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974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热泵空调除霜方式主要为制冷循环除霜和热气除霜两种方式。其中,制冷循环除霜是通过四通阀将系统由制热循环切换到制冷循环除霜,热气除霜是在制热循环下增大膨胀阀流量使高温冷媒进入冷凝器除霜。两种方式除霜过程中均无法对室内进行供热,会造成房间温度下降,影响房间的舒适性。尤其是制冷循环除霜方式,除霜时室内换热器做蒸发器,会吸收室内热量,四通阀切换的过程也占用时间,致使房间温度下降更多。热气化霜方式除霜时虽不存在从室内吸热的风险,但膨胀阀开大后仍存在节流现象,出口的冷媒温度会大大降低,除霜效果不理想,同时冷媒流量大,缺少蒸发侧,存在压缩机带液运行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在除霜过程中室内温度会下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系统,包括相连通的室内换热器、四通阀、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空调器系统还包括:换热部,换热部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和/或,换热部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与四通阀之间的管路上,在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时,冷媒经四通阀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然后经四通阀回流至压缩机内,其中,换热部对流经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部分的换热部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与第一控制阀之间的管路上,另一部分的换热部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与四通阀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换热部的第一进口与第一控制阀的出口相连通,换热部的第一出口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相连通,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换热部的第二进口相连通,换热部的第二出口通过四通阀可选择地与压缩机的吸气口或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与换热部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阀为膨胀阀,和/或第二控制阀为二通阀。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一旁通管路,第一旁通管路的第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与换热部的第一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一旁通管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换热部的第一进口与第一控制阀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旁通管路,第二旁通管路的第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的出口与换热部的第二进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旁通管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换热部的第二出口与四通阀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设置于第一旁通管路上,第三控制阀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相连通,第三控制阀的出口与第一控制阀的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设置于第二旁通管路上,第四控制阀的进口可选择地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五控制阀,第五控制阀设置于连通换热部的第一进口与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五控制阀的进口与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相连通,第五控制阀的出口与换热部的第一进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六控制阀,第六控制阀设置于连通换热部的第二出口与四通阀之间的管路上,第六控制阀的进口与换热部的第二出口相连通,第六控制阀的出口通过四通阀可选择地与吸气口或排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换热部包括:换热本体,换热本体内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进口与第一控制阀的出口相连通,第一管路的出口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相连通,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的出口相连通,第二管路的出口通过四通阀可选择地与压缩机的吸气口或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换热部还包括:辅助加热器,辅助加热器与换热本体相连接,辅助加热器用于给通过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内的冷媒加热。

进一步地,换热部还包括:蓄热器,部分的蓄热器与压缩机相邻设置以收集压缩机壳体上的热量,蓄热器用于给通过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内的冷媒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系统,空调器系统为上述的空调器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换热部,使得空调器系统在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时,采用换热部对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以提高冷媒的热量,使得空调器系统从制热模式切换至除霜模式时,空调器系统中的四通阀无需换向就能实现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作业,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系统从制热模式切换至除霜模式时四通阀需要换向导致室内温度降低的问题。采用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除霜模式中四通阀不会发生换向,使得空调器能够持续的对室内进行供热,使得室内的温度在除霜模式下不发生下降。同时采用换热部对管路中的冷媒进行加热,保证了空调器系统具足够的能量来进行换热,防止了压缩机因换热能量不足而造成液击的情况。该技术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该空调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系统在化霜模式下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系统在化霜模式下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室内换热器;20、四通阀;30、压缩机;40、室外换热器;50、换热部;

61、第一控制阀;62、第二控制阀;63、第三控制阀;64、第四控制阀;65、第五控制阀;66、第六控制阀;

71、第一旁通管路;72、第二旁通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系统。

具体地,该空调器系统包括相连通的室内换热器10、四通阀20、压缩机30、室外换热器40和换热部50。换热部50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10之间的管路上,换热部50也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上,在对室外换热器40进行除霜时,冷媒经四通阀20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40,然后经四通阀20回流至压缩机30内,其中,换热部50对流经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换热部50只设置在换热部50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10之间的管路上,或者只将换热部50也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上。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设置方式,通过设置换热部,使得空调器系统在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时,采用换热部对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以提高冷媒的热量,使得空调器系统从制热模式切换至除霜模式时,空调器系统中的四通阀无需换向就能实现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作业,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系统从制热模式切换至除霜模式时四通阀需要换向导致室内温度降低的问题。采用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除霜模式中四通阀不会发生换向,使得空调器能够持续的对室内进行供热,使得室内的温度在除霜模式下不发生下降。同时采用换热部对管路中的冷媒进行加热,保证了空调器系统具足够的能量来进行换热,防止了压缩机因换热能量不足而造成液击的情况。该技术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该空调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61。第一控制阀61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10之间的管路上,部分的换热部50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第一控制阀61之间的管路上,另一部分的换热部50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上。其中,图1和图5中A处为室内机部分,B处为室外机部分,第一控制阀61可以是膨胀阀,这样设置可以通过调节膨胀阀的开度来调节管路系统中的冷媒的流量,以提高该空调器的除霜效果。

