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157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风冷满液式冷水机组基本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还要求空调设备全年运行,在较低环境温度下仍需制冷运行。

在较低环境温度下,抗震型风冷满液式冷水机组压缩机启动过程中偶尔发生“抛油”而停机,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因回油不稳定导致压缩机油位报警停机,尤其在较低环境温度下制冷系统时运行不稳定较为突出。为了解决抗震型风冷满液式冷水机组在压缩机启动过程中偶尔发生“抛油”、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回油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压缩机启动过程中“抛油”过多、运行过程中回油不稳定的问题,并满足全年运行,且能够在较低环境温度下制冷运行的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其中,包括:

用于与机组电控连接并控制机组运行的电控箱;

用于将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压缩机;

用于通过与外界热交换将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降温成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的冷凝器;

用于回油的二次油分离器;

用于制热运行时将满液式蒸发器排出的液态的低温高压冷媒降压的热力膨胀阀;

用于制热运行时使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吸热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的翅片式换热器;

用于制冷运行时将翅片式换热器排出的液态的低温高压冷媒降压的电子膨胀阀;

用于制冷运行时使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吸热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的满液式蒸发器;

用于将制冷剂均匀分配给蒸发器的分液器;

用于贮存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的贮液器;

用于对从所述贮液器中流出的低温高压液态冷媒进行干燥和过滤的干燥过滤器;

用于处理含有凝液的气体实现凝液回收或者气相净化的气液分离器;

用于将燃油引射到油泵进口的引射泵;

用于制冷/制热切换运行的四通换向阀;

用于控制冷媒流向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

及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的第一类型电磁阀和第二类型电磁阀;

所述压缩机、所述二次油分离器、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翅片式换热器、所述分液器、所述热力膨胀阀、所述电子膨胀阀、所述满液式蒸发器、所述引射泵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所述压缩机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二次油分离器的第一接口端相连,所述二次油分离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接口端相连,所述二次油分离器的回油端与所述压缩机第一接口端相连;

所述四通换向阀的接口端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分液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单向阀连接;

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满液式蒸发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接口端相连;

所述热力膨胀阀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二接口端连接;

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热力膨胀阀的第二接口端相连;

所述四通换向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端之间;

所述二次油分离器设置于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压缩机第二接口端之间。

所述的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其中,

所述翅片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翅片式换热器、第二翅片式换热器、第三翅片式换热器、第四翅片式换热器;

所述分液器包括:第一分液器、第二分液器、第三分液器、第四分液器;

所述四通换向阀接口端包括:第一接口端、第二接口端、第三接口端、第四接口端;

所述第一类型电磁阀为第一电磁阀;

所述第二类型电磁阀包括: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

所述第一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第二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第三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第四翅片式换热器之间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分液器、所述第二分液器、所述第三分液器、所述第四分液器之间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翅片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分液器串联连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分液器串联连接、所述第三翅片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分液器串联连接、所述第四翅片式换热器与所述第四分液器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贮液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贮液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干燥过滤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电子膨胀阀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热力膨胀阀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热力膨胀阀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二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四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连接;

所述满液式蒸发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第四接口端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三接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二次油分离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接口端连接,第二电磁阀的第二接口端与引射泵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磁阀的第一接口端与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油口连接,第三电磁阀的第二接口端与引射泵第二接口端连接;

所述引射泵第三接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压缩机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的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其中,所述压缩机第一接口端与第二接口端之间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两端压差的油压差控制器。

所述的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其中,还包括:用于加速翅片式换热器换热的轴流风机;

所述贮液器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干燥过滤器第一接口端之间还设有用于控制轴流风机分组运行的第一冷凝压力控制器与第二冷凝压力控制器;

所述第一冷凝压力控制器为第一轴流风机、第二轴流风机、第五轴流风机、第六轴流风机控制开关;

