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及过冷式储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97367发布日期:2020-11-27 12:59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滤芯及过冷式储液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属于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芯及过冷式储液器。



背景技术:

过冷式储液器是一种常见的储液器,是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置在压缩机的入口端一侧,用于储蓄未气化的制冷剂,避免因未气化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中,而导致液击问题。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制冷剂中的杂质进入压缩机,通常会在储液器的罐体中配置滤芯。在安装滤芯时,将滤芯由罐体的一端强行推入,并直至移动至罐体的另一端,使得滤芯外壁上的外凸缘能够卡接至罐体的内壁上的凹槽中。

然而,由于罐体的内部空间狭长,且滤芯与罐体之间卡死,所导致更换滤芯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芯及过冷式储液器,可以实现过冷式储液器的滤芯的快速拆装。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芯,包括滤网、钩装部、密封环、翻边和芯体;

所述滤网套设在所述芯体上,且位于所述芯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钩装部连接在所述芯体的第一端端部;

所述密封环套设在所述芯体的外壁上,且靠近所述芯体的第一端;

所述翻边连接在所述芯体的外壁上,且靠近所述芯体的第二端,所述翻边和所述芯体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

所述芯体的第一端端部具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滤网的内侧空间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翻边为环形件,所述翻边绕所述芯体的轴线周向延伸,所述翻边的外径大于所述密封环的外径。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翻边上具有多个缺口,各所述缺口沿所述翻边的周向等距间隔布置。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缺口为三角形,所述缺口的一个高沿所述翻边的径向延伸,且与所述翻边的中心点重合。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芯体包括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交叉相连,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的第一端沿所述密封环的轴向同向延伸,以构成所述钩装部。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板靠近自身第一端的位置具有钩装孔,所述钩装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支板的两侧。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板靠近自身第一端的位置具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沿所述密封环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支撑凸起在所述密封环所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密封环内。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凸起的外边缘为圆弧形。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滤芯还包括导向环,所述导向环套设在所述芯体的外壁上,且位于所述翻边和所述密封环之间,所述导向环在所述密封环所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密封环内。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冷式储液器,包括输入口、输出口、罐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滤芯;

所述输入口和所述输出口位于所述罐体上,且所述输入口和所述输出口沿所述罐体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输入口和所述输出口均贯穿所述罐体的周壁;

所述罐体的内径不大于所述密封环的外径,所述罐体的内周壁上具有环形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绕所述罐体的轴线周向布置,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置所述翻边,当所述翻边插设在所述安装槽内时,所述密封环位于所述输入口和所述输出口之间,所述输入口、所述进液口、所述滤网的内侧空间、所述滤网的外侧空间和所述输出口依次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在过冷式储液器中安装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时,将滤芯由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一端推入。由于翻边和所述芯体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所以在滤芯移动的过程中,翻边将自适应的背向滤芯的移动方向倾斜,以为滤芯在罐体中的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得滤芯能够在罐体中顺利的移动。随着滤芯的移动,滤芯将移动到罐体的内壁的安装槽上,当翻边经过安装槽时,翻边将在自身的弹性下落入安装槽中并复位,使得翻边重新垂直于滤芯的移动方向,从而实现了滤芯在罐体中的安装。

在过冷式储液器中拆卸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时,将拉钩由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一端伸入,并挂钩在钩装部上。然后通过拉钩将滤芯向外拉,由于翻边和所述芯体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所以在滤芯移动的过程中,翻边将自适应的背向滤芯的移动方向倾斜,以使得翻边从安装槽中滑出,从而能够顺利的从罐体中拆卸下来。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可以在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中快速的拆装,从而便于在过冷式储液器中更换滤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滤芯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滤芯安装到位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滤芯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芯体的正视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过冷式储液器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滤网;2、钩装部;21、钩装孔;3、密封环;4、翻边;41、缺口;5、芯体;51、进液口;52、第一支板;53、第二支板;54、端板;55、支撑环;56、支撑凸起;6、导向环;61、主体框架;62、外角;100、罐体;110、安装槽;200、输入口;300、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芯,该滤芯可以适用于各种需要过滤杂质的设备中,例如各类空调的储液器。本公开实施例以其适用于过冷式储液器为例进行介绍。

