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9754发布日期:2021-01-12 07:3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地区,全年气候多变,空调运行工况的压比及负荷变化较大,单一运行模式的空调装置不仅无法满足舒适性的要求,而且运行不经济。

如夏热冬冷地区,7月份湿度较大、温度高,不仅需要除湿,制冷负荷也大,若使用普通单级单蒸发器制冷系统,蒸发温度低、压比大,系统运行不经济。但在7月底到9月初,温度极高,此时运行工况压比大、负荷高。同时,在该地区的冬季制热时,1、2月份室外环境温度极低,负荷高。相比1、2月份的严寒,11、12月份室外环境温度相对高,仍需制热,此时压比、负荷相对小。

然而,现有的空调系统循环形式在全年气候多变的地区实现制冷和制热时无法保证系统总是处在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无法总是处在最经济的运行状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组件,包括压缩部件、第一压缩管路和第二压缩管路,压缩部件包括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和第三压缩部,第一压缩部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压缩部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三压缩部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一压缩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均连接;第二压缩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均连接;其中,第三压缩部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工作状态和卸载的非工作状态;第一换向部件,用于空调系统制冷和制热的切换,第一换向部件与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压缩管路的第二端和第二压缩管路的第二端均连接;第二换向部件,用于空调系统制冷和制热的切换,第二换向部件与第一压缩管路的第二端和第一排气口均连接,第二压缩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和第二换向部件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一换向部件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换向部件连接;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一换向部件和第二换向部件均连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均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换向部件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或第四阀口相连通,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或第二阀口相连通;第二阀口与第一吸气口和第一压缩管路的第二端连接;第四阀口与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压缩管路的第二端均连接;第二换向部件具有第五阀口、第六阀口、第七阀口和第八阀口,第五阀口与第六阀口或第八阀口相连通,第七阀口与第八阀口或第六阀口相连通;第六阀口与第一压缩管路的第二端连接;第八阀口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二压缩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和第八阀口均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一阀口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五阀口连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和第七阀口均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换向部件为四通换向阀;和/或,第二换向部件为四通换向阀。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阀口连接。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连接,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连接,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四连接管,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四阀口和第八阀口均连接。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五连接管,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五阀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六连接管,第六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六阀口连接,第六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压缩管路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管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接管连接;其中,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以控制第一管路的通断。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七连接管,第七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七阀口连接,第七连接管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接管连接,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压缩管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通阀,设置在第二连接管上,第一三通阀具有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均位于第二连接管上,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或第三连通口相连通;第二三通阀,设置在第二管路上,第二三通阀具有第四连通口、第五连通口和第六连通口,第四连通口和第五连通口均位于第二管路上,第四连通口与第五连通口或第六连通口相连通;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三连通口连接,第三管路的第二端与第六连通口连接。

