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外循环双温控恒温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19146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外循环双温控恒温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生物工程、医药、食品、化工、冶金、石油等领域内做恒温试验的恒温槽。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普通的液体恒温槽,其液体的热交换、搅拌均在一个容器内完成,这种常用的恒温槽只有一个恒温场,无法适应各种恒温试验的要求。为此目前国内已有的带外循环的恒温槽问世。但这种带外循环的恒温槽均采用单温控系统,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利用循环泵和输液管外引内工作槽的液体,以此来建立第二恒温场(即外工作槽)。采用这种方式来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由于系统只在工作槽内有一支温度传感器,只能检测工作槽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对用户来说,工作槽内的温度可以精确控制,而外工作槽内的温度存在偏差,这样在使用外工作槽操作时,液体的温控精度是很低的且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其实际温度值可能要比主控制器的设定值偏高或偏低,造成温度的波动很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采用带外循环单温控恒温槽的缺陷和不足,设计一种具有带外循环、双温控、使用寿命长、温度控制精度高的智能化控制的恒温槽。
该带外循环双温控恒温槽包括箱体以及箱体内的工作槽和底仓,在底仓内装有冷凝器、压缩机、蒸发器、散热风机、循环泵,它和装在工作槽内的电热管、温度传感器组成了制冷、保温、循环系统,循环泵通过输液管与工作槽相连通,在箱体外增设外工作槽,循环泵通过输液管与工作槽以及外工作槽相连通,插在工作槽中的温度传感器和插在外工作槽中的外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源分别与装在控制箱内的主控制器的输入端相接,主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接循环泵、散热风机、加热器、以及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带外循环双温控系统,可以同时测量工作槽和外工作槽的温度,通过电热管加热来控制工作槽或外工作槽内液体的温度,这样就可以避免外工作槽因为液体外引,由于管路与环境温度热交换而产生的温差,导致外工作槽温度与实际主控制器的设定温度不相符,大大提高了外工作槽液体的温控精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带外循环双温控恒温槽包括箱体3、箱体3内的工作槽2和底仓,工作槽2置于箱体上部,工作槽的槽顶即正台面装有工作槽盖1。在底仓内装有由冷凝器5、压缩机8、蒸发器12、散热风机7、温度传感器14、它们和装在工作槽2内电热管13、循环泵4组成了制冷、保温、循环系统。在箱体外增设外工作槽19,循环泵4通过箱体输液管17与工作槽2以及外工作槽19相连通,它是将通过安装在底仓顶部的循环泵4的一端口与工作槽2相接,另一端口经输液管11和输液管17通过外工作槽19的槽体与工作槽2的另一端相连接,构成整个循环系统。压缩机8与冷凝器5分别通过铜管6和铜管10与蒸发器12相连,电源插头9安装在主控制器的后壁。主控制器16安装在箱体顶部。插在工作槽2中的温度传感器14和插在外工作槽19中的外温度传感器18以及电源插头分别接与装在控制箱15内的主控制器16的输入端,主控制器16的输出端分别接循环泵4、散热风机7、加热器13、以及压缩机8。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当用户需要选择在工作槽2操作使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14测量工作槽2的温度,并由电热管13加热来控制工作槽2内液体的温度。当用户需要选择在外工作槽19操作使用时,通过外温度传感器18测量外工作槽19的温度,并由电热管13加热来控制工作槽2内液体的温度,从而达到精确控制外工作槽液体的温度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带外循环双温控恒温槽,它包括箱体(3)以及箱体(3)内的工作槽(2)和底仓,在底仓内装有冷凝器(5)、压缩机(8)、蒸发器(12)、散热风机(7)、循环泵(4),它和装在工作槽(2)内的电热管(13)、温度传感器组成了制冷、保温、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箱体外增设外工作槽(19),循环泵(4)通过输液管(17)与工作槽(2)以及外工作槽(19)相连通,插在工作槽(2)中的温度传感器(14)和插在外工作槽(19)中的外温度传感器(18)以及电源插头(9)分别与主控制器(16)的输入端相接,主控制器(16)的输出端分别接循环泵(4)、散热风机(7)、加热器(13)、以及压缩机(8)。
专利摘要一种带外循环双温控恒温槽,它包括箱体、及箱体内的工作槽以及底仓,在底仓内装有由冷凝器、压缩机、蒸发器、循环泵,它和装在工作槽内的加热器、温度传感器、组成了制冷、保温、循环系统,箱体外增设外工作槽,循环泵通过输液管与工作槽以及外工作槽相连通,插在工作槽中的温度传感器和插在外工作槽中的外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源插头分别与装在控制箱内的主控制器的输入端相接,主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接循环泵、散热风机、加热器、以及压缩机。本实用新型采用带外循环双温控系统,可以同时测量工作槽和外工作槽的温度,并且通过选择,控制工作槽内,或者外工作槽内液体的温度,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了单温控系统控温精度低、滞后严重的缺点。
文档编号B01L7/00GK2790578SQ20052010211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1日
发明者陈伟波, 马坚勇 申请人:宁波市机电工业研究设计院, 宁波莱福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