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酸离析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5592发布日期:2018-06-30 08:20阅读:10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T酸离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酸离析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H-酸,又名1-氨基-8-萘酚-3,6-二磺酸,无色晶体,是一种重要的染料中间体,主要用于生产酸性、活性染料和偶氮染料,也可用于制药工业。

现有的H-酸生产方法以萘为原料,经磺化、硝化得1-硝基-3,6,8-萘三磺酸,经氨水中和、铁粉还原得1-氨基-3,6,8-萘三磺酸三铵盐,再经T-酸离析、T-酸过滤、T-酸洗涤及溶解,T-酸清净压滤,碱熔,H-酸离析得到H-酸膏状物;

其中间产品T酸生产,离析过程产生大量母液废水,属高浓度、高酸度、高盐度和高色度废水,这种高污染有机废水,不加治理直接排放不仅严重危害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

鉴于上述,现提供一种T酸离析制备工艺,可对T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仅使T酸离析母液废水得到治理,而且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T酸离析制备工艺,可对T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仅使T酸离析母液废水得到治理,而且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S1、萃取:将T酸离析母液废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0.6~1.4,常压下和来自二级萃取的萃取相按油水相比1~4.5∶1在45℃~85℃充分混合4~6分钟进行一级萃取,一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即负载萃取剂送反萃取工序再生;一级萃取出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0.6~1.6,常压下和来自三级萃取的萃取相按油水相比1~4.5∶1于55℃~85℃充分混合2~6分钟进行二级萃取,二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送一级萃取使用;二级萃取出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0.6~1.4,常压下和新鲜萃取剂按油水相比1~4.5∶1于55℃~85℃充分混合2~6分钟进行三级萃取,三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送二级萃取使用,萃余相即萃后水送蒸发工序;

S2、反萃取:常压下将上述来自一级萃取的萃取相即负载萃取剂与碱液在50℃~80℃充分混合10~20分钟,反萃取加碱量以将pH终点值控制在8.5~9.5为准,分层后的萘胺磺酸盐溶液送反萃液蒸发系统;再生后的萃取剂循环使用于萃取工序,反萃取级数一级;

S3、蒸发:上述经过三级萃取的萃余相萃后水经蒸发系统蒸发浓缩,过滤得到含水量不大于10%的硫酸铵产品,蒸发冷凝水送生化或氧化絮凝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

反萃取所得萘胺磺酸盐溶液进入反萃液蒸发系统,浓缩至总含固量35%~45%质量浓度的浓缩液,蒸发冷凝水返回萃取工序;

S4、K酸合成:将上述反萃液蒸发所得浓缩液投入压热釜中,搅拌下加入适量的固体烧碱;密闭搅拌下用加热油浴逐渐升温,保持釜内温度180~185℃,保温反应3~5小时,釜内压力0.7~0.8Mpa,反应完毕,停止加热,冷却至常温;将碱熔物转入酸析釜中,搅拌下加入盐酸或硫酸酸化,pH终点值控制小于1,升温至80~90℃,搅拌冷却至常温,结晶过滤,所得滤饼即为K酸粗制品;或进一步加工精制成K酸精品。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的无机酸选自硫酸、盐酸、硝酸或者磷酸。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的无机酸为质量浓度为10%~98%的硫酸或10%~31%的盐酸。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的碱液选自烧碱、纯碱、氧氧化钾或者碳酸氢钠溶液。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的碱液为质量浓度10~30%的烧碱溶液。

优选的,所述步骤S1和所述步骤S2中,所述的萃取剂为络合萃取剂,它由络合剂、助溶剂和稀释剂组成;络合剂选自烷基氧磷类、烷基胺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混合物;助溶剂选自C6~C10高碳醇中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混合物;稀释剂选自脂肪烃类、芳烃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络合剂选自烷基叔胺类;助溶剂选自正辛醇或仲辛醇;所述的稀释剂选自正己烷或煤油。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固体烧碱的加入量为萘胺磺酸盐摩尔数的5~8倍。

本发明发明优选的络合萃取剂萃取效率高,萃取剂对磺酸类物质分配系数高;萃取剂不污染反萃液,所得反萃液可用于合成K酸产品,萃取得到的浓缩物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助溶剂,萃取和反萃取没有乳化现象,萃取与反萃取过程不产生第三相,界面清晰,无溶剂夹带现象;萃取与反萃取操作易于进行,安全系数高,成本低。

步骤S1中,T酸离析母液废水经萃取分层后,上层为萃取相即负载萃取剂,下层为萃余相萃后水;步骤S2中,萃取相负载萃取剂经反萃取分层后,上层为经再生的萃取剂,返回萃取系统循环使用,下层为反萃液萘胺磺酸盐溶液。

