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1290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图35至38为例的现有技术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是这样构造成的,将风扇2设置在一大致为立方体的装置主体(主壳体)的中部,在该主体的三个侧壁上形成空气入口3a至3c,在入口内设有空冷吸收器4a和4b以及空冷冷凝器5,在空冷吸收器4a和4b的上方设置蒸发器6和6。
由风扇2从空气入口3a至3c吸入的空气穿过空冷吸收器4a和4b来冷却吸收剂流体,然后从装置主体1的上侧上设置的一空气出口7向上流出,同时改变方向(参见,例如,日本专利公开文件No.HEI 1-225868中的现有技术)。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具有如下问题(1)由于空气吸入面形成在装置主体的三个表面方向上,因此,三个表面方向之外要有必要的空气吸入空间。如图36中的虚线所表示的,除了装置主体1本身所占据的区域以外,还要有足够宽的安装空间S,它们在四个表面方向上向外扩展成S2、S3、S4,包括一用于维修的工作空间S1。
(2)由于从空气入口到空气出口的气流通道从水平方向垂直地变化到竖直方向,如图39所示,所以穿过空冷吸收器和空冷冷凝器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这导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的下降,并增大了抽吸力的损失,引起噪音产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一空气入口形成于一装置主体的一单独的表面上,一出口也形成在相对方向上的一单独的表面上,一气流通道从单独平面的入口向出口延伸,在该气流通道内设置一空冷吸收器和一空冷冷凝器。
因此,气流通道从空气入口到空气出口是流畅连续的,没有垂直的管段,从而使吸力损失减小,空冷吸收器和空冷冷凝器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流速均匀分布,这样就改善了热交换性能并减小了噪音。与现有技术中的装置主体的多个不同方向的表面上必须各提供一空气入口的结构相比,本装置的主体可以做得很紧凑,或者说,尺寸很小,而且足以提供一个较小的安装空间,该空间包括对应于单独空气入口面的空气吸入空间和维修操作所需的工作空间,这样就减小了装置主体的安装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空气出口向上倾斜设置,并且提供一风扇,其轴线与所述出口一致地向上倾斜。
因此,通过这种结构,向外吹送的空气流被引向上方,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前侧的安装空间。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空气出口与空气入口平行布置,风扇的轴线设置在空气出口的出风方向上。
因此,在这种结构中,空冷吸收器和空冷冷凝器的气流流速分布更加均匀,这样就改善了热交换性能并减小了噪音。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空冷冷凝器位于气流通路中的空冷吸收器的下游位置。
在上述空冷吸收器中,随着吸收剂流体从上向下流,逐渐产生吸收作用,吸收剂在下面时基本上处于吸收过程大致结束的状态。因此,如果空冷冷凝器位于下游相当于空冷吸收器的下部的位置上,则吸入到空冷冷凝器中的空气温度既使在空冷吸收器的下游也不会增大,对冷凝性能的影响较小。
而且,由于空冷冷凝器位于空冷吸收器的气流下游,所以空冷吸收器并不吸入温度已经通过与空冷冷凝器换热而升高的空气。因此,空冷吸收器的吸收性能没有减弱。所以,这种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主体可以很紧凑,从而可以减小其成本。
结果,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成本低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其装置主体紧凑,装置的安装面积小。
附图的简要描述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局部剖开的透视图;
图2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1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图3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2中的B-B线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2中的C-C线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上述制冷装置的制冷回路图;图6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面图;图7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剖面图;图8是图7所示的制冷装置的基本部分的一透视图;图9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四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图10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9中的D-D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11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10中的E-E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12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10中的F-F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13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五实施例的一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14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六实施例的一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15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七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