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1508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膨胀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冷循环的感温机构内置型的膨胀阀。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搭载于汽车上的空调装置等所使用的制冷循环,使用根据温度来调整制冷剂的通过量的感温机构内置型的温度膨胀阀。这样的膨胀阀的阀主体具有供高压的制冷剂导入的进入端口和与进入端口连通的阀室,并且在阀主体的顶部装备有称为执行元件的阀芯的驱动机构。

配设在阀室内的球状的阀芯与朝阀室开口的阀孔的阀座相对地配置。阀芯支承于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配置在阀室内,通过在安装于阀主体的调整螺钉与支承部件之间所设置的螺旋弹簧而对该阀芯向阀座方向施力。并且,阀芯被由执行元件驱动的阀杆进行操作,对与阀座之间的节流通路的开度进行控制。并且,通过了阀孔的制冷剂从排出端口被输送到蒸发器侧。

这里,从进入端口流入的高压制冷剂通过阀室,但被送入膨胀阀的高压制冷剂有时在制冷循环内在上游侧产生压力变动,当该压力变动被传递时,有时产生使阀芯的动作变得不稳定这样的问题。该压力变动是阀芯在纵向或横向上振动的原因,会产生异音。

为了防止这样的振动,以往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在螺旋弹簧与支承部件之间设置防振弹簧,防振弹簧的脚部在阀室内与阀主体抵接而防止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6046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使脚部与阀主体抵接的防振弹簧的构造的情况下,当脚部到达进入端口时,脚部会卡挂在进入端口,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须采用防振弹簧的脚部不会到达进入端口这样的设计,但进入端口的位置根据膨胀阀的规格而不同,也还存在无法配置防振弹簧的情况。此外,根据膨胀阀的规格有时还需要减小阀室内的大小,也还存在无法确保配置防振弹簧的空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膨胀阀:不论阀室的形状如何都能够成为使阀芯防振的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代表性的本发明的膨胀阀之一,具有:阀主体,该阀主体具有阀孔,该阀孔将供制冷剂流入的进入端口和供制冷剂流出的排出端口连通;阀芯,该阀芯调节在所述阀孔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执行元件,该执行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并经由阀杆对所述阀芯进行驱动;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所述阀芯;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经由所述支承部件而向闭阀方向按压所述阀芯;调整螺钉,该调整螺钉与所述阀主体螺合,从而调整所述螺旋弹簧的按压力;以及防振部件,该防振部件卡定于所述调整螺钉,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滑动部,该滑动部在所述阀芯的开闭方向上与所述防振部件滑动自如地接触。

在本发明的膨胀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振部件和所述滑动部也可以配置于所述螺旋弹簧的内部。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部件具有板簧部,通过所述板簧部的弹性力来按压所述滑动部。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滑动部具有圆柱部,所述防振部件通过所述板簧部的弹性力来按压所述圆柱部的外周面。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滑动部具有圆筒部,所述防振部件通过所述板簧部的弹性力来按压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部件是弹性的圆筒部件,通过所述圆筒部件的恢复力来对配置于内部的所述滑动部进行按压。并且,所述防振部件也可以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槽。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滑动部具有脚部,通过所述脚部的弹性力来按压所述防振部件。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部件具有圆柱部,通过所述脚部的弹性力来按压所述圆柱部的外周面。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部件具有圆筒部,通过所述脚部的弹性力来按压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滑动部具有圆筒部,所述调整螺钉具有向上部延伸的突起,所述防振部件是设置于所述突起的椭圆状的圆筒部件,通过所述圆筒部件的恢复力来按压所述滑动部中的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部件具有沿横向延伸的板状的卡定部,将所述卡定部夹在所述调整螺钉与所述螺旋弹簧之间,并将所述防振部件卡定于所述调整螺钉。此外,也可以是,所述调整螺钉具有位于中央的突起,将所述突起插入所述防振部件,并将所述防振部件卡定于所述调整螺钉。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部件覆盖所述螺旋弹簧的外侧,所述滑动部形成在凸缘部的侧面,该凸缘部利用下表面承接所述螺旋弹簧的上部。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支承部件或者所述防振部件具有与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或者所述防振部件内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均压通路。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膨胀阀由于像上述那样构成,因此能够成为不论阀室的形状如何都能够成为使阀芯防振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膨胀阀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膨胀阀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三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四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第四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第五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2是第五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第六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4是第六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第七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6是第七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第八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8是第八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第九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20是第九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膨胀阀

