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切换阀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41129发布日期:2020-12-01 13:1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电磁切换阀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切换阀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通常使用四通阀来进行冷媒流动方向的切换,四通阀一般具有两个工位,在应用于空调制冷系统时,当空调处于制冷循环时,四通阀的d接管与c接管相通,e接管与s接管相通,此时,室外热交换器内为高温高压气体,向室外环境放热,室内热交换器内未低温低压气体,吸收室内环境的热量,实现室内制冷;当空调处于制热循环时,d接管与e接管相通,c接管与s接管相通,室内热交换器内为高温高压气体,向室内环境放热,实现室内制热,室外热交换器内为低温低压气体,实现室外制冷。

实际应用时,当空调制冷系统长时间处于制热循环时,室外热交换器会出现结霜现象,为保证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处理。

目前,常采用的方式为通过切换四通阀的工位,使系统处于制冷循环状态,以使室外热交换器通过高温高压气体,从而实现除霜,待除霜完成后,再切换四通阀的工位以实现制热循环。这样,在除霜过程中,室内热交换器通过的是低温低压气体,为制冷状态,将会导致室内供热量的损失,同时降低舒适度。

有鉴于此,如何在室内制热状态不改变的前提下,实现室外机的除霜工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面对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切换阀,该电磁切换阀包括阀套、阀座、滑块和连杆组件,该电磁切换包括阀腔,所述阀座、所述滑块和所述连杆组件设置于所述阀腔内;所述阀套设置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d接口;

所述滑块的底面与所述阀座压紧贴合,且在所述连杆组件的带动下能够沿所述阀座滑动;所述阀座设置有e接口、s接口和c接口;

所述滑块能够在三个工作位之间切换,并配置成:

位于第一工作位,所述e接口和所述s接口通过所述滑块的内腔连通,所述c接口与所述滑块的内腔非连通;

位于第二工作位,所述e接口、所述s接口和所述c接口均与所述滑块的内腔连通;

位于第三工作位,所述s接口和所述c接口通过所述滑块的内腔连通,所述e接口与所述滑块的内腔非连通。

该电磁切换阀具有三个工作位,应用于热泵系统后,能够在室内室外热交换器工况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对室外机的除霜操作,减少能量损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四通阀,所述压缩机的进口与所述四通阀的s口连通;

还包括电磁切换阀、第一室外热交换器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所述电磁切换阀为上述所述的电磁切换阀;

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管路分成两条支路,第一支路与所述四通阀的d口连通,第二支路与所述电磁切换阀的d接口连通;

所述四通阀的c口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个接口连通,e口与所述电磁切换阀的s接口连通;

所述电磁切换阀的e接口和c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的一个接口和所述第二室外热交换器的一个接口连通;

所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的另一个接口和所述第二室外热交换器的另一个接口通过一根管路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另一个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支路上还设有流量调节阀。

该热泵系统包括上述电磁切换阀,在不改变室内机制热状态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室外机的除霜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第一除霜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第二除霜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5-1、图5-2、图5-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一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1、图6-2、图6-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二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1、图7-2、图7-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三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1、图8-2、图8-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四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1、图9-2、图9-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五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压缩机101,室内热交换器102,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四通阀104,电磁切换阀105,流量调节阀106;

阀套210,阀座220,滑块230,连杆组件240,连杆241,活塞242,第一端盖250,第二端盖260;

导阀270;

限位部件280,限位件281,驱动件一282,电磁线圈2821,静铁芯2822,复位弹性件2823;

驱动件二283,线圈2831,转子部件2832,丝杆2833,螺母2834,阀体2835,外壳2836;

第一控制组件291,第一限位件2911,第二控制组件292,第二限位件29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电磁切换阀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一并说明,有益效果部分不再重复论述。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第一除霜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在第二除霜模式下的原理示意图。图中的箭头标明了冷媒的流动方向。

如图所示,该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01、室内热交换102、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四通阀104和电磁切换阀105。

