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0849发布日期:2018-06-12 22:13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浮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



背景技术:

气浮装置一种是广泛运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的固-液分离设备,通过在水中通入大量的微小气泡,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附着在水中的悬浮物颗粒上,使得悬浮物颗粒由于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而浮上水面,形成一层漂浮的污泥层,从而实现去除水中悬浮物、改善水质的目的。

气浮装置通常包括反应池、气浮池和集水池;污水排入反应池,在反应池中添加相应的处理药剂,使污水进行相应的化学反应生成悬浮在污水中的沉淀颗粒;然后在气浮池通入空气,使微小气泡状态的空气附着在气浮池中的悬浮颗粒,进行固-液分离;悬浮颗粒浮上水面形成污泥层,通过刮渣机将污泥刮入污泥槽并排向污泥储池中,而分离出的水则流进集水池。

但是,在一些污水处理的过程中,特别是日化用品的生产污水的处理,这种污水含有大量大小不一的颗粒物,较大的颗粒物可以通过气浮装置处理后形成污泥层排入对应的污泥储池,而很多细小的颗粒物由于得不到微小气泡的附着,仍然悬浮在污水中,并随着污水进入下一个处理设备,影响后续的处理效果。而且对于日化用品的生产污水而言,单纯经过气浮处理的污水,除了水中仍残留的部分未处理的悬浮物之外,还可能存在色废、气味、重金属颗粒、有机物等其他杂质,在后续的水处理中必须采用各种不同的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成本非常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这种气浮装置能够进一步改善经过气浮处理后的污水水质,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并且大大降低后续处理的处理成本。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包括反应池、气浮池、集水池和刮渣机,反应池和集水池的底部均与气浮池底部相通,刮渣机设置在气浮池上方,气浮池的上部侧壁设有排渣槽,集水池设有溢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池,所述溢流管的出水口伸入到过滤池的上部,溢流管的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溢流管的溢流口;过滤池的下部设有吸附装置和/或过滤器。

上述反应池用于将污水与相应的药剂的进行反应,以生成悬浮在污水中的沉淀颗粒。

上述气浮池在其进水口处(即对接反应池的出水口)设有释放器,用于将压缩后的空气以微小气泡的方式释放到污水中,微小气泡在污水进入气浮池的时候立即附着在污水中的颗粒上,提高附着效果。

上述集水池用于收集经过固液分离的污水,污水从气浮池流入集水池储存;当集水池里中水的高度超过溢流管的溢流口时,污水流入溢流管并经溢流管流到上述过滤池。

上述排渣槽通常沿气浮池池壁周向设置,用于汇集悬浮颗粒浮在污水水面而形成的污泥层,可通过刮渣机将污泥刮入排渣槽,再经排渣槽排向用于储存污泥的污泥储池。

上述过滤池可通过布水管与溢流管相通,设置布水管使污水能够更均匀的进入过滤池,提高过滤效果。

在原有气浮装置上增加一个过滤池,过滤池可针对不同成分的污水在池中设置吸附装置(吸附装置中可选择与污水相应的填料)和/或过滤器,用于进一步去除污水中仍残留的各种悬浮颗粒物、色废、气味、重金属颗粒、有机物等,在经过气浮的污水进入后续处理之前,先对污水进行事先过滤,使进入后续处理装置的污水水质得到改善,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并且可减少后续污水处理的步骤,简化后续污水处理的设备,特别是减小后续处理的水池容积和占地面积,从而大大降低后续处理的处理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溢流管的上端设有外螺纹,所述溢流口设有内螺纹,溢流口通过内螺纹、外螺纹套接在溢流管的上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溢流口与溢流管上端之间设有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橡胶圈、卡箍和螺丝;橡胶圈套接在所述溢流口处,橡胶圈的内侧壁与所述溢流管的外侧壁紧密接触;卡箍上设有螺孔,卡箍套接在橡胶圈的外侧壁并通过螺丝锁紧。

