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及污泥干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2584发布日期:2019-02-22 22:0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及污泥干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干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及污泥干化机。



背景技术:

污泥干化机是利用热风来污泥进行干化的设备,一般来说在污泥干化机的内部具有用于运输污泥的传送带,传送带在运送污泥以及热风在对污泥进行干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粉尘,而粉尘最终会掉落在污泥干化机的底部,为了保障工作环境的干净以及污泥干化机的整体工作效果,需要定期的清除上述粉尘。

现有技术中清除粉尘的手段较为落后,需要人工清理设备底座上的粉尘,鉴于清理空间的不足,工人常需要跪俯在底座上进行清理,清理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及污泥干化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清除粉尘而浪费大量人力的问题。

为此,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该吸尘装置包括:

汇灰盒,所述汇灰盒设置在所述污泥干化机的底部,所述汇灰盒具有汇灰开口;

吸尘管,所述吸尘管连接于所述汇灰盒;及

吸尘组件,所述吸尘组件连接于所述吸尘管,所述吸尘组件用于产生吸力,使得处于所述污泥干化机底部的粉尘能够通过所述汇灰开口被吸入到所述吸尘管内,并最终被所述吸尘组件所吸收。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吸尘组件包括用于产生吸力的吸气件及用于收集粉尘的收集件。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吸气件为鼓风机,所述收集件为塑料袋,所述鼓风机的吸气口连接于所述吸尘管,所述塑料袋设置在所述鼓风机的出气口处。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汇灰盒为多个,且沿所述吸尘管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连接于所述吸尘管。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汇灰盒为一长方体盒,所述汇灰盒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吸尘管,使得所述汇灰盒自所述吸尘管向外延伸,所述汇灰盒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汇灰开口。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汇灰盒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所述汇灰开口。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汇灰开口为上端大下端小的结构,便于粉尘流入到所述汇灰盒内。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吸尘管包括直线段及可拆卸的连接到所述直线段一端的折弯段,所述吸尘组件连接于所述折弯段。

作为所述吸尘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直线段的另一端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端盖。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污泥干化机,包括多个污泥干化单元,每个所述污泥干化单元包括用于干化污泥的干化机本体及设置在所述干化机本体底部的用于接收粉尘的粉尘布,还包括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吸尘装置,所述吸尘装置中的汇灰盒处于所述粉尘布的下方,且所述汇灰盒的所述汇灰开口凸出所述粉尘布,所述吸尘装置中的吸尘管处于所述粉尘布的上方,且从头到尾延伸到每个所述污泥干化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依据以上实施例中的吸尘装置,在进行除尘的过程中,只需通过控制吸尘组件将粉尘通过汇灰开口及吸尘管吸入到吸尘组件中即可,大大提高了除尘效率,且降低了人力的投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污泥干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汇灰盒;200-吸尘管;300-吸尘组件;400-空心连接柱;500-污泥干化单元;110-汇灰开口;210-直线段;220-折弯段;310-吸气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泥干化机的吸尘装置。

请参考图1-2,该吸尘装置包括汇灰盒100、吸尘管200及吸尘组件300。

其中,汇灰盒100设置在污泥干化机的底部,汇灰盒100具有汇灰开口110。吸尘管200连接于汇灰盒100。吸尘组件300连接于吸尘管200,吸尘组件300用于产生吸力,使得处于污泥干化机底部的粉尘能够通过汇灰开口110被吸入到吸尘管200内,并最终被吸尘组件300所吸收。

如此,通过上述吸尘装置的设置,在进行除尘的过程中,只需通过控制吸尘组件300将粉尘通过汇灰开口110及吸尘管200吸入到吸尘组件300中即可,大大提高了除尘效率,且降低了人力的投入。

需要说明的是,吸尘管200与汇灰盒100的连接是指汇灰盒100与吸尘管200的内部连通,为了保证上述除尘工作的顺利进行,上述连通应当是一种密封连通。

对此,在汇灰盒100与吸尘管200之间可以设置一空心连接柱400,再将该空心连接柱400的端部分别焊接到汇灰盒100与吸尘管200。此时,可以理解的是,被焊接的汇灰盒100与吸尘管200的相应位置处开有开口,以保证两者被空心连接柱400焊接后,它们的内部为密封连通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吸尘组件300包括用于产生吸力的吸气件310及用于收集粉尘的收集件(图中未示出)。

具体而言,在进行除尘操作时,通过吸气件310产生的吸力使得处于污泥干化机底部的粉尘通过汇灰开口110而进入到汇灰盒100内,再进一步的进入到吸尘管200内,最终进入到收集件内。

为了使得粉尘能够最终进入到收集件内,吸气件310与收集件可按照下述示例方式布置,但不限于下述示例方式。

收集件布置在吸气件310的后方啊,且吸气件310直接与吸尘管200相连,使得粉尘能够先进入到吸气件310内部,并通过吸气件310排入到收集件内。

作为一种示例,吸气件310可以为鼓风机,而收集件为塑料袋,此时可将鼓风机的吸气口与吸尘管200相连,而将塑料袋连接于鼓风机的出气口,这样通过鼓风机的吸气与出气动作,就可以使得粉尘进入到塑料袋内。

在本示例中,塑料袋可拆卸的安装在鼓风机的出气口,便于后期更换塑料袋或者倒掉塑料袋内的粉尘。另外,塑料袋的容积可以尽量大些,这样塑料袋可以满足多次除尘工作,而不必要每次除尘后,都需要对塑料袋进行上述处理。

