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238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废水处理技术中,絮凝沉淀和过滤是非常重要的工艺,经过沉淀及过滤可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固液分离,去除大量悬浮物和污染物。废水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及三级处理均涉及到固液分离。传统废水治理工艺的固液分离技术主要集中在重力沉降、浮选、压滤和过滤等方面。重力沉降主要指沉砂及沉淀等工艺段,适用于沉淀物密度比水密度大,容易因重力作用而向下沉的污染物的固液分离;浮选主要指气浮工艺,用于处理水中可能存在比重小于1的悬浮物、油类和脂肪等污染物;压滤一般是指应用于污泥浓度较高的泥水,否则处理负荷大,不适用于处理废水;污水固液分离的过滤工艺主要是指多介质过滤器、碳滤及超滤等。但以上废水处理中所提及的固液分离工艺或装置存在占地空间大、资金投入多、自动化程度低、出水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目前,为了缓解土地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废水处理系统设计中尤其重视低占地面积、高处理效率及高回用率的系统设计。

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种高效分离废水中悬浮物、处理效果优异的废水处理系统,要求具有流程少、自动化程度高、膜寿命长、占用空间小、延长后段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可替代传统的沉淀池对废水进行过滤净化,并通过膜处理达到回用的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絮凝池、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反渗透膜处理装置及回用水池;

其中,所述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包括管式微滤膜元件、机架、酸洗液槽、碱洗液槽、反冲洗水槽和浓水池;管式微滤膜元件有一个进水口、一个产水出口及一个浓水出口,絮凝池通过进水管路与管式微滤膜元件的进水口相连,产水出口通过产水管路与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相连,浓水出口通过浓水管路与浓水池相连;管式微滤膜元件安装在机架上;酸洗液槽及碱洗液槽分别通过管路与进水管路连接;反冲洗水槽通过管路与产水管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还设有氯化钙溶液槽,所述氯化钙溶液槽通过管路与进水管路相连。在废水中投加氯化钙溶液,可使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较大絮凝颗粒,有助于避免微小颗粒堵塞管式微滤膜元件,提高膜通量的稳定性和系统运行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还设有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所述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进水管路相连。在工业废水,尤其是电镀处理行业的含铬废水中,会含有表面活性剂、有机物胶体类等物质,投加粉末活性炭,可起到吸附有机物、冲刷膜表面的作用,可保证系统与膜通量的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还设有浓水循环泵,所述浓水循环泵通过循环管路分别与浓水池及进水管路连接。通过浓水循环泵,可以控制管式微滤膜元件的运行压力,维持稳定的产水通量。

作为优选,所述酸洗液槽与进水管路的管路之间设置有酸液泵和酸液阀。通过控制酸液泵和酸液阀的开启,可将酸洗液槽中的酸洗液通入进水管路,进而通入管式微滤膜元件内,达到对管式微滤膜元件进行酸洗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碱洗液槽与进水管路的管路之间设置有碱液泵和碱液阀。通过控制碱液泵和碱液阀的开启,可将碱洗液槽中的碱洗液通入进水管路,进而通入管式微滤膜元件内,达到对管式微滤膜元件进行碱洗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反冲洗水槽与产水管路之间设置有反冲洗泵和反冲阀。通过控制反冲洗泵和反冲阀的开启,可将反冲洗水槽中的冲洗水通入产水管路,进而通入管式微滤膜元件内,达到对管式微滤膜元件进行反冲洗的作用,反冲洗水通过浓水管路进行浓水池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的错流过滤,使絮凝池的出水在压力下在管式微滤膜的表面错流流动,固体颗粒随着错流状态不断浓缩,不会在膜表面堆积,可将絮凝的污染物顺畅排入浓水池中。

(2)通过絮凝池与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的配合,可使得絮凝物快速沉淀排出,避免传统工艺中采用沉淀池带来的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3)在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后端接通反渗透膜处理装置,可对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的产水进行深度膜处理,使得产水达到回用标准。

