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

文档序号:4856095阅读:2957来源:国知局
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的是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主要解决了现有建筑垃圾处理和利用不及时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本发明包括(1)从建筑物料中筛分出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2)从建筑物料中分类挑选出金属制品、木制品和塑料制品;(3)将剩余的建筑物料粉碎成粒度为100mm-200mm的颗粒;(4)重复步骤(1)和步骤(2)后,将剩余颗粒物料粉碎成粒度为40mm以下的颗粒,并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筛分出来;(5)筛分后剩余的颗粒送入烘干炉中烘干;(6)烘干后的物料放入裂解炉中进行裂解;(7)将裂解后的颗粒红外加热下炭化;再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分离出来。本发明具有有效利用率高、回收处理及时、且处理成本低等优点。
【专利说明】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具体涉及的是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3]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
[0004]建筑垃圾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浙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0005]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
[0006]截至2011年,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存量已达70亿吨,可推算建筑垃圾总量为21亿至28亿吨,每年新产生建筑垃圾超过3亿吨。如采取简单的堆放方式处理,每年新增建筑垃圾的处理都将占1.5亿至2亿平方米用地。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每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利用,必将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0007]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_40%。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建筑垃圾处理和利用不及时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利用率高、回收处理及时、且处理成本低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
[0009]为解决上述缺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O筛分处理:利用筛分设备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从建筑物料中筛分出来;
(2)挑选分离:采用磁选法将铁制品从剩余的建筑物料中挑选出来;然后再将挑选后的建筑物料放入盐水中,通过盐水的浮力将建筑物料中的木块和塑料挑选出来,最后再通过人工的方法将其他金属制品从建筑物料中挑选出来;
(3)破碎处理:将步骤(2)中挑选后剩余的建筑物料放入建筑垃圾破碎机中,并将其粉碎成粒度为100mm-200mm的颗粒;然后将颗粒再经过步骤(I)和步骤(2)处理; (4)将处理后剩余的颗粒物料放入建筑垃圾破碎机中粉碎成粒度为40mm以下的颗粒,并通过筛分设备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筛分出来;
(5)脱除垃圾液:筛分后剩余的颗粒送入烘干炉中烘干;
(6)垃圾裂解:烘干后的物料放入裂解炉中进行裂解;
(7)炭化:将裂解后的颗粒和裂解炉内高温气体推送至炭化炉内,在炭化炉内红外加热下炭化;炭化处理后的物料经炭化炉底部的旋转筛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分离出来。
[0010]本发明通过盐水浮选、磁选等方法,有效将建筑垃圾中的铁制品和塑料制品以及木制品挑选出来,进而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极大地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效率。
[0011]且本发明采用分段式方法对建筑垃圾进行破碎,不仅能最大化地筛选出建筑垃圾中的铁制品、塑料制品以及木制品,而且能最大化地对大粒径的物料进行充分破碎,节省破碎时间。
[0012]本发明中建筑垃圾的所有物料基本都进行了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极高,而且本发明中基本采用机械设备等进行分类处理,人工投入成本极少,长期使用本发明能极大地节约成本。
[0013]进一步,所述步骤(6)中裂解炉中裂解的气体由引风抽出送至烘干炉中实现烘干炉的烘干加热。本步骤能极大地提高废料的利用率,极大地节约能源。