11阀主体

20进入端口

20a小径孔

24阀室

25阀座

26阀孔

28排出端口

30返回通路

40阀芯

44、660螺旋弹簧

60阀杆

70执行元件

100、110、200、500、600、700、800、900支承部件

105、111、205、505、605、905滑动部

120、220、420、720、820、920调整螺钉

140、15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防振部件

143、153、343、443、643板簧部

710滑动部件

712、804脚部

805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膨胀阀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膨胀阀10具有阀主体11、执行元件70、阀芯40、阀杆60、支承部件100、螺旋弹簧44、调整螺钉120以及防振部件140。

阀主体11例如是铝合金制成的,例如是通过将图1的x方向设为挤出方向,将铝合金等挤出成型并对其实施机械加工而得到的。该阀主体11具有:作为内螺纹的执行元件安装部12、进入端口20、制冷剂的排出端口28、制冷剂的返回通路30、内螺纹孔11a、以及安装孔(或者安装用内螺纹)80等,其中,上述执行元件安装部12形成于上表面部,并与执行元件70的外螺纹72a螺合而固定该执行元件70,上述进入端口20供高压的制冷剂导入,上述制冷剂的排出端口28供从进入端口20流入的制冷剂流出,上述内螺纹孔11a形成于阀主体11的底面部,上述安装孔(或者安装用内螺纹)80用于将阀主体11安装于未图示的蒸发器或其他的零件等。

执行元件安装部12作为有底的圆筒状孔而形成,该执行元件安装部12在阀主体11的上端朝阀主体11的上表面呈圆形状开口且在其内壁面具有内螺纹。在该孔的底部中央处形成有到达(连通)到返回通路30的开口32。这里,执行元件安装部12的中心轴的方向为与通过返回通路30内的制冷剂的通过方向(x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y方向)。

内螺纹孔11a是在阀主体11的下表面朝下端部开口而形成的,在该内螺纹孔11a的上部形成有插入孔11b。通过利用调整螺钉120封锁内螺纹孔11a的开口部分而在阀主体11的内部形成阀室24。

进入端口20是从阀室24的侧方经由小径孔20a与阀室24连通而形成的。并且,排出端口28形成在阀室24的上方。该排出端口28经由作为节流孔的阀孔26与阀室24的上端部连通。并且,在阀孔26的阀室24侧形成有阀座25。在阀主体11中沿上下方向(图1中的y方向)形成有通孔29。并且,阀孔26、通孔29、开口32以及阀室24被配置为各自的中心轴处于同一直线上。返回通路30形成在阀主体11中的排出端口28的更上方,并形成为在横向(图1中的x方向)上贯穿阀主体11。

执行元件70由上盖部件71、承接部件72、隔膜73以及止挡部件90等构成,其中,上述上盖部件71由例如不锈钢等形成,上述承接部件72在中央部具有贯穿口,上述隔膜73被夹入上述上盖部件71和承接部件72之间,上述止挡部件90配置于该隔膜73和承接部件72之间。并且,对将上盖部件71、隔膜73以及承接部件72重叠后得到的端部进行周焊接而使上述上盖部件71、隔膜73以及承接部件72一体化。在上盖部件71与隔膜73之间形成有压力工作室75,在向该压力工作室75内封入了工作气体之后,由密封栓65加以密封。承接部件72的下部的周围呈圆筒状地形成有外螺纹72a,从而与执行元件安装部12的内螺纹(形成于阀主体11的上表面的内螺纹)螺合。执行元件70经由垫圈35而安装于阀主体11。

阀芯40是被配置为与阀座25相对的球状的部件,并设于阀室24内。阀杆60以分别插通阀主体11的阀孔26、通孔29以及开口32的方式设置,阀杆60被配置成上端与执行元件70的止挡部件90的下表面的承接部92抵接、下端与阀芯40接触。

支承部件10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100的结构。支承部件100具有主体部103、上表面101、凸缘部102以及滑动部105。圆柱状的主体部103的上表面成为具有圆锥状的凹部而对阀芯40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上表面101。此外,还具有从主体部103向侧面(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102,该凸缘部102的下表面为承接螺旋弹簧44的一端的构造。此时,比凸缘部102靠下侧的主体部103进入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滑动部105设于主体部103的下部,并呈圆柱形状。滑动部105的外周面105a是与防振部件140的突起144抵接的部分。滑动部105的圆柱的直径比主体部103的圆柱直径小,滑动部105采用一边被板簧部143的弹性力向内侧按压、一边进入与防振部件140相对的板簧部143之间的大小。支承部件100由例如金属构成。

