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81836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工业用水量中的约70%为工业冷却用水,为了节约冷却水,工业上普遍采用循环冷却水系统,使冷却水重复使用,而循环冷却水需要进行补水,且对补水的水质有一定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供水系统,其能对原水进行过滤和杀菌处理,以供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供水系统,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分别连接入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入水管上依次设有:水泵、流量计、压力计、活性炭过滤装置、预过滤器、石英砂过滤器、超滤装置、反渗透过滤装置;所述反渗透过滤装置位于超滤装置和水箱之间;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杀菌装置和出水阀;所述杀菌装置位于水箱和出水阀之间。优选的,所述杀菌装置还配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两端分别与出水管连通,且一端连接于水箱和杀菌装置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杀菌装置和出水阀之间;所述回流管上设有回流泵。优选的,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设有反洗水输入管,该反洗水输入管与水箱连接,且该反洗水输入管上设有反洗泵。优选的,所述石英砂过滤器设有反洗水输入管,该反洗水输入管与水箱连接,且该反洗水输入管上设有反洗泵。优选的,所述水箱内设有液位传感器。优选的,所述预过滤器的虑孔孔径为50~100微米。优选的,所述石英砂过滤器的虑孔孔径为10微米。优选的,所述超滤装置的虑孔孔径为0.001~0.1微米。优选的,所述水泵配有变频电机。优选的,所述变频电机、流量计、压力计、液位传感器、出水阀、回流泵、反洗泵分别连接至PLC控制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供水系统,其能对原水进行过滤和杀菌处理,以供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使用。入水管源头接入原水,原水首先由水泵按照一定的压力和流量泵入活性炭过滤装置,活性炭过滤装置可以去除原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胶体、游离氯等污染物,活性炭过滤装置的出水通过预过滤器进行过滤,预过滤器截流掉从活性炭过滤装置带出的破碎活性碳颗粒。然后过滤水再进入石英砂过滤器进行过滤,石英砂过滤器主要滤除水中的绝大部分粒径大于10微米的悬浮物。石英砂过滤器的出水再进入超滤装置进行过滤,超滤装置的虑孔孔径为0.001~0.1微米之间,可以滤除绝大部分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细菌等。超滤装置的出水进入反渗透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反渗透过滤装置可以去除水中99%以上的离子物质,水质得到净化,反渗透过滤装置的出水进入水箱存储,存储的水在有空气的情况下会滋生细菌,在输出前使用杀菌装置进一步去除细菌等微生物。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1)本实用新型通过多步净化,可充分而高效的去除原水中的钙镁离子、絮状物、有机物,最终将原水中的离子及细菌去除99.5%以上。(2)本实用新型设有杀菌装置,可进一步对过滤处理后的水进行杀菌,提高水质量。更进一步的,还可以设置回流管路,将上一次经过杀菌的水重新返回杀菌装置中继续杀菌,从而达到多次杀菌目的,确保后续用水的细菌达到“0”指标。(3)本实用新型可将水箱中的水将作为活性炭过滤装置、石英砂过滤器的反洗水,可对活性炭过滤装置、石英砂过滤器进行反洗。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所示,一种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供水系统,包括水箱1,所述水箱1分别连接入水管2和出水管3;所述入水管2上依次设有:水泵21、流量计22、压力计23、活性炭过滤装置24、预过滤器25、石英砂过滤器26、超滤装置27、反渗透过滤装置28;所述反渗透过滤装置28位于超滤装置27和水箱1之间;所述出水管3上设有杀菌装置31和出水阀32;所述杀菌装置31位于水箱1和出水阀32之间。所述杀菌装置31还配有回流管4;所述回流管4的两端分别与出水管3连通,且一端连接于水箱1和杀菌装置31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杀菌装置31和出水阀32之间;所述回流管4上设有回流泵41。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24设有反洗水输入管,该反洗水输入管5与水箱1连接,且该反洗水输入管5上设有反洗泵51。所述石英砂过滤器26设有反洗水输入管,该反洗水输入管6与水箱1连接,且该反洗水输入管6上设有反洗泵61。所述水箱1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预过滤器25的虑孔孔径为50~100微米。所述石英砂过滤器26的虑孔孔径为10微米。所述超滤装置27的虑孔孔径为0.001~0.1微米。所述水泵21配有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流量计22、压力计23、液位传感器、出水阀32、回流泵41、反洗泵分别连接至PLC控制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