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发式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1809发布日期:2021-02-03 16:5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发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0002]
蒸发式冷凝器是由制冷利用盘管外的喷淋水部分蒸发时吸收盘管内高温气态制冷剂的热量而使管内的制冷剂逐渐由气态被冷却为液态的一种设备,包括风机、冷凝盘管、换热片、箱体等部件。
[0003]
现有蒸发式冷凝器多采用喷淋水,水泵将水槽中的水输送到蒸发式冷凝器顶部的喷淋管,经喷嘴喷淋到冷凝排管的外表面形成很薄的水膜,水膜中部分水吸热后蒸发为水蒸气,其余落入水槽,供水泵循环使用。喷淋可能造成飘水,即水形成很小的水汽粒子,被风机从出风口一并抽走。而且形成的水膜不够均匀,不能和冷凝排管进行充分的换热。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蒸发式冷凝器,以解决现有蒸发式冷凝器采用喷淋方式易造成飘水以及换热不充分的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蒸发式冷凝器,包括箱体和所述箱体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挡水板、分水器、换热器、进风格栅和水槽;所述箱体的顶部开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装有风机,所述进风格栅下方的所述箱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水槽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抽水泵,所述出水管的顶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分水器的上方;所述换热器包括上部的进气装置和下部的换热管,所述进气装置包括一个位于中间的制冷剂进气管和多个位于所述制冷剂进气管周边的柱状进气腔,所述柱状进气腔和所述制冷剂进气管之间连通有气体分配腔,所述换热管的顶部连通所述柱状进气腔的底部,所述换热管的底部之间连通有集液管,所述集液管连接制冷剂出液口。
[0006]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液管的底面位于同一倾斜平面上,所述集液管的最低处连接所述制冷剂出液口。
[000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槽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有补水阀。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管为波浪状弯管或者螺旋状弯管。
[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体分配腔上设有一个以上平行的所述柱状进气腔。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水器上开有用于穿过所述制冷剂进气管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周围设有多个进液口。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液口正对下方的所述柱状进气腔的顶部。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柱状进气腔的顶部为向上凸出的弧形或者倒v形。
[0013]
本实用新型采用分水器对换热器进行近距离的输送水,与常规的喷淋方式相比,减少了飘水,同时布水更均匀;采用进气装置,气体分配均匀;换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分水器和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一种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为另一种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为顶部为向上凸出的弧形的柱状进气腔;
[0019]
图6为顶部为向上凸出的倒v形的柱状进气腔。
[0020]
其中,1、挡水板;2、分水器;2-1、安装口;2-2、进液口;3、进风格栅;4、水槽;5、出风口;6、风机;7、进气口;8、出水管;9、抽水泵; 10、出水口;11、进气装置;11-1、制冷剂进气管;11-2、柱状进气腔;11-3、气体分配腔;12、换热管;13、集液管;14、制冷剂出液口;15、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式冷凝器,参见图1-图3,作为其中一个实施例,包括箱体和箱体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挡水板1、分水器2、换热器、进风格栅3和水槽4。箱体的顶部开有出风口5,出风口5装有风机6,进风格栅3下方的箱体上设有进气口7。水槽4连接有出水管8,出水管8上设有抽水泵9,出水管8的顶部设有出水口10,出水口10位于分水器2的上方。换热器包括上部的进气装置11和下部的换热管12,进气装置11包括一个位于中间的制冷剂进气管11-1和多个位于制冷剂进气管11-1周边的柱状进气腔11-2,柱状进气腔11-2和制冷剂进气管11-1之间连通有气体分配腔 11-3,换热管12的顶部连通柱状进气腔11-2的底部,换热管12的底部之间连通有集液管13,集液管13连接制冷剂出液口14。进风格栅3不仅起到分配气体的作用,而且能起到防止水溅的作用。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制冷剂进气管11-1,通过气体分配腔11-3分别进入各个柱状进气腔11-2,最终进入换热管12进行换热,液体制冷剂在集液管13汇集并从制冷剂出液口14流出。本实用新型采用分水器2对换热器进行近距离的输送水,与常规的喷淋方式相比,减少了飘水,同时布水更均匀,换热效率更高。
[0023]
进一步的,水槽上设有进水口15,进水口15上设有补水阀。
[0024]
进一步的,集液管13的底面位于同一倾斜平面上,集液管13的最低处连接制冷剂出液口14,这样制冷剂液体可以顺势向制冷剂出液口14汇集,利于排尽。
[0025]
换热管12可以为直管,换热管12也可以为波浪状弯管或者螺旋状弯管,弯管增加了管道路径,增加了制冷剂通过时间,也增加了与水作用的面积和时间,使得换热更充分,制冷剂被转换的更充分。
[0026]
气体分配腔11-3上设有一个以上平行的柱状进气腔11-2。如图1-图3 所示,为一个气体分配腔11-3上设置一个平行的柱状进气腔11-2;如图4 所示,为一个气体分配腔11-3上设置2个平行的柱状进气腔11-2,当然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平行的柱状进气腔11-2。
[0027]
分水器2上开有用于穿过制冷剂进气管11-1的安装口2-1,安装口2-1 的周围设有
多个进液口2-2。优选的,进液口2-2正对下方的柱状进气腔11-2 的顶部,这样,从进液口2-2下来的水直接掉落到柱状进气腔11-2的顶部并沿着柱状进气腔11-2流到换热管12,使得在换热管12的外围形成均匀铺展的水膜,水和换热管12能进行充分换热。
[0028]
优选的,柱状进气腔11-2的顶部为向上凸出的弧形或者倒v形,可参见图5和图6,这样的结构能承接从分水器2的进液口2-2下来的水,更均匀的向四周流下去,使得流到换热管12的水更均匀,形成的水膜更均匀更薄,换热更充分。
[002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