所述第二冷凝压力控制器为第三轴流风机、第四轴流风机控制开关。

所述的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其中,所述机组还设置有框架,所述框架部件的安装采用抗震性能等级8.8级以上的螺栓、锁紧螺母。

所述的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其中,所述压缩机为单螺杆压缩机或单螺杆变频压缩机。

所述的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压缩机联锁控制,同时开,同时关;

所述第四电磁阀与所述压缩机联锁控制,压缩机启动设定时间阈值,第四电磁阀根据设定的时间阈值周期进行开、关控制;

压缩机停机时,第四电磁阀同时关闭;

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三电磁阀联锁,同时开、同时关;

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在制冷模式下与所述压缩机联锁控制,压缩机启动设定时间阈值,第二电磁阀与第三电磁阀根据设定的时间阈值周期进行同关、同开控制;

压缩机停机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三电磁阀随压缩机一起同时关闭;

所述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在制热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由于采用了对二次油分离器一路的回油、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油进行智能控制,能够使系统回油效率更高,同时克服压缩机启动时抛油过多的问题,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机组根据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水温度来调节压缩机的加载或卸载,保证机组处在高效节能的状态运行,大大节省功率,减少运营成本;对机组轴流风机分级控制,即根据工况的变化,通过冷凝压力的控制来调节冷凝器的风量,使机组回油稳定及系统稳定,从而保证机组回油稳定、全年安全、可持续、稳定地运行,并提供循环冷水/热水,可靠性高,制冷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机组框架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机组框架左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电控箱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较佳实施例的满液式蒸发器局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2,如图1-2所示,所述的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包括:

电控箱30、压缩机1、冷凝器、二次油分离器2、热力膨胀阀13、翅片式换热器、电子膨胀阀16、满液式蒸发器18、分液器、贮液器19、干燥过滤器20、气液分离器22、引射泵25、四通换向阀3、单向阀、第一类型电磁阀和第二类型电磁阀。其中,所述压缩机为单螺杆压缩机或单螺杆变频压缩机。

所述压缩机1、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所述四通换向阀3、所述翅片式换热器、所述分液器、所述热力膨胀阀13、所述电子膨胀阀16、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所述引射泵25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所述压缩机1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第一接口端相连,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接口端相连,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回油端与所述压缩机1第一接口端相连;

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接口端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分液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14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第三单向阀15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接口端相连;

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二单向阀12的第二接口端连接;

所述分液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第二接口端相连;

所述四通换向阀3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端之间;

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设置于所述四通换向阀3与所述压缩机1第二接口端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翅片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翅片式换热器4、第二翅片式换热器5、第三翅片式换热器6、第四翅片式换热器7;

所述分液器包括:第一分液器8、第二分液器9、第三分液器10、第四分液器11;

所述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一接口端a、第二接口端b、第三接口端c、第四接口端d;

所述单向阀包括:第一单向阀14、第二单向阀12、第三单向阀15、第四单向阀17;

所述第一类型电磁阀为第一电磁阀21;

所述第二类型电磁阀包括:第二电磁阀24、第三电磁阀23、第四电磁阀26。

所述第一翅片式换热器4、所述第二翅片式换热器5、所述第三翅片式换热器6、所述第四翅片式换热器7之间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分液器8、所述第二分液器9、所述第三分液器10、所述第四分液器11之间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翅片式换热器4与所述第一分液器8串联连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换热器5与所述第二分液器9串联连接、所述第三翅片式换热器6与所述第三分液器10串联连接、所述第四翅片式换热器7与所述第四分液器11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贮液器19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贮液器19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干燥过滤器20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20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21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21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23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23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第二单向阀24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21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单向阀15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12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分液器10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连接;

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3第四接口端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接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磁阀24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接口端连接,第二电磁阀24的第二接口端与引射泵25第一接口端e连接;

所述第三电磁阀23的第一接口端与满液式蒸发器18的回油口连接,第三电磁阀23的第二接口端与引射泵25第二接口端f连接;