螺旋弹簧44设置于凸缘部102的下表面与凹部125之间,其中,上述凸缘部102设于支承部件100,上述凹部125形成于调整螺钉120。通过该螺旋弹簧44的作用力而经由支承部件100对阀芯40朝向阀座25施力。

调整螺钉120具有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前端部124以及凹部125。插入部123以外径比主体部121的外径小的方式设于主体部121的上部,前端部124以外径比插入部123的外径小的方式设于插入部123的上部。并且,主体部121的外周为外螺纹部121a,该外螺纹部121a用于与朝阀主体11的下端部开口的内螺纹孔11a螺合。此外,在调整螺钉120的上部设有凹部125,该凹部125的上部开口而具有圆柱状的空间,底部126为平坦的圆形面。另外,凹部125形成为到达主体部121附近的深度。并且,凹部125的内径采用与螺旋弹簧44的外径匹配的大小,以使得螺旋弹簧44插入到凹部125内而不会偏移。在调整螺钉120(主体部121)的下部设有六角孔122。调整螺钉120的材质能应用例如树脂。

关于调整螺钉120朝阀主体11的安装,从阀主体11的下端插入调整螺钉120,并向六角孔122插入未图示的工具并使其旋转而进行安装,从而能够调整该调整螺钉120的拧入量。通过调整该调整螺钉120的拧入量,能够调整对阀芯40和支承部件100进行支承的螺旋弹簧44的弹簧力。此时,调整螺钉120的插入部123被插入至阀主体11的插入孔11b中,此外,在比该调整螺钉120的插入部123靠阀室24侧的位置,在调整螺钉120的前端部124外周与阀主体11的插入孔11b内周之间配置有o型环等密封部件54,由此,阀室24相对于该膨胀阀10的外侧气氛被密封。

防振部件140具有管部141、卡定部142以及板簧部143。管部141为以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的方式具有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的外径的圆筒形状,在管部141的下部具有卡定部142。卡定部142是从管部141的下部向横向延伸的多个板状的部件,卡定部142的外周142a为以进入该凹部125的方式沿着凹部125内周的形状。并且,管部141的上部为从管部141向上方向延伸的多个板簧部143。具体而言,具有每两个分别相对的四个板簧部143,在各个板簧部143的前端附近具有朝向内侧形成的突起144。并且,在相邻的板簧部143之间分别具有间隙145。防振部件14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140的组装,将防振部件140放入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接着,将螺旋弹簧44插入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于是,防振部件140的卡定部142被夹在调整螺钉120的底部126与螺旋弹簧44之间而被卡定。此外,由于卡定部142的外周142a为沿着凹部125内周的形状,因此,横向上的晃动较少。另一方面,支承部件100的滑动部105从防振部件140的上部被插入至相对的板簧部143之间。此时,形成板簧部143的突起144因板簧部143的弹性力而朝向内侧的滑动部105以一定的力进行按压的结构。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1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利用四个突起144从四个方向朝向内侧对滑动部105进行按压。

接着,关于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膨胀阀10中,制冷剂从进入端口20通过小径孔20a而流入,通过阀室24和阀孔26而被膨胀,并从排出端口28被送出到蒸发器(未图示)。并且,从该蒸发器送出的制冷剂以从返回通路30的左侧入口进入而向右侧出口排出的方式通过,并返回到压缩机(未图示)。此时,通过返回通路30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开口32向执行元件70的下部流入。并且,根据流入到执行元件70的下部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而使压力工作室75内的工作气体的压力发生变化。此时,承接根据压力工作室75中的内压的变动而变形的隔膜73的运动,从而使止挡部件90上下运动。并且,止挡部件90的移动经由阀杆60被传递给阀芯40。由此,能够实现作为膨胀阀的作用。

