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材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329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鞋材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洗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鞋材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运动风气日益盛行,不但鞋类的需求及生产量随着提升,能自动清洗鞋材的设备也因应而生。现有的鞋材清洗设备能利用一个前段压送轮组的转动将待洗的鞋材导入一个清洗路径,并以一个清洗轮组将鞋材清洗后,再由一个后段压送轮组将洗好的鞋材导出,而前述各个轮组转动所需的动力,则是由一个马达输出并通过传动带所传送。

然而,现有的鞋材清洗装置在鞋材行经该清洗路径的过程中,由于鞋材本身的厚度而会依序推挤前述的轮组,而使受挤压的轮组产生位移,并造成传动带的张力在此瞬间受到改变,从而容易在松、紧变化过程中产生打滑的情形,不但容易导致传动带本身的不当磨耗,同时也让马达的负载有着较不平稳的变异性,而对马达的寿命带来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控传动带的张力以保持运转稳定性的鞋材清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鞋材清洗装置包含一个机座单元、一个压送单元、一个清洗单元、一个驱动单元,及一个调控单元。

该机座单元包括一个基座,该基座具有相反的一个前侧与一个后侧,及一个自该前侧朝该后侧延伸的清洗路径。

该压送单元能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且包括分别邻近该前、后侧的一个第一压送轮组及一个第二压送轮组,该第一压送轮组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第一上滚筒与一个第一下滚筒,及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上滚筒与该第一下滚筒的一个第一上带轮与一个第一下带轮,该第二压送轮组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 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第二上滚筒与一个第二下滚筒,及分别设置于该第二上滚筒与该第二下滚筒的一个第二上带轮与一个第二下带轮。

该清洗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能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且介于该第一、第二压送轮组间的清洗轮组,及一个设置于该基座上且用于提供清洁液体的喷洒机构,该清洗轮组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上刷毛滚筒与一个下刷毛滚筒,及分别设置于该上刷毛滚筒与该下刷毛滚筒的一个上皮带轮与一个下皮带轮。

该驱动单元设置于该基座,且包括一个第一马达、一个第二马达、一个受该第一马达驱动并带动该第一、第二上带轮及该第一、第二下带轮以让该第一、第二压送轮组同步转动的第一传动带,及一个受该第二马达驱动并带动该上、下皮带轮以让该清洗轮组转动的第二传动带。

该调控单元设置于该基座,且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调控该第一传动带的张力以使该第一传动带恒朝该第一、第二上带轮及该第一、第二下带轮啮合的第一调整机构,及至少一个用于调控该第二传动带的张力以使该第二传动带恒朝该上、下皮带轮啮合的第二调整机构。

较佳地,该第一调整机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基座的第一压力缸、至少一个根据该第一压力缸的缸压而相对该第一压力缸产生位移的第一轴杆,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轴杆突伸出该第一压力缸的一端且啮合于该第一传动带的第一调整惰轮组,该第二调整机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基座的第二压力缸、至少一个根据该第二压力缸的缸压而相对该第二压力缸产生位移的第二轴杆,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二轴杆突伸出该第二压力缸的一端且啮合于该第二传动带的第二调整惰轮组。

较佳地,该第一调整惰轮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第一轴杆的第一连动块,及一个能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连动块且啮合于该第一传动带的第一调整惰轮,该第二调整惰轮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第二轴杆的第二连动块,及一个能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连动块且啮合于该第二传动带的第二调整惰轮。

较佳地,该第一调整惰轮组相邻地设置于该第一、第二上带轮及该第一、第二下带轮的其中一个,该第二调整惰轮组相邻地设置于该 上、下皮带轮的其中一个。

较佳地,该清洗轮组的数量为两个,该第二传动带还带动所述上、下皮带轮以让所述清洗轮组同步转动,该压送单元还包括一个介于所述清洗轮组间的第三压送轮组,该第三压送轮组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第三上滚筒与一个第三下滚筒,及分别设置于该第三上滚筒与该第三下滚筒的一个第三上带轮与一个第三下带轮,该第一传动带还带动该第三上、下带轮以让该第一、第二、第三压送轮组同步转动。

较佳地,该第一调整机构的数量为三,每一个第一调整机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基座的第一压力缸、至少一个根据该第一压力缸的缸压而相对该第一压力缸产生位移的第一轴杆,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轴杆突伸出该第一压力缸的一端且啮合于该第一传动带的第一调整惰轮组,该第二调整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每一个第二调整机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基座的第二压力缸、至少一个根据该第二压力缸的缸压而相对该第二压力缸产生位移的第二轴杆,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二轴杆突伸出该第二压力缸的一端且啮合于该第二传动带的第二调整惰轮组。

较佳地,每一个第一调整惰轮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第一轴杆的第一连动块,及一个能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连动块且啮合于该第一传动带的第一调整惰轮,每一个第二调整惰轮组具有一个设置于该第二轴杆的第二连动块,及一个能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连动块且啮合于该第二传动带的第二调整惰轮。