进一步地,压缩部件为三缸变容压缩机,第一压缩部为上气缸、第二压缩部为中气缸,第三压缩部为下气缸;下气缸内设置有销钉、滑片、弹性件,弹性件与销钉的尾部连接,销钉具有与滑片卡接的第一位置和与滑片分离的第二位置;在销钉的头部的压力大于销钉的尾部的压力时,销钉位于第二位置,下气缸处于工作状态;在销钉的头部的压力等于销钉的尾部的压力时,销钉处于第一位置,下气缸处于非工作状态;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变容管路,第一变容管路的第一端与销钉的尾部相连通;第二变容管路,第二变容管路的第一端与销钉的头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变容管路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接管连接;第二变容管路的第二端与第四连接管连接;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变容管路,第三变容管路的第一端与第六连接管连接,第三变容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变容管路连接;第一变容控制阀,设置在第三变容管路上;第二变容控制阀,设置在第二变容管路上且位于第三变容管路远离下气缸的一侧。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包括:第四管路,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设置在第四管路上。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包括:第五管路,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设置在第五管路上。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包括:闪蒸器;第六管路,第六管路的第一端与第四管路连接且位于第一节流部件远离室外换热器的一侧,第六管路的第二端与闪蒸器连接;第六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第七管路,第七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五管路连接且位于第二节流部件靠近室外换热器的一侧;第七管路的第二端与闪蒸器连接;第八管路,第八管路的第一端与闪蒸器连接,第八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三管路连接;第三控制阀,设置在第五管路上且位于第二节流部件靠近室外换热器的一侧;第三三通阀,设置在第四管路上,第三三通阀具有第七连通口、第八连通口和第九连通口,第七连通口和第八连通口位于第四管路上,第七连通口与第八连通口或第九连通口连通;第九管路,第九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九连通口连接,第九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七管路连接且位于第二节流部件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第三压缩部、第一压缩管路和第二压缩管路且使第三压缩部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工作状态和卸载的非工作状态,可以实现对制冷剂的单级压缩和双级压缩,还可以实现两个压缩部运行或三个压缩部运行,进而满足不同运行工况压比和负荷的需求;通过设置第一换向部件和第二换向部件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切换;通过设置两个室内换热器可以将制冷和除湿分开处理;进而使得该空调系统能够实现六种运行模式的切换,包括三缸单级双蒸发温度运行模式(即制冷及除湿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冷模式)、双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第二制冷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热模式)、双缸双级补气模式(即第二制热模式)和双缸单级运行模式(即第三制热模式),以满足在气候多变的区域实现制冷和制热功能时,满足舒适性的要求,确保系统总是处在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压缩部件的下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及除湿模式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及除湿模式的压焓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一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二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一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二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处于第三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2中的下气缸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2中的下气缸处于非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压缩部件;11、第一压缩部;12、第二压缩部;13、第三压缩部;131、销钉;132、滑片;133、弹性件;134、销钉尾部压力控制通道;135、吸气压力引入孔;136、压力控制孔;137、压力流通孔;138、控制通道;139、销钉头部压力控制通道;14、下法兰;15、盖板;16、下滚子;17、滑片尾部密封腔;18、缺口;19、隔板;

20、第一压缩管路;30、第二压缩管路;40、第一换向部件;41、第一阀口;42、第二阀口;43、第三阀口;44、第四阀口;50、第二换向部件;51、第五阀口;52、第六阀口;53、第七阀口;54、第八阀口;60、第一室内换热器;70、第二室内换热器;80、室外换热器;90、第一连接管;100、第二连接管;110、第三连接管;120、第四连接管;130、第五连接管;140、第六连接管;150、第一管路;160、第一控制阀;170、第七连接管;180、第二管路;190、第一三通阀;191、第一连通口;192、第二连通口;193、第三连通口;200、第二三通阀;201、第四连通口;202、第五连通口;203、第六连通口;210、第三管路;220、第一变容管路;230、第二变容管路;240、第三变容管路;250、第一变容控制阀;260、第二变容控制阀;270、第四管路;280、第一节流部件;290、第五管路;300、第二节流部件;310、闪蒸器;320、第六管路;330、第二控制阀;340、第七管路;350、第八管路;360、第三控制阀;370、第三三通阀;371、第七连通口;372、第八连通口;373、第九连通口;380、第九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循环形式在全年气候多变的地区实现制冷/制热问题时,无法保证系统总是处在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请参考图1至图11,包括:压缩组件,包括压缩部件10、第一压缩管路20和第二压缩管路30,压缩部件10包括第一压缩部11、第二压缩部12和第三压缩部13,第一压缩部11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压缩部12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三压缩部13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一压缩管路20的第一端与第二吸气口和第三吸气口均连接;第二压缩管路30的第一端与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均连接;其中,第三压缩部13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工作状态和卸载的非工作状态;第一换向部件40,用于空调系统制冷和制热的切换,第一换向部件40与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压缩管路20的第二端和第二压缩管路30的第二端均连接;第二换向部件50,用于空调系统制冷和制热的切换,第二换向部件50与第一压缩管路20的第二端和第一排气口均连接,第二压缩管路30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和第二换向部件50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60,第一室内换热器60的第一端与第一换向部件40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70,第二室内换热器70的第一端与第二换向部件50连接;室外换热器80,室外换热器80的第一端与第一换向部件40和第二换向部件50均连接,室外换热器80的第二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60的第二端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的第二端均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压缩部11、第二压缩部12、第三压缩部13、第一压缩管路20和第二压缩管路30且使第三压缩部13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工作状态和卸载的非工作状态,可以实现对制冷剂的单级压缩和双级压缩,还可以实现两个压缩部运行或三个压缩部运行,进而满足不同运行工况压比和负荷的需求;通过设置第一换向部件40和第二换向部件50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切换;通过设置两个室内换热器可以将制冷和除湿分开处理;进而使得该空调系统能够实现六种运行模式的切换,包括三缸单级双蒸发温度运行模式(即制冷及除湿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冷模式)、双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第二制冷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热模式)、双缸双级补气模式(即第二制热模式)和双缸单级运行模式(即第三制热模式),以满足在气候多变的区域实现制冷和制热功能时,满足舒适性的要求,确保系统总是处在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向部件40具有第一阀口41、第二阀口42、第三阀口43和第四阀口44,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或第四阀口44相连通,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或第二阀口42相连通;第二阀口42与第一吸气口和第一压缩管路20的第二端连接;第四阀口44与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压缩管路30的第二端均连接;第二换向部件50具有第五阀口51、第六阀口52、第七阀口53和第八阀口54,第五阀口51与第六阀口52或第八阀口54相连通,第七阀口53与第八阀口54或第六阀口52相连通;第六阀口52与第一压缩管路20的第二端连接;第八阀口54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二压缩管路30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和第八阀口54均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60的第一端与第一阀口41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70的第一端与第五阀口51连接;室外换热器80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43和第七阀口53均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向部件40为四通换向阀;和/或,第二换向部件50为四通换向阀。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管90,第一连接管90的第一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6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管90的第二端与第一阀口4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连接管100,第二连接管100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42连接,第二连接管100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连接管110,第三连接管110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43连接,第三连接管110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80的第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四连接管120,第四连接管120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四连接管120的第二端与第四阀口44和第八阀口54均连接。

