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6251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用于污水处理的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
技术背景传统工业废水治理工艺常采用电解、微电池原理的内电解方法。依据化学原理投加各种化学药剂达到废水治理的方法也广泛采用。上述方法的主要缺点是1.能耗高、经济性差;2.时间长,效率低;3.某些大分子结构很难打破,不能保证治理达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将微电池原理的内电解方法、化学氧化法、机械摩擦方法、特别是加入空气作为催化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反应烈度,可有效打破废水中含有的硝基化合物、苯酚类化合物形成的大分子团,达到废水治理的目的。对含有铬、铅等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即一种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它包括反应桶、位于反应桶内的反应介质、介质入口;其特征在于反应桶立式安装,其底部为锥形,锥底通过隔网与射流器的混合液出口、或与提供压力溶气液的设备的输出端、或与产生压力水、气混合体的设备的输出端连接而使反应桶(3)内反应介质(4)在水、气的冲击下呈循环运动状态;介质入口位于反应桶的中上部;反应桶的顶部具有固液分离器、环形集流槽和带泡沫排口的顶盖。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参见附图,附图中1—射流器、2—多孔隔网、3—反应桶、4—反应介质、5—介质入口、6—环形集流槽、7—网状固液分离器、8—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在反应器下部安装射流器1,或者与提供压力水、气混合体的设备的输出端连接。在反应桶3与射流器出口之间安装多孔隔网2。反应桶上部为柱形、下部为锥形,内装铸铁屑反应介质4。在反应桶中上部有介质注入口5、上部具有环形集流槽6、网状固液分离器7、顶盖8等附属机构。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工作过程见附图2;射流器或其它设备产生的水、气混合体(事先调至弱酸或弱碱性)高速通过隔网2,向上冲击锥底反应桶中心部分反应介质,反应介质依附图2箭头所示方向掀起循环运动。反应后的水经固液分离器7、由设置在环形集流槽6底的液体出口排出。反应产生的泡沫从设置在顶盖8上的泡沫出口排出。
反应器内部的反应情况大致为;a、反应介质与酸、碱的化学反应;b、铁离子和碳离子构成微电池电解作用;c、反应介质的循环运动产生的摩擦有效祛除反应介质与酸、碱化学反应生成的钝化膜。d、空气的加入,起到了催化作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催化作用是十分剧烈的。
通过试验观察到,加入空气后反应器释放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泡沫(视水质有差异),约1/5废水被分解、蒸发,而且分解作用是主要的。这些现象在其它形式的反应器中是少见或微量的。
处理完成的废水含有大量亚铁离子,经后续处理后排放。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与其它同类的水处理设备相比较极大的提高了反应烈度,由于水流速度快,使反应生成物及水中固态杂质被水带走,免去了反冲洗的工序。反应介质4即铸铁屑在循环运动中产生摩擦,有效祛除了化学反应生成的钝化膜,保证铸铁屑基质处于好的化学反应状态,因此能够有效打破废水中含有的硝基化合物、苯酚类化合物形成的大分子团,达到废水治理的目的。对含有铬、铅等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并且容易组成比较紧凑的设备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权利要求1.一种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它包括反应桶(3)、位于反应桶内的固态反应介质(4)、介质入口(5);其特征在于反应桶立式安装,其下部为锥形,锥底通过隔网(2)与射流器(1)的混合液出口、或与提供压力溶气液的设备的输出端、或与产生压力水、气混合体的设备的输出端连接而使反应桶(3)内反应介质(4)在水、气的冲击下呈循环运动状态;介质入口(5)位于反应桶的中上部;反应桶的顶部具有固液分离器(7)、环形集流槽和带泡沫排除口的顶盖(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其特征是环形集流槽(6)具有液体排除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其特征是顶盖(8)上具有泡沫排除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强氧化内电解反应器,包括反应桶3、位于反应桶内的固态反应介质4、介质入口5;其特征在于反应桶立式安装,其下部为锥形,锥底通过隔网2与射流器1的混合液出口、或与提供压力溶气液的设备的输出端、或与产生压力水、气混合体的设备的输出端连接而使反应桶(3)内反应介质(4)在水、气的冲击下呈循环运动状态;介质入口5位于反应桶的中上部;反应桶的顶部具有固液分离器7、带液体排除口的环形集流底槽和带泡沫排除口的顶盖8。本实用新型将物理、化学、机械摩擦有机融合,导入空气作催化刘,使反应过程十分剧烈,能有效打破工业废水中含有的硝基化合物、苯酚类化合物的大分子团。处理含重金属工业废水也有好的效果。
文档编号C02F1/461GK2647841SQ200320115000
公开日2004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8日
发明者林衍, 崔宁平 申请人:林衍, 崔宁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