由于从防振部件140以一定的力向内侧对支承部件100的滑动部105进行按压,因此在支承部件100沿阀芯40的开闭方向(上下方向)运动的情况下,在支承部件100与防振部件140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支承部件100相对于来自进入端口20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变动不会在上下方向上敏感地反应,能够防止或降低上下方向上的振动。此外,由于从防振部件140以一定的力对支承部件100进行按压,因此,相对于来自进入端口20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变动,支承部件100不会克服按压力而在横向上简单地运动,从而发挥出防止横向上的振动的效果。同时,引导支承部件100的上下方向上的运动。此外,防振部件140和滑动部105设置在螺旋弹簧44内,因此不论阀室24的形状或进入端口20(小径孔20a)的位置如何,都能够构建振动防止的结构。并且,通过防止这些振动,能够抑制异音的产生。并且,有可能因滑动部105的滑动而使管部141内的压力与管部141外侧的阀室24的压力产生差,但间隙145为使形成在管部141内的内部空间与阀室24连通的均压通路,制冷剂能够往来,因此不会产生该压力差,不会给阀芯40的运动带来影响。并且,防振部件14的卡定部142被夹在调整螺钉120的底部126与螺旋弹簧44之间而被卡定,由此,不变更不具有防振部件140的以往的膨胀阀中的调整螺钉而能够共同使用。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膨胀阀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在该变形例中,采用将支承部件100替换成支承部件110、将防振部件140替换成防振部件15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图1至图3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支承部件11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110的结构。支承部件110具有主体部103、上表面101、凸缘部102以及滑动部111,主体部103、上表面101以及凸缘部102与上述的支承部件100相同。滑动部111设于主体部103的下部,并为下侧开口的圆筒形状。滑动部111的外径与主体部103的外径相同,采用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的大小。并且,滑动部111中的圆筒的内周面111a是与防振部件150的突起154抵接的部分,滑动部111的圆筒内的大小为防振部件150的板簧部153一边被板簧部153的弹性力向外侧按压一边进入的大小。支承部件110由例如金属构成。

防振部件150具有管部151、卡定部152以及板簧部153。管部151为具有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和滑动部111的圆筒的内径小的外径的圆筒形状,在管部151的下部具有卡定部152。卡定部152为从管部151的下部向横向延伸的多个板状的部件,卡定部152的外周152a为以进入到凹部125的方式沿着凹部125内周的形状。并且,管部151的上部为从管部151向上方向延伸的多个板簧部153。与防振部件140同样具有每两个分别相对的四个板簧部153,在各个板簧部153的前端附近具有朝向外侧形成的突起154。并且,在相邻的板簧部153之间分别具有间隙。防振部件15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150的组装,将防振部件150放入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接着,将螺旋弹簧44插入至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于是,防振部件150的卡定部152被夹在调整螺钉120的底部126与螺旋弹簧44之间而被卡定。此外,由于卡定部152的外周152a为沿着凹部125内周的形状,因此横向上的晃动较少。另一方面,从防振部件150的上部起向支承部件110的滑动部111的圆筒内插入板簧部153。此时,形成利用板簧部153的弹性力朝滑动部111的内周面111a向外侧以一定的力对板簧部153的突起154进行按压的结构。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11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通过四个突起154从四个方向朝滑动部111向外侧进行按压。

在图4的变形例中,支承部件110的滑动部111被防振部件150以一定的力向外侧按压,由此具有与上述的图1至3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板簧部153被配置在滑动部111内,因此能够减轻制冷剂的流动对板簧部153的影响。

<第二实施例>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二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调整螺钉120、防振部件140分别替换成支承部件200、调整螺钉220、防振部件24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支承部件20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200上的结构。支承部件200具有主体部103、上表面101、凸缘部102以及滑动部205,主体部103、上表面101、凸缘部102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相同。在主体部103的下部具有滑动部205,滑动部205由圆柱部205a和突起部205b构成。圆柱部205a的直径比主体部103的圆柱的直径小,并比防振部件240的内径小。突起部205b从主体部103起向下方向按一定的长度设于圆柱部205a的侧面。突起部205b在圆柱部205a的两侧的侧面上设置有两个。该突起部205b是与防振部件240的内表面242抵接的部分。支承部件200由例如金属构成。

调整螺钉220具有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前端部124、凹部225以及突起227,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以及前端部124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在调整螺钉220的上部设置有凹部225,该凹部225的上部开口而具有圆柱状的空间,但在凹部225的底部226的中心附近向上方向形成圆柱状的突起227。突起227具有能够插入到防振部件240中的直径和固定所需的长度。另外,凹部225形成为到达主体部121附近为止的深度。并且,凹部225的内径采用与螺旋弹簧44的外径匹配的大小,以使得螺旋弹簧44插入到凹部225内而不会偏移。调整螺钉220朝阀主体11的安装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

防振部件24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圆筒状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防振部件240的外径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以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防振部件240的内径的大小被设定成如下:在上部供支承部件200的滑动部205插入,并在下部供调整螺钉220的突起227插入。并且,在防振部件240的中途具有将外侧、圆筒的中侧和外侧连通的孔241,该孔241起到了作为用于使圆筒的中侧和外侧的压力均匀的均压通路的作用。

