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过滤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3368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过滤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空气过滤器,包括四个单片过滤器和两个梯形盖板,所述的单片过滤器两面均匀布孔,每个单片过滤器内填充净化媒体混合物;四个单片过滤器呈“M”形排列,每两个单片过滤器之间的夹角为α,10°<α<30°。“M”形断面侧通过梯形盖板连接为一个整体。净化媒体混合物包括两种净化媒体,一种为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铝球,另一种为改性活性炭。本实用新型使空气通过过滤器时间增大,且空气阻力较小;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媒体采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铝球和一种改性活性炭的混合物,实现在较低的能耗下显著提高过滤器对气态污染物的一次净化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空气过滤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过滤器,属于空气净化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室装修和空调的使用极为普遍,给居室空气带来新的污染源,加之室外大气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解决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当务之急。空气过滤器作为解决室内空气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大多数过滤器的净化效率并不高,尤其是一次净化效率较低;且普通的过滤媒体采用物理吸附,对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如对固体颗粒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同时,在我国能源与环境需求的平衡条件下,低耗高效一直是设备产品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空气品质的需求,为了适应节约能源的国家战略,急需一种在较低能耗下针对气体污染物的一次净化效率较高的过滤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过滤器,能在较低能耗下,有效提高过滤器对气体污染物的一次净化效率,以克服现有过滤器存在的一次净化效率低,在较低能耗下对气体污染物去除效果差的弊端。
[000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空气过滤器,包括四个单片过滤器和两个梯形盖板,其特点是:所述的单片过滤器两面均匀布孔,每个单片过滤器内填充净化媒体混合物;四个单片过滤器呈“M”形排列,“M”形断面的两侧各通过梯形盖板连接为一个整体。
[0006]所述的四个单片过滤器,每两个单片过滤器之间的夹角为α(10° < α <30° )。
[0007]所述的净化媒体混合物包括两种净化媒体,一种为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铝球,另一种为改性活性炭。
[0008]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过滤器在结构上使空气通过过滤器时间增大,且空气阻力相对较小;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媒体采用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铝球和一种改性活性炭的混合物,结合了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来去除污染气体,这种混合媒体经试验证实对甲醛、TV0C、S02、Ν02等常见的室内气体污染物有较高的一次净化效率,实现在较低的能耗下显著提高过滤器对气态污染物的一次净化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过滤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过滤器“Μ”形端面示意图。
[0011]1.单片过滤器,2.孔,3.梯形盖板,4.净化媒体混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0012]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13]一种空气过滤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四个单片过滤器I和两个梯形盖板3,所述的单片过滤器I两面均匀布孔2,每个单片过滤器内填充净化媒体混合物4 ;四个单片过滤器呈“M”形排列,“M”形断面的两侧各通过梯形盖板3连接为一个整体。
[0014]如图2所示,每两个单片过滤器I之间的夹角为α,10° < α < 30°。
[0015]所述的净化媒体混合物4,包括两种净化媒体,一种为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铝球,另一种为改性活性炭。
[0016]当气流由呈“Μ”形的单片过滤器I下端往上流过时,较薄的单片过滤器I厚度使得气流流动阻力减小,可以降低风机压头;同时“Μ”形的形状又增加了气流通过面积,在同等风量下增加了气流通过过滤器的时间,且增加的时间大于因单片过滤器厚度较薄减少的气流通过时间,这样有利于提高过滤器一次净化效率;单片过滤器I中填充的媒体为一种强氧化性物质(氧化铝)和一种改性活性炭的混合物,已经试验证实对室内污染气体,如甲醛、TVOC, S02、Ν02等有较高的一次净化效率。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过滤器能够在较低能耗下显著提高对气态污染物的一次净化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过滤器,包括四个单片过滤器和两个梯形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过滤器两面均匀布孔,每个单片过滤器内填充净化媒体混合物;四个单片过滤器呈“M”形排列,“M”形断面的两侧各通过梯形盖板连接为一个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个单片过滤器,每两个单片过滤器之间的夹角为α,10° < α <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化媒体混合物,包括两种净化媒体,一种为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铝球,另一种为改性活性炭。
【文档编号】B01D53/74GK203564947SQ201320673229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陈剑波, 白建民, 郭利娜, 李美玲 申请人:上海源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