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活性炭净化污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5603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活性炭净化污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生物活性炭净化污水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活性碳法是利用活性炭为载体,使炭在处理废水过程中炭表面上生成生物膜,产生活性炭吸附和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协同作用的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现有技术中,采用生物活性炭法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活性炭通常是以活性炭层的方式存在,活性炭层固定在处理池内,不能充分与污水反应,利用率低,回收费时费力,影响污水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活性炭净化污水装置,它能够使活性炭与污水充分反应,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污水净化质量,而且方便收集活性炭,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生物活性炭净化污水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生物流化床载体,所述池体外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单螺旋输料机,所述单螺旋输料机与池体相通,所述池体底部侧壁上设置污水进口,所述池体内设置第一纤维滤网层,所述第一纤维滤网层顶部设置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和第一纤维滤网层将池体内部分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密封板与第二空腔相通,所述处理池底部设置排污口和排炭口,所述排污口位于第一空腔下方,所述排炭口位于第二空腔下方,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清理铲,所述清理铲与处理池底端相接触,所述清理铲一侧设置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穿过池体侧壁暴露在池体外部,所述滑动杆远离清理铲一端设置框架,所述框架底部和顶部均设置齿条,所述齿条位于框架内部,所述框架内部设置与齿条相适应的残齿轮,所述残齿轮一侧设置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残齿轮固定连接,所述框架上方设置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与池体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池体侧壁位于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搅拌棒,所述搅拌棒上设置搅拌叶片,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活性炭和第二纤维滤网层,所述第二纤维滤网层与密封板底部、第一纤维滤网层固定连接,所述生物流化床载体位于密封板上方,所述生物流化床悬浮载体上方设有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层上方设置紫外灯管,所述紫外灯管上方设置出液口,所述池体顶部设置池盖。

所述密封板上设置凹槽,所述凹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均位于第二空腔上方,所述凹槽内设置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固定板底部设置弹簧,所述弹簧底端设置圆弧挡板,所述圆弧挡板下方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圆弧挡板相接触,所述第二纤维滤网层通过第二通孔与凹槽相通。

所述池盖与池体之间铰接。

所述排炭口上设置阀门,所述排炭口下方设置收集箱。

所述第一纤维滤网层与第二纤维滤网层为一体成型结构。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活性炭与污水充分反应,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有效提高污水净化质量,而且在活性炭使用完后,方便清理收集,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2、圆弧挡板的设置使得污水在池体内只能够向上从出液口流出,而不会流回到第二空腔和第一空腔内,不仅便于清理活性炭,也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减少浪费。