16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八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17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九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图18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17中的G-G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19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18中的H-H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20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18中的I-I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2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22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一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
图23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二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24是按照本发明的的一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25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24中的J-J线截取的剖视图;图26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24中的K-K线截取的剖视图;图27是上述制冷装置的一制冷回路图;图28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四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29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五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30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六实施例的一剖视图;图3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七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32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八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33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九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34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二十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剖视图;图35是现有技术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装置主体的一透视图;图36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35中的L-L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37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35中的M-M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38是上述制冷装置沿图35中的N-N线截取的一剖视图;图39是一曲线图,示出上述现有技术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装置主体的“风速对抽吸力损失”特征。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至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首先,图中的标号10示出这种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装置主体(主体壳体)。如图1所示,从总体上讲,这种装置主体10的形状紧凑,其厚度尺寸小,而在侧向上细长。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的中部向下倾斜成一梯形表面形状,使得主体形成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下侧内部空间12b具有一特定宽度,该宽度大于上侧内部空间12a的宽度。
在由梯形的倾斜部分构成的倾斜表面部分13的中部,在横向上隔开一特定间距形成一对第一和第二圆形空气出口14a、14b,在所述出口内(在风扇引导槽内)可旋转地设置用于向外吹送空气的横向上的一对第一和第二风扇(桨叶风扇)15a、15b。
另一方面,装置主体10的后表面侧直壁部分10b上形成一矩形空气入口16,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延伸,大致贯穿整个壁的区域,从而形成一大致为直的气流通路,该气流通路从空气入口16延伸到第一和第二空气出口14a和14b。在空气入口16内装有一竖直的空冷吸收器17,其基本为平的结构,尺寸几乎与后表面侧垂直部分10b相同,在下侧留有一溶液泵23等的安装空间和一维修用的开口26a,这将在后面描述。在该空冷吸收器17的上方设有一蒸发器18,它利用宽度较窄的上部内空间12a,从左到右贯穿整个宽度。
在空冷吸收器17的下侧,在气流通道内装有一空冷冷凝器19,所述气流通道由单通路构成,如上所述,该单通路从后表面侧到前表面侧基本为直线的,该空冷冷凝器位于空气排出侧(在气流的下游侧),其横向宽度减小到大致为空冷吸收器17的一半,与空冷吸收器17相似,其从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向空冷吸收器17倾斜,在下侧留下一制冷机泵22等的安装空间。
在装置主体10内的下侧内部空间12b的底部还设有一高温再生器21、一用于从空冷冷凝器向蒸发器18提供冷凝水的制冷器泵22、一溶液泵23和其它必备单元24和25。