图1为该滤芯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滤芯包括滤网1、钩装部2、密封环3、翻边4和芯体5。

滤网1套设在芯体5上,且位于芯体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钩装部2连接在芯体5的第一端端部。密封环3套设在芯体5的外壁上,且靠近芯体5的第一端,翻边4连接在芯体5的外壁上,且靠近芯体5的第二端,翻边4和芯体5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芯体5的第一端端部具有进液口51,进液口51与滤网1的内侧空间连通。

在过冷式储液器中安装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时,将滤芯由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一端推入。由于翻边4和芯体5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所以在滤芯移动的过程中,翻边4将自适应的背向滤芯的移动方向倾斜,以为滤芯在罐体100中的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得滤芯能够在罐体100中顺利的移动(参见图2)。随着滤芯的移动,滤芯将移动到罐体100的内壁的安装槽110上,当翻边4经过安装槽110时,翻边4将在自身的弹性下落入安装槽110中并复位,使得翻边4重新垂直于滤芯的移动方向,从而实现了滤芯在罐体100中的安装(参见图3)。

在过冷式储液器中拆卸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时,将拉钩由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一端伸入,并挂钩在钩装部2上。然后通过拉钩将滤芯向外拉,由于翻边4和芯体5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所以在滤芯移动的过程中,翻边4将自适应的背向滤芯的移动方向倾斜,以使得翻边4从安装槽110中滑出,从而能够顺利的从罐体100中拆卸下来(参见图4)。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可以在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中快速的拆装,从而便于在过冷式储液器中更换滤芯。

由前文可知,翻边4是滤芯实现在过冷式储液器中快捷更换的重要部件。因此,下面继续对翻边4进行介绍。

为了保证翻边4可以自适应的摆动,翻边4的材质可以为具有弹性的金属,例如钢片等。

再次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翻边4为环形件,翻边4绕芯体5的轴线周向延伸,翻边4的外径大于密封环3的外径。

为了便于装配,绝大多数的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的内壁均为圆柱形,所以将翻边4设计为环形件,能够使得翻边4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过冷式储液器,以提高滤芯的适用性。当然,若有特殊的罐体100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那么翻边4也可以对应设计为方形,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另外,为了保证滤芯的过滤性能,密封环3的外边缘与罐体100的内壁之间必然是紧密的密封配合。在此情况下,由于翻边4的外径大于密封环3的外径,所以翻边4的外边缘与罐体100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保证了翻边4的外边缘与罐体100的内壁之间紧密相抵,这样使得翻边4在移动至安装槽110的位置时,能够落入安装槽110中,从而实现滤芯在罐体100中的稳固安装。

当然,翻边4的外径也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密封环3与罐体100的内壁之间的密封。因此,翻边4的外径和密封环3的外径之差不超过10mm。在其他实施例中,翻边4的外径和密封环3的外径之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由于在安装滤芯的过程中,翻边4会以自身与芯体5的连接处作为基础摆动,为了便于上述摆动,在本实施例中,翻边4上具有多个缺口41,各缺口41沿翻边4的周向等距间隔布置。

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翻边4上具有缺口41,所以相当于是将翻边4分隔为了多个小块,在滤芯移动地过程中,各小块之间被缺口41隔开,所以独立摆动,不会受到其他小块的影响。

可选地,缺口4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为3-5个。在本实施例中,缺口41的数量为4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数量,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地,缺口41为三角形,缺口41的一个高沿翻边4的径向延伸,且与翻边4的中心点重合。

也就是说,缺口41由翻边4的内边缘向翻边4的外边缘逐渐扩大,这样可以保证各小块在摆动时拥有足够的空间,避免了各小块在摆动时产生干涉,提高了滤芯在拆装时的可靠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缺口4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梯形等。当缺口41为梯形时,梯形的顶边靠近翻边4的内边缘,梯形的底边靠近翻边4的外边缘。

图5为芯体5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5对芯体5进行介绍。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芯体5包括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交叉相连,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一端沿密封环3的轴向同向延伸,以构成钩装部2。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交叉相连的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可以使得芯体5构成一个稳固的结构,保证了芯体5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并且,由于钩装部2由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一端延伸形成,所以钩装部2和第一支板52以及第二支板53之间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在拆卸滤芯时,有利于钩装部2向芯体5施加拉力,以更顺利的实现滤芯的拆卸。