较佳地,所述第一调整惰轮组其中的两个相邻地设置于该第三上带轮的相反侧,所述第二调整惰轮组其中的一个相邻地设置于所述上皮带轮的其中一个。

较佳地,该调控单元还包括一个用于提供所述第一、第二压力缸的缸压的流体压力源。

较佳地,该流体压力源为气压及液压的其中任一种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第一、第二调整机构分别调控该第一、第二传动带的张力,以使该第一、第二传动带在鞋材行经该清洗路径的过程中仍能与所带动的各轮保持稳定的啮合,所以能达到保持运转稳定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个立体组合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鞋材清洗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2是移除该实施例的左侧机箱盖后的一个左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一个压送单元受一个驱动单元及一个调控单元配合驱动,其中,该驱动单元的一个第一传动带的张力受该调控单元的三个第一调整机构调控,以稳定该第一传动带的啮合;

图3是移除该实施例的右侧机箱盖后的一个右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一个清洗单元受该驱动单元及该调控单元配合驱动,其中,该驱动单元的一个第二传动带的张力受该调控单元的两个第二调整机构调控,以稳定该第二传动带的啮合;

图4是一个立体组合图,说明结构近似的第一、第二调整机构;

图5是图2的一个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类似于图5的视图,说明一个鞋材行经该压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鞋材清洗装置的一个实施例,适用于清洗一个鞋材90(参阅图6),且包含一个机座单元1、一个压送单元2、一个清洗单元3、一个驱动单元4,及一个调控单元5。

该机座单元1包括一个基座11、一个盖设于该基座11上且界定出一个清洗容室121的罩座12,及分别设置于该基座11相反侧的一个在前侧111的进料平台13与一个在后侧112的排料板14。该基座11还具有呈反向设置且分别与该前、后侧111、112相衔接的的一个左侧113与一个右侧114,及一个自该前侧111朝该后侧112延伸的清洗路径L。

该压送单元2能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11上,且包括一个邻近该基座11的该前侧111的第一压送轮组21、一个邻近该基座11的该后侧112的第二压送轮组22,及一个介于该第一、第二压送轮组21、22间的第三压送轮组23。该第一、第二、第三压送轮组21、22、23依序导引并带动受清洗的该鞋材90沿该清洗路径L自该前侧111朝 该后侧112移动。

该第一压送轮组21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L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第一上滚筒211与一个第一下滚筒212、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上滚筒211与该第一下滚筒212的一个第一上带轮213与一个第一下带轮214,及一个介于该第一下带轮214与该基座11的该前侧111间的第一惰轮215。

该第二压送轮组22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L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第二上滚筒221与一个第二下滚筒222、分别设置于该第二上滚筒221与该第二下滚筒222的一个第二上带轮223与一个第二下带轮224,及一个介于该第二下带轮224与该基座11的后侧112间的第二惰轮225。

该第三压送轮组23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L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第三上滚筒231与一个第三下滚筒232、分别设置于该第三上滚筒231与该第三下滚筒232的一个第三上带轮233与一个第三下带轮234,及一个介于该第二、第三压送轮组22、23间的第三惰轮235。

该清洗单元3包括两个清洗轮组31及一个喷洒机构32。所述清洗轮组31能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11上且分别介于该第一、第三压送轮组21、23与该第三、第二压送轮组23、22间,每一个清洗轮组31具有分别位于该清洗路径L上、下方且彼此反向旋转的一个上刷毛滚筒311与一个下刷毛滚筒312、分别设置于该上刷毛滚筒311与该下刷毛滚筒312的一个上皮带轮313与一个下皮带轮314,及一个邻近于该下皮带轮314的外侧的第四惰轮315。该喷洒机构32设置于该基座11上,且用于提供清洗该鞋材90所需的清洁液体并朝所述清洗轮组31喷洒,由于该喷洒机构32的配置及运作非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特征,所以便不再赘述。

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三个压送轮组搭配两个清洗轮组做为实施态样,但也可以变形为两个压送轮组搭配一个清洗轮组的态样。

该驱动单元4设置于该基座11,且包括一个第一马达41、一个第二马达42、一个第一传动带43,及一个第二传动带44。该第一传 动带43受该第一马达41的一个第一输出轮411驱动,并带动该第一、第二、第三上带轮213、223、233及该第一、第二、第三下带轮214、224、234以让该第一、第二、第三压送轮组21、22、23同步转动。该第二传动带44受该第二马达42的一个第二输出轮421驱动,并带动所述上、下皮带轮313、314以让所述清洗轮组31同步转动。