因此,按照上述结构,当驱动第一和第二风扇15a、15b时,从除维修开口26a开口以外的空气入口16吸入的空气首先从空冷吸收器17穿过空冷冷凝器19,而从维修开口26a吸入的空气穿过空冷冷凝器19,均匀地流过装置主体10中的大致为直线的气流通道,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然后经过第一和第二风扇15a和15b平稳地流出第一和第二空气出口14a和14b。
这就是说,按照上述结构,为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提供的入口共同形成在装置主体10的单独一面的后表面侧垂直壁部分10b上,这样,该入口既可用作空气入口16,其局部又可用作维修开口26a。因此,从该单独表面上的空气入口16到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上的第一和第二空气出口14a和14b,形成一大致直线的气流通路,该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属于装置主体10,是在相反方向上的相似的单独表面,空冷吸收器17设置在该气流通路中气流的上游侧,空冷冷凝器19倾斜地设置在吸收器的下部的下游侧。空气均匀地流过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的热交换部分。
因此,与上面在现有技术中描述的那种在装置主体的各方向(三个表面方向)表面上都需要提供空气入口的结构相比,本发明的装置主体的形状紧凑,能够将装置本身所占空间减小。而且,如图3所示,上述设置能够以一较小的空间S(S=S1+S2)安装,该空间包括对应于单空气入口面的空气吸入空间S2和在右下侧的用于维修的空间S1。而且,维修所需的空间S1包括在空气吸入空间S2内,是共用空间,因此,实际上只需提供小空间的空气吸入空间S2。
结果,多个装置主体10可以连接在一起安装。
进而,由于将空冷冷凝器19设置在空冷吸收器17的气流下游侧,不会像将空冷冷凝器19设置在空冷吸收器17的气流上游侧的现有技术那样,由于空冷冷凝器19的热交换使得吸入空冷吸收器17的温度升高,从而引起吸收性能的下降。结果,可以将吸收式制冷装置构造得很紧凑,使其成本下降。
在上述结构中,空冷冷凝器19位于气流的下游侧,而且位于空冷吸收器17里侧,所以当吸收剂流体从上向下流动时,吸收过程逐渐进行,吸收过程大致结束在下侧。空冷冷凝器19设置在下游侧对应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的位置上,这正是吸收结束的地方。因此,吸入空冷冷凝器19的空气温度不会增加,而对冷凝性能产生较小的影响。
图5中示出采用上述结构的空冷(双作用型)吸收型制冷装置的制冷回路的构成。
在图5所示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中,吸收剂流体例如是溴化锂水溶液(LiBr水溶液),而制冷剂是水蒸汽。
在图5中,标号21表示一高温再生器21,它带有一热源,例如一气体燃烧器。在该高温再生器21的上方设置一蒸汽液体分离器31,其通过一液体提升管连接。一种已经用于吸收的稀释溴化锂溶液“C”在高温再生器21中被加热,待其沸腾后经液体提升管供给到位于上面的蒸汽液体分离器31,在那里,通过分离将该溶液还原成水蒸汽“a”和一种中等浓度的溴化锂溶液(中等浓度吸收剂流体)“b”。
通过将用作制冷剂的水蒸汽“a”吸收到中等浓度溶液“b”中得到上述稀释溴化锂溶液“c”,并由一低温溶液热交换器24和一高温溶液热交换器25预热,然后送回高温再生器21,该中等浓度溶液“b”在空冷吸收器17中用作吸收剂流体。
由蒸汽液体分离器31分离出的水蒸汽“a”被送到一低温再生器32中。在一冷却阶段中,中等浓度的溴化锂溶液“b”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25中与稀释的溴化锂溶液“c”进行热交换,然后送到低温再生器32中。
在低温再生器32中的冷却阶段中,从蒸汽液体分离器31中提供的水蒸汽“a”与中等浓度的溴化锂溶液“b”彼此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水蒸汽“a”冷凝,而使中等浓度的溴化锂溶液“b”中所含的水份蒸发,以便提取更高浓度的溴化锂溶液。
在低温再生器32中从中等浓度的溴化锂溶液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汽“a”被送到空冷冷凝器19,冷凝成冷凝水“d”,然后由制冷泵22与从低温再生器32中冷凝的冷凝水“d”一起送入蒸发器18。如上所述,从低温再生器32中取出的浓缩的溴化锂溶液“b”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24中与稀释的溴化锂溶液“c”进行热交换,然后送入空冷吸收器17。蒸发器18作为制冷运行中的一种冷热源,用于使通过包括在用热侧的热交换器在内的第二制冷剂循环周期进行循环的一种制冷剂(例如R047C)与来自空冷冷凝器19的冷凝水“d”进行热交换。
然后,如上所述,一制冷泵23将从空冷吸收器17中取出的稀释的溴化锂溶液“c”经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24和高温溶液热交换器25送回到高温再生器21。
空冷吸收器17例如由多个吸热及传热管和一吸收剂流体分配容器构成,吸收剂流体“b”垂直地流过这些管,这些吸热及传热管的周边上带有径向翼片,而吸收剂流体分配容器设在吸热及传热管的上方,并通过吸热及传热管向下分配吸收剂流体“b”。在吸收剂流体分配容器内设有蒸发器18和一喷射单元,该单元用于向蒸发器18的一蒸发用的传热管的周边部分提供制冷剂(冷凝水)“d”。
(第二实施例)图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实施例构造中的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和空冷冷凝器19的下部之间设置一隔板20,用于封闭两下部之间的空间,从而只允许已经通过空冷吸收器17的风穿过空冷冷凝器19。
在这种结构中,空气通过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在气流通道中的循环也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得到了改善,从而消除了穿过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的偏流。
在这种结构中,空冷冷凝器19完全位于空冷吸收器17的气流下游侧,但空冷冷凝器19安装在对应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的位置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类似,在该空冷吸收器中吸收剂已经大致完成其吸收过程。因此,吸入空冷冷凝器19的空气温度不会升高,对冷凝性能产生较小的影响。