关于防振部件240的组装,通过压入等方式将防振部件240的下侧固定于调整螺钉220的突起227。接着,在使螺旋弹簧44向调整螺钉220的凹部225插入之后,从防振部件240的上部插入支承部件200的滑动部205。此时,利用突起部205b朝向内表面242相对的两个方向外侧对防振部件240进行按压,防振部件240的截面为椭圆形状。并且,借助于防振部件240所具有的弹性所产生的恢复力,要从椭圆返回到圆的力发挥作用,从防振部件240的内表面242朝向突起部205b向内侧进行按压。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2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由两个方向从防振部件240朝向两个突起部205b向内侧进行按压。

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从防振部件240以一定的力向内侧对支承部件200的滑动部205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防振部件240采用圆筒形状而能够抑制成本,并且调整螺钉220的突起227被插入至防振部件240的下部,以可靠地固定防振部件240。

<第三实施例>

图7是第三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三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防振部件140替换成防振部件34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3)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防振部件340具有管部341、卡定部342以及板簧部343。管部34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管状,在从上方观察到的截面上为各边的长度相同的四边形,也可以使角具有曲率。并且,在从管部341的上方观察到的截面上采用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的对角长度以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在管部341的下部具有卡定部342。卡定部342是从管部341的下部起由各边分别向横向延伸的多个(四个)板状的部件,卡定部342的外周342a为以进入到凹部125的方式沿着凹部125的内周的形状。并且,管部341的上部为多个板簧部343。具体而言,具有按照从管部341的各边向上方向延长的形状延伸的四个板簧部343,在各个板簧部343的前端附近具有朝向内侧形成的突起344。并且,在相邻的板簧部343之间分别具有间隙345。该间隙345在从上方观察时形成在相当于管部341的角部的部分。防振部件34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340的组装,将防振部件340放入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接着,将螺旋弹簧44插入至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于是,防振部件340的卡定部342被夹在调整螺钉120的底部126与螺旋弹簧44之间而被卡定。此外,由于卡定部342的外周342a为沿着凹部125内周的形状,因此横向上的晃动较少。另一方面,支承部件100的滑动部105从防振部件340的上部被插入至相对的板簧部343之间。此时,形成利用板簧部343的弹性力朝向内侧的滑动部105以一定的力对板簧部343的突起344进行按压的结构。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1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通过四个突起344从四个方向朝滑动部105向内侧进行按压。

在第三实施例中,根据利用防振部件340以一定的力向内侧对支承部件100的滑动部105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因防振部件340为四边形而能够从管部341连续地将板簧部343形成为直线状,使板簧部343的形成变得容易。

<第四实施例>

图9是第四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0是第四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四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防振部件140分别替换成调整螺钉420、防振部件44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调整螺钉420具有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前端部124、凹部425、突起427以及凸部428,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以及前端部124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在调整螺钉420的上部设置有凹部425,该凹部425的上部开口而具有圆柱状的空间,但圆柱状的突起427向上方向形成于凹部425的底部426的中心附近。此外,在突起427的前端具有凸部428。该凸部428采用比突起427细的直径,用于对该部分进行铆接加工而固定防振部件440。另外,凹部425形成为到达主体部121附近的深度。并且,凹部425的内径采用与螺旋弹簧44的外径匹配的大小,以使得螺旋弹簧44插入到凹部425内而不会偏移。调整螺钉420朝阀主体11的安装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

防振部件440具有底部441和板簧部443。底部441是在中央具有固定孔442的使横向处于平面的板状的部件,底部441的大小形成为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以使得防振部件440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并且,板簧部443从底部441侧面向上方向延伸而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具有每两个分别相对的四个板簧部443,在各个板簧部443的前端附近具有朝向内侧形成的突起444。并且,在相邻的板簧部443之间分别具有间隙445。防振部件44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440的组装,将调整螺钉420的突起427前端的凸部428插入至底部441的固定孔442。然后,当通过热变形等对凸部428进行铆接加工时,固定孔442形成为被夹在铆接后扩展的凸部428与突起427的前端侧面之间的形状,底部441在突起427的前端部处被固定。接着,在将螺旋弹簧44插入至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之后,从防振部件440的上部将支承部件100的滑动部105插入至相对的板簧部443之间。此时,成为板簧部443的突起444因板簧部443的弹性力而朝向内侧的滑动部105以一定的力进行按压的结构。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1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通过四个突起444从四个方向朝内侧向滑动部105进行按压。

在第四实施例中,根据从防振部件440以一定的力向内侧对支承部件100的滑动部105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关于防振部件440,向固定孔442插入调整螺钉420的突起427前端的凸部428并利用铆接加工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可靠地固定防振部件,并且组装时的支承部件的安装也变得容易。

