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与湖泊浮游植物隔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9944发布日期:2020-05-22 21:29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河道与湖泊浮游植物隔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兴起,二氧化碳气体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浓度持续增长,而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某些淡水浮游植物如淡水蓝藻,由于具有对二氧化碳竞争利用的优势,更容易大量生长。相比流动的河水,淡水浮游植物更容易在湖泊中生长,湖泊中的水体富营养化后容易引起浮游植物(如蓝藻)大量生长,出现水华现象。

湖泊经常与河道具有相连通的水道,水华现象出现时,如果不控制浮游植物进入河道,水华现象就容易经过河道蔓延到下游的水系中去。现有的人工打捞的方式,在水华现象发生时无法有效阻止浮游植物进入河道,因此需要建设能够有效隔离湖泊浮游植物与河道的隔离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与湖泊浮游植物隔离系统,能够有效隔离湖泊浮游植物与河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河道与湖泊浮游植物隔离系统包括湖泊,湖泊通过连通水道与河道相连,其特征在于:在连通水道的狭窄处设有第一隔水闸门;第一隔水闸门与河道之间的连通水道为河道侧连通水道;

湖泊连通有分离水道,分离水道与河道侧连通水道相连通,分离水道中水的流向为由湖泊流向河道侧连通水道;分离水道的下游端部设有第二隔水闸门;

分离水道内沿竖向设有用于阻止浮游植物通过的滤网;第二隔水闸门上游侧的分离水道内设有橡胶坝,橡胶坝与第二隔水闸门之间形成缓冲区。

所述分离水道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分离区、加药区和所述缓冲区;

分离区内从上游向下游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第一滤网的网孔大于第二滤网,第二滤网的网孔大于第三滤网;第一滤网上游侧的分离水道形成大株拦截区,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之间的分离水道形成中株拦截区,第二滤网与第三滤网之间的分离水道形成小株拦截区。

加药区内设有消毒剂加药机构,消毒剂加药机构包括第一聚流装置和第一投放装置;

第一聚流装置包括左聚流板和右聚流板,以水流方向为前向,左聚流板和右聚流板围成前窄后宽的v形,左聚流板的前端和右聚流板的前端之间围成出水口,出水口上方设有所述第一投放装置;

第一投放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消毒剂的投料箱,投料箱向下连接有投料管,投料管上设有投料阀;

投料管向下连接有下大上小的投料腔,投料腔的底部连接有投料底板,投料底板上均匀设有多个投料孔;投料底板的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

投料底板左右间隔向上连接有若干导流板,各导流板的顶端均向投料管竖向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各导流板的顶端均位于投料管的正下方并左右间隔设置;

最左侧的导流板与投料腔左侧壁之间围成导流槽,最右侧的导流板与投料腔右侧壁之间围成导流槽,相邻导流板之间围成导流槽。

消毒剂加药机构下游侧的加药区内设有噬藻体投放机构;

噬藻体投放机构包括第二聚流装置和第二投放装置,第二聚流装置与第一聚流装置结构相同;第二投放装置与第一投放装置结构相同;第二投放装置中的投料箱用于盛装噬藻体浓缩液。

分离水道外侧地面设有发酵坑,发酵坑与大株拦截区、中株拦截区和小株拦截区相邻。

所述连通水道与湖泊的交汇处的水体内设有第一水位传感器,连通水道与湖泊的交汇处的岸边建有工作室,工作室内设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连接有显示屏和第一4g模块;

连通水道与河道的交汇处的水体内设有第二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连接有第二4g模块。

电控装置还连接有短信模块。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采用本实用新型,在湖泊水位高于河道水位时,关闭第一隔水闸门,同时打开第二隔水闸门,利用分离水道将浮游植物与水相分离,使湖泊水在分离出浮游植物后进入河道,从而防止浮游植物进入河道向下游水系蔓延。

本实用新型通过三道网孔渐小的滤网和三个拦截区梯次拦截浮游植物,避免一次性拦截浮游植物造成网孔堵塞。

发酵坑的设置便于打捞后就近发酵,既处理了浮游植物,又生产了农田肥料。

消毒剂加药机构的设置能够为水体消毒。通过设置聚流装置,使得过滤后的水都流经投放装置的下方,保证消毒剂和噬藻体浓缩液能够均匀地投放到水体中去。

调节投料阀的开启度可以调节投料速度;各导流板和各导流槽能够使投料管中的物料均匀地分布到投料底板各处,使投料更加均匀。

通过电控装置能够方便地获取湖泊和河道的水位信息。由于水面波动会给水位传感器带来干扰,因此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在湖泊水位持续高于河道水位或者明显高于河道水位时,再关闭第一隔水闸门,同时打开第二隔水闸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分离水道处的放大图;

图3是第一和第二投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投料底板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河道与湖泊浮游植物隔离系统,包括湖泊1,湖泊1通过自然形成的连通水道2与河道3相连,在连通水道2的狭窄处设有第一隔水闸门4;第一隔水闸门4与河道3之间的连通水道2为河道侧连通水道;