(4)本实用新型的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可通过调整管式微滤膜元件的数量及运行压力有效控制过滤效果,整个系统可配合采用自动化控制,降低人工维护工作量。并且综合采用酸洗、碱洗、水反冲洗的清洗工艺,并且结合添加氯化钙和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延长膜寿命,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絮凝池100、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200、反渗透膜处理装置300及回用水池400;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包括管式微滤膜元件201、机架202、酸洗液槽203、碱洗液槽204、反冲洗水槽205和浓水池206;管式微滤膜元件201有一个进水口、一个产水出口及一个浓水出口,絮凝池通过进水管路500与管式微滤膜元件201的进水口相连,产水出口通过产水管路600与反渗透膜处理装置300相连,浓水出口通过浓水管路700与浓水池206相连;管式微滤膜元件201安装在机架202上;酸洗液槽203及碱洗液槽204分别通过管路与进水管路600连接;反冲洗水槽205通过管路与产水管路600连接。

其中,所述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200还设有氯化钙溶液槽207,所述氯化钙溶液槽207通过管路与进水管路600相连。在废水中投加氯化钙溶液,可使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较大絮凝颗粒,有助于避免微小颗粒堵塞管式微滤膜元件,提高膜通量的稳定性和系统运行稳定性。

其中,所述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200还设有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208,所述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208通过管路与进水管路600相连。在工业废水,尤其是电镀处理行业的含铬废水中,会含有表面活性剂、有机物胶体类等物质,投加粉末活性炭,可起到吸附有机物、冲刷膜表面的作用,可保证系统与膜通量的稳定。

其中,所述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还设有浓水循环泵209,所述浓水循环泵209通过循环管路800分别与浓水池206及进水管路600连接。通过浓水循环泵209,可以控制管式微滤膜元件201的运行压力,维持稳定的产水通量。

其中,所述酸洗液槽203与进水管路600的管路之间设置有酸液泵213和酸液阀223。通过控制酸液泵213和酸液阀223的开启,可将酸洗液槽203中的酸洗液通入进水管路600,进而通入管式微滤膜元件201内,达到对管式微滤膜元件201进行酸洗的作用。

其中,所述碱洗液槽204与进水管路600的管路之间设置有碱液泵214和碱液阀224。通过控制碱液泵214和碱液阀224的开启,可将碱洗液槽204中的碱洗液通入进水管路600,进而通入管式微滤膜元件201内,达到对管式微滤膜元件201进行碱洗的作用。

其中,所述反冲洗水槽205与产水管路600之间设置有反冲洗泵215和反冲阀225。通过控制反冲洗泵215和反冲阀225的开启,可将反冲洗水槽205中的冲洗水通入产水管路600,进而通入管式微滤膜元件201内,达到对管式微滤膜元件201进行反冲洗的作用,反冲洗水通过浓水管路700进行浓水池206中。

本错流管式微滤废水处理系统可用于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本实施例中以对电镀园区内的含铬废水处理为例,工艺步骤流程如下:

S1、对含铬废水进行粗滤、水质调节等预处理,然后通入絮凝池中;

S2、在絮凝池中,投加PAC等絮凝剂,对含铬废水进行絮凝处理;

S3、将絮凝池中的含铬废水通入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含铬废水经过管式微滤膜元件进行错流过滤,得到的产水通入反渗透膜处理装置,浓水排入浓水池中;同时,通过控制浓水循环泵的运行,可调节管式微滤膜元件的内部压力,达到最佳的膜通量;

S4、产水在反渗透膜处理装置进行反渗透处理,得到的产品水通入回用水池中进行回用,反渗透浓液排至外部的浓缩液处理装置中进行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S5、在管式微滤膜处理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清洗工艺,通过控制酸洗液槽、碱洗液槽的反冲洗水槽的清洗液,对管式微滤膜元件进行清洗处理,恢复膜通量。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