[0014]本发明中,筛分出的物料都能进行回收利用,如:
所述步骤(I)、步骤(4)以及步骤(7)中分离出的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作为建筑用砂回收利用。步骤(7)中得到的颗粒用于铺设道路或建筑花台。步骤(2)中分离出的金属回收重铸。
[001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建筑垃圾中基本所有物料都能得到回收利用,具有很好的回收利用效率;本发明的方法能最大化地分类分离出的不同种类的物料,提高分类效率,效果十分显著。
[0016]2、本发明采用固定方法能够最大化的节省人力投入成本,长期使用能够极大地节约成本,同时能最大化地节约建筑垃圾处理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
[0018]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由以下步骤构成,
(O筛分处理:利用筛分设备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从建筑物料中筛分出来。
[0019](2)挑选分离:采用磁选法将铁制品从剩余的建筑物料中挑选出来;然后再将挑选后的建筑物料放入盐水中,通过盐水的浮力将建筑物料中的木块和塑料挑选出来,最后再通过人工的方法将其他金属制品从建筑物料中挑选出来。
[0020]其中,挑选出的金属制品可分类回收重铸,如铝合金、铜、彩钢、铁制品、不锈钢等,经过本步骤筛分出来后,运送到垃圾回收站,通过回收站将其回收再利用。而本步骤中的塑料制品也和金属制品一样,运送到回收站进行回收利用。
[0021]本步骤中回收的木制品可像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一样回收利用,或直接就地破碎,花台基底建筑好后,将其掩埋在基底中,当其腐化后可作为花台中植物的肥料。
[0022](3)破碎处理:将步骤(2)中挑选后剩余的建筑物料放入建筑垃圾破碎机中,并将其粉碎成粒度为100mm-200mm的颗粒;然后将颗粒再经过步骤(I)和步骤(2)处理。
[0023]该方法可以将掩埋在块状建筑物料中的铁制品等从建筑物料中分离开来,再次通过筛分处理和挑选分离后,有效对粒度为100mm-200mm的颗粒再次分类。
[0024](4)将步骤(3)处理后的剩余颗粒物料放入建筑垃圾破碎机中粉碎成粒度为40mm以下的颗粒,并通过筛分设备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筛分出来。
[0025](5)脱除垃圾液:筛分后剩余的颗粒送入烘干炉中烘干。
[0026](6)垃圾裂解:烘干后的物料放入裂解炉中进行裂解;裂解炉中裂解的气体由引风抽出送至步骤(5)中的烘干炉中,进而实现烘干炉的烘干加热。
[0027]( 7 )炭化:将裂解后的颗粒和裂解炉内高温气体推送至炭化炉内,在炭化炉内红外加热下炭化;炭化处理后的物料经炭化炉底部的旋转筛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分离出来。
[0028]步骤(I)、步骤(4)和步骤(7)筛分出的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可作为工程用沙使用;而步骤(7)生产出的颗粒则作为石子用作铺路用,同时,该颗粒也可与水泥和工程用沙混合后建筑花台用。
[0029]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O筛分处理:利用筛分设备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从建筑物料中筛分出来; (2)挑选分离:采用磁选法将铁制品从剩余的建筑物料中挑选出来;然后再将挑选后的建筑物料放入盐水中,通过盐水的浮力将建筑物料中的木块和塑料挑选出来,最后再通过人工的方法将其他金属制品从建筑物料中挑选出来; (3)破碎处理:将步骤(2)中挑选后剩余的建筑物料放入建筑垃圾破碎机中,并将其粉碎成粒度为100mm-200mm的颗粒;然后将颗粒再经过步骤(I)和步骤(2)处理; (4)将处理后剩余的颗粒物料放入建筑垃圾破碎机中粉碎成粒度为40mm以下的颗粒,并通过筛分设备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筛分出来; (5)脱除垃圾液:筛分后剩余的颗粒送入烘干炉中烘干; (6)垃圾裂解:烘干后的物料放入裂解炉中进行裂解; (7)炭化:将裂解后的颗粒和裂解炉内高温气体推送至炭化炉内,在炭化炉内红外加热下炭化;炭化处理后的物料经炭化炉底部的旋转筛将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分离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裂解炉中裂解的气体由弓I风抽出送至烘干炉中实现烘干炉的烘干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步骤(4)以及步骤(7)中分离出的细度模数小于3.7的沙粒作为建筑用砂回收利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得到的颗粒用于铺设道路或建筑花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分离出的金属回收重铸。
【文档编号】B09B5/00GK104307840SQ201410426778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发明者】曾德明 申请人:成都市容德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