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冷却系统的系统和方法_5

文档序号:9521978阅读:来源:国知局
落 差) 结束函数〇
[0103] 确定制冷机低限制的示意代码的示例部分如下所示。
[0104] 函数确定制冷机低限制(制冷机操作数据) #基于制冷机条件计算塔低限制 #输出 # 来自计算的制冷机低限制的塔低限制 #输入 # 制冷机操作数据·详述实际操作条件的参数 启动函数() { 赋值来自选择数据的制冷机设计参数 在制冷机操作条件下,计算最小制冷机落差 确定塔低限制=f(当前操作条件,最小制冷机落差) ) 结束函数()
[0105] 图9示出了可变速度栗控制逻辑700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该控制逻辑700具 有三个控制的"区域",其中在第一区域702中,通过优化(例如定标、线性定标、非线性定标 等)来建立上述栗功率输入,该优化表明各制冷机操作于最小流动点与最大流动点之间。 该控制器例如当各栗操作于高低流动限制内时控制各栗的功率输入,上述高低流动限制由 激活的各塔单元部件或制冷机的流动限制来确定。第二区域704为当该冷却系统的各制冷 机中的一个已达到其高限制时,在该第二区域704中,该控制器提高栗的功率输入(因而增 加栗速度和/或激活其他栗)以保持该制冷机条件于高限制以下,只要最大流动限制不被 超过就行。在第三区域706中,当制冷机和/或塔温度在各自低限制时,该控制器不基于该 低限制来调整水流速率,但是依赖该塔风扇控制来保持冷凝器水温度于最低要求或在最低 要求以上。然而有时候,可能需要专用控制逻辑以比基于由塔风扇得到的控制的温度更快 速地对低限制条件作出反应。在这些情况下,该控制器调控水速率和/或该控制器控制旁 通结构,从而水部分地绕过该制冷机以避免制冷机限制条件(和/或避免与低限制条件相 关联的其他问题)。
[0106] 上述栗控制逻辑的示意代码的示例部分如下所示。
[0107] 函数确定泵设定点(WB,targsens) #计算冷凝器泵功率灵敏度并与目标值比较。 鱗俞出 # 在给定环境湿球条件下冷凝器泵的kf设定点 #输入 # targsens -负荷下制冷机的目标功率灵敏度 # IB -湿球值 启动函数() { 赋值来自冷却塔数据的塔性能参数 计算设计的热排放:f(dT) 塔气流=设计条件下的常数 从全泵流动;全泵功率 { 输入塔温度=f(设计值,热排放,泵流动速率,环境湿球) } 开始循环: { 泵流动递减
[0108] 确定泵功率 确定输入塔温度 功率灵敏度=f (delta泵kW:,: delta输入塔温度) 如果功率灵敏度=目标灵敏度 { 所计算的前一功率是从该函数返回的功率 } 如果目标灵敏度=!可到达前値無后转到'启动循环"并递减 } 结束函数()
[0109] 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可以预先确定各功率设定点(例如定标)。也就是说,各方法 的一个实施例可以要求该冷却系统的各功率设定点(基于定标或湿球温度的上限和/或下 限的功率设定点)在该控制器的非瞬时性存储器中储存的计算机可读指令中被预先确定。 相应地,各功率设定点和该定标被预先确定以用于该冷却系统(例如冷凝器/塔系统)的 高效操作。此外,该控制器可以根据不顾各限制处的定标的一种方法来操作该冷却系统,从 而该控制器保持该冷却系统所需的参数(例如可接受的水流速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 控制器不仅依赖压缩机负荷指标来控制一个或多个栗和/或一个或多个塔风扇。
[0110] 各方而
[0111] 需注意的是,在以下任何方面中的任何特征可以与任何其他方面相结合。
[0112] 方面1 一种用计算机控制制冷机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13] 所述计算机确定制冷机的第一功率输入的第一灵敏度作为落差的函数;
[0114] 所述计算机确定所述制冷机组的一个或多个部件的第二功率输入的第二灵敏度 作为落差的函数;以及
[0115] 所述计算机使所述第一灵敏度与所述第二灵敏度一致。
[0116] 方面2根据方面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是所述制冷机组的控制 器。
[0117] 方面3根据方面1 - 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18] 基于所述第一灵敏度与所述第二灵敏度的一致来设置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的功 率设定点。
[0119] 方面4根据方面1 一 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差是冷凝器条件 与蒸发器条件的差异。
[0120] 方面5根据方面1 一 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条件包括冷 凝器温度。
[0121] 方面6根据方面1 一 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条件包括冷 凝器压力。
[0122] 方面7根据方面1 一 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条件包括蒸 发器温度。
[0123] 方面8根据方面1 一 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条件包括蒸 发器压力。
[0124] 方面9根据方面1 一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25] 确定所述制冷机组的上限条件;以及
[0126] 为靠近或在所述上限条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每一个部件设置可选的控制设 定点,其中所述可选的控制设定点与基于标度的功率设定点不同。
[0127] 方面10根据方面1 一 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条件是基于 所述落差的。
[0128] 方面11根据方面1 - 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29] 确定所述制冷机组的下限条件;以及
[0130] 为靠近或在所述下限条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每一个部件设置可选的控制设 定点,其中所述可选的控制设定点与基于标度的功率设定点不同。
[0131] 方面12根据方面1 一 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条件是基于 所述落差的。