具体实施时,第四连接管120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一管段的第二端与第二管段的第一端和第三管段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二管段的第二端与第四阀口44连接,第三管段的第二端与第八阀口5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五连接管130,第五连接管130的第一端与第二室内换热器70的第一端连接,第五连接管130的第二端与第五阀口51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六连接管140,第六连接管140的第一端与第六阀口52连接,第六连接管140的第二端与第一压缩管路20的第二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150,第一管路150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管100连接,第一管路150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接管140连接;其中,第一管路150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60,以控制第一管路150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七连接管170,第七连接管170的第一端与第七阀口53连接,第七连接管170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80的第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180,第二管路180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接管120连接,第二管路180的第二端与第二压缩管路3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通阀190,设置在第二连接管100上,第一三通阀190具有第一连通口191、第二连通口192和第三连通口193,第一连通口191和第二连通口192均位于第二连接管100上,第一连通口191与第二连通口192或第三连通口193相连通;第二三通阀200,设置在第二管路180上,第二三通阀200具有第四连通口201、第五连通口202和第六连通口203,第四连通口201和第五连通口202均位于第二管路180上,第四连通口201与第五连通口202或第六连通口203相连通;第三管路210,第三管路210的第一端与第三连通口193连接,第三管路210的第二端与第六连通口203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缩部件10为三缸变容压缩机,第一压缩部11为上气缸、第二压缩部12为中气缸,第三压缩部13为下气缸;下气缸内设置有销钉131、滑片132、弹性件133,弹性件133与销钉131的尾部连接,销钉131具有与滑片132卡接的第一位置和与滑片132分离的第二位置;在销钉131的头部的压力大于销钉131的尾部的压力时,销钉131位于第二位置,下气缸处于工作状态;在销钉131的头部的压力等于销钉131的尾部的压力时,销钉131处于第一位置,下气缸处于非工作状态。