<第五实施例>

图11是第五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2是第五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五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调整螺钉120、防振部件140分别替换成支承部件500、调整螺钉220、防振部件54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这里,调整螺钉220与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调整螺钉220相同,因此省略再次的说明。

支承部件50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500的结构。支承部件500具有主体部103、上表面101、凸缘部102、连接部504以及滑动部505,主体部103、上表面101以及凸缘部102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相同。在主体部103的下部具有圆柱状的连接部504,在该连接部504的下部还具有圆柱状的滑动部505。滑动部505的外周面是与防振部件540的内表面542抵接的部分。滑动部505的圆柱的外径比主体部103的圆柱的外径小,滑动部505采用一边被防振部件540的弹性力向内侧按压、一边进入防振部件540的内部的大小。并且,连接部504的外径比滑动部505的外径小。支承部件500由例如金属构成。

防振部件54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的圆筒状的部件,狭槽541沿上下方向进入。即,从上方观察到的防振部件540的形状呈c型。防振部件540的外径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以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防振部件54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防振部件540被设定为如下的大小:在上部供支承部件500的滑动部505插入,并在下部供调整螺钉220的突起227插入。

关于防振部件540的组装,通过压入等方式将防振部件540的下侧固定于调整螺钉220的突起227。接着,在将螺旋弹簧44插入至调整螺钉220的凹部225之后,从防振部件540的上部将支承部件500的滑动部505插入。此时,防振部件540因防振部件540的滑动部505而扩展狭槽541的间隔并且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借助于由防振部件540所具有的弹性所产生的恢复力,而从防振部件540的内表面542朝向滑动部505的外周面向内侧进行按压。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5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

在第五实施例中,根据从防振部件540以一定的力向内侧对支承部件500的滑动部505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防振部件540是具有狭槽541的圆筒状,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并且能够通过该狭槽541来调整弹性变形,也还实现作为均压通路的作用。

<第六实施例>

图13是第六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4是第六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六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防振部件140、螺旋弹簧44分别替换成支承部件600、防振部件640、螺旋弹簧66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支承部件60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600的结构。支承部件600具有主体部603、上表面101以及滑动部605。上表面101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相同。并且,滑动部605形成为比主体部603向侧面突出的凸缘状,并成为滑动部605的下表面承接螺旋弹簧660的一端的构造。此时,构成为比滑动部605靠下侧的主体部603进入到螺旋弹簧660的内径内。滑动部605的外径采用比螺旋弹簧660的外径大、并且一边被板簧部643的弹性力向内侧按压一边进入防振部件640的相对的板簧部643之间的大小。并且,滑动部605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构成为具有支承部件600滑动所需的范围以上的长度。支承部件600由例如金属构成。

防振部件640具有圆筒部641、底部642以及板簧部643。圆筒部641的内径形成为比螺旋弹簧660的外径大以能够收纳螺旋弹簧660。圆筒部641的外径采用与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嵌合的外径。圆筒部641的下部为底部642,在底部具有孔642a。并且,圆筒部641的上部为从圆筒部641向上方向延伸的多个板簧部643。具体而言,具有形成为每两个分别相对的八个板簧部643,在各个板簧部643的前端附近具有朝向内侧形成的突起644。并且,在相邻的板簧部643之间分别具有间隙645。防振部件64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640的组装,通过压入等方式将防振部件640的下侧插入、固定于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此时,防振部件640的底部642与调整螺钉120的底部126抵接。接着,在将螺旋弹簧660插入至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之后,从防振部件640的上部将支承部件600的滑动部605插入至相对的板簧部643之间。此时,成为利用板簧部643的弹性力朝向内侧的滑动部605的外周面605a以一定的力对板簧部643的突起644进行按压的结构。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6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通过八个突起644从八个方向向内侧朝滑动部605进行按压。

在第六实施例中,根据从防振部件640以一定的力向内侧对支承部件600的滑动部605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通过将防振部件640的下部插入至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中,而可靠地对防振部件640进行固定,并且通过利用防振部件640在螺旋弹簧660的外部进行覆盖,而能够减轻制冷剂的流动对于螺旋弹簧660的影响。

