。

其中,压缩机100的排气口连通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依次连接室外换热器200、第一节流装置300、第一连接管路610、蓄热装置400以及第二连接管路620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管路620的第二端通过控制装置连接至压缩机100的吸气口,即压缩机100、室外换热器200、第一连接管路610、蓄热装置400、第二连接管路620和控制装置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一冷媒回路。在空调系统工作在制热的第一运行模式时,蓄热装置400用于吸收并存储冷媒释放的能量;在空调系统工作在化霜的第二运行模式时,蓄热装置400释放储存的能量。

室内机500包括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其中,至少一个室内换热器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此时,压缩机100、室外换热器200、第一节流装置300、第一连接管路610、室内换热器、第二连接管路620和控制装置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二冷媒回路。其他的室内换热器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第三连接管路630连通压缩机100的排气口。此时,压缩机100、室外换热器200、第一节流装置300、第一连接管路610、室内换热器、第三连接管路630和控制装置依次循环连接形成第三冷媒回路。

此时,在空调系统制热时,压缩机100的排气口连通第二连接管路62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此时,压缩机100排出的冷媒分别进入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中进行制热。在空调系统化霜时,压缩机100的排气口连通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压缩机100排出的冷媒的一部分进入室外换热器200进行化霜,另一部分进入连接在第三连接管路630上的室内换热器进行制热。由于在空调系统的制热及化霜过程中,连接在第三连接管路630上的室内换热器始终处于制热状态,因此可以保证化霜结束时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并且,由于设置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使得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可以为多联机的空调系统,提高了该空调系统的通用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还可以串联或并联形成两个以上的制热支路,其中,一个以上的制热支路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其他制热支路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各个制热支路的连接关系与上文中各个室内换热器的连接关系相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管路630的数量为一个,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其他室内换热器均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管路630的数量为N(N大于或等于2,N为正整数)个,N个第三连接管路630均通过控制装置连通压缩机100的排气口。此时,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被分为N+1组,其中,第一组室内换热器均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第二组室内换热器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一个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第N组室内换热器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N个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这样,使得该空调系统能够同时采用多个室内换热器进行制热,进一步实现了该空调系统的多联机运行,使得空调系统可以连续制热。

空调系统在控制装置的切换下具有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在用于制热的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压缩机100的排气口与第二连接管路62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连通,此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首先进入控制装置内,在控制装置内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二连接管路620分别进入蓄热装置400和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和610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的室内换热器中,使得室内换热器进行制热,蓄热装置400储存冷媒释放的热量,换热后,第一路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液态的第一路冷媒进入第一连接管路610中。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三连接管路630进入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的室内换热器中进行制热,换热后,第二路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液态的第二路冷媒也进入第一连接管路610中,混合后的两路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300的节流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0中进行热交换,之后,从室外换热器200流出的气态冷媒通过控制装置回到压缩机100的吸气口,完成整个制热循环。

在用于化霜的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压缩机100的排气口与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连通。此时压缩机10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首先进入控制装置内,在控制装置内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通过控制装置进入室外换热器200,在室外换热器中200释放热量,第一路冷媒从气态变为液态,从而完成对室外换热器200进行化霜操作;之后,液态的第一路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300的节流后通过第一连接管路610进入蓄热装置400中。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三连接管路630进入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的室内换热器中进行制热,第二路冷媒从气态变为液态,之后,液态的第二路冷媒也进入蓄热装置400中。两此时,蓄热装置400充当蒸发器,液态两路冷媒吸收蓄热装置400储存的热量后,由液态变为气态,最后,气态的冷媒通过控制装置回到压缩机100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冷媒循环。这样,通过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的第三连接管路630,使得部分冷媒能够持续的进入室内换热器中进行制热,从而实现在化霜的同时连续制热。