其中,换热部50的第一进口与第一控制阀61的出口相连通,换热部50的第一出口与室外换热器40的进口相连通,室外换热器40的出口与换热部50的第二进口相连通,换热部50的第二出口通过四通阀20可选择地与压缩机30的吸气口或压缩机30的排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空调器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在管路系统上还设置了第二控制阀62,具体地,第二控制阀62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换热部50之间的管路上。优选地,第二控制阀62可以是二通阀,这样设置能够通过二通阀对管路中的过流量进行再次节流调试,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系统的除霜效果。

如图5至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空调器系统还包括第一旁通管路71和第二旁通管路72。第一旁通管路71的第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40的进口与换热部50的第一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一旁通管路71的第二端连接于换热部50的第一进口与第一控制阀61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旁通管路72的第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40的出口与换热部50的第二进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旁通管路72的第二端连接于换热部50的第二出口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上。这样设置同样使得该空调器系统在从制热模式转化为除霜模式时,四通阀无需换向就能够完成除霜作业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系统的除霜性能,在该空调器系统中还设置了第三控制阀63、第四控制阀64、第五控制阀65和第六控制阀66。具体地,第三控制阀63设置于第一旁通管路71上,第三控制阀63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40的进口相连通,第三控制阀63的出口与第一控制阀61的出口相连通。第四控制阀64设置于第二旁通管路72上,第四控制阀64的进口可选择地与压缩机30的排气口相连通。第五控制阀65设置于连通换热部50的第一进口与室内换热器10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五控制阀65的进口与室内换热器10的出口相连通,第五控制阀65的出口与换热部50的第一进口相连通。第六控制阀66设置于连通换热部50的第二出口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上,第六控制阀66的进口与换热部50的第二出口相连通,第六控制阀66的出口通过四通阀20可选择地与吸气口或排气口相连通。优选地,第三控制阀63、第四控制阀64、第五控制阀65和第六控制阀66均为单向阀,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该空调器系统的可靠性。

其中,换热部50包括换热本体,换热本体内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进口与第一控制阀61的出口相连通,第一管路的出口与室外换热器40的进口相连通,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40的出口相连通,第二管路的出口通过四通阀20可选择地与压缩机30的吸气口或压缩机30的排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换热部50的换热效率。

为了使得换热本体能够具有充足的换热热量,换热部50还包括辅助加热器。辅助加热器与换热本体相连接,辅助加热器用于给通过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内的冷媒加热。

为了很好地利用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在换热部中设置蓄热器,通过利用蓄热器收集压缩机的热量能够有效地起到给压缩机降温的同时,还有效地利用热能,降低了该空调器的功耗,增加了该空调器系统的实用性。具体地,换热部50还包括蓄热器,部分的蓄热器与压缩机30相邻设置以收集压缩机30壳体上的热量,蓄热器用于给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内的冷媒加热。

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系统还可以用于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器系统,空调器系统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系统。具体地,该空调器系统包括相连通的室内换热器10、四通阀20、压缩机30、室外换热器40和换热部50。换热部50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10之间的管路上,换热部50也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上,在对室外换热器40进行除霜时,冷媒经四通阀20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40,然后经四通阀20回流至压缩机30内,其中,换热部50对流经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换热部50只设置在换热部50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10之间的管路上,或者只将换热部50也设置于连通室外换热器40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上。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设置方式,通过设置换热部,使得空调器系统在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时,采用换热部对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以提高冷媒的热量,使得空调器系统从制热模式切换至除霜模式时,空调器系统中的四通阀无需换向就能实现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作业,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系统从制热模式切换至除霜模式时四通阀需要换向导致室内温度降低的问题。采用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除霜模式中四通阀不会发生换向,使得空调器能够持续的对室内进行供热,同时采用换热部对管路中的冷媒进行加热,保证了空调器系统具足够的能量来进行换热,防止了压缩机因换热能量不足而造成液击的情况。该技术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该空调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具体地,现有热泵空调除霜过程中无法对室内进行供热,造成房间温度下降,影响房间舒适性。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系统可以在除霜过程继续对室内供热,且供热能力不衰减,同时具有较强的除霜能力,除霜效果远优于热气除霜方式,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也有保障,系统运行可靠性得到有效提高。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系统的成本投入少,且控制简单,技术上容易实现。其中换热部内设有PTC等加热装置,并设有两个冷媒旁通流路,一个连接二通阀的进口至四通阀之间的管路,另一个连接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至膨胀阀进口之间的管路。二通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途经换热部,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二通阀开启时无节流作用,关闭时有节流作用(关闭有流量)。室外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二通阀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进口连接,途经换热部。膨胀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接,途经换热部,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接。室内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的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