其中,四通阀104为目前通用的四通阀结构,只具有两个工作位,即其e口与s口连通、d口与c口连通的工作位,以及e口与d口连通、s口与c口连通的工作位。

电磁切换阀105为本发明在现有四通阀基础上改进的电磁切换阀,具有三个工作位,具体在下文中介绍热泵系统的工作模式中说明。

其中,压缩机101的进口与四通阀104的s口连通,压缩机101的出口管路分成两条支路,第一支路与四通阀104的d口连通,第二支路与电磁切换阀105的d接口连通,第二支路上还设有节流阀106,具体地,节流阀106可以选用膨胀阀,以调节各支路上冷媒的流量,确保热泵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通阀104的c口与室内热交换器102的一个接口连通,e口与电磁切换阀105的s接口连通。

电磁切换阀105的e接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131的一个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105的c接口与第二室外换热器132的一个接口连通。

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的另一个接口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的另一个接口通过一根管路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另一个接口连通,该管路上设有节流元件。

如上设置,该热泵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其中除霜模式具有两种情形,下面一一说明。

制冷模式

如图1所示,制冷模式下,四通阀104处于d口与e口连通、c口与s口连通的工作位置,电磁切换阀105处于e接口、s接口和c接口相互连通的工作位。

由于电磁切换阀105的d接口处于封闭状态,实际应用时,可将流量调节阀106关闭,当然将流量调节阀106调节为较小开度也是可行的;压缩机101出口端的高温高压冷媒主要经第一支路流向四通阀104的d口,再经四通阀104的e口流向电磁切换阀105的s接口,由于电磁切换阀105的s接口与其e接口、c接口均连通,所以流入s接口的冷媒分成两路,分别经e接口和c接口流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两个室外热交换器此时均处于制热状态,冷媒经室外热交换器后再经节流元件变成低温低压状态,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02,此时室内热交换器102处于制冷状态,最终经四通阀104回到压缩机101。

制热模式

如图2所示,制热模式下,四通阀104处于d口与c口连通、e口与s口连通的工作位置,电磁切换阀105处于e接口、s接口和c接口相互连通的工作位。

由于电磁切换阀105的d接口处于封闭状态,实际应用时,可将流量调节阀106关闭,当然也可将流量调节阀106调节为较小开度;压缩机101出口端的高温高压冷媒主要经第一支路流向四通阀104的d口,再经四通阀104的c口流向室内热交换器102,此时室内热交换器103处于制热状态,然后冷媒经过节流元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状态,分别流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此时两个室外热交换器均处于制冷状态,流出两个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分别流向电磁切换阀105的e接口和c接口,经电磁切换阀105的s接口流向四通阀104,最终回到压缩机101。

第一除霜模式

如图3所示,第一除霜模式下,四通阀104处于d口与c口连通、e口与s口连通的工作位置,电磁切换阀105处于e接口与s接口连通,d接口与c接口连通的工作位。

流量调节阀106可根据除霜需求调节其开度,同时也应当确保室内热交换器102的制热效果。

压缩机101出口端的高温高压冷媒分两条支路,一部分冷媒经流量调节阀106调节后,经电磁切换阀105的d接口至c接口的通路流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此时,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处于除霜状态,流出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的冷媒因压差的作用会流向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并经电磁切换阀105的e接口至s接口的通路及四通阀104的e口至s口的通路回到压缩机101;压缩机101出口端的另一部分冷媒经四通阀104的d口至c口的通路流向室内热交换器102,室内热交换器102处于制热状态,室内热交换器102流出的冷媒经节流元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状态,流经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处于制冷状态,流出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的冷媒经电磁切换阀105、四通阀104最终回到压缩机101。

第二除霜模式

如图4所示,第二除霜模式下,四通阀104处于d口与c口连通、e口与s口连通的工作位置,电磁切换阀105处于d接口与e接口连通,c接口与s接口连通的工作位。

流量调节阀106可根据除霜需求调节其开度,同时也应当确保室内热交换器102的制热效果。

压缩机101出口端的高温高压冷媒分两条支路,一部分冷媒经流量调节阀106调节后,经电磁切换阀105的d接口至e接口的通路流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此时,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处于除霜状态,流出第一室外热交换器131的冷媒因压差的作用会流向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并经电磁切换阀105的c接口至s接口的通路四通阀104的e口至s口的通路回到压缩机101;压缩机101出口端的另一部分冷媒经四通阀的d口至c口的通路流向室内热交换器102,室内热交换器102处于制热状态,室内热交换器102流出的冷媒经节流元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状态,流经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处于制冷状态,流出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32的冷媒经电磁切换阀105、四通阀104最终回到压缩机101。