其中,流过第一连接管路610的冷媒为液态冷媒,因此,第一连接管路610可以采用液管;同时,流过第二连接管路62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的冷媒为气态冷媒,因此第二连接管路62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可以采用气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为便于表述,两个室内换热器分别标记为第一室内换热器5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2。第一室内换热器511的第一端连通第一连接管路610,第一室内换热器511的第二端连通第二连接管路620。第三连接管路63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512的第一端连通第一连接管路610,第二室内换热器512的第二端连通上述第三连接管路630,上述的第三连接管路630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在同一室内机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可以保证该空调系统的连续制热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5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该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513和第三节流装置514,其中,第二节流装置513连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11的第一端和第一连接管路610之间,具体地,第二节流装置513的一端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511的第一端,第二节流装置51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300。第三节流装置514连接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12的第一端和第一连接管路610之间,具体地,第三节流装置514的一端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620的第一端,第三节流装置51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300。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室内换热器上均串联设置有用于节流的节流装置,此时,第二节流装置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数量相同,第三节流装置的数量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数量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四通阀810、第二四通阀820、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40以及第三电子阀门850。其中,第一四通阀810包括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其中,第一端口a连通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端口b依次连接室外换热器200、第一节流装置300、第一连接管路610、蓄热装置400和第二连接管路620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管路620的第二端连通第一四通阀810的第四端口d,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三端口c连通压缩机100的吸气口。

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用于制热的第一运行模式时,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一端口a和第四端口d连通,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连通,即第一四通阀810处于上电状态,这样,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第一四通阀810分别与第二连接管路62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连通。当空调系统工作在用于化霜的第二运行模式时,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通,第三端口c与第四端口d连通,即第一四通阀810处于掉电状态,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第一四通阀810分别与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连通。

第二四通阀820包括第五端口A、第六端口B、第七端口C以及第八端口D,其中,第五端口A与第六端口B连通,第七端口C与第八端口D连通,即第二四通阀820始终处于上电状态。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五端口A连通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四通阀820的第六端口B通过第三连接管路630与室内换热器连通,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七端口C和第八端口D均连接压缩机100的吸气口。通过设置第二四通阀820使得该空调系统的切换控制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第一电子阀门830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上,第二电子阀门840连接在第二连接管路620上,第三电子阀门850连接在第三连接管路630上。其中,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20以及第三电子阀门830可以是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通过设置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40以及第三电子阀门850可以使得各个连接管路的控制更加便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空调系统的性能。

例如,在空调系统的制热过程中,只需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制热即可满足要求,则可以选择性的关闭第二电子阀门840或第三电子阀门850即可,从而使得该空调系统使用方便。在空调系统的化霜过程中,若不需要同时实现制热时,则可以关闭第三电子阀门830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控制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四通阀810和第二四通阀820的上电或掉电,以及用于控制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40以及第三电子阀门850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实现空调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提高了该空调系统的模式切换控制的自动化程度。

以下结合附图1和2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模式切换过程:

当空调系统需要进行制热时,控制装置的控制器控制第一四通阀810和第二四通阀820均处于上电状态,同时控制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40和第三电子阀门85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一端口a与第四端口d连通,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连通,使得压缩机100的排气口通过第一四通阀810连通第二连接管路620。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五端口A连通第六端口B,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七端口C连通第八端口D,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五端口A连接至压缩机100的排气口,第二四通阀820的第六端口B通过第三连接管路630连通,使得第三连接管路630与压缩机100的排气口连通,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七端口C和第八端口D均连接压缩机100的吸气口。

如图1所示,在空调系统制热时,压缩机100排出的冷媒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一端口a和第四端口d以及第二连接管路620分别进入蓄热装置400和第一室内换热器511中。第一路冷媒在蓄热装置400和第一室内换热器511中释放热量,第一路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蓄热装置400储存冷媒释放的热量,第一室内换热器511用于室内制热。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五端口A、第六端口B以及第三连接管路630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2中,第二路冷媒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2中释放热量用于制热,第二路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之后,液态的第一路冷媒和第二路冷媒在第一连接管路610中混合,混合后的冷媒通过第一节流装置300的节流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0,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00中变为气态,气态的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回流至压缩机100的吸气口,完成制热循环。

当空调系统需要化霜时,控制装置的控制器控制第一四通阀810处于掉电状态、第二四通阀820处于上电状态,同时控制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40和第三电子阀门85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通,第三端口c与第四端口d连通,使得压缩机100的排气口连通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一端口a和第二端口b,第二端口b连通室外换热器200以及第一连接管路610。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五端口A连通第六端口B,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七端口C连通第八端口D,使得压缩机100的排气口通过第二四通阀820连通第三连接管路630,从而使得空调系统在控制装置的切换下工作在第二运行状态。