具体地,压缩机的吸、排气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二通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途经换热部,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室外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二通阀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进口连接,途经换热部。膨胀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接。室内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的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

制热运行时,二通阀打开,膨胀阀起到节流作用,换热部不加热。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室内换热器放热冷凝成高压冷凝液,高压冷凝液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进入室外换热器吸热蒸发成低压过热冷媒,低压过热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一次制热循环。

除霜运行时,膨胀阀开到最大,二通阀关闭起到节流作用,换热部加热。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室内换热器放热冷凝成高压冷凝液,高压冷凝液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变成中压气液两相态,中压气液两相态冷媒通过换热部变成中压过热冷媒,中压过热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放热除霜变成中压气液两相态(或中压液态)冷媒,中压气液两相态(或中压液态)冷媒通过二通阀节流降压变成低压气液两相态,低压气液两相态冷媒通过换热部变成低压过热冷媒,低压过热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一次除霜循环。

制冷运行时,二通阀打开,膨胀阀起到节流作用,换热部不加热。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室外换热器放热冷凝成高压冷凝液,高压冷凝液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进入室内换热器吸热蒸发成低压过热冷媒,低压过热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一次制冷循环。

如图5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蓄热器的蓄热模块贴附在压缩机的缸壁上,通过蓄热材料积蓄压缩机产生的热量,内部设有PTC等加热装置(可设置也可不设置),用于蓄热不足时开启补充热量,并设有两个冷媒流路,一个连接二通阀的进口至第六控制阀之间的管路,另一个连接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至第五控制之间的管路。二通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途经蓄热模块,中间串有第六控制阀,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第六控制阀流通方向为二通阀至四通阀方向。二通阀、蓄热模块和第六控制阀流路的两端与串有第四控制阀的支路并联。第四控制阀流通方向为四通阀至室外换热器方向。室外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二通阀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进口连接,途经蓄热模块,中间串有第五控制。第五控制流通方向为膨胀阀至室外换热器方向。蓄热模块和第五控制流路的两端与串有第三控制阀的支路并联。第三控制阀流通方向为室外换热器至膨胀阀方向。膨胀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第五控制和第三控制阀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接。室内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的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

具体地,该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膨胀阀、二通阀、换热部、第五控制、第六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连接管路等部件。换热部的蓄热模块贴附在压缩机的缸壁上,通过蓄热材料积蓄压缩机产生的热量,内部设有PTC等加热装置,用于蓄热不足时开启补充热量,并设有两个冷媒流路,一个连接二通阀的进口至第六控制阀之间的管路,另一个连接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至第五控制之间的管路。

压缩机的吸排气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二通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途经蓄热模块,中间串有第六控制阀,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接。二通阀、蓄热模块和第六控制阀流路的两端与串有第四控制阀的支路并联。室外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二通阀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进口连接,途经蓄热模块,中间串有第五控制。蓄热模块和第五控制流路的两端与串有第三控制阀的支路并联。膨胀阀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第五控制和第三控制阀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接。室内换热器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与膨胀阀的出口连接,出口通过连接管路与四通阀连接。

制热运行时,二通阀打开,膨胀阀起到节流作用,蓄热模块内部加热装置不开启加热。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室内换热器放热冷凝成高压冷凝液,高压冷凝液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并途经第五控制进入蓄热模块吸热,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吸热蒸发成低压过热冷媒,低压过热冷媒进入蓄热模块吸热,然后途经第六控制阀通过四通阀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一次制热循环。

除霜运行时,膨胀阀开到最大,二通阀关闭起到节流作用,蓄热模块内部加热装置开启加热(结霜较轻时加热装置可以不开启)。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室内换热器放热冷凝成高压冷凝液,高压冷凝液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变成中压气液两相态,中压气液两相态冷媒途经第五控制进入蓄热模块吸热变成中压过热冷媒,中压过热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放热除霜变成中压气液两相态(或中压液态)冷媒,中压气液两相态(或中压液态)冷媒通过二通阀节流降压变成低压气液两相态,低压气液两相态冷媒进入蓄热模块吸热,然后途经第六控制阀通过四通阀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一次除霜循环。

制冷运行时,二通阀打开,膨胀阀起到节流作用,蓄热模块内部加热装置不开启加热。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四通阀途经第四控制阀进入室外换热器放热冷凝成高压冷凝液,高压冷凝液途经第三控制阀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进入室内换热器吸热蒸发成低压过热冷媒,低压过热冷媒通过四通阀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一次制冷循环。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