由于反应池和集水池的底部均与气浮池底部相通,反应池、气浮池和集水池构成一个连通器,三池的水面持平;当进水量较大、气浮池的污水水面没过排渣槽时,通过调节降低溢流口的高度,集水池里的水通过溢流管流出而集水池水位降低,而气浮池由于和集水池构成一个连通器,使得气浮池的水面高度同时降低,防止过多污水流向排渣槽而使得污泥含水量大且过于稀疏;而当进水量较小时,通过调节升高溢流口的高度,使溢流口的高度与排渣槽的高度一致,集水池持续集水,而气浮池由于和集水池构成一个连通器,气浮池的水面高度同时升高,使得水面的污泥层具有一定的含水量,能够顺利的经排渣槽流入到污泥储池。可以将溢流口与溢流管的上端通过内螺纹、外螺纹套接,调节溢流口高度位置时,只要旋转溢流口即可,操作简单方便;也可以在溢流口和溢流管上端之间设置橡胶圈、卡箍和螺丝相配合作为调节装置,将橡胶圈套接在溢流口处并通过卡箍固定和螺丝锁紧,当需要调节溢流口的高度时,只需手动调节橡胶圈的固定位置即可,当橡胶圈的高度高于原来溢流管管口的高度时,橡胶圈作为溢流口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橡皮圈的壁厚为4~6cm、高度为8~12cm。采用4~6cm壁厚、8~10cm高的橡皮圈来调整溢流口的相对高度,橡皮圈的高度即为调整范围,而且也方便进行手动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气浮池内设有分隔板;分隔板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气浮池的进水口外围的竖直部、以及自竖直部顶端向池口延伸并倾斜的引导部。分隔板的竖直部使污水从反应池进入气浮池后立即与微小气泡进行更有效的混合,使被微小气泡附着的悬浮颗粒不会在气浮池底部进行大范围的扩散,避免有些没有被微小气泡附着的悬浮颗粒进入集水池;而分隔板的引导部对被附着微小气泡的悬浮颗粒进行导向,使悬浮颗粒顺利浮上水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在原有气浮装置上增加一个过滤池,过滤池可针对不同成分的污水在池中设置吸附装置和/或过滤器,用于进一步去除污水中仍残留的各种悬浮颗粒物、色废、气味、重金属颗粒、有机物等,在经过气浮的污水进入后续处理之前,先对污水进行事先过滤,使进入后续处理装置的污水水质得到改善,提高后续处理的效果,并且可减少后续污水处理的步骤,简化后续污水处理的设备,特别是减小后续处理的水池容积和占地面积,从而大大降低后续处理的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溢流管及其溢流口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实施例二中溢流管及其溢流口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包括反应池1、气浮池2、集水池3、过滤池4和刮渣机5,反应池1和集水池3的底部均与气浮池2底部相通,刮渣机5设置在气浮池2上方;气浮池2的上部侧壁设有排渣槽201,气浮池2内设有分隔板202,分隔板202包括竖直设置在气浮池2的进水口外围的竖直部2021、以及自竖直部2021顶端向池口延伸并倾斜的引导部2022;集水池3设有溢流管301,溢流管301的出水口伸入到过滤池4的上部,溢流管301的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溢流管301的溢流口302;过滤池4的下部设有吸附装置401和过滤器402,吸附装置402采用精制石英砂。

上述反应池1用于将污水与相应的药剂的进行反应,以生成悬浮在污水中的沉淀颗粒。

上述气浮池2在其进水口处(即对接反应池1的出水口)设有释放器203,用于将压缩后的空气以微小气泡的方式释放到污水中,微小气泡在污水进入气浮池2的时候立即附着在污水中的颗粒上,提高附着效果。

上述集水池3用于收集经过固液分离的污水,污水从气浮池2流入集水池3储存;当集水池3里中水的高度超过溢流管301的溢流口302时,污水流入溢流管301并经溢流管301流到过滤池4。

上述排渣槽201通常沿气浮池2池壁周向设置,用于汇集悬浮颗粒浮在污水水面而形成的污泥层,可通过刮渣机5将污泥刮入排渣槽201,再经排渣槽排向用于储存污泥的污泥储池。

上述过滤池4可通过布水管403与溢流管301相通,设置布水管403使污水能够更均匀的进入过滤池4,提高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高效净化污水的气浮装置在原有气浮装置上增加一个过滤池4,过滤池4可针对不同成分的污水在池中设置吸附装置401和过滤器402,用于进一步去除污水中仍残留的各种悬浮颗粒物、色废、气味、重金属颗粒、有机物等,在经过气浮的污水进入后续处理之前,先对污水进行事先过滤,使进入后续处理装置的污水水质得到改善,提高后续处理的效果,并且可减少后续污水处理的步骤,简化后续污水处理的设备,特别是减小后续处理的水池容积和占地面积,从而大大降低后续处理的处理成本。

如图2所示,溢流管301的上端设有外螺纹3011,溢流口302设有内螺纹3021,溢流口302通过内螺纹3021、外螺纹3011套接在溢流管301的上端。

由于反应池1和集水池3的底部均与气浮池2底部相通,反应池1、气浮池2和集水池3构成一个连通器,三池的水面持平;当进水量较大、气浮池2的污水水面没过排渣槽201时,通过调节降低溢流口302的高度,集水池3里的水通过溢流管301流出而集水池3水位降低,而气浮池2由于和集水池3构成一个连通器,使得气浮池2的水面高度同时降低,防止过多污水流向排渣槽201而使得污泥含水量大且过于稀疏;而当进水量较小时,通过调节升高溢流口302的高度,使溢流口302的高度与排渣槽201的高度一致,集水池3持续集水,而气浮池2由于和集水池3构成一个连通器,气浮池2的水面高度同时升高,使得水面的污泥层具有一定的含水量,能够顺利的经排渣槽流入到污泥储池。将溢流口302与溢流管301的上端通过内螺纹3021、外螺纹3011套接,调节溢流口302高度位置时,只要旋转溢流口302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在其他部位均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情况下,其区别在于:溢流口302’与溢流管301’上端之间设有调节装置303’,调节装置303’包括橡胶圈3031’、卡箍3032’和螺丝3033’,橡胶圈3031’套接在溢流口302’处,橡胶圈3031’的内侧壁与溢流管301’的外侧壁紧密接触;卡箍3032’上设有螺孔(图中未标示),卡箍3032’套接在橡胶圈3031’的外侧壁并通过螺丝3033’锁紧;橡皮圈3031’的壁厚为5cm(在4~6cm均可)、高度为10cm(在8~12cm均可)。当需要调节溢流口302’的高度时,只需手动调节橡胶圈3031’的固定位置即可,当橡胶圈3031’的高度高于原来溢流管301’管口的高度时,橡胶圈3031’作为溢流口302’使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