作为另一种示例,吸气件310还可以是吸气臂等,通过吸气臂的作用而直接将粉尘吸收走。

请继续参考图1-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汇灰盒100为多个,且沿吸尘管200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连接于吸尘管200。

换言之,在吸尘管200的延伸路径上具有多个汇灰盒100,这样通过多个汇灰盒100的布置,能够使得汇灰盒100覆盖到足够大的面积,使得污泥干化机的底部的所有位置的粉尘都能够被清除。

一种较佳方式是,将吸尘管200设置成一条直管,并且将吸尘管200设置在污泥干化机底部的靠近中部位置,而将多个汇灰盒100对称布置在吸尘管200的两侧,这样使得汇灰盒100更容易覆盖到污泥干化机底部的所有区域,便于实现对粉尘的彻底化清除。

当然,除上述方式外,还可以将吸尘管200设置成弯曲迂回布置的多条平行管,首先将这种吸尘管200覆盖到污泥干化机的底部,再在吸尘管200的两侧布置汇灰盒100即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确保粉尘的彻底化清除。

另外,还可以将吸尘管200设置成同心圆状,以达到与前述方式相同的功能。

请参考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汇灰盒100为一长方体盒,汇灰盒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于吸尘管200,使得汇灰盒100自吸尘管200向外延伸,汇灰盒100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汇灰开口110。

结合前述吸尘管200为一条直管的实施方式而言,通过将汇灰盒100设置成长方体盒,使得汇灰盒100能够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再在汇灰盒100上通过设置汇灰开口110,能够更大区域内的粉尘也能够被吸入到汇灰盒100内。

可以知道的是,汇灰开口110的具体数目应当结合汇灰盒100的长度以及污泥干化机的底部的空间来考虑,当上述长度及空间足够大时,显然可以设置更多个汇灰开口110,当上述长度及空间比较小时,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汇灰开口110,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例中,汇灰盒100就只设置了一个汇灰开口110。

同前文中有关吸尘管200结构的设置,汇灰盒100也可以有多种结构形成,除开上述长方体形之外,汇灰盒100还可以被设置成同前文中的弯曲迂回型或者同心圆形。

至此,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知道的是,吸尘管200与汇灰盒100的设置应以尽量能够覆盖更多的区域为准,而吸尘管200与汇灰盒100的具体布置方式及其它们的结构形式可以多样化,本文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在图1-2所示的实例中,吸尘管200采用的是直管,汇灰盒100采用的是长方体形。

另外,上述汇灰开口110的设置应当均匀隔开,这样当吸尘组件300产生吸力时,使得污泥干化机的底部的各个区域的粉尘所受到的吸力比较均匀,这样可避免出现在吸尘的过程中,粉尘乱飞的现象,能够确保除尘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汇灰开口110可以设置成上端大而下端小的结构,这样有利于粉尘通过汇灰开口110而顺利的流入到汇灰盒100内。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粉尘的回流,在汇灰开口110处还可以设置类似于单向阀的部件,使得粉尘只能流入到汇灰盒100内,而不能从汇灰盒100内流出。

本实施例还同时提供了一种污泥干化机。

请参考图3,该污泥干化机包括多个污泥干化单元500,每个污泥干化单元500包括用于干化污泥的干化机本体及设置在干化机本体底部的用于接收粉尘的粉尘布。为了清除处于粉尘布上的粉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吸尘装置来实现上述目的。

具体而言,吸尘装置中的汇灰盒100处于粉尘布的下方,且汇灰盒100的汇灰开口110凸出粉尘布,吸尘装置中的吸尘管200处于粉尘布的上方,且从头到尾延伸到每个污泥干化单元500。

这样,一旦启动吸尘装置,就可以使得处于粉尘布上的粉尘被吸入到汇灰盒100内,接着被吸入到吸尘管200内,最终被吸尘组件300所吸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吸尘装置的启动可以通过人工来实现,例如当吸尘装置中的吸尘组件300采用的是鼓风机时,就可以通过人工启动鼓风机来进行除尘工作。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吸尘装置的启动还可以自动化来实现,例如可在污泥干化机的底部设置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感应粉尘的多少,粉尘量达到预设值时,就可以指示吸尘组件300开始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污泥干化机的污泥干化单元500较多时,此时吸尘管200的总长度会比较长,这样会使得吸尘管200的制造难度较大,为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吸尘管200被设计成可拼接方式,当吸尘管200仅仅用于一个污泥干化单元500时,只需通过一根吸尘管200就可实现其工作。

具体的,吸尘管200可以包括直线段210及可拆卸连接到直线段210一端的折弯段220,其中折弯段220就连接于吸尘组件300。

则折弯段220的设置,主要是将吸尘管200从污泥干化机的内部而延伸到外部,这样便于吸尘组件300的安装,避免将吸尘组件300安装在污泥干化机的内部而占据较大的空间。

在直线段210的另一端则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端盖,当需要连接多根吸尘管200时,通过将密封端盖拆下,再完成吸尘管200的对接即可。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例中,总共包括四根吸尘管200,其中处于最右端的吸尘管200具有折弯段220,吸尘组件300连接在该折弯段220。

通过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如下的技术效果:

1、能够实现自动化除尘,大大提高了除尘效率,且降低了除尘工作中人力的投入;

2、结构简单,实用性高;

3、除尘面积大,能实现粉尘的彻底化清除;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