(第三实施例)图7和8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三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使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空冷冷凝器19形成这样的结构,其在垂直放上的宽度小,而在横向上的长度大,并以相似的倾斜设置在空冷吸收器17的下游的下部,如图7和8所示,隔板20从空冷吸收器1 7的下部延伸到装置主体10的前面侧直壁部分10a。
在这种结构中,空冷冷凝器19具有横向上细长的形状,从而保证了一个类似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热传递区域,并允许空气均匀地流过整个横向尺寸的范围。因此,第一和第二风扇15a和15b可以具有同等的功能。
这种结构也易于减小装置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第四实施例)图9至1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四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第一实施例构造中的空冷冷凝器19水平地设置在空冷吸收器17的下游,使其垂直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从而使空冷吸收器17与空冷冷凝器19单独地吸入空气,前者在水平方向上从空气入口16吸入,而后者从设在空冷吸收器17下面的维修开口26a吸入,因此,空气能够以均匀的空气流速分布状况穿过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
按照这种结构,如图11所示,各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的热交换性能更足以像第一实施例那样改进安装空间。
(第五实施例)图13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五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与第四实施例相似,将按照第三实施例构造的横向上的细长的空冷冷凝器19水平设置,使其垂直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而隔板20设置在冷凝器的前端与装置主体的前面侧直壁段10a之间。
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可获得类似于第四实施例的效果。
(第六实施例)图1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六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征在于空冷冷凝器19设置在气流的上游侧相对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上部的位置上,空冷冷凝器19的形状与第三实施例构造中的相同,横向上细长,而垂直方向上较窄,隔板20设置在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与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之间。
在空冷吸收器17中,吸收过程从上部向下进行,因此,在上部的温度较高。所以,既使空冷冷凝器19设在上游也能够保证足够冷却的空气温差。
(第七实施例)图1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七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第六实施例中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结构的空冷冷凝器19直接转移到空冷吸收器17的下侧。如上所述,既使空冷冷凝器19位于空冷吸收器17的气流上游,吸收过程也在空冷吸收器17中从上到下进行,因此,上侧的吸收流体的温度高。假设由于设在上游的空冷冷凝器19处的热交换,吸入空冷吸收器17的空气的温度升高到某种程度,则吸入空气与空冷吸收器17的吸收剂流体之间的温差可以得到足够的保证,因此足以在空冷吸收器17上进行热交换。第六实施例就是依据这一观点构造的。
然而,为了获得更高的空冷吸收器17本身的热交换性能,最好空冷冷凝器19不要位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上部的上游,因为在那里的温度较高。
如上所述,吸收过程在空冷吸收器17内从上到下进行,吸收过程在下部基本结束。因此,在下部冷却的要求较低,所以,由于空冷冷凝器19的热交换而不会增高的空气温度,对空冷吸收器影响较小。
因此,从上面的讨论看出,本实施例将空冷冷凝器19设置在下部,既使在空冷吸收器17的上游,对空冷吸收器17所吸收的热的辐射也几乎没有影响,所以不会妨碍空冷吸收器17的有效热交换性能。
(第八实施例)图1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八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类似于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横向上细长的空冷冷凝器19设置在气流通路中气流的下游,对应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气流通路由隔板20所隔开。
与上述实施例相似,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装置主体10可以具有一薄的紧凑的形状,并可以减小安装空间,而且穿过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的空气流也变得均匀了,并改善其热交换性能。
进而,通过使空冷冷凝器19位于空冷吸收器17的气流下游,不会像现有技术那样,由于通过空冷冷凝器19的热交换而使吸入空冷吸收器17的空气的温度增高,使吸收性能下降。结果,可以将空冷吸收器17制作得紧凑,从而使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主体紧凑,以便降低装置的成本。
虽然空冷冷凝器19位于气流的下游,但空冷冷凝器19安装在相应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在那里吸收剂已经基本上完成其吸收过程。因此,吸入空冷冷凝器19的空气的温度不会增加,对冷凝性能影响较小。
(第九实施例)
图17至20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九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基础上,一个特别是对应于空冷冷凝器19的前表面侧空气入口26形成于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竖直壁部分10a的下部。