所述引射泵25第三接口端g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压缩机1第一接口端连接。

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所述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以下更进一步解释。如图1所示,所述四通换向阀3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端之间;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设置于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接口端与所述压缩机1第二接口端之间;

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第一接口端d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二接口端相连,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第二接口端p与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接口端a相连,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回油端q与所述压缩机1第一接口端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26相连;

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接口端b与所述第一翅片式换热器4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翅片式换热器4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接口端b与所述第二翅片式换热器5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换热器5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接口端b与所述第三翅片式换热器6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三翅片式换热器6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三分液器10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接口端b与所述第四翅片式换热器7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四翅片式换热器7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翅片式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运行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相连;

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运行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二接口端相连,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运行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接口端相连;

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冷运行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相连。

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贮液器19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贮液器19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干燥过滤器20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20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21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21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15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15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电子膨胀阀16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一接口端,即入口端(制热时为出口端,即第二接口端)连接。

所述第二单向阀12第一接口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21的第二接口端、所述第三单向阀15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12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热力膨胀阀13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14的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一分液器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二分液器9的第二接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所述第三分液器10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所述第四分液器11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二接口端,即出口端(制热时为入口端,即第一接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接口端d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接口端c与所述气液分离器22的第一接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22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磁阀24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二次油分离器2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接口端a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24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引射泵25的第一接口端e连接;

所述第三电磁阀23的第一接口端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18的第一回油口h、第二回油口i、第三回油口k、第四回油口m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23的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引射泵25第二接口端f连接;

所述引射泵25的第三接口端g与所述气液分离器22的第二接口端、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接口端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压缩机1第一接口端与第二接口端之间连接一油压差控制器29。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贮液器19第二接口端与所述干燥过滤器20第一接口端之间还设有用于控制轴流风机分组运行的第一冷凝压力控制器27与第二冷凝压力控制器28;

其中,所述轴流风机(含电机,图中未示出)用于加速翅片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冷凝压力控制器27为第一轴流风机31(含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二轴流风机32(含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五轴流风机35(含电机,图中未示出)、第六轴流风机36(含电机,图中未示出)控制开关;

所述第二冷凝压力控制器28为第三轴流风机33(含电机,图中未示出)、第四轴流风机34(含电机,图中未示出)控制开关。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图9,如图2~图9所示,所述机组还设置有框架。具体地,所述机组的框架钣金件、加强梁、关键部件支撑件采用不低于3mm厚的板材,底座采用槽钢37设计,框架采用45°斜撑加强梁38加强;

进一步地,如图2~图9所示,所述蒸发器18、压缩机1、第一翅片式换热器4、第二翅片式换热器5、第三翅片式换热器6、第四翅片式换热器7、二次油分离器2、贮液器19、气液分离器22、机组立柱36和支撑梁42等其他部件的安装均采用性能等级8.8级以上的螺栓、锁紧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翅片式换热器4、第二翅片式换热器5、第三翅片式换热器6、第四翅片式换热器7采用中间加强板39,上端板40、下端板41加强固定,冷凝器的安装固定采用“人”字形支撑梁43。

进一步地,所述机组的风机顶板46四周采用加强梁45加强,电机安装架44通过风机顶板46与加强梁固定。

通过以上设置,所述机组在SL-2地震荷载下可以保持其完整性,在SL-2地震事故中及SL-2地震事故后仍能运转且保持其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电控箱30的电气元件47采用螺栓连接固定在电气安装板48;电控箱30安装采用支撑架49加强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18的进水管50、出水管51采用支撑梁52、53支撑,支撑梁分别与端盖54及进水管50、出水管51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阀21与所述压缩机1联锁控制,同时开,同时关;

所述第四电磁阀26与所述压缩机1联锁控制,所述压缩机启动设定时间周期(如360s),所述第四电磁阀26根据设定的时间周期,(如30s开、60s关)进行开、关控制;当所述压缩机停机时,所述第四电磁阀同时关闭;

