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电及制冷一体化的系统及方法_2

文档序号:9685033阅读:来源:国知局
机构的热能,脱附为气态氨,经过冷凝器冷凝为液态氨,释放热,热由冷却介质带出;液态氨通过第五节流阀进入蒸发器蒸发为气态氨,同时吸收热量制冷;气态氨进入第二吸附发生器,在冷却条件下与其中的含氨混合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氨络合物;
[0044]第二工作周期中,第二吸附发生器受到来自氢发电设备的散热机构的热能,脱附为气态氨,经过冷凝器冷凝为液态氨,释放热,热由冷却介质带出;液态氨通过第五节流阀进入蒸发器蒸发为气态氨,同时吸收热量制冷;气态氨进入第一吸附发生器,在冷却条件下与其中的含氨混合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氨络合物;如此循环。
[0045]—种汽车发电及制冷一体化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甲醇制氣设备、氢<发电设备、制冷空调设备;
[0046]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制备氣气,将制得的氢<气输送至氣发电设备;氣发电设备利用氢气发出电能,并释放热能;制冷空调设备利用氢发电设备释放的热能制冷。
[004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制冷空调设备包括冷凝器、蒸发器、若干节流阀、第一吸附发生器、第二吸附发生器;所述第一吸附发生器、第二吸附发生器内设有含氨混合液;
[0048]所述氢发电设备的散热机构分别连接第一吸附发生器、第二吸附发生器;所述第一吸附发生器与第二吸附发生器分别通过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吸附发生器与第二吸附发生器分别通过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连接蒸发器;冷凝器通过第五节流阀与蒸发器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通过节流阀控制器控制其通断;
[0049]第一工作周期中,第一吸附发生器受到来自氢发电设备的散热机构的热能,脱附为气态氨,经过冷凝器冷凝为液态氨,释放热,热由冷却介质带出;液态氨通过第五节流阀进入蒸发器蒸发为气态氨,同时吸收热量制冷;气态氨进入第二吸附发生器,在冷却条件下与其中的含氨混合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氨络合物;
[0050]第二工作周期中,第二吸附发生器受到来自氢发电设备的散热机构的热能,脱附为气态氨,经过冷凝器冷凝为液态氨,释放热,热由冷却介质带出;液态氨通过第五节流阀进入蒸发器蒸发为气态氨,同时吸收热量制冷;气态氨进入第一吸附发生器,在冷却条件下与其中的含氨混合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氨络合物;如此循环。
[005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含氨混合液为氨-氨络合剂-水混合液或为氨-磷酸氢氨-水混合液。
[005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利用甲醇及水制备氢气,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包括液体储存容器、原料输送装置、制氢装置、膜分离装置;
[0053]所述制氢装置包括换热器、气化室、重整室;膜分离装置设置于分离室内,分离室设置于重整室的里面;所述液体储存容器分别与制氢装置连接;液体储存容器中储存有液态的甲醇和水;
[0054]所述液体储存容器中的甲醇和水通过原料输送装置输送至换热器换热,换热后进入气化室气化;
[0055]气化后的甲醇蒸气及水蒸气进入重整室,重整室内设有催化剂,重整室下部及中部温度为300°C?420°C ;
[0056]所述重整室上部的温度为400°C?570°C ;重整室与分离室通过连接管路连接,连接管路的全部或部分设置于重整室的上部,能通过重整室上部的高温继续加热从重整室输出的气体;所述连接管路作为重整室与分离室之间的缓冲,使得从重整室输出的气体的温度与分离室的温度相同或接近;
[0057]所述分离室内的温度设定为350°C?570°C ;分离室内设有膜分离器,从膜分离器的产气端得到氣气;
[0058]所述原料输送装置提供动力,将液体储存容器中的原料输送至制氢装置;所述原料输送装置向原料提供0.15?5MPa的压强,使得制氢装置制得的氢气具有足够的压强;
[0059]所述制氢装置启动制氢后,制氢装置制得的部分氢气或/和余气通过燃烧维持制氣装置运行;
[0060]所述制氢装置制得的氢气输送至膜分离装置进行分离,用于分离氢气的膜分离装置的内外压强之差大于等于0.7M Pa ;
[0061]所述膜分离装置为在多孔陶瓷表面真空镀钯银合金的膜分离装置,镀膜层为钯银合金,钯银合金的质量百分比钯占75%?78%,银占22%?25% ;
[006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甲醇制氣设备还包括固态氢<气储存容器,固态氢气储存容器与制氢装置连接;
[0063]所述固态氢<气储存容器中储存固态氢<气,当制氢<系统启动时,通过气化模块将固态氢气转换为气态氢气,气态氢气通过燃烧放热,为制氢装置提供启动热能,作为制氢装置的启动能源。
[006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甲醇制氣设备将制得的氣气通过传输管路实时传输至氢发电设备;所述传输管路设有气压调节子系统,用于调整传输管路中的气压;所述氢发电设备利用甲醇制氢设备制得的氢气发电;
