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1465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属于环保设备类。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提速和污水集中处理率日益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生量急剧增长。根据有关预测,我国城市污水量在未来二十年还会有大幅度增长, 2010年污水排放量将达到440X 108m3/d ;2020年污水排放量达到536X 108m3/d ;污泥量通常占污水量的0.3% 0.5% (体积)或者约为污水处理量的 2% (质量)。而且, 若对污水再进行深度处理,污泥量还会增加0. 5 1倍。目前我国污水处理量和处理率不高(4. 5% ),且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污泥大约900万t,而且还以每年大约10%的速度增长。污泥填埋作为廉价实用的处理手段,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得到广泛推广采用,然而由于污泥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丰富,强度低,直接填埋易导致二次污染或发生填埋场失稳及突涌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污泥无害化处理的严峻态势极大的滞后了我国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步伐,引起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为此,降低污泥含水率及有机质含量、提高污泥的强度必然是促进污泥填埋发展的必需手段。对改性污泥进行粒化处理,实现污泥成型运输填埋,不仅有效的阻止了污泥滴溅及干化粉尘飞扬而造成的二次污染,也通过成型进一步提高了污泥的强度,从而保证了污泥填埋的安全性。然而,目前国内在污泥粒化填埋处理上还处于空白阶段,针对污泥的粒化的专用机械设备空前匮乏,而且部分现用设备还面临粒化颗粒成型不稳定,强度不高,连续作业率低等困境。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连续作业、混合均勻、污泥处理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的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粒化系统由污泥料仓(1)、辅助料仓(2)、 第一螺杆计量泵(7)、第二螺杆计量泵(8)、强力均混搅拌机(10)、强化设备(1 、污泥造粒机(14)、斗提机(15)、除尘塔(4)、气体净化装置(6)、螺杆输送机(11)和输送带(13)组成, 第一螺杆计量泵(7)的进口与污泥料仓(1)的出口管道连接,第一螺杆计量泵(7)的出口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污泥进料口管道连接,第二螺杆计量泵(8)的进口与辅助料仓 (2)的出口管道连接,第二螺杆计量泵(8)的出口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固化剂进口管道连接,强力均混搅拌机(10)的出料口连接螺杆输送机(11)的进料端,螺杆输送机(11) 的出料端与强化设备(1 的进料口连接,强化设备(1 的出料口位于皮带输送机(13)进料端的上方,污泥造粒机(14)的进料口位于皮带输送机(1 落料端的下方,污泥造粒机 (14)的出料口位于斗提机(15)进料端的上方,斗提机(15)进料端,除尘塔⑷上的进气口经第三抽风机(9)通过管道分别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出气口和强化设备(1 上的出气口连接,气体净化装置(6)的进气口通过管道经第一抽风机(3)与污泥料仓(1)上的出气口连接,除尘塔(4)上的出气口通过管道经第二抽风机(5)与气体净化装置(6)的进气口连接。污泥料仓(1)、辅助料仓( 上分别设置有料位指示装置和高、低位警报装置。气体净化装置(6)可为活性炭柱或成套的臭气处理设备。搅拌机为犁铧式连续搅拌机、单轴或多轴连续搅拌机中的一种。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采用螺杆计量物料添加方式和连续搅拌机混合方式,促进污泥与固化剂材料混合均勻,达到污泥颗粒与固化剂材料充分接触并反应,具有连续作业能力;污泥料仓、搅拌机、强化设备和除尘塔管道连接到气体净化装置,降低了作业现场粉尘和臭味,避免了二次污染;对污泥与固化剂混合料采用强化设备加快了固化剂矿化反应速率和加速水分消散;采用造粒机将减小污泥固化成型块体尺度,增加了水分散失表面积和污泥颗粒氧化表面积,缩短了污泥干化的时间。处理后的污泥具有含水率低,臭味低、不流动,具有一定的抗剪切强度和内摩擦角,可以满足路基回填料要求和卫生填埋场填埋要求。该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具有可连续作业,处理量大,环境污染小,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是本发明的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进行详细描述见附图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粒化系统由污泥料仓1、辅助料仓2、第一螺杆计量泵7、第二螺杆计量泵8、强力均混搅拌机10、强化设备12、污泥造粒机14、斗提机 15、除尘塔4、气体净化装置6、螺杆输送机11和输送带13组成,第一螺杆计量泵7的进口与污泥料仓1的出口管道连接,第一螺杆计量泵7的出口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污泥进料口管道连接,第二螺杆计量泵8的进口与辅助料仓2的出口管道连接,第二螺杆计量泵8 的出口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固化剂进口管道连接。