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废水净化再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470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刷废水净化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印刷制品,在各种印刷制品的印刷过程中,会有印刷废水的产生。例如冲版印刷,由于在印刷过程会有显影液或杂质等残留物,这些残留物会影响印刷效果,进而影响印刷产品的质量。所以,印刷过程中需要对印刷后的版材进行冲洗,将版材上的残留物清洗掉,一张PS版大概需要20升的水来冲洗,由此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现在对于印刷废水大都是经过处理后直接排放掉,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目前虽然也有针对印刷废水进行回收的系统设备,但结构大都比较复杂、操作繁杂、维护不便且成本较高,一些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廉的印刷废水净化再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印刷废水净化再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成一闭环回路的印刷设备、废水回收桶、集中脱色桶、第一沉淀桶、第二沉淀桶、过滤装置、第一净化器、第二净化器、净化桶和第三净化器;所述废水回收桶和集中脱色桶之间、集中脱色桶和第一沉淀桶之间、第一沉淀桶和第二沉淀桶之间、第二沉淀桶过滤装置之间、净化桶和第三净化器之间均设置有用于输送水的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装置为活性炭过滤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为恒压变频泵。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桶处设置连接洁净水源的进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桶处设置有连接有用于检测水质的检测仪。

对照现有的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集中脱色桶对废水进行脱色处理,同时设置了多个沉淀池和净化装置,对废水进行多次沉淀和过滤,使废水达到了再利用的标准,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为一闭环回路,各部分结构相对简单,无复杂操作,便于维护且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印刷废水净化再利用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印刷废水净化再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成一闭环回路的印刷设备1、废水回收桶2、集中脱色桶3、第一沉淀桶4、第二沉淀桶5、过滤装置6、第一净化器7、第二净化器8、净化桶9和第三净化器10。在废水回收桶2和集中脱色桶之间3、集中脱色桶3和第一沉淀桶4之间、第一沉淀桶4和第二沉淀桶5之间、第二沉淀桶5和过滤装置6之间、净化桶9和第三净化器10之间均设置有用于输送水的水泵11。

其中,与印刷设备1相连接的废水回收桶2用于收集从印刷设备1产生的废水。由于废水的净化处理速度一般都比较慢,往往不及废水产生的速度,因此废水从印刷设备流出后,先储存于废水回收桶2中,当系统进行废水的回收净化处理时再由废水回收桶中抽取废水。同时,由于废水在废水回收桶中会放置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废水也可以初步沉淀,去除体积较大的杂质。另外,净化桶9处设置有用于连接洁净水源的进水管12,以及用于检测水质的检测仪13。

本实施例中,过滤装置6为活性炭过滤装置,水泵11采用的是恒压变频泵。同时,检测仪13还连接到一屏幕上,屏幕可用于显示所检测到的水的pH值等数据,便于工作人员更直观地了解废水的净化情况,以判断净化后的水是否符合回收利用的标准。

为了使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做一个阐述。在具体工作时,印刷设备产生的废水首先汇集到废水回收桶处,随后废水回收桶与集中脱色桶之间的水泵开启,将废水输送到集中脱色桶中。随后,工作人员往集中脱色桶里投放药物,促进废水中残留色素的凝固。当脱色过程结束后,集中脱色桶和第一沉淀桶之间的水泵启动,将废水输送到第一沉淀桶中,废水在第一沉淀桶进行第一次沉淀。第一次沉淀后的废水在第一沉淀桶和第二沉淀桶之间的水泵的作用下被送到第二沉淀桶中进行第二次沉淀。第二次沉淀结束后,过滤装置与第二沉淀池间的水泵开启,将废水输送到过滤装置中。随后废水依次流经第一净化器和第二净化器,经过两次净化后流入到净化桶中。此时,废水中会影响印刷的杂质已经基本被滤除。检测仪检测净化桶中水的参数,显示到主控屏幕上,由于印刷中所使用的药剂偏碱性,此时净化后的水酸碱度可能未达到标准,工作人员通过参数的比对,往净化桶中添加洁净的水源,调节水的pH值到指定范围。最后,净化桶与第三净化器间的水泵启动,净化桶中的水流经第三净化器进行净化后流入到印刷设备中再度被利用。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集中脱色桶对废水进行脱色处理,同时设置了多个沉淀池和净化装置,对废水进行多次沉淀和过滤,使废水达到了再利用的标准,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为一闭环回路,各部分结构相对简单,无复杂操作,便于维护且成本低廉。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