如图2所示,在空调系统化霜时,压缩机100排出的冷媒也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进入室外换热器200中,第一路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00中释放热量,从而实现对室外换热器200的化霜操作,第一路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之后,液态的第一路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00的节流以及第一连接管路610进入蓄热装置400中。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五端口A、第六端口B以及第三连接管路630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512,第二路冷媒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12中释放热量进行制热,第二路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以保证该空调系统在化霜过程中的连续制热,之后,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一连接管路610进入蓄热装置400中,液态的第一路冷媒和第二路冷媒在蓄热装置400中吸收蓄热装置400储存的热量后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的冷媒经过第二连接管路620、第一四通阀810的第四端口d以及第三端口c回到压缩机100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冷媒循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700,气液分离器700连接在控制装置和压缩机100的吸气口之间。具体地,气液分离器700的一端连接第一四通阀810的第三端口c以及第二四通阀820的第七端口C和第八端口D,气液分离器700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100的吸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蓄热装置400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410,第四节流装置410设置在蓄热装置400与第一连接管路610之间,即第四节流装置410的一端连接蓄热装置400,第四节流装置410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路610连接至第一节流装置300。具体的,第四节流装置410连接在蓄热装置400与第一电子阀门8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300、第二节流装置513、第三节流装置514及第四节流装置410可以为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等等。蓄热装置400可以是蓄热水箱或由蓄热材料和/或保温材料制成蓄热器。其中蓄热材料可以是普通的蓄热材料或相变蓄热材料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机500的数量为多个,从而使得该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同时连接多个室内机,进一步实现多联机的空调系统。其中,多个室内机500均包括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并且,一个以上室内换热器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与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其他室内换热器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与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每个室内机500的各个室内换热器的连接方式同上所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室内机5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室内机500的结构相同。为方便表述,分别将两个室内机500分别标记为室内机A510和室内机B520,其中,室内机A510包括两个室内换热器,两个室内换热器分别形成第一室内换热器5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12。室内机B520也包括两个室内换热器,两个室内换热器分别形成第三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

其中,室内机A510的第一室内换热器511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室内机B520的第三室内换热器与室内机A的第一室内换热器511并列地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二连接管路620之间。同理,室内机A510的第二室内换热器512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室内机B520的第四室内换热器与室内机A510的第二室内换热器512并列地连接在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之间。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室内机500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以上,每个室内机的具体连接关系可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每个室内机500中室内换热器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以上,各个室内机500中室内换热器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以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施例的每个室内机500均设置有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检测室内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均连接至控制装置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传送的相关参数控制第一四通阀810、第二四通阀820的上电或掉电,从而控制冷媒的流向,实现空调系统的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的切换,使得空调系统既可以用于连续制热,也可以制热并化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判断空调系统是否需要化霜操作,若是,则控制装置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连通;若否,则控制装置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连通。

具体地,当控制器判断空调系统需要进行化霜时,控制器控制第一四通阀810掉电,第二四通阀820上电,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40以及第三电子阀门850打开,此时,压缩机100的排气口同时连通第一连接管路61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使得一部分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200进行化霜,一部分冷媒进入连接在第三连接管路630上的室内换热器进行制热。

当控制器判断空调系统不需要化霜,只需要进行制热时,控制器控制第一四通阀810和第二四通阀820均处于上电状态,第一电子阀门830、第二电子阀门840以及第三电子阀门850打开,此时,压缩机100的排气口同时连通第一连接管路620和第三连接管路630,压缩机100排出的冷媒分别进入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进行制热。其具体的冷媒流向以及运行过程可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三连接管路连通,使得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在室外换热器中对室外换热器化霜后进入蓄热装置进行换热,第二路冷媒通过第三连接管路进入蓄热装置进行换热,两路冷媒在蓄热装置中混合后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在空调系统化霜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蓄热装置充当蒸发器为室外换热器的化霜和室内制热提供热量,可以保证化霜过程中的持续制热;同时,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形成至少两个室内换热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适用于多联机空调机组的持续制热,提高了空调系统的通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