如上可见,将室外热交换器分为两个部分,并利用具有三个工作位的电磁切换阀105和常规四通阀104相结合,可以使热泵系统具有常规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外,还能在不影响室内热交换器102制热的状态下,对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

由上热泵系统的各工作模式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磁切换阀105能够在三个工作位之间切换,该电磁切换阀包括阀套、阀座、滑块和连杆组件,还包括阀腔,阀座、滑块和连杆组件设置于阀腔内;其中,阀套具有与阀腔连通的d接口,阀座具有e接口、s接口和c接口;滑块密封地压紧在阀座上,且在连杆组件的带动下能够沿阀座滑动,以便在三个工作位之间切换,并配置成:

位于第一工作位,e接口和s接口通过滑块的内腔连通,c接口与滑块的内腔非连通,即c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可以理解,该第一工作位即为上述热泵系统中第一除霜模式下电磁切换阀105所在的工作位;

位于第二工作位,e接口、s接口和c接口均与滑块的内腔连通,即e接口、s接口和c接口相互连通;可以理解,该第二工作位即为上述热泵系统中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电磁切换阀105所在的工作位;

位于第三工作位,s接口和c接口通过滑块的内腔的连通,e接口与滑块的内腔连通,即e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可以理解,该第三工作位即为上述热泵系统中第二除霜模式下电磁切换阀105所在的工作位。

下面结合附图就本发明提供的电磁切换阀的具体结构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5-1、图5-2和图5-3,图5-1、图5-2、图5-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一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包括主阀和导阀270,其中,导阀270的结构可采用现有四通阀的导阀结构,不再详细说明。

该电磁切换阀的主阀包括呈管状结构的阀套210、固设于阀套210的阀座220、密封压紧在阀座220上的滑块230及连杆组件240。

阀套210上开设有d接口,d接口具体通过毛细管d与导阀270的导阀腔连通;阀座220具有e接口、s接口和c接口。

连杆组件240包括与滑块230配合的连杆241及设于连杆241两端的活塞242,两个活塞242与阀套210相配合,将阀腔210的阀腔分隔为左腔室、中腔室和右腔室,左腔室通过毛细管e与导阀270的左接口连通,d接口具体与中腔室连通,右腔室通过毛细管c与导阀270的右接口连通,s接口通过毛细管s与导阀270的中位接口连通。

此处的左、中、右等方位词以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及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述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下文再涉及方位词与此类似;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导阀270通过其线圈的通断电能够控制毛细管之间的连通状态,从而控制连杆组件240两端的压差,以切换连杆组件240的滑动方向,进而带动滑块230滑动来切换电磁切换阀的工作位。

该电磁切换阀还包括限位部件280,限位部件280具体设于阀座220的一侧。

该限位部件280包括限位件281和驱动件一282,驱动件一282能够驱动限位件281在两个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限制连杆组件240朝限位部件280所在侧滑动时的滑动位置,并配置成:

限位件281处于第一工作状态,限位件281能够与连杆组件240相抵接,以使滑块230处于前述第二工作位;

限位件281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连杆组件240能够滑动至滑块230处于第一工作位或第三工作位的位置。

阀套210的两端均固接有端盖,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具体安装于阀套210的一个端盖,为便于限位部件280与端盖配合,两个端盖的结构不一,此处称之为第一端盖250和第二端盖260,其中,限位部件280具体安装于第二端盖260。

图示方案中,第二端盖260设于阀套210的右侧,具体位于阀座220的c接口的外侧。

具体的,限位件281与第二端盖260插装配合,驱动件一282能够驱动限位件281沿阀套210的轴向方向伸缩以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一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朝向阀座220方向移动处于伸出位置,第二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远离阀座220方向移动处于缩回位置。

