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151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进行生物处理的设备。它是一种将垃圾压缩站废水生物处理同垃圾压缩站废气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有机结合在一个容器中而形成的复合型处理设备,是国内外首套有效处理各类城市垃圾压缩站产生的废水废气的设备。
背景技术
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污染严重,废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含量高,废气主要成分为氨和硫化氢等,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必对周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由于垃圾压缩站的建设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开展的时间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不足,对于垃圾压缩站产生的废水废气处理更是缺乏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垃圾压缩站产生的废水废气是当前垃圾压缩站建设的难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针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进行处理的设备和工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套能有效解决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污染问题的设备及该设备的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利用废气、能促进泥水分离,维持反应系统内高浓度的微生物、能在反应器内形成同时好氧厌氧区、能随时对反应状况进行监测、设备操作简单、维修简便容易、运行成本低、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经该发明处理后就能达标排放。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合理设计达到以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由外筒1、内筒2、集气罩3、泄空口4、进气口5、进水口6、出水口7、水体取样口8、活结9、排气口10、气体采样口11、阀门12、管道13、排风扇14构成。
本实用新型外筒1为层状结构,由大外筒19、大锥台20、小圆筒21、小锥台22依次构成,集气罩3在内筒2和外筒1的大锥台20间,管道13连接在集气罩3上的排气口10位置,管道13上依次设有活结9、气体采样口11及阀门12,并连有排风扇14,集气罩3上设有水体取样口8。泄空口4、进气口5及进水口6设置在外筒1底部,且进水口6在泄空口4及进气口上端,出水口7水平位置介于集气罩3与内筒2水平位置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能保持设备内高浓度的微生物量,达到良好处理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内筒2和外筒1的大锥台20间设有集气罩3,在集气罩3与外筒1间形成越往出水口7位置,集气罩3与外筒1间空隙越大的变径污泥沉淀区,有效分离泥水,最大程度减少出水带出污泥,造成微生物的流失,从而保持设备内高浓度的微生物量。
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能有效收集并排出处理后气体,促进反应平衡向有效处理方向进行。本发明在内筒2和外筒1的大锥台20间设有集气罩3,在集气罩3上通过管道13与排气口10相连,同时把管道13同排风扇14相连,促进处理后气体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能有效监测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效果。本实用新型在集气罩3上设有水体取样口8,可方便对水体进行取样分析,检测反应器内活性污泥状况、水体DO、pH等控制影响参数,在管道13上设有气体采样口11和阀门12,当需要从气体采样口11进行采样时,可关闭阀门12,方便分析监测排出气体组分,有利于及时调整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的控制影响参数,保持稳定有效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检修简便容易。本发明在靠近管道13上设有活结9,可通过活结9拆卸设备或对设备进行检修。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将垃圾压缩站废水生物处理同垃圾压缩站废气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有机结合在一个容器中,结构紧凑、构造简单、设备占地面积少、操作与维护简单;
(2)垃圾压缩站废水生物处理设备中能同时实现曝气、搅拌、气体预湿和污染物的快速迁移降解,减少辅助设备,减少能耗,运行成本低;(3)垃圾压缩站废水生物处理设备与工艺能有效对垃圾压缩站产生的废水废气同时进行生物处理,不需要购置废水处理及废气处理两套设备,投资成本低;(4)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处理设备能有效维持设备内高浓度的微生物量,系统抗冲击能力强,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微生物以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为营养物,不需要另外投加营养物资,节省处理费用。