可选地,弹性件133为弹簧。

具体实施时,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变容管路220,第一变容管路220的第一端与销钉131的尾部相连通;第二变容管路230,第二变容管路230的第一端与销钉131的头部相连通。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三缸变容压缩机包括下法兰14、盖板15、隔板19、下滚子16、压力控制孔136、吸气压力引入孔135、销钉尾部压力控制通道134、销钉头部压力控制通道139、滑片尾部密封腔17、控制通道138和压力流通孔137。

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三缸变容压缩机通过控制滑片132运动达到容量调节的目的,下气缸为变容缸,可以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两种状态,其切换是通过控制销钉131的头部与尾部的压差以控制销钉131运动进而控制滑片132实现的。销钉131的尾部始终通入低压,当销钉131的头部通入高压时,销钉131在压差作用下压下弹性件133,此时滑片132与下滚子16贴合,变容缸处于工作状态;当销钉131的头部通入低压时,销钉131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弹起,销钉131的头部卡入滑片132下方的缺口18中,滑片132与下滚子16脱离,变容缸处于卸载的非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时,第一变容管路220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接管140连接;第二变容管路230的第二端与第四连接管120连接;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变容管路240,第三变容管路240的第一端与第六连接管140连接,第三变容管路240的第二端与第二变容管路230连接;第一变容控制阀250,设置在第三变容管路240上;第二变容控制阀260,设置在第二变容管路230上且位于第三变容管路240远离下气缸的一侧。

其中,第二变容管路230的第二端与第一管段连接且位于第二管路180的第一端靠近第一排气口的一侧。

其中,第三变容管路24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变容管路220的第二端远离下气缸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第四管路270,第四管路270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80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管路270的第二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6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280,设置在第四管路270上。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第五管路290,第五管路290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80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管路290的第二端与第二室内换热器7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300,设置在第五管路290上。

具体实施时,第五管路290的第一端与第四管路270连接且位于第一节流部件280靠近室外换热器8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闪蒸器310;第六管路320,第六管路320的第一端与第四管路270连接且位于第一节流部件280远离室外换热器80的一侧,第六管路320的第二端与闪蒸器310连接;第六管路320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330;第七管路340,第七管路340的第一端与第五管路290连接且位于第二节流部件300靠近室外换热器80的一侧;第七管路340的第二端与闪蒸器310连接;第八管路350,第八管路350的第一端与闪蒸器310连接,第八管路350的第二端与第三管路210连接;第三控制阀360,设置在第五管路290上且位于第二节流部件300靠近室外换热器80的一侧;第三三通阀370,设置在第四管路270上,第三三通阀370具有第七连通口371、第八连通口372和第九连通口373,第七连通口371和第八连通口372位于第四管路270上,第七连通口371与第八连通口372或第九连通口373连通;第九管路380,第九管路380的第一端与第九连通口373连接,第九管路380的第二端与第七管路340连接且位于第二节流部件300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70的一侧。

本申请的空调系统可以应用于变负荷下,空调系统具有六种运行模式,包括三缸单级双蒸发温度运行模式(即制冷及除湿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冷模式)、双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第二制冷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热模式)、双缸双级补气模式(即第二制热模式)和双缸单级运行模式(即第三制热模式)。

本申请的空调系统包括一台压缩机、三个换热器、两个四通换向阀、三个三通阀、两个节流阀及三个截止阀,其中换热器为两个室内侧换热器、一个室外侧换热器;节流阀负责将高压节流到中压或由中压节流到低压或者直接由高压节流到低压;压缩机为三缸变容压缩机,通过对变容缸的状态进行切换实现工作排量的调节,如图10和图11所示;三通阀、四通换向阀及截止阀与压缩机配合实现不同运行模式的切换。

在夏热冬冷地区,7月份湿度较大、温度高,不仅需要除湿,制冷负荷也大,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单级双蒸发温度的运行模式可将除湿与制冷分开,提高制冷侧的蒸发温度,降低压比,实现系统能效提升。同时由于室外环境温度较高,负责制冷功能的蒸发器负荷较大,此时将压缩机切换为三缸运行模式,与双缸模式相比,增加了制冷流路的制冷剂流量可实现快速制冷,增加人体舒适性。但在7月底到9月初,温度极高,此时运行工况压比大、负荷高,使用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可使系统运行更加经济,但负荷略小时,需要降低频率运行,由于压缩机电机效率点的设计及转子机本身结构导致的泄露问题,使得降频运行时,能力大幅衰减、能效降低,此时,切换为双缸补气运行模式更加经济。