该实施例中,驱动件一282包括电磁线圈2821、静铁芯2822及设于静铁芯2822和限位件281之间的复位弹性件2823,复位弹性件2823具体可选用弹簧。

限位件281在电磁力和复位弹性件2823的作用下能够伸缩运动,以在两个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该实施例中,驱动件一282具体配置成:电磁线圈2821通电时,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限位件281克服复位弹性件2823的弹力与静铁芯2822吸合,此时,限位件281远离阀座220方向移动而处于缩回位置;电磁线圈2821断电时,限位件281在复位弹性件2823的弹力作用下,朝向阀座220移动而处于伸出位置。

该实施例中,限位件281具体设置为柱状结构。

可以理解,该实施例中的限位件281与驱动件一282组成的限位部件280类似于直动式电磁阀的结构。

具体装配时,驱动件一282还包括套管,该套管固定插装于第二端盖260,限位件281和静铁芯2822均插装于该套管,电磁线圈2821外套于套管设置。

为提高限位部件280与第二端盖260之间的可靠性,第二端盖260与套管插装配合的通孔边缘可以沿阀套210的轴向延伸形成导向筒部。

实际应用中,如图5-1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毛细管d与毛细管c连通,毛细管e与毛细管s连通,从而使d接口与阀套210的右腔室连通,s接口与阀套210的左腔室连通,如此,连杆组件240右端为高压区,左端为低压区,在压差的作用下,连杆组件240朝左侧移动,直至连杆组件240左端的活塞242与位于左侧的第一端盖250抵接,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一282的电磁线圈2821处于断电状态;此时,滑块230处于左端位置,e接口与s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c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一工作位,即前述热泵系统中第一除霜模式下电磁切换阀所处的工作位。

可以理解,图5-1所示状态下,因连杆组件240朝未设置限位部件280的一侧移动,所以限位件281处于伸出位置还是缩回位置并不影响连杆组件240朝左侧的移动。

如图5-2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毛细管d与毛细管e连通,毛细管s与毛细管c连通,从而使d接口与阀套210的左腔室连通,s接口与阀套210的右腔室连通,如此,连杆组件240的左端切换为高压区,右端为低压区,在压差的作用下,连杆组件240朝右侧移动,此时,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一282的电磁线圈2821处于断电状态,限位件281处于伸出位置,即限位件281朝阀座220方向伸出,连杆组件240朝右侧移动,也就是朝限位部件280所在侧移动,由于限位件281朝向阀座220伸出,所以连杆组件240移动至与限位件281相抵接的位置,此时,滑块230处于中间位置,e接口、s接口和c接口通过滑块230内腔相互连通,d接口与e接口、s接口和c接口均不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二工作位,即前述热泵系统中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电磁切换阀所处的工作位。

可以理解,具体设置时,限位件281与连杆组件240的配合设置,应当使得限位件281处于伸出位置,且连杆组件240与其相抵时,e接口、s接口和c接口能够通过滑块230的内腔相互连通。

如图5-3所示,导阀270切换的状态与图5-2所示一致,即使得连杆组件240左端为高压区,右端为低压区,连杆组件240向右侧移动,图5-3中,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一282的电磁线圈2821处于通电状态,限位件281受电磁力作用,与静铁芯2822吸合而处于缩回位置,从而,连杆组件240可以自图5-2所示的位置继续向右侧移动,直至其与第二端盖260和/或限位件281抵接,此时,滑块230处于右端位置,s接口与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e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三工作位,即前述热泵系统中第二除霜模式下电磁切换阀所处的工作位。

工作时,连杆组件240滑动时需要与端盖抵接限定工作位,通常,未安装限位部件280的第一端盖250的中部为向阀腔内突出的结构,以形成与连杆组件240抵接的部位,而安装限位部件280的第二端盖260因要与限位部件280的限位件281插装配合,所以其中部需要开设通孔,而无法形成向阀腔内突出的结构,所以,该实施例中,第二端盖260的周壁部内嵌于阀套210,其周壁部的内端面可形成与连杆组件240抵接的部位。

图5-3所示中,限位件281处于缩回位置的状态下,其仍存在位于阀腔内的部分,连杆组件240既与第二端盖260抵接,同时也与限位件281相抵接。

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限位件281可以不伸入阀腔内部,也可以伸入阀腔内部并且比第二端盖260的内端面更靠近阀座220,只要连杆组件240移动至最右端位置后,s接口与c接口能够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e接口与d接口连通即可。