<第七实施例>

图15是第七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6是第七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七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调整螺钉120、防振部件140分别替换成支承部件700、调整螺钉720、防振部件74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中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支承部件70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700的结构。支承部件700具有支承主体705和滑动部件710,支承主体705由主体部706、上表面101以及凸缘部102构成。设置于主体部706的上表面的上表面101和从主体部706的侧面突出的凸缘部102与上述的支承部件100相同。主体部706的下表面由与凸缘部102相同的平面形成。并且,滑动部件710由上部711和脚部712构成。上部711是板状的部件,上部711的大小形成为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以使得滑动部件710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并且,脚部712是作为滑动部的板簧状的部件,从上部711侧面向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具有每两个分别相对的四个脚部712,在各个脚部712的前端附近具有朝向内侧而形成的突起713。并且,在相邻的脚部712之间分别具有间隙714。脚部712的长度、特别是从上部711到突起713为止的长度具有支承部件700滑动所需的范围以上的长度。支承部件700结合支承主体705的下表面和滑动部件710的上部711的上表面而成为一体。该结合例如能够通过电焊等而实现。并且,滑动部件71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支承主体705也由金属等构成,但也可以相对于滑动部件710变更材质。

调整螺钉720具有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前端部124、凹部725以及突起727,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以及前端部124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在调整螺钉720的上部设置有凹部725,该凹部725的上部开口而具有圆柱状的空间,但圆柱状的突起727向上方向形成于凹部725的底部726的中心附近。突起727具有能够插入到防振部件740的直径和固定所需的长度。另外,凹部725形成为到达主体部121附近的深度。并且,凹部725的内径采用与螺旋弹簧44的外径匹配的大小,以使得螺旋弹簧44插入到凹部725内而不会偏移。调整螺钉720朝阀主体11的安装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

防振部件74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的圆筒状的部件。防振部件740的外径采用处于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并且在上部一边被脚部712的弹性力向内侧按压一边进入支承部件700的相对的脚部712之间的大小。防振部件740的内径的大小被设定成如下:在下部供调整螺钉720的突起727插入。防振部件740能够采用刚性较高的材料,由例如金属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740的组装,通过压入等方法将防振部件740的下侧固定于调整螺钉720的突起727。接着,在将螺旋弹簧44插入至调整螺钉720的凹部725之后,按照防振部件740的上部插入至支承部件700的脚部712之间的形状进行安装。此时,形成脚部712的突起713因脚部712的弹性力而朝向内侧的防振部件740的外周面741以一定的力进行按压的结构。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1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通过八个突起713从八个方向向内侧朝防振部件740进行按压。

在第七实施例中,根据从支承部件700的滑动部件710以一定的力向内侧对防振部件740的外周面741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能够变更支承主体705和滑动部件710的材质,因此能够使滑动部件710成为对于由滑动引起的摩耗耐受较强部件。并且,调整螺钉720的突起727被插入至防振部件740的下部,从而能够可靠地固定于防振部件740。

<第八实施例>

图17是第八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8是第八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八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调整螺钉120、防振部件140分别替换成支承部件800、调整螺钉820、防振部件84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支承部件80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800的结构。支承部件800具有主体部801、上表面101、凸缘部102以及脚部804,设于主体部801的上表面的上表面101和从主体部801的侧面突出的凸缘部102与上述的支承部件100相同。主体部801的下表面由与凸缘部102相同的平面形成,多个脚部804从该主体部801的下表面向下方向延伸而形成。脚部804为滑动部。此外,在脚部804的前端侧具有向外方向突出地形成的突起805。具体而言设有四个脚部804,突起805的外侧形状具有形成为沿着防振部件840的内周面的圆弧形状。脚部804为了向防振部件840的内周面841按压而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脚部804的长度具有支承部件800滑动所需的范围以上的长度。并且,支承部件80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构成。

调整螺钉820具有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前端部124、凹部825以及突起827,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以及前端部124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在调整螺钉820的上部设有凹部825,该凹部825的上部开口而具有圆柱状的空间,但圆柱状的突起827向上方向形成于凹部825的底部826的中心附近。突起827具有能够插入到防振部件840的直径和固定所需的长度。另外,凹部825形成为到达主体部121附近的深度。并且,凹部825的内径采用与螺旋弹簧44的外径匹配的大小,以使得螺旋弹簧44插入到凹部825内而不会偏移。调整螺钉820朝阀主体11的安装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

防振部件84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设置的圆筒状的部件。防振部件840的外径比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以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防振部件840的内径的大小被设定为如下:在上部供支承部件800的脚部804插入,并在下部供调整螺钉820的突起827插入。防振部件840能够采用刚性较高的材料,由例如金属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840的组装,通过压入等方式将防振部件840的下侧固定于调整螺钉820的突起827。接着,在将螺旋弹簧44插入至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之后,支承部件800的脚部804按照向防振部件840的上部插入的形状进行安装。此时,成为突起805因脚部804的弹性力而朝向外侧的防振部件840的内周面841以一定的力进行按压的结构。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8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通过四个突起805从四个方向向外侧朝防振部件840进行按压。