[0132] 方面13根据方面1 -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33] 对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的激活、停止,和/或控制参数进行排序。
[0134] 方面14根据方面1 一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一个或多个部 件的激活和/或停止进行排序的步骤中包括对塔单元进行排序。
[0135] 方面15根据方面1 一 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一个或多个部 件的激活和/或停止进行排序的步骤中包括仅对所述塔单元进行排序。
[0136] 方面16 -种用控制器控制制冷机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37] 所述控制器通过确定所述制冷机组的一个或多个部件在制冷机负荷下所需要的 功率量来设置所述制冷机组的一个或多个部件的功率输入控制方案;
[0138] 基于所述制冷机组的一个或多个部件在所述制冷机负荷下所使用的功率量来设 置标度;以及
[0139] 基于所述标度来设置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功率设定点。
[0140] 方面17根据方面1 - 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 包括一个或多个栗;
[0141] 所述控制器设置功率输入控制方案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0142] 确定对于系统温度的变化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栗的功率值的灵敏度;以及
[0143] 使所述定标对于所述灵敏度保持平衡。
[0144] 方面18根据方面1 - 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 包括一个或多个风扇;
[0145] 所述控制器设置功率输入控制方案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0146] 确定对于系统温度的变化的所述一个或多个风扇的功率值的灵敏度;以及
[0147] 使所述定标对于所述灵敏度保持平衡。
[0148] 方面19根据方面1 - 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部件 包括一个或多个栗和一个或多个风扇;
[0149] 所述控制器设置功率输入控制方案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0150] 确定对于系统温度的变化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栗的功率值的灵敏度;
[0151] 确定对于系统温度的变化的所述一个或多个风扇的功率值的灵敏度;以及
[0152] 使所述定标对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栗的功率值的灵敏度和所述一个或多个风扇的 功率值的灵敏度保持平衡。
[0153] 方面20根据方面1 一 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54] 确定所述制冷机组的上限条件;以及
[0155] 为靠近或在所述上限条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每一个部件设置可选的控制设 定点,其中所述可选的控制设定点与基于所述标度的功率设定点不同。
[0156] 方面21根据方面1 一 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条件包括部 件操作条件的上限。
[0157] 方面22根据方面1 一 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58] 确定所述制冷机组的下限条件;以及
[0159] 为靠近或在所述下限条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中的每一个部件设置可选的控制设 定点,其中所述可选的控制设定点与基于所述标度的功率设定点不同。
[0160] 方面23根据方面1 一 2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条件包括部 件操作条件的下限。
[0161] 方面24根据方面1 一 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度不依赖于湿 球温度。
[0162] 方面25根据方面1 一 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度包括线性标 度。
[0163] 方面26根据方面1 一 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度包括非线性 标度。
[0164] 方面27根据方面1 一 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度基于功率负 荷关系。
[0165] 方面28 -种操作具有控制器的水冷冷却系统的方法,所述控制器控制一个或多 个制冷机和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66] 所述控制器确定操作参数以基于作为落差的函数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制冷机的功 率输入的第一灵敏度和作为落差的函数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的功率输入的第二灵 敏度来对所述一个或多个制冷机和/或所述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的控制参数进行排序。
[0167] 方面29根据方面1 一 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68] 所述控制器使所述第一灵敏度与所述第二灵敏度一致。
[0169] 方面30根据方面1 - 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0170] 所述控制器对所述一个或多个制冷机的控制参数进行排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