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碱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487237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碱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金属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碱制备方法。污泥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该活性污泥吸附剂用于处理含锌废水。
背景技术
重金属锌是一种毒性相对较小的污染物,但是如果排放量高则会对人表现出有毒有害作用。当水中的锌离子浓度超过17.6mg/L时,开始出现不愉快的味感;当锌离子浓度超过30mg/L时,水出现乳浊状态;当锌离子浓度为30.8mg/L时,饮水会使人感到恶心和晕厥。锌离子对农作物和鱼类的影响比对人的影响要大,当锌离子浓度超过0.5mg/L时,则可使各种鱼类和农作物致死。因此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讲还是从重金属回收角度来讲,对废水中锌离子进行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锌及其盐类在橡胶工业中用作填充剂、活性剂,其同时也被应用于合金、电池、电镀、漂白工业。如果这些工业废水中的锌离子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其将会对人类、鱼类及农作物产生毒害作用。目前对锌离子的处理方法有化学处理法、离子交换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及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的含锌离子废水处理方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经过预处理加工成活性污泥吸附剂,对锌离子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并且将剩余污泥废物利用,成本低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碱制备方法提出了一种可以有效吸附去除含锌废水中重金属锌离子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碱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是取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烘干、研磨、筛取,经过化学试剂的预处理后制成活性污泥吸附剂,直接使用或者空气干燥备用。
本发明重金属锌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1、取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泥饼烘干取污水处理厂压滤后的剩余污泥泥饼1000g,置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2、干污泥研磨将烘干后的污泥研磨成粉末。
3、将污泥粉末过筛筛取将活性污泥粉末过180目筛,即取粒径小于88μm的污泥粉末做后续处理。
4、污泥粉末预处理将筛取得到的活性污泥粉末置入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6~12小时。
5、收集活性污泥吸附剂将4中的混合液离心,弃去上清夜即可得到活性污泥吸附剂,可直接使用或者空气干燥备用。
所述的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制备方法中,其所述第1步中烘干的温度要小于100℃;所述的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制备方法中,其所述第5步中离心的条件为4000rpm,5min。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事例详细说明发明的实施,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但不作为对本发明实施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将活性污泥吸附剂投入锌离子浓度为200mg/L的工业废水中,使得最后吸附剂的浓度达到2g/L,23℃下吸附15h,6000rpm离心5分钟,收集上清液,使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锌离子的浓度为90mg/L。本活性污泥吸附剂对该工业污水中锌的吸附量为55mg/g。
实施例2将活性污泥吸附剂投入锌离子浓度为20mg/L的工业废水中,使得最后活性污泥吸附剂浓度达到2g/L,23℃下吸附15h,6000rpm离心5分钟,收集上清液,使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锌离子的浓度为0.8mg/L。本生物吸附剂对工业污水中锌的吸附量为9.6mg/g。
权利要求
1.一种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由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作为基本材料,通过化学试剂处理后制成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污泥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其特征在于化学试剂为氢氧化钠,浓度为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其制备方法a取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泥饼,并烘干;b待污泥烘干后将其研磨为粉末状;c将得到的粉末状污泥过分样筛筛取并进行后续处理;d将筛选得到的颗粒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6~12小时;e将活性污泥浸泡混合液离心,倒去上清夜,收集污泥颗粒;f将离心得到的污泥颗粒直接使用或者空气干燥备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过程,温度低于10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样筛筛取过程要取粒径小于88μm(180目)的颗粒进行后续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性污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泡混合液离心条件为4000rpm,5min。
全文摘要
本发明锌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碱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经过化学试剂处理后制备的活性污泥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污泥为污水厂产生的剩余污泥,化学试剂为1%氢氧化钠溶液,适用于含重金属锌的废水的处理,对锌的吸附效率大于50%。
文档编号C02F1/62GK101053817SQ20061007306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2日
发明者杨建州, 曾景海, 齐鸿雁, 张帆远航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