在第八实施例中,根据从支承部件800的脚部804以一定的力向外侧对防振部件840的内周面841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防振部件840构成于比脚部804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轻制冷剂的流动对脚部804的影响。此外,能够使防振部件840的外径与螺旋弹簧44的内径匹配地设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进行螺旋弹簧44的定位,并且通过将调整螺钉820的突起827插入至防振部件840的下部,能够可靠地固定防振部件840。

<第九实施例>

图19是第九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20是第九实施例的膨胀阀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九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实施例的支承部件100、调整螺钉120、防振部件140分别替换成支承部件900、调整螺钉920、防振部件940的结构,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3)中所示的内容共用,因此关于共用的部位省略再次的说明。

支承部件900是向阀座25的方向支承阀芯40的部件,也可以是阀芯40固定于支承部件900的结构。支承部件900具有主体部903、上表面101、凸缘部102以及滑动部905,设于主体部903的上表面的上表面101和从主体部903的侧面突出的凸缘部102与上述的支承部件100相同。滑动部905设于主体部903的下部,并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圆筒形状。滑动部905的外径与主体部903的外径相同,采用进入到螺旋弹簧44的内径内的大小。并且,滑动部905中的圆筒的内周面905a是与防振部件940的长轴外表面942抵接的部分,滑动部905的圆筒内的大小采用供防振部件940的长轴外表面942一边借助于弹性力向内侧被按压一边进入的大小。并且,滑动部905的内周面905a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具有支承部件900滑动所需的范围以上的长度。并且,将滑动部905的圆筒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孔906形成在圆筒部的上部附近。支承部件900由例如金属构成。

调整螺钉920具有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前端部124、凹部925以及圆柱部927,主体部121、六角孔122、插入部123以及前端部124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在调整螺钉920的上部设有凹部925,该凹部925的上部开口而具有圆柱状的空间,但在凹部925的底部926的中心附近向上方向延伸地形成圆柱部927。在圆柱部927的上部附近,用于装配防振部件940的槽部928在整周上形成。圆柱部927的直径采用进入到支承部件900的滑动部905的圆筒内的大小。并且,圆柱部927的长度采用槽部928能够位于支承部件900的滑动部905内的长度。另外,凹部925形成为到达主体部121附近的深度。并且,凹部925的内径采用与螺旋弹簧44的外径匹配的大小,以使得螺旋弹簧44插入到凹部925内而不会偏移。调整螺钉920朝阀主体11的安装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调整螺钉120相同。

防振部件940是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椭圆状的形状的圆筒状的部件,具有由弹性产生的恢复力。此时,短轴内表面943间的距离至少比圆柱部927的直径小,以使得能够装配于槽部928。并且,长轴外表面942间的距离比圆柱部927的直径大,还比滑动部905的圆筒部的内径大,以使得能够通过恢复力来按压调整螺钉920的滑动部905的内周面905a。防振部件940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处于槽部92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以下。防振部件94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由例如金属或橡胶构成。

关于防振部件940的组装,将防振部件940插入至调整螺钉920的槽部928。接着,在使螺旋弹簧44插入至调整螺钉120的凹部125之后,从调整螺钉920的圆柱部927上部装配支承部件900。此时,防振部件940的长轴外表面942按压于支承部件900的滑动部905的内周面905a而成为接近圆的形状。该按压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和支承部件900一同移动的阀芯40的开闭方向呈直角。即,通过防振部件940的两个长轴外表面942从两个方向向外侧朝支承部件900进行按压。

在第九实施例中,根据从防振部件940以一定的力向外侧对支承部件900的滑动部905进行按压的结构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防振部件940采用装配于槽部928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小防振部件940,能够抑制成本,并且防振部件940装配于滑动部905内,因此能够减轻制冷剂的流动对防振部件940的影响。

像以上那样,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示出第一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并不限定于具有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设置的所有的结构(构造)。并且,也可以删除某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替换成其他的实施例的结构、或者进一步在某实施例的结构中添加其他的实施例的结构。

例如,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执行元件70示出基于螺纹的安装,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通过设置形成于阀主体上部的圆筒部,向该圆筒部的内侧插入执行元件70,对该圆筒部进行内侧铆接加工,而安装该执行元件7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