同时,在该地区的冬季制热时,1、2月份室外环境温度极低,此时,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较为节能,同时在长期运行后空调系统只需要维持室内物体产生的热负荷及漏热负荷,总热负荷相对降低,此时采用双缸双级补气模式运行更加经济。相比1、2月份的严寒,1、12月份室外环境温度相对高,仍需制热,此时压比、负荷相对小,双缸单级的运行模式即可满足运行要求,且更加节能。因此,可以根据负荷大小调整运行模式的空调系统在实际运行时更具经济性。

本申请的空调系统不仅可满足气候多变区的运行要求,且避免低负荷下低频率运行时,能效降低的问题,保证系统总是处在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本申请的空调系统解决了在全年气候多变地区,空调运行工况的压比及负荷变化较大时,单一运行模式的空调装置无法满足舒适性的要求且运行不经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空调系统进入制冷及除湿模式;制冷及除湿模式包括:空调系统的压缩部件10的第一压缩部11对空调系统的第一室内换热器60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使制冷剂进入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80;压缩部件10的第二压缩部12和第三压缩部13对空调系统的第二室内换热器70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使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80;流出室外换热器80的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一室内换热器60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流出室外换热器80的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二室内换热器70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或,控制空调系统进入第一制冷模式;第一制冷模式包括:第二压缩部12和第三压缩部13对第一室内换热器60排出的制冷剂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的制冷剂进行一级压缩后,使制冷剂进入第一压缩部11进行二级压缩;第一压缩部11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室外换热器80后分别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或,控制空调系统进入第二制冷模式;第二制冷模式包括:第二压缩部12对第一室内换热器60排出的制冷剂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排出的制冷剂进行一级压缩后,使制冷剂进入第一压缩部11进行二级压缩;第一压缩部11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室外换热器80后分别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或,控制空调系统进入第一制热模式;第一制热模式包括:第二压缩部12和第三压缩部13对室外换热器80排出的制冷剂进行一级压缩后,使制冷剂进入第一压缩部11进行二级压缩;第一压缩部11排出的制冷剂分别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6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与室内空气进换热后流入室外换热器80;或,控制空调系统进入第二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包括:第二压缩部12对室外换热器80排出的制冷剂进行一级压缩后,使制冷剂进入第一压缩部11进行二级压缩;第一压缩部11排出的制冷剂分别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6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与室内空气进换热后流入室外换热器80;或,控制空调系统进入第三制热模式;第三制热模式包括:第一压缩部11对室外换热器80排出的部分制冷剂进行压缩后,使制冷剂分别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第二压缩部12对室外换热器80排出的部分制冷剂进行压缩后,使制冷剂分别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第一室内换热器6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0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8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制冷及除湿模式包括: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控制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五阀口51与第六阀口52连通,控制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七阀口53和第八阀口54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三通阀190的第一连通口191与第二连通口192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三通阀200的第四连通口201与第五连通口202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三通阀370的第七连通口371与第八连通口372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控制阀36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变容控制阀25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变容控制阀260打开。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变容控制阀250关闭,第二变容控制阀260打开,此时销钉131的头部通入高压,下气缸(即变容缸)处于工作状态,三缸变容压缩机为三缸运行模式;同时,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处于关闭状态,第三控制阀360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室内换热器60实现较低的蒸发温度,承担潜热负荷,实现除湿功能,第二室内换热器70实现较高蒸发温度,承担显热负荷,实现制冷功能。第一室内换热器60出来的制冷剂流经第一换向部件40及第一三通阀190被上气缸吸入。如图4所示,该制冷剂的状态点在压焓图上表示为1点,在上气缸内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后排出,该气态制冷剂的状态点为3点;第二室内换热器70出来的制冷剂流经第二换向部件50后被下气缸的第三吸气口及中气缸的第二吸气口吸入,如图4所示,该制冷剂的状态在压焓图上表示为2点,在下气缸和中气缸中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后排出,该气态制冷剂状态在图3的压焓图中表示为4点,排出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流经第二三通阀200与上气缸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混合,经过第一换向部件40和第二换向部件50后进入室外换热器80,在室外换热器80中冷却、冷凝并进一步过冷,此时,制冷剂状态在压焓图上表示为5点,室外换热器80处来的制冷剂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节流部件280节流降压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压焓图上状态表示为7点,该制冷剂经过第三三通阀370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中,吸热蒸发完成除湿功能;另一路经过第三控制阀360流经第二节流部件300,节流降压为低温低压制冷剂,在压焓图上的状态表示为6点,然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中,吸热蒸发完成制冷功能,至此,整个循环结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7月份,湿度较大、温度较高,使用该类循环模可将制冷及除湿分开处理,提高了实现制冷功能的蒸发温度,降低压比,使得系统能效提升。同时,相比普通双缸运行模式,增加一个低压缸,即增加制冷流路的流量,制冷负荷较大时实现快速制冷,增加人体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制冷模式包括: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控制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五阀口51与第六阀口52连通,控制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七阀口53和第八阀口54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三通阀190的第一连通口191与第三连通口19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三通阀200的第四连通口201与第六连通口20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三通阀370的第七连通口371与第九连通口37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控制阀36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变容控制阀25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变容控制阀260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制冷模式包括: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一阀口41与第二阀口42连通,控制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三阀口43与第四阀口44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五阀口51与第六阀口52连通,控制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七阀口53和第八阀口54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三通阀190的第一连通口191与第三连通口19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三通阀200的第四连通口201与第六连通口20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三通阀370的第七连通口371与第九连通口37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控制阀36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变容控制阀25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变容控制阀260关闭。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处于打开状态,第三控制阀36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变容控制阀250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变容控制阀260处于开启状态,此时,三缸变容压缩机为三缸运行模式。第一室内换热器60出来的制冷剂流经第一换向部件40及第一控制阀160,第二室内换热器70出来的制冷剂流经第二换向部件50与第一室内换热器60出来的气体混合,然后进入三缸变容压缩机的中气缸的吸气口和下气缸的吸气口,在其中被压缩成中压中温的制冷剂后排出,排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三通阀200与闪蒸器闪发的制冷剂气体混合,然后流经第一三通阀190被上气缸的吸气口吸入,在上气缸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高温高压制冷剂流经第一换向部件40和第二换向部件50后进入室外换热器80中,在室外换热器80中冷却、冷凝并进一步过冷,冷却后的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部件280节流降压成中温中压的制冷剂后经过第二控制阀330进入闪蒸器,在闪蒸器中闪发后的气体制冷剂与中气缸和下气缸的一级排气混合进入上气缸的二级吸气,闪蒸器中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部件300节流降压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后分成两路,一路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后蒸发完成制冷功能,另一路经过第三三通阀370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吸热蒸发完成制冷功能;至此,完成整个系统循环过程。在7月底到9月初,温度极高,此时运行工况压比大、负荷高,使用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可使系统运行更加经济。