按照这种结构,如图18所示,设有两个空气供应通路,后表面侧的维修开口26a和特别用于空冷冷凝器19的前表面侧的空气入口26b。因此,空气流量分布更加均匀,从而能够改善热交换性能。结果,如图19所示,可以减小后表面侧空气吸入空间S2,从而能够相对于前表面侧空间S3调节后表面侧空间S2。
(第十实施例)图2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像第九实施例那样,前表面侧空气入口26b横向贯穿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竖直壁部分10a的整个部分形成,拆除了位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和空冷冷凝器19的下部之间的隔板20,正如第三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那样。
按照这种结构,除了可以获得第三实施例的效果以外还可获得第九实施例的效果。
(第十一实施例)图2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一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对于第四实施例中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像第九和第十实施例那样,前表面侧空气入口26b形成在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上。
既使以这种结构,也可以像第九和第十实施例中那样改善空冷冷凝器19的热交换性能。
(第十二实施例)图23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二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对于第五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像第九和第十实施例那样,使前表面侧空气入口26b在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竖直壁部分10a上形成。
既使以这种结构,也可以像第九和第十实施例那样改善空冷冷凝器19的热交换性能。
(第十三实施例)图24至2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三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空冷吸收器17、蒸发器18、第一和第二风扇15a和15b与第一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相似。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例如一种单效应型吸收制冷回路结构(见图27),省去了用于从空冷冷凝器19向蒸发器18提供冷凝水的制冷器泵22,从而将空冷冷凝器19一直到空冷吸收器17安装于空冷吸收器17下面的空间中。
当采用这种结构时,装置主体10能够具有一薄的紧凑的形状和一小的安装面积,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的情况,而空冷冷凝器19和空冷吸收器17变成了一个大致为单板的结构,这样就使得穿过其中的气流的流速分布变得更加均匀,从而能够进一步改进它们各自的热交换性能。
图27示出采用如上所述的无制冷剂泵系统的空冷单效应吸收型制冷装置的一制冷回路的结构。
图27所示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采用一种溴化锂水溶液(LiBr水溶液)作为溶剂流体,并采用水蒸汽作为制冷剂(受吸收的流体),如上所述。
在图27中,首先,标号21表示一高温再生器,其具有一热源,例如一气体燃烧器。在高温再生器21的上方设有一蒸汽液体分离器31,二者通过一液体提升管连接。在高温再生器21内,一种已经用于吸收的稀释的溴化锂溶液“c”被加热,待沸腾后供给到通过液体提升管定位在上方的蒸汽液体分离器31,所述溶液在那里通过分离还原成水蒸汽“a”和浓缩的溴化锂溶液“b”。
通过将用作制冷剂蒸汽的水蒸汽“a”吸收到用作空冷吸收器17中的吸收剂流体(后面还要对此描述)的浓缩的溴化锂溶液“b”中来获得上述稀释的溴化锂溶液,然后利用溶液泵23将其从空冷吸收器17送回到高温再生器21中。
由蒸汽液体分离器31分离出的水蒸汽“a”被输送到空冷冷凝器19中,而浓缩的溴化锂溶液“b”供给到空冷吸收器17。
供给到空冷冷凝器19的水蒸汽“a”在该空冷冷凝器19中冷凝成冷凝水“d”,然后通过空冷冷凝器19与蒸发器18之间的压差,而不是像图5所示的那样利用一制冷器泵22将其供给到蒸发器18。浓缩的溴化锂溶液“b”在空冷吸收器17中吸收由蒸发器18提供的水蒸汽“a”,以便变成稀释的溴化锂溶液“c”。
然后,溶液泵23将来自空冷吸收器17的稀释的溴化锂溶液“c”送回到高温再生器21。
(第十四实施例)图28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四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使第十三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空冷冷凝器19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略微增加,以增大传热面积,并且该空冷冷凝器直立设置,略微重叠在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的下游侧上。
如上所述,既使以这种结构,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也不会对热交换产生多大影响,因此,可以获得类似于第十三实施例的效果。
(第十五实施例)图29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五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使第十三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空冷冷凝器19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略微增加,以增大热传递面积,该空冷冷凝器直立设置,与第十四实施例相反,其略微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的上游重叠。
如上所述,既使在这种结构中,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不会对热交换产生多大影响,因此,可以获得类似于第十三和第十四实施例的效果。
(第十六实施例)
图30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六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空冷冷凝器19的宽度方向热传递区的一空冷冷凝器19倾斜设置,使该冷凝器在下游与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有少许重叠。空气从空冷吸收器17下方的维修开口26a供入。