图5-1至图5-3中,限位部件280具体位于阀座220的c接口所在一侧,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限位部件280也可以位于阀座220的e接口所在的一侧,即将限位部件280安装于阀套210的左端。

实施例2

请参考图6-1、图6-2和图6-3,图6-1、图6-2、图6-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二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的主要结构组成与实施例1一致,相同部分此处不再重复,两者的区别在于:限位部件280的安装位置和结构不同。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具体安装于阀套210上,且位于阀套210的右侧,同样设于阀座220的c接口的外侧。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包括限位件281和驱动件一282,其中,驱动件一282的结构组成与实施例1一致。

该实施例中,限位件281具体与阀套210插装配合,限位件281在驱动件一282的作用下,能够沿垂直于阀套210轴向的方向伸缩,以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一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穿过阀套210的壁部伸入阀腔内处于伸出位置,第二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远离阀腔移动而退出阀腔处于缩回位置。

具体的,驱动件一282的套管与阀套210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中,因限位件281需要与阀套210插装配合,为确保两者的配合可靠性,及方便安装,限位件281在柱状结构的基础上,其与阀套210配合的端部可以设有尺寸较小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与阀套210插装配合,在第一工作状态下,该突出部伸入阀腔内,在第二工作状态下,该突出部退出阀腔。

由于限位部件280安装于阀套210,所以实际设置时,阀套210两端的端盖结构相同,均为第一端盖250。

如图6-1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得连杆组件240的右端为高压区,左端为低压区,连杆组件240朝左侧移动,至其左端的活塞242与位于左侧的第一端盖250抵接,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一282的电磁线圈2821处于断电状态;此时,e接口与s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c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一工作位。

如图6-2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得连杆组件240的右端为低压区,左端为高压区,连杆组件240朝右侧移动,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一282的电磁线圈2821处于断电状态,限位件281穿过阀套210的壁部向阀腔内部伸出,连杆组件240向右移动至与限位件281抵接时停止移动,此时,e接口、s接口和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相互连通,d接口与e接口、s接口和c接口均不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二工作位。

如图6-3所示,导阀270切换的状态与图6-2一致,连杆组件240的左端为高压区,右端为低压区,连杆组件240向右侧移动,但此时,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一282的电磁线圈2821处于通电状态,限位件281受电磁力作用,与静铁芯2822吸合而处于缩回状态,不对连杆组件240的移动造成干涉,连杆组件240可向右移动至与位于右侧的第一端盖250抵接,此时,s接口与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e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三工作位。

图6-1至图6-3所示方案中,限位部件280具体位于阀座220的c接口所在一侧,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限位部件280也可以位于阀座220的e接口所在的一侧。

图示方案中,限位部件280和导阀270分设于阀套210的两侧,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若空间允许,限位部件280也可与导阀270位于同一侧,或者限位部件280位于阀套210周向上的其他位置。

实施例3

请参考图7-1、图7-2和图7-3,图7-1、图7-2、图7-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三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的主要结构组成与实施例1一致,相同部分此处不再重复,两者的区别在于:限位部件280的具体结构。

与实施例1一样,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具体安装于端盖上,同一位于阀套210的右侧设置,限位部件280的限位件281与第二端盖260插装配合,限位件281呈杆状结构,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能够沿阀套210的轴向方向伸缩以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的结构组成与实施例1有所区别,此处标记未驱动件二283。

驱动件二283包括线圈2831、转子部件2832、丝杆2833和螺母2834;其中,丝杆2833与转子部件2832固接,能够随转子部件2832一起转动,丝杆2833与螺母2834螺纹配合,限位件281与丝杆连接,线圈2831用于驱动转子部件2832转动,从带动丝杆2833一起转动,由于丝杆2833与螺母2834螺纹配合,所以,丝杆2833在转动的同时能够沿其轴向移动,从而带动限位件281沿丝杆2833的轴向伸缩运动;可以理解,丝杆2833的轴向与阀套210的轴向相平行,以便限位件281能够沿阀套210的轴向移动,靠近或远离阀座220。