[0065]所述气压调节子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气体压力传感器、阀门控制器、出气阀、出气管路;所述气体压力传感器设置于传输管路中,用以感应传输管路中的气压数据,并将感应的气压数据发送至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将从气体压力传感器接收的该气压数据与设定阈值区间进行比对;当接收到的压力数据高于设定阈值区间的最大值,微处理器控制阀门控制器打开出气阀设定时间,使得传输管路中气压处于设定范围,同时出气管路的一端连接出气阀,另一端连接所述甲醇制氢设备,通过燃烧为甲醇制氢设备的需加热设备进行加热;当接收到的压力数据低于设定阈值区间的最小值,微处理器控制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加快原料的输送速度。
[006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收集利用子系统连接氢发电设备的排气通道出口,从排出的气体中分别收集氢气、氧气、水,利用收集到的氢气、氧气供甲醇制氢设备或/和氢发电设备使用,收集到的水作为甲醇制氢设备的原料,从而循环使用;
[0067]所述收集利用子系统包括氢氧分离器、氢水分离器、氢气止回阀、氧水分离器、氧气止回阀,将氣气与氧气分离,而后分别将氣气与水分离、氧气与水分离。
[0068]一种利用上述汽车发电及制冷一体化的系统的发电及制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9]氢气制备步骤: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制备氢气,将制得的氢气输送至氢发电设备;
[0070]发电步骤:氢发电设备利用氢气发出电能,并释放热能;
[0071]制冷步骤:制冷空调设备利用氢发电设备释放的热能制冷。
[007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制冷空调设备包括冷凝器、蒸发器、若干节流阀、第一吸附发生器、第二吸附发生器;所述第一吸附发生器、第二吸附发生器内设有含氨混合液;
[0073]所述氢发电设备的散热机构分别连接第一吸附发生器、第二吸附发生器;所述第一吸附发生器与第二吸附发生器分别通过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连接冷凝器;所述第一吸附发生器与第二吸附发生器分别通过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连接蒸发器;冷凝器通过第五节流阀与蒸发器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通过节流阀控制器控制其通断;
[0074]所述制冷步骤包括:
[0075]第一工作周期中,第一吸附发生器受到来自氢发电设备的散热机构的热能,脱附为气态氨,经过冷凝器冷凝为液态氨,释放热,热由冷却介质带出;液态氨通过第五节流阀进入蒸发器蒸发为气态氨,同时吸收热量制冷;气态氨进入第二吸附发生器,在冷却条件下与其中的含氨混合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氨络合物;
[0076]第二工作周期中,第二吸附发生器受到来自氢发电设备的散热机构的热能,脱附为气态氨,经过冷凝器冷凝为液态氨,释放热,热由冷却介质带出;液态氨通过第五节流阀进入蒸发器蒸发为气态氨,同时吸收热量制冷;气态氨进入第一吸附发生器,在冷却条件下与其中的含氨混合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氨络合物;如此循环。
[007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的汽车发电及制冷一体化的系统及方法,可利用氢发电设备排放的热量为汽车制冷,既降低了发电设备的温度,又有效利用了该热量为汽车制冷;从而可以提高系统工作稳定性,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78]图1为本发明汽车发电及制冷一体化的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0079]图2为本发明汽车发电及制冷一体化的系统的另一组成示意图。
[0080]图3为系统中制冷空调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0081]图4为系统中甲醇制氢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0082]图5为实施例三中甲醇制氢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0083]图6为实施例三中第一启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0085]实施例一
[0086]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汽车发电及制冷一体化的系统(当然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所述系统包括:甲醇制氢设备100、氢发电设备300、制冷空调设备500、气压调节子系统200、收集利用子系统400。
[0087]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制备氣气,将制得的氢<气输送至氣发电设备;氣发电设备利用氢气发出电能,并释放热能;制冷空调设备利用氢发电设备释放的热能制冷。
[0088]【甲醇制氢设备】
[0089]请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利用甲醇水制备氢气,所述甲醇制氢设备包括固态氢气储存容器80、液体储存容器10、原料输送装置50、制氢装置20、膜分离装置30。
[0090]所述固态氢气储存容器80、液体储存容器10分别与制氢装置20连接;液体储存容器10中储存有液态的甲醇和水,所述固态氢气储存容器80中储存固态氢气。
[0091]当制氢<系统启动时,通过气化模块将固态氢<气储存容器80中的固态氢*气转换为气态氢气,气态氢气通过燃烧放热,为制氢装置20提供启动热能,作为制氢装置20的启动能源。当然,固态氢气储存容器80不是本发明的必要设备,可以通过其他能源启动制氢装置20。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