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冻柜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2882发布日期:2019-03-30 08:0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冻柜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冻柜。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的发展,为了方便存储食材,保证食材的新鲜,很多厂家都会应用到冷冻柜,冷冻柜可以保证食材的完好,延长保质期,进而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很多超市都会用到冷冻柜,但在应用过程中,冷冻柜门直接与外界接触,使得冷冻柜门两侧温度不同,造成冷冻柜门的四周含有水滴,由于冷冻柜门连接不够严谨,使得冷冻柜门内部的水滴不能及时排除,造成凝结,进而影响冷冻柜门使用,给用户带来不便。

因此,怎样提供一种冷冻柜,该设备结构稳定,门体连接紧密,方便用户使用,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冷冻柜,该设备结构稳定,门体连接紧密,方便用户使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冻柜设备,包含制冷设备,位于所述制冷设备外部的壳体,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储存箱,所述壳体与所述储存箱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储存箱包含框架,侧壁,支撑板,底板和门体,所述侧壁和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框架上,且与所述框架粘性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框架连接,两者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端,且所述底板与所述框架焊接固定,侧壁为透明材质制成。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设有通孔。

进一步,所述壳体与所述储存箱之间设有固定片,且所述固定片表面设有胶体层。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长度小于所述存储箱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设有温度调节开关。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设有通道孔。

进一步,所述壳体下部设有固定杆,且所述固定杆为可伸缩设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由于包含制冷设备,位于所述制冷设备外部的壳体,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储存箱,所述储存箱包含框架,侧壁,支撑板,底板和门体,所述侧壁和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框架上,侧壁为透明材质制成,通过透明材质做成侧壁,从而可以方便观察储存箱内的情况,从而拿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冻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冷冻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冷冻柜设备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冷冻柜设备,包含制冷设备,位于所述制冷设备外部的壳体1,与所述壳1体连接的储存箱2,所述壳体1与所述储存箱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储存箱2包含框架21,侧壁22,支撑板23,底板24和门体25,所述侧壁22和所述底板24位于所述框架21上,且与所述框架21粘性连接,所述支撑板23与所述框架21连接,两者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框架21的下端,且所述底板24与所述框架21焊接固定,侧壁为透明材质制成,支撑板设有通道孔。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包含制冷设备,位于所述制冷设备外部的壳体1,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储存箱2,所述储存箱2包含框架21,侧壁22,支撑板23,底板24和门体25,所述侧壁22和所述底板24位于所述框架21上,侧壁22为透明材质制成,通过透明材质做成侧壁,从而可以方便观察储存箱内的情况,从而拿取。

具体的,所述壳体1上设有通孔,通过通孔可以将储存箱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壳体1与所述储存箱2之间设有固定片3,且所述固定片3表面设有胶体层,通过设置的固定片可以有效的方式储存箱在壳体上移动,并且还设置了胶体层,通过设置的胶体层从保证储存箱与壳体之间密封效果好,从而保证冷冻效果更好,并且,连接更加的牢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壳体1的长度小于所述存储箱2的长度,所述壳体1上设有温度调节开关,通过设置的温度调节开关,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温度,使得使用更加的方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壳体1下部设有固定杆,且所述固定杆为可伸缩设置,通过固定杆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冷冻柜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为了方便掌握冷冻柜内部温度,冷冻柜设备内还设有温度报警器,将冷冻柜内部温度设定一个数值范围,当温度高于或者低于所设定的数值范围,温度报警器会启动报警,且通过闪烁灯实现报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