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84002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内安装有用于过滤丝状物和絮状物的第一滤芯组件,所述第一滤芯组件包括絮状钢丝网。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具有能过滤丝状物和絮状物的优点。
【专利说明】
_种空气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空气过滤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空气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大部分城轨及中低速动车组车辆,车体底部不设置裙板及设备舱,车底设备一般裸露在车体底部,运行环境十分恶劣。如变流器冷却系统通过强迫风机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为了有效解决热交换器被堵塞的风险,改善冷却风道内部环境,需要在变流器冷却系统进风口处加装过滤装置。而目前主要的空气过滤装置主要能够滤除石子、树叶等大颗粒物,没有对丝状物、絮状物、毛状物、雨雾及细小灰尘进行过滤的能力。因为无丝絮状物过滤能力,丝絮状物进入变流器冷却系统,易缠绕在热交换器风道内部,不仅影响热交换器的换热能力,还必须定期清洁热交换器;无水雾过滤能力,水雾进入变流器冷却系统,威胁变流器冷却风道内电气部件的运行安全,长期处于水雾潮湿的环境中,影响部件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无细尘过滤能力,灰尘进入变流器冷却系统,易导致变流器的热交换器内部风道堵塞,影响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再者灰尘与水雾结合易于粘结,最终导致热交换器内部风道堵死,彻底损坏热交换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滤除丝状物和絮状物的空气过滤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0005]—种空气过滤装置,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内安装有用于过滤丝状物和絮状物的第一滤芯组件,所述第一滤芯组件包括絮状钢丝网。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7]所述第一滤芯组件还包括外层钢丝网和内层钢丝网,所述絮状钢丝网夹设在外层钢丝网与内层钢丝网之间。
[0008]所述外层钢丝网的网眼密度小于所述内层钢丝网的网眼密度。
[0009]所述安装框架包括一侧开口的框体以及可拆卸安装在框体开口侧的挡板,所述第一滤芯组件插设于所述框体中间并通过挡板固定。
[0010]所述第一滤芯组件的出风面安装有第二滤芯组件,所述第二滤芯组件上设有供空气通过的曲折型通风道。
[0011]所述第二滤芯组件包括多排滤芯,相邻两排滤芯之间交错布置,所述滤芯呈立柱状。
[0012]靠近进风端的首排滤芯的迎风面呈弧形;除首排滤芯以外的其它滤芯的迎风面均设有开口;除末排滤芯以外的其它滤芯的背风面均设有尾翼。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4]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通过在现有轨道交通各设备中的风道入口处安装第一滤芯组件,能够对目前轨道交通所处的恶劣环境中的丝状物和絮状物进行过滤,避免其进入设备内部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第一滤芯组件采用两层钢丝网夹设絮状钢丝网的结构,能够可靠有效的对丝状物和絮状物进行过滤。另外本过滤装置还设有曲折型的第二滤芯组件,能够对空气中的雨水、大颗粒固体粒子进行过滤。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能够过滤掉车辆运行时车底的扬尘、石子、树叶、塑料袋、灰尘、雨雾、絮状物和丝状物,有效改善风道的内部环境,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滤芯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框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单个第一滤芯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滤芯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0021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滤芯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滤芯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滤芯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图8中A处局部放大图。
[00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滤芯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实施例图。
[0027]图中标号表示:1、安装框架;11、框体;12、挡板;2、第一滤芯组件;21、外层钢丝网;22、絮状钢丝网;23、内层钢丝网;3、第二滤芯组件;31、滤芯;32、尾翼;4、柜体;5、热交换器;