污泥料仓1、辅助料仓2上分别设置有料位指示装置和高、低位警报装置。料位指示装置用于监测物料位限,高、低位警报装置分别用于在料位超出高位限和低位限时报警。强力均混搅拌机10的出料口连接螺杆输送机11的进料端,螺杆输送机11的出料端与强化设备12的进料口连接,强化设备12的出料口位于皮带输送机13进料端的上方。搅拌机为犁铧式连续搅拌机、单轴或多轴连续搅拌机中的一种。采用犁铧式连续搅拌机,可对污泥进行翻抄离心拌合,促进污泥与固化剂混合均勻。采用单轴或多轴搅拌机时,可将污泥与固化剂以挤压的方式混合,具备连续作业能力。污泥造粒机14的进料口位于皮带输送机13落料端的下方,污泥造粒机14的出料口位于斗提机15进料端的上方,斗提机15进料端,除尘塔4上的进气口经第三抽风机9通过管道分别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出气口和强化设备12上的出气口连接,气体净化装置6 的进气口通过管道经第一抽风机3与污泥料仓1上的出气口连接,除尘塔4上的出气口通过管道经第二抽风机5与气体净化装置6的进气口连接。气体净化装置6可为活性炭柱或成套的除臭设备。强化设备12可以选用热干化设备、微波干化设备或以热源为媒介的干化设备。污泥造粒机14可选挤压、切削等方式的造粒设备。具体工作原理市政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输入污泥料仓1缓储,固化剂输入辅助料仓2中缓储备用。第一螺杆计量泵7和第二螺杆计量泵8按照脱水污泥与固化剂的质量比为100 5 30设定投料速率,污泥料仓1中的污泥和辅助料仓2中的固化剂同步下料到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中。强力均混搅拌机10 —边接收污泥和固化剂,一边将搅拌舱内的污泥和固化剂混合均勻,制成改性污泥,并向出料口输送。改性污泥经螺杆输送机11输送至强化设备12,在热量作用下,改性污泥中的水分迅速消散并蒸发,实现含水率降低干化。改性污泥经强化设备12干化处理后,通过皮带输送机13输送到造粒设备14并制成污泥粒状颗粒。污泥粒状颗粒经斗提机15提升至粒料缓储仓16,再根据处理目的,可卸料到运输卡车17或进入堆场18放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粒化系统由污泥料仓(1)、辅助料仓( 、第一螺杆计量泵(7)、第二螺杆计量泵(8)、强力均混搅拌机(10)、强化设备(12)、 污泥造粒机(14)、斗提机(15)、除尘塔G)、气体净化装置(6)、螺杆输送机(11)和输送带 (13)组成,第一螺杆计量泵(7)的进口与污泥料仓(1)的出口管道连接,第一螺杆计量泵 (7)的出口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污泥进料口管道连接,第二螺杆计量泵(8)的进口与辅助料仓O)的出口管道连接,第二螺杆计量泵(8)的出口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固化剂进口管道连接,强力均混搅拌机(10)的出料口连接螺杆输送机(11)的进料端,螺杆输送机(11)的出料端与强化设备(1 的进料口连接,强化设备(1 的出料口位于皮带输送机(1 进料端的上方,污泥造粒机(14)的进料口位于皮带输送机(1 落料端的下方, 污泥造粒机(14)的出料口位于斗提机(15)进料端的上方,斗提机(15)进料端,除尘塔(4) 上的进气口经第三抽风机(9)通过管道分别与强力均混搅拌机(10)上的出气口和强化设备(1 上的出气口连接,气体净化装置(6)的进气口通过管道经第一抽风机C3)与污泥料仓(1)上的出气口连接,除尘塔(4)上的出气口通过管道经第二抽风机(5)与气体净化装置(6)的进气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污泥料仓 (1)、辅助料仓( 上分别设置有料位指示装置和高、低位警报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气体净化装置(6)可为活性炭柱或成套的臭气处理设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搅拌机为犁铧式连续搅拌机、单轴或多轴连续搅拌机中的一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水污泥连续均混改性粒化系统,属于环保设备类。该粒化系统采用螺杆计量物料添加方式和连续搅拌机混合方式,促进污泥与固化剂材料混合均匀,达到污泥颗粒与固化剂材料充分接触并反应,具有连续作业能力;污泥料仓、搅拌机、强化设备和除尘塔管道连接到气体净化装置,降低了作业现场粉尘和臭味,避免了二次污染;对污泥与固化剂混合料采用强化设备加快了固化剂矿化反应速率和加速水分消散;采用造粒机将减小污泥固化成型块体尺度,增加了水分散失表面积和污泥颗粒氧化表面积,缩短了污泥干化的时间。处理后的污泥具有含水率低,臭味低、不流动,具有一定的抗剪切强度和内摩擦角,可以满足路基回填料要求和卫生填埋场填埋要求。
文档编号C02F11/00GK102249504SQ20111014727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席本强, 李先旺, 胡竹云, 薛强 申请人:李先旺, 薛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