如上所述,既使以这种结构,空冷吸收器17的下部也不会对热交换产生多大影响,因此,可以获得类似于第十三至第十五实施例的效果。
(第十七实施例)图3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七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类似于第三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一在横向上细长的空冷冷凝器19设置在类似于第十三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器17下面,并使其处于一种倾斜的状态,空气以一种大致相似的方式经过维修开口26a供入。
既使以这种结构,也可以达到类似于第十三至第十六实施例的效果。
(第十八实施例)图3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八实施例的一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如同第十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那样采用横向上细长的空冷冷凝器19,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设有前表面侧空气入口26b,空冷冷凝器19直立布置在前表面侧空气入口26b内。
当采用这种结构时,在装置主体10的后表面侧和前表面侧都形成了类似第十实施例情况的空气入口,这样就能够使后表面上的空气吸入空间很小。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具有独立的空气入口,因此,穿过它们各自的流速分布变得更加均匀。
(第十九实施例)图33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十九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第十八实施例中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空冷冷凝器19倾斜安装。
当采用这种结构时,除了与前述相似的效果外,还可以增加空冷冷凝器19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增加热传递区。
(第二十实施例)图3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二十实施例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使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具有一直的平面,第一和第二空气出口14a和14b以及第一和第二风扇15a和15b都设置在平行于空气入口16的水平方向上,而在前述实施例的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中,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侧直壁部分10a为梯形的倾斜表面部分13,第一和第二空气出口14a和14b以及第一和第二风扇15a和15b都向上倾斜。
这种结构能够获得一种类似于各实施例的效果,并且如图34所示,由于取消了倾斜的表面,所以其轮廓较薄,这样,空冷吸收器17的气流分布就更加均匀,从而改善了吸收和冷凝性能。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装置主体10的上侧内部空间12a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等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下侧内部空间中12b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则蒸发器18本身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也能够增加。因此,可以将蒸发器18减薄这样多,并且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也减小了。
既使以上述空气出口和风扇旋转轴线水平安装的结构,空冷吸收器17和空冷冷凝器19也可以从上述第一至第十九实施例的结构中自由选择。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用于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空气入口(16)形成于一装置主体(10)的一单独的表面(10b)上,一空气出口(14a、14b)也形成在相对方向上的一单独的表面(10a)上,一气流通道从单独表面(16)的所述入口(16)到所述出口(14a、14b)延伸,在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一空冷吸收器(17)和一空冷冷凝器(19)。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出口(14a、14b)向上倾斜设置,并且提供一风扇(15a、15b),所述风扇的轴线与所述出口(14a、14b)一致地向上倾斜。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出口(14a、14b)与所述空气入口(16)平行布置,所述风扇(15a、15b)的轴线设置在所述空气出口(14a、14b)的出风方向上。
4.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空冷冷凝器(19)位于气流通路中的空冷吸收器(17)的下游位置。
全文摘要
一空气入口(16)形成在构成装置主体(10)的后侧竖直壁部分(10b)或一单独的表面上,一空气供给通道从后侧竖直壁(10b)上的空气入口(16)向空气出口(14a、14b)延伸,该空气出口在一倾斜表面部分(13)上向上倾斜地形成,该倾斜表面部分也是在相反方向上设的一个单独表面,在空气流通道中设置一空冷吸收器(17)、一空冷冷凝器(19)和风扇(15a、15b),风扇的轴线分别与空气出口(14a、14b)相对应倾斜向上布置,按此布置,该空冷吸收型制冷装置有一集中的空气吸入空间,及减小的安装区域,而且通过从空气入口到空气出口的通道减小空气流动阻力,使热交换部分的气流速度分布更加均匀。
文档编号F25B15/02GK1220729SQ98800388
公开日1999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27日
发明者下前拓已, 内海正人, 川端克宏, 奥田则之, 安尾晃一, 药师寺史朗, 竹内一喜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