其中,通过线圈2831控制转子部件2832的转动方向来控制限位件281靠近阀座220移动或者远离阀座220移动。

同样地,第一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朝向阀座220方向移动处于伸出位置,第二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远离阀座220方向移动处于缩回位置。

具体的方案中,驱动件二283还包括阀体2835,阀体2835与第二端盖260固定连接,螺母2834与阀体2835固接,以确保丝杆2833通过与螺母2834的螺纹配合能够带动限位件281沿阀套210的轴向移动。

阀体2835还具有供限位件281穿过的导向孔,以便于对限位件281的移动进行导向。

驱动件二283还包括外壳2836,外壳2836与阀体2835固接,转子部件2832、丝杆2833和螺母2834等部件可设于外壳2836内,线圈2831外套于外壳2836。

具体地,第二端盖260与阀体2835插装固定,限位件281与阀体2835插装配合。

可以理解,该实施例中的限位件281与驱动件二283组成的限位部件280类似于电子膨胀阀的结构,相关部件的具体连接关系可参考电子膨胀阀设置。

如图7-1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得连杆组件240的右端为高压区,左端为低压区,连杆组件240朝左侧移动,至其左端的活塞242与位于左侧的第一端盖250抵接,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二282控制限位件281处于缩回位置,此时,e接口与s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c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一工作位。

如图7-2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得连杆组件240的右端为低压区,左端为高压区,连杆组件240朝右侧移动,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二283控制限位件281朝向阀座220移动处于伸出位置,连杆组件240向右移动至与限位件281抵接后停止移动,此时,e接口、s接口和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相互连通,d接口与e接口、s接口和c接口均不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二工作位。

如图7-3所示,导阀270切换的状态与图7-2一致,连杆组件240向右侧移动,但此时,限位部件280的驱动件二283控制限位件281远离220移动而处于缩回位置,连杆组件240可向右移动至与第二端盖260和/或限位件281抵接,此时,s接口与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e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三工作位。

与前述实施例1类似,该实施例中,第一端盖250的中部为向阀腔内突出的结构,以形成与连杆组件240抵接的部位,第二端盖260因与限位部件280安装配合而需要在中部开设安装通孔,所以,第二端盖260的内嵌于阀套210的周壁部可以形成限制连杆组件240于第三工作位的限位结构;当然,类似地,限位件281在处于缩回位置的状态下,也可以形成限制连杆组件240于第三工作位的限位结构。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具体位于阀座220的c接口所在一侧,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限位部件280也可以位于阀座220的e接口所在一侧,即将限位部件280安装于图示中阀套210的左端。

实施例4

请参考图8-1、图8-2和图8-3,图8-1、图8-2、图8-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四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的主要结构组成与实施例3一致,相同部分此处不再重复,两者的区别在于:限位部件280的安装位置不同。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的结构与实施例3一致,包括呈杆状结构的限位件281和驱动件二283。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具体安装于阀套210上,且位于阀套210的右侧,同样设于阀座220的c接口的外侧。

该实施例中,限位件281具体与阀套210插装配合,限位件281在驱动件二283的作用下,能够沿垂直于阀套210轴向的方向伸缩,以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一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穿过阀套210的壁部伸入阀腔内处于伸出位置,第二工作状态下,限位件281远离阀腔移动而退出阀腔处于缩回位置。

具体的,驱动件二283的阀体2835与阀套210固定连接。阀套210上开设有与阀体2835的导向孔相配合通孔,以供限位件281穿过。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安装于阀套210,所以实际设置时,阀套210两端的端盖结构可相同设置,均为第一端盖250。

如图8-1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得连杆组件240的右端为高压区,左端为低压区,连杆组件240朝左侧移动,至其左端的活塞242与位于左侧的第一端盖250抵接,限位部件280的限位件281在驱动件二283的控制下处于伸入阀腔处于伸出位置;此时,e接口与s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c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一工作位。

如图8-2所示,通过导阀270切换使得连杆组件240的右端为低压区,左端为高压区,连杆组件240朝右侧移动,限位件281在驱动件二283的控制下仍处于伸入阀腔的伸出诶只,连杆组件240向右侧移动至与限位件281抵接后停止移动,此时,e接口、s接口和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相互连通,d接口与e接口、s接口和c接口均不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二工作位。