3、池盖与池体之间铰接,方便打开池盖,对活性炭层进行清理收集。

4、阀门和收集箱提高了活性炭收集的灵活性,进一步方便了活性炭的清理收集。

5、第一纤维滤网层与第二纤维滤网层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纤维滤网层的稳定性,优化了装置净化处理污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I部结放大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池体;2、生物流化床载体;3、第一电机;4、单螺旋输料机;5、污水进口;6、第一纤维滤网层;7、密封板;8、第一空腔;9、第二空腔;10、排污口;11、排炭口;12、清理铲;13、滑动杆;14、框架;15、直齿条;16、残齿轮;17、第二电机;18、第三电机;19、搅拌棒;20、搅拌叶片;21、活性炭;22、第二纤维滤网层;23、活性炭层;24、紫外灯管;25、出液口;26、池盖;27、凹槽;28、固定板;29、第一通孔;30、弹簧;31、圆弧挡板;32、第二通孔;33、阀门;34、收集箱。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一种生物活性炭净化污水装置,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内设置生物流化床载体2,生物流化床是指为提高生物膜法的处理效率,以砂或无烟煤等作填料并作为生物膜载体,废水自下向上流过砂床使载体层呈流动状态,从而在单位时间加大生物膜同废水的接触面积和充分供氧,填料内部生长厌氧菌,产生反硝化作用可以脱氮;外部生长好氧菌,去除有机物,整个处理过程中同时存在硝化与反硝化过程。本实用新型中,生物流化床载体与活性炭层相结合,使炭在处理废水过程中炭表面上生成生物膜,活性炭吸附和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协同作用处理废水,这种方法称为生物活性炭法,为现有技术。所述池体1外设置第一电机3,所述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上设置单螺旋输料机4,所述单螺旋输料机4与池体1相通,所述池体1底部侧壁上设置污水进口5,所述池体1内设置第一纤维滤网层6,所述第一纤维滤网层6顶部设置密封板7,所述密封板7和第一滤网层将池体1内部分为第一空腔8和第二空腔9,所述密封板7与第二空腔9相通,所述处理池底部设置排污口10和排炭口11,所述排污口10位于第一空腔8下方,排污口用于排出污水中大颗粒的有毒有害物质。所述排炭口11位于第二空腔9下方,排炭口用于清理和收集第二空腔内的活性炭,,活性炭呈粉末状。所述第二空腔9内设置清理铲12,所述清理铲12与处理池底端相接触,所述清理铲12一侧设置滑动杆13,所述滑动杆13穿过池体1侧壁暴露在池体1外部,滑动杆与池体接触部分设置密封圈,保证滑动杆滑动时池体的密闭性。所述滑动杆13远离清理铲12一端设置框架14,所述框架14底部和顶部均设置齿条15,所述齿条15位于框架14内部,所述框架14内部设置与齿条15相适应的残齿轮16,所述残齿轮16一侧设置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17的输出轴与残齿轮16固定连接,残齿轮与框架上的直齿条相遇配合,能够使滑动杆带动清理铲作往复运动,清理收集活性炭。所述框架14上方设置第三电机18,所述第三电机18与池体1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穿过池体1侧壁位于第二空腔9内,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池体侧壁连接部分设置密封圈,保证第三电机输出轴在旋转时池体的密闭性。所述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上设置搅拌棒19,所述搅拌棒19上设置搅拌叶片20,搅拌棒和搅拌叶片用于搅拌污水和活性炭,使活性炭与污水充分反应,提高活性炭的利用效率和污水的处理效果。所述第二空腔9内设置活性炭21和第二纤维滤网层22,第一纤维滤网层和第二纤维滤网层将活性炭限制在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二纤维滤网层22与密封板7底部、第一纤维滤网层6固定连接,所述生物流化床载体2位于密封板7上方,所述生物流化床悬浮载体上方设有活性炭层23,所述活性炭层23上方设置紫外灯管24,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活性炭层上涂有二氧化钛涂层,与紫外灯管配合,提高污水净化处理效果。所述紫外灯管24上方设置出液口25,所述池体1顶部设置池盖26。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活性炭与污水充分反应,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有效提高污水净化质量,而且在活性炭使用完后,方便清理收集,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为了便于清理活性炭,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浪费,所述密封板7上设置凹槽27,所述凹槽27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27均位于第二空腔9上方,所述凹槽27内设置固定板28,所述固定板28上设置第一通孔29,所述固定板28底部设置弹簧30,所述弹簧30底端设置圆弧挡板31,所述圆弧挡板31下方设置第二通孔32,所述第二通孔32与圆弧挡板31相接触,所述第二纤维滤网层22通过第二通孔32与凹槽27相通。圆弧挡板的设置使得污水在池体内只能够向上从出液口流出,而不会流回到第二空腔和第一空腔内,当污水处理停止时,经第二空腔与活性炭进行结合的污水进入到密封板上方,在排炭口进行排炭时,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污水也从排炭口排出,污水不会流回第二空腔和第一空腔内,不仅便于清理活性炭,也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减少浪费。

为了方便打开池盖,对活性炭层进行清理收集,所述池盖26与池体1之间铰接。池盖与池体之间铰接,方便打开池盖,对活性炭层进行清理收集。

为了进一步方便清理收集活性炭,所述排炭口11上设置阀门33,所述排炭口11下方设置收集箱34。阀门和收集箱提高了活性炭收集的灵活性,进一步方便了活性炭的清理收集。

为了提高纤维滤网层的稳定性,所述第一纤维滤网层6与第二纤维滤网层2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纤维滤网层与第二纤维滤网层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纤维滤网层的稳定性,优化了装置净化处理污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第三电机启动,搅拌棒和搅拌叶片进行搅拌,污水经污水进口进入到池体第一空腔内,首先通过第一纤维滤网层过滤掉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然后进入到第二空腔内,通过搅拌轴和搅拌叶片使活性炭充分吸附过滤小颗粒,提高污水处理净化质量。污水再进入密封板上方,通过盛物流载体和活性炭层氧化分解有机物,再配合二氧化钛涂层和紫外灯管,净化后由出液口排出,进行后续处理。活性炭使用完后,污水停止进入到池体内,第三电机停止转动,启动第二电机,通过残齿轮和齿条的配合,使框架带动滑动杆和清理铲往复运动,将活性炭从排炭口排出。活性炭层使用完后,打开池盖对活性炭层进行清理。