但负荷略小时,为了避免降低频率运行带来的问题(转子压缩机本身结构使得压缩机在低频运行时出现泄露导致能力大幅衰减、能效降低等),提出了图6中的第二制冷模式,通过卸载一个低压缸(即下气缸),避免降频带来的问题,使系统始终高效运行。图6中的运行模式与图5的运行模式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变容控制阀250打开,第二变容控制阀260关闭,销钉131的头部通入低压,实现三缸变容压缩机的下气缸卸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制热模式包括: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控制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二阀口42与第三阀口4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五阀口51与第八阀口54连通,控制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六阀口52和第七阀口5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三通阀190的第一连通口191与第三连通口19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三通阀200的第四连通口201与第六连通口20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三通阀370的第七连通口371与第九连通口37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控制阀36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变容控制阀25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变容控制阀260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制热模式包括: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控制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二阀口42与第三阀口4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五阀口51与第八阀口54连通,控制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六阀口52和第七阀口5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三通阀190的第一连通口191与第三连通口19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三通阀200的第四连通口201与第六连通口20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三通阀370的第七连通口371与第九连通口37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控制阀36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变容控制阀25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变容控制阀260关闭。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处于打开状态,第三控制阀36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变容控制阀250关闭,第二变容控制阀260打开,此时三缸变容压缩机为三缸运行模式。室外换热器80出来的制冷剂分成两路,一路流经第一换向部件40及第一控制阀160,另一路流经第二换向部件50后与其混合并被下气缸及中气缸吸走,在其中被压缩成中温中压的制冷剂后排出,并流经第二三通阀200与闪蒸器闪发出的气体制冷剂混合,然后流经第一三通阀190被上气缸吸走,在上气缸中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进而分成两路并流经第一换向部件40、第二换向部件50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第二室内换热器70,在第一室内换热器60、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中冷却、冷凝并进一步过冷,冷却后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部件300节流降压后进入闪蒸器,闪蒸后的气体被上气缸吸走进行二级压缩,液体流经第二控制阀330后经过第一节流部件280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外换热器80吸热蒸发,至此,完成整个循环过程。该运行模式在夏热冬冷地区使用时,1、2月份室外环境温度极低、负荷较大,三缸双级运行模式可以使系统运行更加节能。