如图8-3所示,导阀270切换的状态与图8-2一致,连杆组件240受到向右的压差力,而向右侧移动,但此时,限位件281在驱动件二283的控制下处于退出阀腔的缩回位置,不对连杆组件240的移动造成干涉,连杆组件240可向右移动至与位于右侧的第一端盖250抵接,此时,s接口与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e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三工作位。

该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80具体位于阀座220的c接口所在一侧,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限位部件280也可以位于阀座220的e接口所在一侧设置。

图示方案中,限位部件280和导阀270分设于阀套210的两侧,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若空间允许,限位部件280也可与导阀270位于同一侧,或者限位部件280可设于阀套210周向上的其他位置。

实施例5

请参考图9-1、图9-2和图9-3,图9-1、图9-2、图9-3分别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五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在三个工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电磁切换阀未设置导阀结构,电磁切换阀包括主阀和两个控制组件,此处称之为第一控制组件291和第二控制组件292。其中,电磁切换阀的主阀与前述几个实施例的结构类似,不再详细说明。

第一控制组件291和第二控制组件292分设于连杆组件240的两侧;第一控制组件291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限位件2911,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一限位件2911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切换;第二控制组件292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限位件2921,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二限位件2921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切换。

两个控制组件具体配置成:

第一限位件2911和第二限位件2921均处于伸出位置,连杆组件24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件相抵接,以使滑块230处于第二工作位,即e接口、s接口和c接口相互连通的工作位;

第一限位件2911处于缩回位置,第二限位件2921处于伸出位置,连杆组件240能够与第一限位件2911抵接,以使滑块230处于第一工作位,即e接口与s接口连通,c接口与d接口连通的工作位;

第一限位件2911处于伸出位置,第二限位件2921处于缩回位置,连杆组件240能够与第二限位件2921抵接,以使滑块230处于第三工作位,即s接口与c接口连通,e接口与d接口连通的工作位。

该实施例中,两个控制组件具体安装于阀套210的两端端盖上,具体地,两个限位件分别与两个端盖插装配合,可以理解,阀套201两端固接的端盖与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二端盖260结构类似,中部均开设有用于与限位件插装配合的通孔。

该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结构组成及设置与前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类似,采用类似直动式电磁阀的结构来控制相应限位件的伸缩,不再详述。

如图9-1所示,第一控制组件291的第一驱动件控制其第一限位件2911处于缩回位置,第二控制组件292的第二驱动件控制其第二限位件2921处于伸出位置;连杆组件240的左端为低压区,右端为高压区,连杆组件240向左侧滑动,直至连杆组件240左端的活塞242与位于左侧的第二端盖260抵接,此时,滑块230处于左端位置,e接口与s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c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一工作位。

如图9-2所示,第一控制组件291的第一驱动件控制第一限位件2911向阀座220方向伸出,第二控制组件292的第二驱动件控制第二限位件2921处于伸出位置,第一限位件2911向阀座220方向移动时,推动连杆组件240向右侧移动,至连杆组件240右侧的活塞242与第二限位件2921抵接,此时,滑块230处于中间位置,e接口、s接口和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相互连通,d接口与e接口、s接口和c接口均不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二工作位。

如图9-3所示,第一控制组件291的第一驱动件控制第一限位件2911处于伸出位置,第二控制组件292的第二驱动件控制第二限位件2921处于缩回位置,此过程中,连杆组件240不受第二限位件2921的限制,在第一限位件2911伸出作用下表,向右移动,连杆组件240的左端会形成高压区,右端形成低压区,在压差作用下,连杆组件240继续向右移动至其与位于右侧的第二端盖260和/或第二限位件2921抵接,此时,滑块230处于右端位置,s接口与c接口通过滑块230的内腔连通,e接口通过阀腔与d接口连通,电磁切换阀处于第三工作位。

该实施例中,两个控制组件的驱动件的结构采用的是类似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结构,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两个控制组件的驱动件也可采用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的结构,或者,一者采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构,另一者采用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结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实际设置时,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驱动件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带动相应的限位件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限制滑块230的位置即可,比如各驱动件可以采用直线电机等。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磁切换阀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