湖泊1连通有人为开挖的分离水道5,分离水道5与河道侧连通水道相连通,分离水道5中水的流向为由湖泊1流向河道侧连通水道;分离水道5的下游端部设有第二隔水闸门6;

分离水道5内沿竖向设有用于阻止浮游植物通过的滤网;第二隔水闸门6上游侧的分离水道5内设有橡胶坝7,橡胶坝7与第二隔水闸门6之间形成缓冲区8。

所述分离水道5由上游至下游依次设有分离区、加药区和所述缓冲区8;

分离区内从上游向下游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滤网9、第二滤网10和第三滤网11,第一滤网9的网孔大于第二滤网10,第二滤网10的网孔大于第三滤网11;第一滤网9上游侧的分离水道5形成大株拦截区12,第一滤网9与第二滤网10之间的分离水道5形成中株拦截区13,第二滤网10与第三滤网11之间的分离水道5形成小株拦截区14。

加药区内设有消毒剂加药机构15,消毒剂加药机构15包括第一聚流装置和第一投放装置;

第一聚流装置包括左聚流板17和右聚流板18,以水流方向为前向,左聚流板17和右聚流板18围成前窄后宽的v形,左聚流板17的前端和右聚流板18的前端之间围成出水口19,出水口19上方设有所述第一投放装置;第一投放装置或者通过竖杆固定在出水口19处的地面(竖杆插入分离水道5的地面),或者固定在连接架上,连接架固定在分离水道5两侧的岸边。

第一投放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消毒剂的投料箱20,投料箱20向下连接有投料管21,投料管21上设有投料阀22;调节投料阀22的开启度可以调节投料速度;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次氯酸钙和氯化磷酸三钠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投料管21向下连接有下大上小的投料腔23,投料腔23的底部连接有投料底板24,投料底板24上均匀设有多个投料孔25;投料底板24的宽度大于出水口19的宽度从而对从聚流装置流出的水进行均匀投料;

投料底板24左右间隔向上连接有若干导流板26,各导流板26的顶端均向投料管21竖向中心线的方向倾斜,各导流板26的顶端均位于投料管21的正下方并左右间隔设置;

最左侧的导流板26与投料腔23左侧壁之间围成导流槽27,最右侧的导流板26与投料腔23右侧壁之间围成导流槽27,相邻导流板26之间围成导流槽27。

使用时,投料管21落下的物料沿各导流槽27均匀分散在投料底板24上,进而实现向下均匀投料。

消毒剂加药机构15下游侧的加药区内设有噬藻体投放机构16;

噬藻体投放机构16包括第二聚流装置和第二投放装置,第二聚流装置与第一聚流装置结构相同;第二投放装置与第一投放装置结构相同;第二投放装置中的投料箱20用于盛装噬藻体浓缩液。

分离水道5外侧地面设有发酵坑28,发酵坑28与大株拦截区12、中株拦截区13和小株拦截区14相邻。

所述连通水道2与湖泊1的交汇处的水体内设有第一水位传感器29,连通水道2与湖泊1的交汇处的岸边建有工作室30,工作室30内设有电控装置31,电控装置31连接有蓄电池32、显示屏33和第一4g模块34;

连通水道2与河道3的交汇处的水体内设有第二水位传感器35,第二水位传感器35连接有第二4g模块36。

电控装置还连接有短信模块37,便于电控装置周期性地向指定的手机号码发送湖泊水位信息和河道水位信息。

电控装置31能够持续采集湖泊1和河道3的水位,工作人员既可以现场通过显示屏33观察,也可以远程通过4g网络访问电控装置31获取湖泊1和河道3的水位信息。当湖泊1的水位持续大于河道3水位时,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得到湖泊1水位高于河道3水位的信息,从而关闭第一隔水闸门4,同时打开第二隔水闸门6,利用分离水道5将浮游植物与水相分离,使湖泊1水在分离出浮游植物后进入河道3,从而防止浮游植物进入河道3向下游水系蔓延。

三道滤网的网孔逐渐减小,可以将较大的浮游植物拦截在大株拦截区12,中型的浮游植物拦截在中株拦截区13,较小的浮游植物拦截在小株拦截区14。本实用新型通过三道网孔渐小的滤网和三个拦截区梯次拦截浮游植物,避免一次性拦截浮游植物造成网孔堵塞。

各拦截区内的浮游植物较为集中,便于打捞。将浮游植物打捞出来后,就近倒入发酵坑28中,在倒入发酵坑28中时也倒入适量噬藻体浓缩液,经较长时间发酵后可以用于农田。

发酵坑28的设置便于打捞后就近发酵,既处理了浮游植物,又生产了农田肥料。

消毒剂加药机构15的设置能够为水体消毒。通过设置聚流装置,使得过滤后的水都流经投放装置的下方,保证消毒剂和噬藻体浓缩液能够均匀地投放到水体中去。

调节投料阀22的开启度可以调节投料速度;各导流板26和各导流槽27能够使投料管21中的物料均匀地分布到投料底板24各处,使投料更加均匀。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