所述第二电磁阀24与所述第三电磁23阀联锁,同时开、同时关;

所述第二电磁阀24、所述第三电磁阀23在制冷模式下与所述压缩机1联锁控制,所述压缩机1启动设定时间周期(如360s),则所述第二电磁阀24与第三电磁阀23根据设定的时间周期(如30s开、90s关)进行同关、同开控制;当所述压缩机1停机时,所述第二电磁阀24与所述第三电磁阀23随所述压缩机1一起同时关闭。

所述第二电磁阀24、所述第三电磁阀23在制热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控制模式包括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两种。

如图1所示,制冷过程介质流向为顺时针,反之制冷过程介质流向为逆时针。制冷过程为,首先,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气态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后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再进入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通过与外界热交换,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降温成为低温高压液态冷媒,然后低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贮液器19,接下来,贮液器19中贮存的低温高压液态冷媒再进入干燥过滤器20中进行干燥和过滤,之后经干燥过滤后的低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膨胀阀,膨胀阀将干燥过滤后的低温高压液态冷媒转化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然后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入满液式蒸发器18,满液式蒸发器18使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吸热汽化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最后低温低压气态冷媒返回到压缩机1,完成一个制冷过程。

具体地,所述制冷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0:机组通电后,输入制冷指令启动机组,所述第一电磁阀随所述压缩机同时打开;所述油压差控制器在所述压缩机启动后的设定时间内处于屏蔽状态;

S120:机组通过冷凝压力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所述轴流风机(含电机)的启、停;

具体地,在步骤120中,通过第一冷凝压力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所述第一轴流风机31(含电机)、所述第二轴流风机32(含电机)、所述第五轴流风机35(含电机)、所述第六轴流风机36(含电机)的启、停;通过第二冷凝压力控制器的设定值控制所述第三轴流风机33(含电机)、所述第四轴流风机34(含电机)的启、停;

S130:所述第四电磁阀在所述压缩机启动设定时间(如360s)后根据设定的时间阈值周期(如30s开、60s关)进行开、关控制;当所述压缩机停机时,所述第四电磁阀同时关闭;

S140: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在所述压缩机启动设定时间阈值(如360s)后根据设定的时间周期(如30s开、90s关)进行同关、同开控制;当所述压缩机停机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三电磁阀随压缩机一起同时关闭;

所述制热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0:机组通电后,输入制热指令启动机组,所述轴流风机(含电机)随即启动;

S220:所述轴流风机(含电机)启动后压缩机启动,所述第一电磁阀随所述压缩机同时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油压差控制器在所述压缩机启动后设定的时间周期内处于屏蔽状态。

具体地,所述轴流风机(含电机)启动20s后压缩机随即启动,因为压缩机启动前有一强制卸载时间(如20s),以保证压缩机启动时是在最低负载状态下启动的,且所述第一电磁阀随所述压缩机同时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始终处于关闭状态;油压差控制器在压缩机启动后设定某时间段内处于屏蔽状态。

S230:所述第四电磁阀在所述压缩机启动设定的时间后根据设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开、关控制;当所述压缩机停机时,所述第四电磁阀同时关闭。具体地,所述第四电磁阀在压缩机启动设定某时间(如360s)后根据设定时间周期进行开关控制(如30s开、60s关);当压缩机停机时,所述第四电磁阀26同时关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震型风冷热泵满液式冷水机组,由于采用了对二次油分离器一路的回油、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油进行智能控制,能够使系统回油效率更高,同时克服压缩机启动时抛油过多的问题,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机组根据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水温度来调节压缩机的加载或卸载,保证机组处在高效节能的状态运行,大大节省功率,减少运营成本;对机组轴流风机分级控制,即根据工况的变化,通过冷凝压力的控制来调节冷凝器的风量,使机组回油稳定及系统稳定,从而保证机组回油稳定、全年安全、可持续、稳定地运行,并提供循环冷水/热水,可靠性高,制冷效率高。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