同时,在长期运行后系统只需要维持室内物体产生热负荷及漏热负荷,负荷减小,此时采用双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二制热模式)可满足使用要求,见图8,卸载下气缸,减少功耗,提升空调系统的性能,该模式与图7的模式相比,区别在于第一变容控制阀250打开,第二变容控制阀260关闭,此时,销钉131的头部通入低压,销钉131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弹起,卡进滑片132的缺口处,下气缸被卸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制热模式包括: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一阀口41与第四阀口44连通,控制第一换向部件40的第二阀口42与第三阀口4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五阀口51与第八阀口54连通,控制第二换向部件50的第六阀口52和第七阀口5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三通阀190的第一连通口191与第二连通口192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三通阀200的第四连通口201与第五连通口202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三通阀370的第七连通口371与第九连通口373连通;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关闭,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三控制阀36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一变容控制阀250打开,控制空调系统的第二变容控制阀260关闭。

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一控制阀160和第二控制阀330处于关闭状态,第三控制阀360处于开启状态,第一变容控制阀250打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变容控制阀260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三缸变容压缩机为双缸运行模式,下气缸被卸载。室外换热器80出来的制冷剂分成两路,一路经过第一换向部件40流经第一三通阀190被上气缸吸走,在上气缸中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后排出,另一路流经第二换向部件50被中气缸吸走,在其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后排出,然后流经第二三通阀200与上气缸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混合后分成两路,分别流经第一换向部件40、第二换向部件50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60、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中,在第一室内换热器60、第二室内换热器70中冷却、冷凝并进一步过冷,冷却后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部件300节流降压后经过第三控制阀360进入室外换热器80中吸热蒸发,至此,完成整个循环过程。在夏热冬冷地区,相比1、2月份的严寒,11、12月份室外环境温度有所升高,但仍需制热,此时压比、负荷减小,相比三缸双级运行模式和双缸双级运行模式,该运行模式更加节能。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压缩部11、第二压缩部12、第三压缩部13、第一压缩管路20和第二压缩管路30且使第三压缩部13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工作状态和卸载的非工作状态,可以实现对制冷剂的单级压缩和双级压缩,还可以实现两个压缩部运行或三个压缩部运行,进而满足不同运行工况压比和负荷的需求;通过设置第一换向部件40和第二换向部件50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切换;通过设置两个室内换热器可以将制冷和除湿分开处理;进而使得该空调系统能够实现六种运行模式的切换,包括三缸单级双蒸发温度运行模式(即制冷及除湿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冷模式)、双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第二制冷模式)、三缸双级补气运行模式(即第一制热模式)、双缸双级补气模式(即第二制热模式)和双缸单级运行模式(即第三制热模式),以满足在气候多变的区域实现制冷和制热功能时,满足舒适性的要求,确保系统总是处在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