作为优化,密封板上设置固定板和圆弧挡板,在清理第二空腔内的活性炭时,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的污水排出后,在圆弧挡板的作用下,密封板上的污水不会流入第二空腔内,在第二空腔内的污水排净后,池体底壁如果还有剩余的活性炭,再启动第二电机利用清理铲将活性炭清理到排炭口,提高了活性炭清理效率。

实施例1:

一种生物活性炭净化污水装置,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内设置生物流化床载体2,所述池体1外设置第一电机3,所述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上设置单螺旋输料机4,所述单螺旋输料机4与池体1相通,所述池体1底部侧壁上设置污水进口10,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内设置第一纤维滤网层6,所述第一纤维滤网层6顶部设置密封板7,所述密封板7和第一滤网层将池体1内部分为第一空腔8和第二空腔9,所述密封板7与第二空腔9相通,所述处理池底部设置排污口10和排炭口11,所述排污口10位于第一空腔8下方,所述排炭口11位于第二空腔9下方,所述第二空腔9内设置清理铲12,本实施例中,清理铲的铲面长度略小于池体内壁,运动轨迹在第一纤维滤网层和排炭口之间,最大限度的清理活性炭,所述清理铲12与处理池底端相接触,所述清理铲12一侧设置滑动杆13,本实施例中,滑动杆与清理铲螺纹连接。所述滑动杆13穿过池体1侧壁暴露在池体1外部,所述滑动杆13远离清理铲12一端设置框架14,所述框架14底部和顶部均设置齿条15,所述齿条15位于框架14内部,所述框架14内部设置与齿条15相适应的残齿轮16,所述残齿轮16一侧设置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17的输出轴与残齿轮16固定连接,所述框架14上方设置第三电机18,所述第三电机18与池体1外壁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机与池体螺栓连接。所述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穿过池体1侧壁位于第二空腔9内,所述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上设置搅拌棒19,所述搅拌棒19上设置搅拌叶片20,本实施例中,搅拌叶片焊接在搅拌棒上。所述第二空腔9内设置活性炭21和第二纤维滤网层22,所述第二纤维滤网层22与密封板7底部、第一纤维滤网层6固定连接,所述生物流化床载体2位于密封板7上方,所述生物流化床悬浮载体上方设有活性炭层23,所述活性炭层23上方设置紫外灯管24,本实施例中,紫外灯管通过透明管槽固定在池体内部,管槽对灯管起到保护作用,管槽内壁与池体螺钉连接。所述紫外灯管24上方设置出液口25,所述池体1顶部设置池盖26。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活性炭与污水充分反应,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有效提高污水净化质量,而且在活性炭使用完后,方便清理收集,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固定板上可以直接设置通孔,确保第二空腔和密封板相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板7上设置凹槽27,所述凹槽27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27均位于第二空腔9上方,所述凹槽27内设置固定板28,本实施例中,固定板与密封板上的凹槽插接。所述固定板28上设置第一通孔29,所述固定板28底部设置弹簧30,所述弹簧30底端设置圆弧挡板31,本实施例中,弹簧两端呈钩状,分别拧入固定板和挡板内。所述圆弧挡板31下方设置第二通孔32,所述第二通孔32与圆弧挡板31相接触,所述第二纤维滤网层22通过第二通孔32与凹槽27相通。圆弧挡板的设置使得污水在池体内只能够向上从出液口流出,而不会流回到第二空腔和第一空腔内,不仅便于清理活性炭,也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减少浪费。池盖可以直接套在池体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池盖26与池体1之间铰接。池盖与池体之间铰接,方便打开池盖,对活性炭层进行清理收集。排炭口下方可以设置密封盖,本实施例中,所述排炭口11上设置阀门33,通过阀门控制第二空腔内的污水和活性炭从排炭口排出。本实施例中,阀门为普通市售球型阀。所述排炭口11下方设置收集箱34。阀门和收集箱提高了活性炭收集的灵活性,进一步方便了活性炭的清理收集。所述第一纤维滤网层6与第二纤维滤网层2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纤维滤网层与第二纤维滤网层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纤维滤网层的稳定性,优化了装置净化处理污水的效果。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活性炭与污水充分反应,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污水净化质量,而且方便收集活性炭,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