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471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具体的为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国外对雨水的管理经历着一个相似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是从对水的恐惧到以水为友的转变,从单纯以工程方式解决向以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具体来讲,是从建设以防洪为目的管渠工程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到修建大量的处理设施集中对雨水进行处理,最后到分散式处理、尽量将雨水就地解决和处理的过程。我国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紧缺状况,需要通过整体的、综合的、多目标的解决途径,而非单一目标或工程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常利用的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即将人工湿地应用于雨水或污水管理方面存在于以下几方面的缺点和不足:①混凝土结构或模块式结构投资巨大。②塑料模块式结构强度差,地表承载力有限,易塌陷。③长期运行易堵塞。④施工要求高,工程长。⑤水质净化功能弱,初期雨水需弃流。⑥工程占地面积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它是一种综合人工湿地和生物处理工艺优点的雨污水蓄滞和净化回用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包括人工湿地系统和一体化回用水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基坑1,基坑从底部向上依次铺设有防渗膜、回填土、混凝土垫层和湿地介质4,在混凝土垫层以上的基坑的侧壁铺设有防渗膜,混凝土垫层上安装有过滤井3和集水管道6,集水管道设置在过滤井一侧,外部的雨水或污水经所述的过滤井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湿地介质中进行处理,经湿地介质处理过的雨水或污水汇入到所述集水管道中;一体化回用水系统包括内循环管道5和回用水站2,内循环管道设置在回用水站一侧且与回用水站相连通,集水管道的出水端与回用水站底部相连通,回用水站内底部设置有水泵,水泵上设置有输送管,回用水站内收集的水通过水泵经输送管输送至内循环管道中,经过内循环管道中的水再次经集水管道进入到回用水站中。

进一步的,过滤井上部开口用于收集雨水或污水,且其下部侧壁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过滤孔,外部的雨水或污水通过过滤井,将杂质截留在桶内,然后经过滤孔进入到湿地介质中。

进一步的,过滤孔位于过滤井的中上部,过滤井的中下部为封闭结构,用于沉淀初期雨水中的泥沙,防治堵塞湿地;

进一步的,湿地介质由下往上依次装填有为第一骨料(41)、第二骨料和第三骨料,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大于5mm;所述第二骨料(42)的粒径为4.75~5mm;所述第三骨料(43)的粒径小于4.75mm,所述湿地介质的装填深度为2~8m。

进一步的,湿地介质为碎石、火山岩和陶粒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进一步的,湿地介质表层0.5米~1.0米铺设无纺布和种植土;

进一步的,一体化回用水系统采用PLC自动控制。

进一步的,过滤井采用玻璃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可达到以下技术效果:①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不受季节和植物生长的限制。②采用底层微曝气和表层生物根系自然复氧的双供氧模式,具有节能、生态,环境适用性好的优点。③无永久占地,绿地、林地、坑塘均可以利用,地表可种植草坪、灌木、经济作物、蔬菜等,也可以局部修建停车场,不改变原土地用途,具有极好的景观效果和水质净化效果。④可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基本无运行管理费用。⑤工程投资极低,施工简单方便,工期短。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雨水或污水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雨水或污水管理系统中湿地介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包括人工湿地系统和一体化回用水系统,

所述集水管道设置在所述过滤井一侧,外部的雨水或污水经所述的过滤井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湿地介质中进行处理,经湿地介质处理过的雨水或污水汇入到所述集水管道中;所述一体化回用水系统包括内循环管道(5)和回用水站(2),所述内循环管道设置在所述回用水站一侧且与所述回用水站相连通,所述集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回用水站底部相连通,所述回用水站内底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上设置有输送管,所述回用水站内收集的水通过水泵经输送管输送至所述内循环管道中,经过所述内循环管道中的水再次经所述集水管道进入到回用水站中。

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基坑1,基坑与传统蓄水池基本类似,土地条件好的可采用1:1~1:2自然放坡,土地条件较差的可采用小于1:1的开挖坡度,但需要采用喷锚、挡土墙、铅丝石笼等传统护坡模式。

基坑开挖完成后铺设底部防渗膜,然后回填土0.2~0.5m后夯实,在此基础上浇筑20~30cm混凝土垫层,垫层完成后沿四周边坡铺设防渗膜。

防渗膜铺设完成后,在混凝土垫层上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安装沉泥过滤井3、集水管道6和一体化回用水系统。

过滤井采用玻璃钢材质,上半部分为开孔桶身,雨污水通过过滤孔均匀进入湿地,同时将杂质截留在桶内;下半部分为封闭结构,用于沉淀初期雨水中的泥沙,防治堵塞湿地。外部的雨水或污水经所述的过滤井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湿地介质中进行处理,经湿地介质处理过的雨水或污水汇入到所述集水管道中。

一体化回用水系统包括内循环管道5和回用水站2,内循环管道设置在回用水站一侧且与所述回用水站相连通,集水管道的出水端与回用水站底部相连通,回用水站内底部设置有水泵,水泵上设置有输送管,回用水站内收集的水通过水泵经输送管输送至内循环管道中,经过内循环管道中的水再次经集水管道进入到回用水站中。

一体化回用水系统采用PLC自动控制,停止降雨后自动开启内循环模式,将收集到的雨污水定期进行内部循环,防治水质变臭、增强湿地介质的净化效果。内部循环完成后自动进入回用模式,可以随时回用,简单方便。

泵站和管道就位后即可装填湿地介质,湿地介质可以广泛采用碎石、火山岩、陶粒等有一定强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填料,填料装填前需进行筛分和清洗,清洗后的填料表面喷洒高效微生物菌种后即可装填。填料表层0.5米~1.0米铺设无纺布和种植土,满足地表绿化和硬化要求。

最后将表层进行绿化。表层绿化主要有阶梯花坛、公园绿地和小区绿地三种类型,可以种植各种乔灌木和草地,可以结合现场场地条件灵活设计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综合了接触氧化和人工湿地的净化优点,利用湿地介质中约40%~50%的孔隙率,将收集到的雨污水首先蓄滞在湿地介质中,降雨结束后充分利用介质表面生长的高效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除磷菌、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污水,同时辅助以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和富氧作用,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有效净化,满足回用水质要求。

该处理系统具有地下微生物处理污水或雨水,地上多种生态种植美化环境的特点,集合 了雨水蓄滞、水质净化、景观绿化等三大功能,可以结合阶梯花坛、公园绿地和小区绿地进行共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工程占地问题。蓄滞雨水可就地原位回用于表层的绿化植物,从而实现了——“湿地无处不在,湿地无所不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