6、风道;7、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9]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过滤装置,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包括安装框架I,安装框架I内安装有用于过滤丝状物和絮状物的第一滤芯组件2,第一滤芯组件2包括絮状钢丝网22。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通过在现有轨道交通各设备中的风道入口处安装用于过滤丝状物和絮状物的第一滤芯组件2,能够对目前轨道交通所处的恶劣环境中的丝状物和絮状物进行高效过滤,从而避免其进入设备内部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第一滤芯组件2采用絮状钢丝网22,其过滤效果比常规的钢丝网过滤效果更好。
[0030]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框架I包括一侧开口的框体11以及可拆卸安装在框体11开口侧的挡板12,挡板12通过螺栓紧固在框体11的开口侧,第一滤芯组件2插设于框体11中间并通过挡板12固定,如图1所示,两块第一滤芯组件2插设于框体11中间并通过一侧的挡板12限位。通过挡板12将第一滤芯组件2固定在框体11内,在需对第一滤芯组件2进行拆卸清洗时,将安装挡板12的螺栓拆下即可将第一滤芯组件2抽出,维护方便;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滤芯组件2包括外层钢丝网21和内层钢丝网23,外层钢丝网21与内层钢丝网23之间设置有絮状钢丝网22(钢丝球结构),其中外层钢丝网21的网眼密度小于内层钢丝网23的网眼密度。其中外层钢丝网21用于滤除石子、树叶等大型颗粒物;絮状钢丝网22则用于滤除空气中的丝状物和絮状物;内层钢丝网23则用于滤除微小毛状物网。
[0031]如图7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滤芯组件2的出风面安装有第二滤芯组件3,第二滤芯组件3安装于由周侧边框围合而成的框架内,第二滤芯组件3上设有供空气通过的曲折型通风道。第二滤芯组件3包括多排滤芯31,相邻两排滤芯31之间交错排列形成曲折型通风道(迷宫式),各滤芯31为铝管且呈立柱状。其中靠近进风端的首排滤芯31的迎风面呈弧形,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起引导作用;除首排滤芯31以外的其它滤芯31的迎风面均设有开口,用于收集粉尘及雨水;除末排滤芯31以外的其它滤芯31的背风面均设有尾翼32,同样用于导流作用。第二滤芯组件3利用离心沉降和碰撞惯性原理过滤掉粉尘以及雨水,另外在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出水孔,过滤掉的雨水可通过出水孔自动排出。其中在含尘浓度为Ig /m3条件下,机械迷宫过滤器对于粒径为60mm的粉尘测得过滤效率为45.19%,对水滴(20μπι)过滤效率大于90 %。
[0032]如图12所示,为本空气过滤装置在变流器冷却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其中变流器柜体4包括热交换器5、风道6和风机7,风道6内部安装有辅助变流器,如上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安装于风道6入口,并采用侧面进风和下部出风的冷却形式,冷却空气经变空气过滤装置进入热交换器5,热交换器5实现变流器内部热量与变流器外部环境的热交换,再经冷却系统风道6进入风机室,由风机室排出柜体4。通过增加此空气过滤装置,有效解决了目前热交换器5堵塞的问题、改善冷却风道6内部环境,大在提高了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和内部器件的可靠性以及寿命。
[0033]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框架(I),所述安装框架(I)内安装有用于过滤丝状物和絮状物的第一滤芯组件(2),所述第一滤芯组件(2)包括絮状钢丝网(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组件(2)还包括外层钢丝网(21)和内层钢丝网(23),所述絮状钢丝网(22)夹设在外层钢丝网(21)与内层钢丝网(2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钢丝网(21)的网眼密度小于所述内层钢丝网(23)的网眼密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I)包括一侧开口的框体(11)以及可拆卸安装在框体(11)开口侧的挡板(12),所述第一滤芯组件(2)插设于所述框体(11)中间并通过挡板(12)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组件(2)的出风面安装有第二滤芯组件(3),所述第二滤芯组件(3)上设有供空气通过的曲折型通风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芯组件(3)包括多排滤芯(31),相邻两排滤芯(31)之间交错布置,所述滤芯(31)呈立柱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进风端的首排滤芯(31)的迎风面呈弧形;除首排滤芯(31)以外的其它滤芯(31)的迎风面均设有开口;除末排滤芯(31)以外的其它滤芯(31)的背风面均设有尾翼(32)。
【文档编号】B01D46/10GK205569970SQ201620248048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9日
【发明人】祁善军, 李华, 荣智林, 忻力, 吴刚, 刘大, 章志兵, 唐雄辉, 孙亚运, 范荣辉, 李文亮
【申请人】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