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废水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5358发布日期:2018-08-29 01:38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废水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指工艺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工业废水的处理虽然早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但由于许多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性质多变,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目前,由于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部分废水站不能埋于地下。鉴于此,常规做法是将调节池与其他构筑物建成同一高度,该做法需要两次提升,即车间废水由泵提升至调节池、调节池废水由泵提升至后续反应池,前期投资增大,后期运营成本增高,控制点增多。由于废水靠重力流至下一构筑物,其有效水深逐渐降低,构筑物超高变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建成本增大,造成了资源浪费,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工业废水处理结构,将调节池架空,靠重力流至后续反应池,将反应池底部架空,用作风机房等,顺着水流方向,构筑物池高逐级递减,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能耗低,成本低,实用性更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调节池、pH调节池、反应池、一号混凝池、一号絮凝池、一号沉淀池、反调池、一号缓冲池、兼氧池、好氧池、二号混凝池、二号缓冲池、二号絮凝池、二号沉淀池、清水池、污泥池;调节池、pH调节池、反应池、一号混凝池、一号絮凝池、一号沉淀池、反调池之间通过管道依次首尾相连;其中所述的一号混凝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号缓冲池连接,一号缓冲池通过管道与兼氧池连接,兼氧池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好氧池、二号混凝池、二号缓冲池、二号絮凝池、二号沉淀池和清水池;所述的一号混凝池、一号絮凝池、一号沉淀池、兼氧池、好氧池、二号混凝池、二号絮凝池以及二号沉淀池的排泥管均与污泥池连接;所述的调节池架设在设备房和控制室与配电室的上方;调节池的后方纵向并排设有pH调节池、反应池、一号混凝池和一号絮凝池,其中,pH调节池和反应池架设于一号药品仓的上方,一号絮凝池和一号混凝池均架设于位于一号药品仓后方的风机房的上方;所述的一号沉淀池设置于并排设置的pH 调节池、反应池、一号混凝池和一号絮凝池的后方;所述的兼氧池、反调池和一号缓冲池均设置于一号沉淀池的后方,其中反调池和一号缓冲池横向并排设置于兼氧池的前侧,且架设置于二号药品仓的上方;所述的好氧池设置于兼氧池的后方,所述的二号混凝池、二号缓冲池和二号絮凝池横向并排设置于好氧池的前侧,且均架设在加药房的上方;所述的二号沉淀池设置于好氧池及其二号絮凝池的后方;二号沉淀池的后方依次设有清水池和污泥池。

进一步地,所述的污泥池与压滤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调节池的入口处通过管道与应急池连接,该应急池设置于调节池的入口侧,且架设于值班室与化验室和设备房的上方。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提高实用性与美观度;

2、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管理方便;

3、降低建设成本,减少运行费用;

4、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无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系统中污泥的工艺流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层结构平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层结构平面图。

图5是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6是图2中B-B向剖视图。

图7是图2中C-C向剖视图。

图8是图2中1-1向剖视图。

图9是图2中2-2向剖视图。

图10是图2中3-3向剖视图。

图11是图2中4-4向剖视图。

图12是图2中5-5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调节池1、pH调节池2、反应池3、一号混凝池4、一号絮凝池5、一号沉淀池6、反调池7、一号缓冲池8、兼氧池9、好氧池10、二号混凝池11、二号缓冲池12、二号絮凝池13、二号沉淀池14、清水池15、污泥池16、应急池17、设备房18、风机房19、一号药品仓20、二号药品仓21、加药房22、压滤机23、控制室与配电室24、值班室与化验室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看如图1-图1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调节池1、pH调节池2、反应池3、一号混凝池4、一号絮凝池5、一号沉淀池6、反调池7、一号缓冲池8、兼氧池9、好氧池10、二号混凝池11、二号缓冲池 12、二号絮凝池13、二号沉淀池14、清水池15、污泥池16;调节池1、pH 调节池2、反应池3、一号混凝池4、一号絮凝池5、一号沉淀池6、反调池7 之间通过管道依次首尾相连;其中所述的一号混凝池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号缓冲池8连接,一号缓冲池8通过管道与兼氧池9连接,兼氧池9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好氧池10、二号混凝池11、二号缓冲池12、二号絮凝池13、二号沉淀池14和清水池15;所述的一号混凝池4、一号絮凝池5、一号沉淀池6、兼氧池9、好氧池10、二号混凝池11、二号絮凝池13以及二号沉淀池 14的排泥管均与污泥池16连接;所述的调节池1架设在设备房18和控制室与配电室24的上方;调节池1的后方纵向并排设有pH调节池2、反应池3、一号混凝池4和一号絮凝池5,其中,pH调节池2和反应池3架设于一号药品仓20的上方,一号絮凝池5和一号混凝池4均架设于位于一号药品仓20 后方的风机房19的上方;所述的一号沉淀池6设置于并排设置的pH调节池2、反应池3、一号混凝池4和一号絮凝池5的后方;所述的兼氧池9、反调池和一号缓冲池8均设置于一号沉淀池6的后方,其中反调池和一号缓冲池8横向并排设置于兼氧池9的前侧,且架设置于二号药品仓21的上方;所述的好氧池10设置于兼氧池9的后方,所述的二号混凝池11、二号缓冲池12和二号絮凝池13横向并排设置于好氧池10的前侧,且均架设在加药房22的上方;所述的二号沉淀池14设置于好氧池10及其二号絮凝池13的后方;二号沉淀池14的后方依次设有清水池15和污泥池16。

进一步地,所述的污泥池16与压滤机23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调节池1的入口处通过管道与应急池17连接,该应急池17设置于调节池1的入口侧,且架设于值班室与化验室25和设备房18的上方。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艺流程如下:

1、车间废水经提升泵提升至调节池1,调节池1底部与pH调节池2、反应池3、一号混凝池4、一号絮凝池5的顶部位于同一标高,调节池1对废水进行均质均量,保证后续反应的稳定进行;经过均质均量后的废水靠重力流至pH调节池2、反应池3、一号混凝池4、一号絮凝池5,通过调节废水的pH 值,保证后续反应的正常进行;在反应池3中投加相应药剂去除相应污染物;在一号混凝池4、一号絮凝池5中投加混凝絮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2、经过加药处理的废水自流至一号沉淀池6进行固液分离,一号沉淀池 6采用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利用层流原理,提高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水利条件好,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处理效率高;

3、经过固液分离的上清液依次进入反调池7、一号缓冲池8、兼氧池9、好氧池10,废水在兼氧池9中的缺氧池中进行反硝化脱氮,反硝化菌在溶解氧浓度极低或缺氧情况下可以利用硝酸盐中氮作为电子受体氧化有机物,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实现污水的脱氮过程,其出水自流至好氧池10,通过好氧菌作用进一步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去除污染物,在有机物被去除的同时,污水中的有机氮也被氧化成氨氮,氨氮在溶解氧充足、泥龄较长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4、经过兼氧池9、好氧池10的A/O工艺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二号沉淀池 14,在二号沉淀池14中进行固液分离,降低出水的悬浮物,保证出水水质,其上清液经清水池缓存后达标排放。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工业废水处理结构,将调节池架空,靠重力流至后续反应池,将反应池底部架空,用作风机房等,顺着水流方向,构筑物池高逐级递减,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能耗低,成本低,实用性更强,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