可选地,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均为矩形板,第一支板5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第二支板5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各自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一端朝向同一方向延伸,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二端朝向同一方向延伸。

可选地,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之间相互垂直,使得交叉相连的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构成十字形结构件。并且,第一支板52距离第二支板53的两长边的距离相等,第二支板53距离第一支板52的两长边的距离相等,这样可以进一步的保证芯体5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为了提高芯体5的结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芯体5还包括端板54,端板54垂直于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长度方向,且连接在的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二端上。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端板54用于对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二端进行固定,使得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之间更为稳固,提高了滤芯的可靠性。

可选地,端板54可以为圆形,端板54的外边缘与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外侧边平齐,以更好的匹配十字形的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当然,端板54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为其他形状,例如四边形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二端具有端板54的情况下,翻边4周向连接在端板54的外边缘上,即翻边4的内边缘与端板54的外边缘相连。此时,端板54用于为翻边4提供安装基础,从而使得翻边4通过端板54能够稳固的安装在芯体5上,保证了翻边4能够稳固的实现滤芯和罐体100之间的安装。

由前文可知,在拆卸滤芯时,需要利用拉钩将滤芯向外拉,那么为了实现拉钩和钩装部2之间的稳固挂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板52靠近自身第一端的位置具有钩装孔21,钩装孔21分别位于第二支板53的两侧。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钩装孔21用于承接拉钩。在拆卸滤芯时,将拉钩由罐体100的一端伸入,直至挂钩钩住钩装孔21,然后拉动拉钩,使得钩装部2带动整个滤芯向外移动,从而实现滤芯的拆卸。

并且,由于钩装孔21分别位于第二支板53的两侧,所以使得拉钩能够从第二支板53的两侧均能钩住钩装孔21,降低了拆卸滤芯的操作难度。

容易理解的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方便钩住钩装孔21,钩装孔21的尺寸可以设计的尽可能地大,但是不可影响到钩装部2的结构强度。图6为芯体5的正视图,结合图6,为了实现上述效果,钩装孔21为条形孔,钩装孔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板52的长度方向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因钩装孔21的端部外边缘过于靠近第一支板52的第一端边缘,而导致第一支板52的第一端薄弱。基于同样的道理,钩装孔21靠近第二支板53布置,即靠近第一支板52的中部布置,这样可以避免因钩装孔21的侧部外边缘过于靠近第一支板52的侧边缘,而导致第一支板52的侧边缘薄弱。

下面继续结合图5对芯体5进行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芯体5还包括支撑环55,支撑环55套设在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靠近第一端的位置,支撑环55的轴线与第一支板52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支撑环55用于对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一端进行固定,使得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之间更为稳固,提高了滤芯的可靠性。

在第一支板52和第二支板53的第一端具有支撑环55的情况下,密封环3同轴套设在支撑环55上,即密封环3的内边缘与支撑环55的外边缘相连。此时,支撑环55用于为密封环3提供安装基础,从而使得密封环3通过支撑环55能够稳固的安装在芯体5上,保证了密封环3能够良好的实现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板53靠近自身第一端的位置具有支撑凸起56,支撑凸起56沿密封环3的径向向外延伸,支撑凸起56在密封环3所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密封环3内。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支撑凸起56用于对芯体5的第一端进行支撑,避免芯体5在罐体100内移动的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晃动。并且,由于支撑凸起56在密封环3所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密封环3内,所以支撑凸起56并不会凸出于密封环3的外边缘,从而保证了支撑凸起56不会对密封环3的密封效果造成影响,提高了滤芯的可靠性。

可选地,支撑凸起56的外边缘为圆弧形。

由前文可知,绝大多数的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的内壁均为圆柱形,所以将支撑凸起56的外边缘设计为圆弧形,能够使得支撑凸起56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过冷式储液器,以提高滤芯的适用性。当然,若有特殊的罐体100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那么支撑凸起56的外边缘也可以对应设计为方形,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另外,支撑凸起5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当滤芯的轴向长度较大时,可以配置较多数量的支撑凸起56,以使得滤芯平稳的移动。当芯体5的轴向长度较小时,可以配置较少数量的支撑凸起56,以使得滤芯的制造成本降低。