图1为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示意图;图2为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图3为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如下步骤实现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进行有效处理的(如附图2,3)本实用新型中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如附图1所示,由外筒1、内筒2、集气罩3、泄空口4、进气口5、进水口6、出水口7、水体取样口8、活结9、排气口10、气体采样口11、阀门12、管道13、排风扇14构成。
本实用新型外筒1为层状结构,由大外筒19、大锥台20、小圆筒21、小锥台22依次构成,集气罩3在内筒2和外筒1的大锥台20间,管道13连接在集气罩3上的排气口10位置,管道13上依次设有活结9、气体采样口11及阀门12,并连有排风扇14,集气罩3上设有水体取样口8。泄空口4、进气口5及进水口6设置在外筒1底部,且进水口6在泄空口4及进气口上端,出水口7水平位置介于集气罩3与内筒2水平位置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能保持设备内高浓度的微生物量,达到良好处理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内筒2和外筒1的大锥台20间设有集气罩3,在集气罩3与外筒1间形成越往出水口7位置,集气罩3与外筒1间空隙越大的变径污泥沉淀区,有效分离泥水,最大程度减少出水带出污泥,造成微生物的流失,从而保持设备内高浓度的微生物量。
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能有效收集并排出处理后气体,促进反应平衡向有效处理方向进行。本发明在内筒2和外筒1的大锥台20间设有集气罩3,在集气罩3上通过管道13与排气口10相连,同时把管道13同排风扇14相连,促进处理后气体排放。
该实用新型已实际应用于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的处理,应用结果表明,该实用新型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垃圾压缩站废水进水CODCr浓度在58.27~203.84mg/L之间波动,产生波动的原因有进水水质的变化、水力负荷的波动、气温变化等多个因素,但出水波动相对较小,CODCr的去除率保持在81.58~99.29%之间,大多数保持在85%以上,出水CODCr浓度在30mg/L以下,垃圾压缩站废水进水氨氮浓度在23.51~87.33mg/L之间波动,大多在40~50mg/L之间,氨氮去除率为76.41~97.3%,大多数保持在80%以上,出水氨氮浓度在10mg/L以下。该发明受环境影响比其他相应设备小,抗冲击性能好,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具有高效稳定的去除效果。
表1为垃圾压缩站废水的进水和经过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的CODCr、氨氮浓度数据表,CODCr及氨氮浓度单位都为(mg/L)表1


为确保该实用新型对垃圾压缩站废水的处理效果,为此特地委托具有水质检测认证资格单位(广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对该实用新型的进出水水质进行了检测,检测报告表2(单位mg/L,pH、色度除外)表2

从表2废水处理数据可以看出,该实用新型运行稳定、抗冲击能力强、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处理效果好。
该实用新型在取得良好废水处理效果的同时,对废气的处理效果也很好,表3是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进气口5位置及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排气管气体采样口11位置的臭味数据表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该实用新型对垃圾压缩站废气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外筒(1)、内筒(2)、泄空口(4)、进气口(5)、进水口(6)及排水口(7),外筒(1)与内筒(2)为中空,内筒(2)设在外筒(1)的中部;泄空口(4)、进气口(5)及进水口(6)设在外筒(1)的底部,进水口(6)设在泄空口(4)及进气口(5)的上部,其特征在于在外筒(1)与内筒(2)之间设有集气罩(3),在集气罩(3)上设有排气口(10)及水体取样口(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外筒(1)为层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水泵(15)、空压机(16)及厌氧消化池(17),水泵(15)的一端与进水口(6)相连,空压机(16)的一端与进气口(5)相连,水泵(15)与空压机(16)的另一端与厌氧消化池(17)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排气扇(14),排气扇(14)通过管道(13)与集气罩(3)上的排气口(10)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管道(13)上设有阀门(12)及气体采样口(11),阀门(3)设在气体采样口(11)与后段管道(1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排气口(10)与气体采样口(11)之间设有活结(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同时进行生物处理的设备。包括外筒、内筒、池空口等,在外筒与内筒之间设有集气罩,在集气罩上设有排气口及水体取样口。它是一种将垃圾压缩站废水生物处理同垃圾压缩站废气生物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有机结合在一个容器中而形成的,不需要设置常规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中的曝气池、二沉池,不需要污泥回流装置,不需要添置废水废气设备两套装置,对垃圾压缩站废水废气处理效果高,设备占地面积少、操作简单、投资运行成本低。
文档编号C02F3/30GK2758247SQ200520053380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4日
发明者周少奇, 张鸿郭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