该调控单元5设置于该基座11,且包括三个第一调整机构51、两个第二调整机构52,及一个连接所述第一、第二调整机构51、52的流体压力源53。所述第一调整机构51用于调控该第一传动带43的张力以使该第一传动带43恒朝该第一、第二、第三上带轮213、223、233及该第一、第二、第三下带轮214、224、234啮合,所述第二调整机构52用于调控该第二传动带44的张力以使该第二传动带44恒朝所述上、下皮带轮313、314啮合。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三个第一调整机构51搭配该第一传动带43、两个第二调整机构52搭配该第二传动带44的态样,但该第一、第二调整机构51、52也可以视调整上的需求、或是不同数量的压送轮组与清洗轮组的配置,而有数量上的相应调整。

配合参阅图4,每一个第一调整机构51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基座11的第一压力缸511、三个根据该第一压力缸511的缸压而相对该第一压力缸511产生位移的第一轴杆512、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杆512突伸出该第一压力缸511的一端且啮合于该第一传动带43的第一调整惰轮组,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压力缸511的第一输入孔513。每一个第一调整惰轮组具有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杆512的第一连动块514,及一个能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连动块514且啮合于该第一传动带43的第一调整惰轮515。所述第一调整惰轮组的其中两个相邻地设置于该第三上带轮233的相反侧,所述第一调整惰轮组中的另一个则是设置于该第二下带轮224与该第三惰轮235间,而能提升该第一传送带43与所带动的各轮间的啮合稳定度,但所述第一调整惰轮组的设置位置并不依此为限。该流体压力源53通过多个第一管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调整机构51的第一输入孔513,以提供所述第一压力缸511的缸压。

配合参阅图4,每一个第二调整机构52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基座 11的第二压力缸521、三个根据该第二压力缸521的缸压而相对该第二压力缸521产生位移的第二轴杆522、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杆522突伸出该第二压力缸521的一端且啮合于该第二传动带44的第二调整惰轮组,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二压力缸521的第二输入孔523。每一个第二调整惰轮组具有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杆522的第二连动块524,及一个能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连动块524且啮合于该第二传动带44的第二调整惰轮525。所述第二调整惰轮组的其中一个相邻地设置于所述上皮带轮313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调整惰轮组的其中另一个则是设置于其中一个下皮带轮314及该第二输出轮421间,而能提升该第二传送带44与所带动的各轮间的啮合稳定度,但所述第二调整惰轮组的设置位置并不依此为限。该流体压力源53通过多个第二管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调整机构52的第二输入孔523,以提供所述第二压力缸521的缸压。本实施例中的该流体压力源53为气压形式,但也可以是液压形式。该流体压力源53连接至所述第一、第二调整机构51、52的管路配置为此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熟知,也非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特征,所以便不再赘述,且为使图式更加简明,图2省略右侧的管路配置,图3省略左侧的管路配置。

参阅图5及图6,当该鞋材90行经该第三压送轮组23时,因该鞋材90本身的厚度而朝一个向上的方向I顶动该第三上滚筒231及该第三上带轮233,从而使该第一传动带43受到朝上的作用力并产生相应的位移。此时,位于该第三上带轮233的两相反侧的所述第一调整机构51的第一调整惰轮515也因该第一传动带43的位移而受到朝上的作用力,由于所述第一压力缸511能立即产生一个朝下的方向II的作用力,而能大幅地降低所述第一调整惰轮515的位移量并调控该第一传动带43的张力以使该第一传动带43恒朝该第三上带轮233啮合。需注意的是,图6系为使所述第一调整惰轮515的位移动作较明显而刻意加大其位移量,但实际运作时,所述第一调整惰轮515具有更小的位移幅度,也因此有降低噪音的优点。同样地,当该鞋材90行经该第一、第二压送轮组21、22及所述清洗轮组31时,所述第一、第二调整机构51、52也做出即时的反应以保持该第一、第二传送带43、44的恒时啮合。

需注意的是,所述第一、第二轴杆512、522的数量不依本实施例中所示的三个为限,也可以是一、二或大于三的数值。

经由以上的说明,上述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一、通过所述第一、第二调整机构51、52分别调控该第一、第二传动带43、44的张力,以使该第一、第二传动带43、44在该鞋材90行经该清洗路径L的过程中仍能与所带动的各轮保持稳定的啮合,而能保持压送、清洗过程中的稳定性。

二、通过所述第一、第二调整机构51、52分别具有啮合于该第一、第二传动带43、44的第一、第二调整惰轮515、525,能立即、直接地反应出该第一、第二传动带43、44的松、紧变化,从而能让该第一、第二传动带43、44的张力得到即时的调整,进而能恒时地避免传动带打滑的情形发生。

三、通过所述第一调整惰轮组中的两个相邻地设置于该第三上带轮233的相反侧,而能增加该第一传动带43围绕于该第三上带轮233的周缘的总长度,而提高彼此啮合的稳定性。同样地,所述第二调整惰轮组的其中一个相邻地设置于所述上皮带轮313的其中一个也能产生前述的功效,而能通过啮合稳定性的提高,进一步避免打滑的发生。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