多个支撑凸起56分别位于第二支板53的两侧边上,且各支撑凸起56沿第二支板5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从而保证了支撑凸起56对于滤芯的稳定支撑。并且,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支撑凸起56对于滤芯的支撑能力,位于第二支板53两侧边上的支撑凸起56相对于第一支板52对称布置。

由此可见,支撑凸起56对于芯体5的第一端进行了良好的支撑,为了进一步的保证滤芯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滤芯中还配置了导向环,用于对滤芯的中部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滤芯还包括导向环6,导向环6套设在芯体5的外壁上,且位于翻边4和密封环3之间,导向环6在密封环3所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密封环3内。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导向环6的外边缘用于与罐体100的内壁滑动配合,从而实现对滤芯的中部进行导向和支撑。由于导向环6在密封环3所处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密封环3内,所以导向环6并不会凸出于密封环3的外边缘,从而保证了导向环6不会对密封环3的密封效果造成影响,提高了滤芯的可靠性。

可选地,导向环6包括方形的主体框架61,主体框架61的四个外角62为圆弧角,用于与罐体100的内壁滑动配合。基于与支撑凸起56的同样理由,将主体框架61的四个外角62设计为圆弧角,能够使得导向环6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过冷式储液器,以提高滤芯的适用性。当然,若有特殊的罐体100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那么主体框架61的四个外角62也可以对应设计为方形,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另外,由于主体框架61为方形,所以在四个外角62与罐体100的内壁滑动接触时,相邻两个外角62之间的部分主体框架61与罐体100的内壁之间能够形成过流间隙。该过流间隙用于供制冷剂流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框架6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多边形,例如三角形、五边形等。当主体框架61为三角形时,主体框架61的三个外角62为圆弧角;当主体框架61为五边形时,主体框架61的五个外角62为圆弧角。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容易理解的是,在保证主体框架61的外角62能够与罐体100的内壁滑动配合的基础下,主体框架61的外角62越多,其与罐体100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过流间隙就越小。因此,为了保证制冷剂的正常流通,主体框架61的外角62数量不超过6个。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过冷式储液器,参见图7,该过冷式储液器包括输入口200、输出口300、罐体100和图1所示的滤芯。

输入口200和输出口300位于罐体100上,且输入口200和输出口300沿罐体100的轴向间隔布置,输入口200和输出口300均贯穿罐体100的周壁。

罐体100的内径不大于密封环3的外径,罐体100的内周壁上具有环形的安装槽110,安装槽110绕罐体100的轴线周向布置,安装槽110用于容置翻边4,当翻边4插设在安装槽110内时,密封环3位于输入口200和输出口300之间,输入口200、进液口51、滤网1的内侧空间、滤网1的外侧空间和输出口300依次连通。

在过冷式储液器中安装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时,将滤芯由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一端推入。由于翻边4和芯体5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所以在滤芯移动的过程中,翻边4将自适应的背向滤芯的移动方向倾斜,以为滤芯在罐体100中的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得滤芯能够在罐体100中顺利的移动(参见图2)。随着滤芯的移动,滤芯将移动到罐体100的内壁的安装槽110上,当翻边4经过安装槽110时,翻边4将在自身的弹性下落入安装槽110中并复位,使得翻边4重新垂直于滤芯的移动方向,从而实现了滤芯在罐体100中的安装(参见图3)。

在过冷式储液器中拆卸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时,将拉钩由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一端伸入,并挂钩在钩装部2上。然后通过拉钩将滤芯向外拉,由于翻边4和芯体5之间的连接处具有弹性,所以在滤芯移动的过程中,翻边4将自适应的背向滤芯的移动方向倾斜,以使得翻边4从安装槽110中滑出,从而能够顺利的从罐体100中拆卸下来(参见图4)。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可以在过冷式储液器的罐体100中快速的拆装,从而便于在过冷式储液器中更换滤芯。

下面结合图7,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过冷式储液器的工作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如箭头的指向所示,冷却剂由罐体100上的输入口200进入罐体100中,罐体100中的冷却剂由滤芯的进液口51进入滤网1的内侧空间。然后,冷却剂经过滤网1,以流至滤网1的外侧空间。在此过程中,通过滤网1完成对制冷剂的过滤。最后,滤网1的外侧空间的制冷剂通过罐体100上的输出口300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