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4852013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聚乙烯醇30-65%,海藻酸钠1-4%,活性炭粉末2-10%,还原铁粉1-10%氯代烃降解浓缩污泥15-60%。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具有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对微生物无毒、价格低廉,使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能够延长小球的使用寿命,使小球具有更好的工程化潜,对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具有高效、经济、无二次污染的特点。
【专利说明】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采用生物法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氯代烃是指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少,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化学稳定性。氯代烃类有机物广泛用于工业清洗剂和化学溶剂,由于管理不善和处置不当,造成了普遍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氯代烃不仅具有较高的毒性,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对人体的肝、肾、心血管和胃肠等器官都有极强的毒害作用,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这些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氯代烃的广泛存在及其危害性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有必要尽快采取措施处理氯代烃造成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0003]现有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中,生物法具有较大优势,能耗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处理效果好,是目前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修复技术。其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微生物限定在一定的空间结构内,不易扩散到环境当中,不会造成地下水生物污染,并且能够保持微生物活性,便于连续、多次使用。同时,微生物细胞被固定在载体上,也可以大大提高微生物对有毒物质的承受能力,可用于高浓度污染物的处理。
[0004]现有固定化技术当中,常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载体,它具有固化、成形方便、对微生物毒性小等优点,但其形成的小球机械强度较低、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处理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满足相关领域的需要。
[0006]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0007]
【权利要求】
1.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特征在于,还原铁粉的目数为100-400目;活性炭粉末的目数为100-400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氯代烃降解浓缩污泥,MLVSS为8-10mg/L。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醇粘均分子量为110000~130000,所述海藻酸钠粘均分子量为4000~18500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醇粘均分子量为110000~130000,所述海藻酸钠粘均分子量为4000~185000。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场地修复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加热溶解,加入活性炭粉末和还原铁粉,搅拌混合,获得混合液; (2)将获得的混合液降至室温,加入氯代烃降解浓缩污泥,搅拌混合; (3)将步骤(2)的产物,加入CaCl2溶液和饱和硼酸溶液的混合交联剂中,在所述混合交联剂中浸泡,交联固定,然后从反应产物中,收集所述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将步骤(2)的产物,加入CaCl2溶液和饱和硼酸溶液的混合交联剂中,2~6°C下,在所述混合交联剂中浸泡18-24h,交联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步骤(2)的产物,采用滴加的方式,加入重量浓度为l%CaCl2溶液及饱和硼酸溶液的混合交联剂中,滴加时间为20~40分钟,所述的CaCl2-饱和硼酸混合交联剂的pH值为6~7,混合交联剂的用量为步骤(2)的产物体积的5~10% 。
【文档编号】C02F103/06GK103789296SQ201410014392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3日
【发明者】李辉, 林匡飞, 刘勇弟, 周雅珍, 杨洁 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