本发明所述T酸离析母液废水,废水中有机成分主要是1-萘胺-3,6,8-三磺酸和1-萘胺-4,6,8-三磺酸,并含有约27%的无机盐硫酸铵等,废水外观呈棕黑色不透明,pH值1左右,CODCr约55000~65000mg/l;经过本发明方法处理,萃取后出水无色透明,pH值2.5~3.5,CODCr约950~1450mg/l;蒸发后出水CODCr约500mg/l左右,经生化或氧化絮凝处理可达标排放或回用;合成的K酸产品及回收的硫酸铵副产品满足要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对T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仅使T酸离析母液废水得到治理,而且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T酸离析制备工艺,其步骤如下:

S1、萃取:将T酸离析母液废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0.65,常压下和来自二级萃取的萃取相按油水相比1∶1.5于55℃充分混合4分钟进行一级萃取,一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即负载萃取剂送反萃取工序再生;一级萃取出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0.75,常压下和来自三级萃取的萃取相按油水相比1∶1.5于50℃充分混合3.5分钟进行二级萃取,二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送一级萃取使用;二级萃取出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0.75,常压下和新鲜萃取剂按油水相比1∶1.5于55℃充分混合3.5分钟进行三级萃取,三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送二级萃取使用,萃余相即萃后水送蒸发工序;

S2、反萃取:常压下将上述来自一级萃取的萃取相即负载萃取剂与碱液在55℃充分混合11分钟,反萃取加碱量以将pH终点值控制在8.0为准,分层后的萘胺磺酸盐溶液送反萃液蒸发系统;再生后的萃取剂循环使用于萃取工序,反萃取级数一级;

S3、蒸发:上述经过三级萃取的萃余相萃后水经蒸发系统蒸发浓缩,过滤得到含水量不大于9.5%的硫酸铵产品,蒸发冷凝水送生化或氧化絮凝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反萃取所得萘胺磺酸盐溶液进入反萃液蒸发系统,浓缩至总含固量32%质量浓度的浓缩液,蒸发冷凝水返回萃取工序;

S4、K酸合成:将上述反萃液蒸发所得浓缩液投入压热釜中,搅拌下加入适量的固体烧碱;密闭搅拌下用加热油浴逐渐升温,保持釜内温度175℃,保温反应3.5小时,釜内压力0.75Mpa,反应完毕,停止加热,冷却至常温;将碱熔物转入酸析釜中,搅拌下加入盐酸或硫酸酸化,pH终点值控制小于0.9,升温至85℃,搅拌冷却至常温,结晶过滤,所得滤饼即为K酸粗制品;或进一步加工精制成K酸精品。

实施例2:

一种T酸离析制备工艺,其步骤如下:

S1、萃取:将T酸离析母液废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1.5,常压下和来自二级萃取的萃取相按油水相比3.5∶1于85℃充分混合4分钟进行一级萃取,一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即负载萃取剂送反萃取工序再生;一级萃取出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1.5,常压下和来自三级萃取的萃取相按油水相比3.5∶1于80℃充分混合4分钟进行二级萃取,二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送一级萃取使用;二级萃取出水用无机酸调节pH值至1.5,常压下和新鲜萃取剂按油水相比3.5∶1于80℃充分混合5分钟进行三级萃取,三级萃取分层后的萃取相送二级萃取使用,萃余相即萃后水送蒸发工序;

S2、反萃取:常压下将上述来自一级萃取的萃取相即负载萃取剂与碱液在85℃充分混合20分钟,反萃取加碱量以将pH终点值控制在7为准,分层后的萘胺磺酸盐溶液送反萃液蒸发系统;再生后的萃取剂循环使用于萃取工序,反萃取级数一级;

S3、蒸发:上述经过三级萃取的萃余相萃后水经蒸发系统蒸发浓缩,过滤得到含水量不大于10%的硫酸铵产品,蒸发冷凝水送生化或氧化絮凝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反萃取所得萘胺磺酸盐溶液进入反萃液蒸发系统,浓缩至总含固量40%质量浓度的浓缩液,蒸发冷凝水返回萃取工序;

S4、K酸合成:将上述反萃液蒸发所得浓缩液投入压热釜中,搅拌下加入适量的固体烧碱;密闭搅拌下用加热油浴逐渐升温,保持釜内温度180℃,保温反应4.5小时,釜内压力0.75Mpa,反应完毕,停止加热,冷却至常温;将碱熔物转入酸析釜中,搅拌下加入盐酸或硫酸酸化,pH终点值控制小于0.9,升温至85℃,搅拌冷却至常温,结晶过滤,所得滤饼即为K酸粗制品;或进一步加工精制成K酸精品。

本发明优点:

本发明所述T酸离析母液废水,废水中有机成分主要是1-萘胺-3,6,8-三磺酸和1-萘胺-4,6,8-三磺酸,并含有约27%的无机盐硫酸铵等,废水外观呈棕黑色不透明,pH值1左右,CODCr约55000~65000mg/l;经过本发明方法处理,萃取后出水无色透明,pH值2.5~3.5,CODCr约950~1450mg/l;蒸发后出水CODCr约500mg/l左右,经生化或氧化絮凝处理可达标排放或回用;合成的K酸产品及回收的硫酸铵副产品满足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